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梁知行

《伊尹湯液經》(全本.文字版)----民国楊紹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佚经方“阴旦汤、阳旦汤”考释

谢盘根  河南省周口地区中医院(466000)
--------------------------------------------------------------------------------
  
内容提要:作者通过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现了不少久己失传的古代“经方”,其中就包括阴、阳旦汤。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但方药已佚,《辅行诀》出土之后,发现阴阳旦汤共有五个,即小阳旦汤、小阴旦汤、大阳旦汤、大阴旦汤、正阳旦汤,方、药、证俱全。
主题词:@阳旦汤  @阴旦汤  桂枝汤  考证

    所谓古佚“经方”,是指汉代以前医方的统称。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曾专门就“经方”涵义作过论述,并收载了“经方”类著作十一种,274卷。它们均是西汉以前的医学方书,但早已全部亡佚。张仲景等人医书中虽引录了一些古“经方”的佚文,但缺漏颇多。现通过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现了不少久己失传的古代“经方”,其中就包括“阴、阳旦汤”。这就为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阴、阳旦汤”遗案的解决开辟了一条通路。

    …… ……

    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辅行诀》出土之后,这一古佚经方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即阴、阳旦汤共有五个,他们是:①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等五味药物组成。②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5味药物组成。③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其方由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8味药物组成。④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其方由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8味药物组成。⑤正阳旦汤。若治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其方由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组成。

    …… ……
肖谭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二旦、四神原文: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仑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吸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始一升,为正阳旦汤。

    大阳旦场,治凡病汗出不解,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
也。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吸白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痈,往来寒热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井,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成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
(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场,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得三四升,去滓。内肢,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场,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痩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场,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大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怯力弱者方。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7: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

作者:徐浩  张卫华


摘要:《汤液经图》载于敦煌遗卷《辅行诀·胜腑用药法要》(下称《辅行诀)中,据《辅行诀》撰者陶宏景云:《汤液经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然此图并无诠释,历来颇乏解者。笔者通过对《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分析,对照此图,发现图中不仅蕴含着许多失传已久的中医学内容,而且已将《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核心内容包括无遗。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图;敦煌遗卷;陶宏景;诠释

《汤 液 经 图》出自敦煌遗卷中梁代陶宏景所撰之《辅行诀》,该图据撰者陶宏景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载医经7家,经方11家,而经方11家中有《汤液经法)32卷,乃汉以前医方的重要著作,惜乎《汤液经法》今已无从窥其原貌。所幸 《 辅 行诀》中保留的《汤液经图》,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所谓“尽要之妙”,笔者认为,应当是指《汤液经法》中的方剂配伍原则。然而,《辅行诀》中该图并无诠释,遂使学者无从明晓其“尽要之妙”的所在。笔者通过对五脏补泻法则、“诸药之精”五味属性及五脏病症方的学习,发现了其中已湮没千载的经方配伍规律(详见笔者《(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探微— 关于经方配伍规律的新发现》一文)。笔者再运用此规律对《汤液经图》进行研究,结果可谓豁然开朗,《汤液经图》不仅包含了五脏病症方的核心配伍规律,而且别具微妙之处,乃尽述于此,以彰前人之博大智慧。

1 汤液经图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者,故为臣,从臣于佐监者,为佐使。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陶降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 以上为《汤液经图》下方原文。

按:金之体用格中酸味本已残破,系笔者根据后述规律补出。

2 诠释

2.1 本图自身规律论释

2.1.1 图中的四层循环相生五味五行圈根据《辅行诀·本经用药法要》的记载:辛属木,咸属火,甘属土,酸属金,苦属水。辛生咸,咸生甘,甘生酸,酸生苦,苦再生辛,形成五味五行相生循环。
  
按< 辅 行 诀》五味五味属性,此图中共有四层循环相生五味五行圈:

第一 层 : 最外一层“化()”字样,分别按化辛一化咸~化甘,化酸~化苦顺序作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五行属性上的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相生循环圈。

第二 层 : 中间一层的“体用”格中,以“体木用”格开始,分别按木~火一土~金~水作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五行属性上的木~火一土一金~水相生循环圈。

第三 层 : 最内一层与中间层的“体用”格中“体”字相对应的药味,分别按辛一咸一甘”酸一苦作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五行属性上的木一火~土一金~水相生循环圈。

第 四层 : 最内一层与中间层的“体用”格中“用”字相对应的药味,亦分别按辛一咸一甘一酸~苦作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五行属性上的木一火一土~金一水相生循环圈。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尹,“伊尹汤液”的典故

一、伊尹其人

伊尹是夏末商初之人。其事迹可见《尚书》《论语》《吕氏春秋》《列子》《楚辞》《孟子》等多种前秦古籍,《尚书·君奭》记载:“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记载:“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由于后世多把伊尹比附圣贤,他的生平事迹甚至生卒地至今也有多种说法。他的故事大致是这样:伊尹名伊,或挚,尹为官名。伊尹的出生便有一段传奇的记载,《吕氏春秋·本味》说:“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抛开神话的部分,伊尹出生在伊水之滨,洪水过后,成为孤儿。
伊尹自幼被庖人所养,长大了也就自然成为有侁氏的庖人。但他与一般庖人不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被时人称为“贤”,后来连汤也知道了。“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这是的商正在兴盛之际,伊尹也愿投明主。汤想了一个主意,“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有侁氏国的国君就糊里糊涂地把一个人材作为陪嫁送给了汤。
后来伊尹辅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成为有商一代的开国元勋。汤在位29年后逝世了,伊尹又辅佐汤的第二个儿子外丙继位,外丙即位三年便去世了,伊尹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王,中壬即位四年后去世,伊尹便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太甲即位后,逐渐不守法度,昏庸暴虐,不仁不义,于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外地三年,而由伊尹亲自代理朝政,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流放的过程中经过反思,十分悔恨,洗心革面。伊尹立即将其迎回朝,把权力一起交给他。重新即位的太甲果然以仁义行事,以诚意待人,诸侯们又重新拥护这位国君。这时的商代国力鼎盛,人民安居乐业,伊尹作了《太甲训》三篇,歌颂太甲的功德。伊尹一生辅佐了4位商王,死后商王感念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用天子之礼来厚葬他。《尚书》序称伊尹撰有汝鸠、汝方、汤誓、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太甲等,今本已不全。


二、伊尹与医药的关系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1]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2]。“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在《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属于道家者流、小说者流、兵家者流等,而后世医家都认为在医家者流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也是伊尹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三、伊尹配享先医祠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3]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4]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5]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6]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移。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7]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8]
清代徐大椿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9]


四、《伤寒论》与《汤液经》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10]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11]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12]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13]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14]《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15]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17: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液与祭祀

作者:李崇超

      经方一直是中医界所推崇的方剂,它的配伍的精良,疗效的确定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被誉为“方书之祖”,但是经方中大多并不是张仲景所创立的,后来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编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就表明里面的很多方剂是出自伊尹的《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没有采用《伊尹汤液》中的名称。比如中国古代的四灵命名的方剂,在《伤寒杂病论》中只有大小青龙汤和白虎汤、玄武汤,而在《法要》一书中,白虎汤和玄武汤也是分大小的,另外还有大小朱鸟(朱雀)汤。陶弘景注明这些方剂是来自于《伊尹汤液》。
  
      我不禁慨叹商代的伊尹的才能,他所创立的方剂,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使用着。怪不得被称为“元圣之才”。
  
      在人类学家叶舒宪先生的一本著作中,提到了伊尹的身份。叶先生通过大量的文献,并用人类学的跨文化视角,考证了最早的“诗”为“寺人之言”,这也就是为什么“诗”这个字从言从寺的原因。而寺人,就是上古时期的祭司,《诗经》中的大部分是在祭祀时所唱的歌曲。叶先生又考证了寺与尹为同一类上古时期的“神职人员”,是祭政合一的上古社会的有“知识特权”的祭司分化而来。
  
      既然考证伊尹有祭司的身份,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猜测,在他的创制方剂的思维中,就有可能带有祭祀思维的特点,况且上古社会是一个祭祀频繁的社会呢?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所收录的《伊尹汤液》中的名称来看,比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命名方剂,就知道的确存在着这种可能。《汉书·郊祀志》中的一句记载,也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两汉时保留上古的祭祀制度和思维,应该还是比较浓厚的。汤液的制作和祭祀思维有着重大的关系,《伊尹汤液》虽然没有提到“八风”,但是却包含了一个“六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此六方(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从这也可以进一步猜测经方的组方思维,和上古时期的祭祀思维很有关系。
  
     《周易·系辞》中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祭祀思维在组方中的作用,是这种“圣人效之”的具体体现。因为上古祭祀中祭四方,祭天地,祭山川本身就包含了对自然的崇拜,汤液是顺应和效法天地变化而制作的,倒是祭祀思维帮助了最初的汤液的组成。
  
      卡西尔曾经对神话给以深切的关注,他认为神话可以作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的思维。同样,如果祭祀思维和上古的汤液制作有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对祭祀文化的研究来作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古老的而又千古适用的方剂的组方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遗书中有关方剂学的文献研究

作者: 吴红彦,刘喜平

摘 要: 将敦煌遗书医学卷子中方剂学早期理论,如五行分类药物法、五行五脏配伍法、五脏补泻方以及部分古佚方与仲景方剂的演化关系等有关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
     
  关键词: 敦煌遗书;方剂学;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医学卷子,早已为学界所重视,成果累累。本文仅从方剂学的角度,以敦煌医学卷子的有关文献为依据,并结合其他医学文献对方剂学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1 古佚书《汤液经法》的研究
     
  《汤液经法》(亦称《汤液经》),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作者不详,可能为汉代以前早期的一部方剂学专著。现有人考证此书约流行于汉代至南北朝时代,并于唐代已失传。
    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敦煌医学卷子,文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据考证为陶氏门徒述师之作。约成书于梁至隋唐期间,其整理年代当在宋代以前。从文献记载来看,《法要》作者的确目睹了《汤液经法》,如“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实方加减而已……汉晋以还,诸各医辈,张机、华元化、吴普、皇甫玄宴、支法师、葛稚川、范物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而其旨趣乃方圆之于规矩也。”又如“陶居云:此图(《法要》有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医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因此,可以认为《辅行诀》源于《汤液经法》。仲景《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虽亦源于《汤液经法》,但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历代医家对《伤寒》的不断收集、整理,书中的内容已有所增减,而非全貌。而《法要》却“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故检录了其中的内容。
   
  因此,敦煌《法要》不但是我们研究《汤液经法》的重要文献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汤液经法》方剂学运用基本概貌,即按《本经》的药物分类法,将方剂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亦百二十首;下品下药,为杀虫辟邪痈疽方亦百二十首,凡三百六十首”。


  2 五行五脏的方剂配伍论
     
  虽然《内经》提出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神农本草经》又有药物的“七情配伍”及“阴阳配伍”,但药分五行,以五行五脏的配伍方法历代文献却很少言及。
   
  敦煌《法要》首先以五行进行药物分类,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共列举药物25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每一行又可分为五行,具有无限可分性,如辛属木(桂枝),其中又可分为金(细辛)、火(椒)、土(姜)、水,寓有五行“互藏互舍”之意,故《法要》云:“凡列此二十五味,以明五行互舍之迹,明五脏变化之用。”
   
  “五脏之中,必兼五气”。《法要》在以五行分类药物的同时,又重视五脏的虚实,脏气的平和,故开篇即云“凡学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痰,或有夙病,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内可进修内视之道”。卷中列举了五脏虚实的辨证方法,在具体应用上又将五行、五味与五脏证候相结合,并以图表的形式来表达(附图略),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行五味”又寓“互藏互舍”之机。可惜在药物的配伍应用上,不是十分具体。基于此,卷中载有五脏补方(救诸劳损病方):养生补肝汤、调中补心汤、健中补脾汤、宁气补肺汤、固元补肾汤;五脏泻方:泻肝汤、泻心汤、泻脾汤、泻肺汤、泻肾汤。这些都是此配伍方法的具体体现。从“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来看,或许是早期的一种方剂配伍方法。
     
  3 古佚方的比较研究


  3.1 《脉经》七佚方
     
  《脉经》这部重要的脉学专著,不仅汇集并阐述魏晋以前的脉学理论,而且引用了诸多古佚医书。《脉经》在脉象阐述的同时,涉及到了许多方剂,当然其仅为方名,而无主治、组成等。其中大多为仲景方,但有许多方剂早已遗失无从考证。敦煌遗书P.3477、P.3665中脉诊部位、方法、脉象特征及主病等内容直接承袭或辑录于《脉经》,但敦煌遗书中的内容更简洁古朴,从文中所用“乜(世)、 (肉)、 (菜)、 (渊)”字来看,均为武周新字。因此其可能传抄于唐武则天时期,且未经宋臣的校勘整理,故较多地保留了原书概貌。特别是敦煌卷子《亡名氏脉经第二种》(P.3287)中的文字内容与《脉经》十分相近。本卷在论脉象时,也涉及到了一些方剂,特别是一些古佚方,还详述了其主治、组成、用法等,相当罕见,弥足珍贵。这为我们考证《脉经》佚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中桂枝汤与《伤寒》桂枝汤药味相同,但其用量有明显不同,用生姜5两,大枣20枚;葛根汤较《伤寒》多黄芩、葳蕤(玉竹)、大青叶,药量亦不同,也许这就是王叔和《脉经》中的用量。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以往认为无法考证,而敦煌医方却详述其组成、配制和用法。滑石散亦见于《千金要方》,但多车前子,少钟乳、王不留行、石韦、桂心,出入较大;平胃丸亦见于《千金要方》卷15“脾虚实第二”药物出入很大,本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气血同调。《脉经》谓:“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可见本方配伍立意深远。另外,服法中有“每服竟,急行六十步”,这是古代方药的一种独特“行药法”(另辟有关专论);前胡汤亦见于《千金要方》卷16和《千金翼方》卷19。前者较敦煌方少吴茱萸、大枣,多朴硝、麦冬、滑石、石膏、栝楼根、大黄、附子;后者较敦煌方少茯苓、白芍、大枣,多大黄、防风、麦冬、杏仁。这7方《脉经》均已佚,敦煌卷子则得以存留,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3.2 二旦、六神方
     
  《法要》为敦煌遗书中相当重要的医学卷子,不但对我们研究《汤液经法》和方剂的“五行五脏”配伍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而且保存了一些古佚方,如前文所述五脏补方和五脏泻方。另外,所载二旦(大小阴旦、阳旦汤、正阳旦汤)、六神(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汤)方,保存了东汉以前古佚经方的概貌。通过与《伤寒》分类比较,发现这些方剂与《伤寒》在方剂的整体配伍、用药特点及主治、炮制、服法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如阳旦汤与桂枝汤类同;小阴旦汤和小朱雀汤与黄芩黄连汤类同;大阴旦汤与柴胡汤类同;小青龙汤与麻黄汤类同;小白虎汤与白虎汤类同;小玄武汤与四逆汤类同;小勾陈汤与泻心汤类同;小腾蛇汤与承气汤类同。可见《伤寒》与《法要》的确同出一源。虽然,这些医方亦散见于与其同时期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但十分零散,缺乏整体性。而《伤寒》方剂除青龙汤外,多无大小之分,且无六神命名的古制,这种命名不但说明《法要》为一部道家医书,更能反映秦汉医家,亦道亦医,医道相兼的史实。较之《伤寒》更具古貌,这对我们研究一些方剂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如阳旦汤,宋·成无己注:“桂枝汤之别名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亦有:“……阳旦证续在,可与阳旦汤”,原注亦云“即桂枝汤”,《脉经》、《千金要方》亦谓“阳旦即桂枝汤”,敦煌小阳旦汤加饴糖则为正阳旦汤,这又与小建中汤接近。其实,这就是桂枝汤的发展演变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0: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伊尹汤液经》出版发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书由冯世伦主编, 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汤液经》传为商伊尹著,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汉代张仲景得而做广论,晋人王叔和撰次遗论成《伤寒杂病论》。民国时杨绍伊先生依据古训启示,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进行辑复力求还原《汤液经》原貌,并由李鼎先生录稿。

本书由钱超尘先生提供底本,伤寒论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传人冯世纶先生结合临床予以解读。

《汤液经》原文由邱浩先生予以点校、注释,赵艳予以语译。


目录

第一编 中医界对杨绍伊《伊尹汤液经》的关注
第一篇 李鼎回忆杨绍伊(节录)
第二篇 胡希恕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第三篇 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节录)
第四篇 冯世纶《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第五篇 冯世纶《试论经方的起源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编 《考次汤液经序》解读
 卷首
  考次汤液经序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第三编 《伊尹汤液经》解读
 汤液经卷一
 汤液经卷二
 汤液经卷三
 汤液经卷四
 汤液经卷五
 汤液经卷六
 汤液经卷末
附录
发表于 2011/5/27 1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1/6/7 1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hensaiyong 的帖子

热心人 谢谢你
发表于 2014/1/2 22: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14/2/22 1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