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恶疾大风

  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而眉鬚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鬚俨然,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堕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煖,有寻常患热不能暂凉。有身体枯藁者;有津汗常不止者;有身体乾痒彻骨,搔之白皮如麸,手下作疮者【 《外臺》作卒不作疮;】 有疮痍荼毒,重叠而生,昼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顽钝不知痛痒者。其色亦有多种:有青黄赤白黑,光明枯暗。此候虽种类状貌不同,而难疗易疗,皆在前人,不由医者。何则?此病一着,无问贤愚,皆难与语。何则?口顺心违,不受医教,直希望药力,不能求己,故难疗易疗,属在前人,不关医药。余尝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所以深谙,姑与共语。觉难与共语,不受入即不须与疗,必定终有触损。病既不瘥,乃劳而无功也。又《神仙传》有数十人,皆因恶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弃尘纍,怀颍阳之风,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祸而取福也。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颇有土大夫,乃至有异种名人,及遇斯患,皆爱恋妻孥,繫着心髓,不能割舍,直望药力,未肯近求诸身。若能绝其嗜慾,断其所好,非但愈疾,因兹亦可自致神仙。余尝问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并为极猥之业,于中仍欲更作云。为虽有悔言而无悔心。但能自新,受师教命,餐进药饵,何有不除?余以贞观年中,将一病士入山,教服松脂,欲至百日,鬚眉皆生。由此观之,惟须求之于己,不可一仰医药者也。然有人数年患身体顽痺,羞见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后病成,状貌分明,乃云犯药卒患。此皆自误。然斯疾虽大,疗之于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远者不过十年皆死,近者五六岁而亡。然病者自谓百年不死,甚可悲悼!一遇斯疾,即须断盐,常进松脂;一切公私物务,释然皆弃,犹如脱屣;凡百口味,特须断除,不交俗事,绝乎庆弔,幽隐巖谷,周年乃瘥。瘥后终身慎房,犯之还发。兹疾有吉凶二义,得之修善则吉;若还同俗类,必是凶矣。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活法机要【 元 张洁古】

  疠风

  疠风者,荣气热胕,其气不清,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故名疠风,又曰脉风,俗曰癞。治法:刺肌肉百日,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浆穴七壮,灸疮愈再灸,再愈,叁灸之。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之风邪,戒房室叁年,病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论证治

  大风病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风,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所出虽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治此病者,须知此意。看其疙瘩与疮,若上先见者,上体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见者,下体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復在下也。阳明经,胃与大肠也,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气血俱受者甚重,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此。夫或从上或从下,以渐而来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见病势之缓多忽之,虽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脱体。若不能绝味绝色,皆不免再发,再发则终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间惟一妇人得免,以其贫甚且寡,无物可喫也。余四人叁年后皆再发。孙真人云:吾尝治四五百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孙真人不能治也,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妇人本病外,又是百余贴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方得月经行,十分安愈。

  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发于鼻,从俗唿为肺风也。鼻準肿赤胀大而为疮,乃血随气化也。气既不施则血为之聚,血既聚则使肉烂而生虫也。生虫者,厥阴主之。以药缓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汤,下泻青丸,余病各随经治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疠风治法

  癞即《内经》疠风,受天地间肃杀风气,酷烈暴悍,最为可畏。一因风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后当风;二因湿毒,或坐卧湿地,或冒雨露;叁因传染。然未必皆由外也。内伤饮食,热毒过甚,大寒大热,房劳秽污,以致火动血热,更加外感风寒冷湿而发。初起身上虚痒,或起白屑紫云如癜风然,或发紫泡疙瘩流脓。上先见者,气分受病,上体必多;下先见者,血分受病,下体必多;上下俱见者,气血俱病。从上而下者为顺风,从下而上者为逆风。但从上从下以渐来者可治,顿发者难愈。治失其法,以致皮死麻木不仁,脉死血溃成脓,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缓纵,骨死鼻梁崩塌,与夫眉落眼昏,脣翻声哑,甚则蚀伤眼目,腐烂玉茎,挛拳肢体。病至于此,天刑难解。

  胃与大肠,无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然疮痂虽见于皮肉,而热毒必归于肠胃,故法必先治阳明。初起宜防风通圣散,在上用麻黄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黄以去内毒,上下俱见者用生料防风通圣散以解表攻里;叁五日后,即服醉仙散以吐恶涎;服后又服防风通圣散去硝、黄、麻黄,多服久服;待胃气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虫。又有宜先下虫而后吐涎者,吐下后仍以防风通圣散,量加参、芪、熟地以固气血。或脾胃弱者,白朮当倍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却波渔翁 的帖子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总论

  《内经》云: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衞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月真)而有疡;衞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有荣衞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其治法当刺肌肉骨髓,以泄荣衞之怫热。《灵枢经》以锐针刺肿上出恶血。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肃杀恶气所致。其上体先见或多者,毒在上也;下体先见或多者,毒在下也。盖气受邪则上多,血受邪则下多,气血俱受则上下齐见。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臟受证之重也。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针刺不痛;叁曰血死,烂溃;四曰筋死,指脱;五曰骨死,鼻柱坏,此五臟受伤之不可治也。若声哑目盲,尤为难治。大抵此证多由劳伤气血,腠理不密,或醉后房劳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衞气相搏,湿热相火,血随火化而致,故淮扬岭南闽越间多患之。治当辨本证、兼证、变证、类证、阴阳虚实而治焉。若妄投燥热之类,脓水淋漓,则肝血愈燥,风热愈炽,肾水愈伤,相火愈旺,反致败证矣。

  本证治法

  一疠疡所患,非止一臟,然其血气无有弗伤,兼证无有弗杂,况积岁而发见于外,须分经络之上下,病势之虚实,不可概施攻毒之药,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而后治其疮可也。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凡云病属有余,当认为不足。

  一疠疡当知有变有类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有攻补之不一。盖兼证当审轻重,变证当察先后,类证当详真伪,而汗下砭刺攻补之法,又当量其人之虚实,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之。盖虚者形气虚也,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

  一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先生谓一汗抵千针,盖以针血不如发汗之周遍也。然发汗即出血,出血即发汗,二者一律。若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则效。若恶毒蕴结于臟,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煺。若上体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内畜恶血于齿缝中出,及刺手指缝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体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恶血陈虫于谷道中出,仍针足指缝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为度。如有寒热头疼等证,当大补血气。

  一疠疡服轻粉之剂,若腹疼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舌肿疼,秽水时流,作渴发热喜冷,此为上焦热毒,宜用泻黄散。若寒热往来,宜用小柴胡汤加知母。若口齿缝出血发热,而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宜用黄连解毒汤。若大便调和,用济生犀角地黄汤。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虚热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一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挛者,由阴火炽盛,亏损气血,当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及换肌散兼服。

  一疠疡生虫者,五方风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内食五臟而证见于外也。宜用升麻汤送泻青丸或桦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浆以疏阳明任脉,则风热息而虫不生矣。肝经虚热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疠疡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饮食,内火妄动者;有臟腑伤损,气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药,气血愈亏者;有不分兼变相杂,用药失宜者;有病人讳疾忌医者。

  一疠疡愈而復发,有不戒厚味,内热伤脾者;有不戒房劳,火动伤肾者;有不戒七情,血气伤损者;有余毒未尽,兼证干动者;有气虚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证百无一生。正谓此耳。

  兼证治法

  一头目眩运:若右寸关脉浮而无力,脾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若左关尺脉,数而无力,肝肾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右寸尺脉浮大微细者,阳气虚也,用八味地黄丸。血虚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朮。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肝经实热者,柴胡清肝散。肝经虚者,六味地黄丸。脾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脾气有痰者,半夏白朮天麻汤。砭血过多者,芎归汤。发热恶寒者,圣愈汤。大凡发热则真气伤矣,不可用苦寒药,恐復伤脾胃也。

  一口喎目斜:若手足牵搐,或眉稜痒痛,属肝经血虚风热,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以生肝血滋肾水。若寒热往来,或耳聋胁痛,属肝火炽盛,先用小柴胡合四物汤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挛骨痛,或不能动履,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生甘草、金银花以解热毒益阴血。凡此俱属肝经血燥所致,须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为主。若因怒气房劳而甚者,用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为主。若因劳伤形体而甚者,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为主。

  一夏秋湿热行令:若饮食不甘,头目眩运,遍身酸软,或两腿麻木,口渴自汗,气促身热,小便黄数,大便稀溏,湿热伤元气也,用清燥汤。如夏令,用清暑益气汤。若自汗盗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大,此元气内伤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呕吐少食,肚腹痞闷,大便不实,脾胃受伤也,用六君子汤。若胷腹不利,饮食少思,吐痰不止,脾胃虚痞也,用四君子汤。若形气倦怠,肢体麻木,饮食少思,热伤元气也,用人参益气汤。

  一热渴便浊:若夜安昼热者,热在气分也,用清心莲子饮。昼安夜热者,热在血分也,四物二连汤。俱佐以六味地黄丸。若寒热往来者,肝经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小便不利:若因服燥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炒黑黄蘗、知母、生甘草以滋阴血。若频数而色黄者,用四物汤加参、朮、麦门、五味子以生气血。若短而色黄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麦门、五味以滋化源。经云: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一大便不通:若血虚内热而濇滞者,用四物汤加麦门、五味子以生血润燥。若因燥热之药而患者,四物汤加连翘、生甘草以生血清热。若服剋伐之药而致者,用四物汤加芎、归以助气生血。若作渴饮冷者,热淫于内也,用竹叶石膏汤以清胃火。若作渴饮汤者,肠胃虚热也,用竹叶黄芪汤以补气生津。若内热作渴面赤饮汤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以凉血润燥。若肠胃满胀,燥在直肠而不通者,用猪胆汁导之。肠胃气虚血涸而不通者,用十全大补汤。若肝胆邪盛,脾土受侮而不能输化者,用小柴胡汤加山栀、(木郁)李仁、枳壳治之。

  一怔忡无寐,或兼衄血便血:若内热晡热,作渴饮汤,肢体倦怠,此脾血虚而火动也,用四君子加芎、归。若思虑伤脾,动火而致,用归脾汤加山栀。若发热晡热,用八珍汤加酸枣仁、茯神、远志。若因心血虚损,用柏子仁散。大抵此证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调补胃气则痰清而神自安,不必专于清热治痰。

  一发热恶寒:若肢体倦怠,烦躁作渴,气高而喘,头痛自汗者,此内伤气血也,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麦门。倦怠食少,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洒淅恶寒者,此脾肺气虚也,用升阳益胃汤。烦躁作渴,体倦少食,或食而不化者,此脾气虚热也,用六君子汤。

  一发热:在午前,脉数而有力者,气分热也,用清心莲子饮;脉数而无力者,阳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午后脉数而有力者,血分热也,用四物汤加牡丹皮;脉数而无力者,阴血虚也,用四物汤加参、朮。热从两胁起者,肝虚也,用四物汤加参、朮、黄芪;从脐下起者,肾虚也,用四物汤加参、朮、黄蘗、知母、五味、麦门、肉桂,或六味九。其热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或去来无定,或时起作无定处,或从脚起者,此无根虚火也,须用加减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形体恶寒喜热饮食者,阳气虚寒也,急用八味丸。

  一口乾:若恶冷饮食者,胃气虚而不能生津液也,用七味白朮散。若喜冷饮食者,胃火盛而消烁津液也,须用竹叶石膏汤。夜间发热口渴者,肾水弱而不能上润也,当用六味地黄丸。若因汗下之后,而有前患者,胃气虚也,宜用八珍汤主之。

  一作渴:若烦躁饮冷者,属上焦实热,用凉膈散;兼大便秘结者,属下焦实热,用清凉饮。若用剋伐之药而渴者,气血虚也,急用八珍汤、六味丸。

  一耳聋耳鸣:若左寸关脉弦数者,心肝二经虚热也,用四物汤加山栀、柴胡、生阴血。右寸关脉浮大者,脾肺二经虚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桔梗培阳气。若因怒便作,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芎、归清肝凉血。若午前甚,用小柴胡汤加参、芪、归、朮补气清肝;午后甚,用四物汤加酒炒黑黄蘗、知母、五味补阴降火。如两足心热,属肾虚,用六味丸以壮水之主;两足冷,属阳虚,用八味丸以益火之源。

  一项强口噤,腰背反张者,气血虚而发痉也。仲景云:足太阳病发汗太多则痉:风病下之则痉,復发汗则加拘急;疮家发汗则痉。盖风能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痉,寒能濇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皆因内虚復汗,亡津血,筋无所养而然,悉属虚象,非风证也,当大补气血为主。故产妇溃疡,劳伤气血,湿热相火,误服剋伐之剂者多患之,其义可见。

  一妇女经闭:若因郁火伤脾,以归脾汤加山栀丹皮,气血俱虚,以八珍汤加山栀、丹皮。若因服燥药伤血,以四物汤加生甘草。若经候过期而来者,气血虚也,八珍汤倍用参、朮。先期而来者,血虚热也,四物汤倍加参、朮、牡丹皮。将来而作痛者,气虚血滞也,四物汤加茯苓、白朮、香附。色紫而成块者,血热也,四物汤加山栀、丹皮。作痛而色淡者,血气虚也,用八珍汤。其血崩之证,肝火不能藏血者,用加味逍遥散。脾虚不能统血者,用补中益气汤。凡此皆六淫七情,亏损元气所致,当审其因而调补胃气为善。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却波渔翁 的帖子

变证治法

  一身起疙瘩,搔破脓水淋漓:若寒热往来者,肝经气血虚而有火也,用八珍散加丹皮、柴胡。寒热内热者,血气弱而虚热也,用八珍散倍用参、朮。若恶寒形寒者,阳气虚寒也,用十全大补汤。若肌肤搔之如帛隔者,气血不能外荣也,用人参养荣汤。若面部搔之麻痒者,气血不能上荣也,用补中益气汤。若痿软筋挛者,血气不能滋养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六味地黄丸。

  一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疼:若饮食喜冷,大便秘结者,实热也,用四顺清凉饮。肌热恶热,烦渴引饮者,血虚也,用当归补血汤。饮食恶寒,大便不实者,虚热也,用十全大补汤。热从下或从足起者,肾虚热也,用加减八味丸。若饮食难化,四肢逆冷者,命门火衰也,用八味地黄丸。

  一牙齿作痛,或牙龈溃烂:若喜寒恶热,属胃火,加味清胃散为主。恶寒喜热,属胃虚,补中益气汤为主。

  一自汗盗汗:盖自汗属气虚,盗汗属血虚。自汗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地黄丸;盗汗用当归六黄汤,内芩、连、黄蘗炒黑用,送六味地黄丸。若因劳心而致,以归脾汤倍用茯神、酸枣仁。

  一唾痰或作喘:若右寸脉浮缓者,肺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右寸脉洪滑者,肺经有热也,用泻白散。右寸关脉浮缓迟弱者,脾肺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黄芪。右寸关脉洪滑迟缓者,脾热传肺也,用泻白、泻黄二散。右尺脉微弱者,命门火衰而脾肺虚也,用人参理中丸,如不应,用八味地黄丸。右寸脉洪数者,心火剋肺金也,用人参平肺散;如不应,用六味地黄丸。右寸关脉洪弦数者,心肝二经有热也,用柴胡清肝散;如不应,佐以牛黄清心丸清其风热,仍用六味地黄丸以镇阳光。左尺脉数而无力者,肾虚而水泛上也,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以滋阴。如脉微细或手足冷,或兼喘促,急用八味地黄丸以补阳。

  一舌赤裂,或生芒刺兼作渴引饮,或小便频数,不时发热,或热无定处,或足心热起者,乃肾水乾涸,心火亢盛,用加减八味丸主之,佐以补中益气汤。若误用寒凉之剂,必变虚寒而殁。

  一口舌生疮,作渴不止,不时发热,或昼热夜止,或夜热昼静,小便频数,其热或从足心,或从两胁,或从小腹中起,外热而无定处者,此足叁阴亏损之证也,用加减八味丸为主,佐以十全大补汤。若误用寒凉治火之剂,復伤脾胃,胷腹虚痞,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胷腹膨胀,肢体患肿,或手足俱冷者,此足叁阴亏损之虚寒证也,急用加减金匮肾气丸,亦有復生者。

  一肚腹胀肿: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阳虚者,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肾气丸。阴虚者,朝用四物汤加参、朮,夕用加减肾气丸。真阳虚者,朝用八味地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泄泻,口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救也。

  一发热恶寒:若寸口脉微,名阳气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用补中益气汤。尺部脉微,名阴气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也,用六味地黄丸。若暑热令而肢体倦怠,此湿热所乘,属形气虚而病气实也,当专补阳气,用补中益气汤。若发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此血虚发热,属形病俱虚也,当专补阴血,用当归补血汤。

  一发热作渴:若右寸关脉浮大而无力者,脾肺之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数而有力者,脾肺之气热也,用竹叶石膏汤。寸脉微数而无力者,肺气虚热也,用竹药黄芪汤。尺脉微细或微数而无力者,命门火衰也,用八味地黄丸。左寸关脉数而有力者,心肝之气热也,用柴胡栀子散。数而无力者,心肝之气虚也,用六味地黄丸。尺脉数而无力者,肾经虚火也,用加减八味丸。大凡疮愈后口渴,或先渴而患疮,或口舌生疮,或咽喉肿痛,或脣裂舌黄目赤,痰涎上涌者,皆败证也,非此丸不能救。

  一眼目昏弱,或内障黑花,属血虚劳神,用滋阴肾气丸。若视物无力,或见非常之状,属阴精虚弱,用滋阴地黄丸。若视物无力,或视物皆大,属阳盛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若目紧体倦,或肌肤麻木,属脾肺气虚,用神效黄芪汤。若至夜目暗,灯下亦暗,属阳虚下陷,用决明夜灵散。若眼暗体倦,内障耳鸣,属脾胃气虚,用益智聪明汤。盖五臟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上贯于目,脾为诸阴之首,目为阴血之宗,当补脾土为善。

  一衄血吐血:若左寸关脉数而无力,血虚也,四物加参、朮。浮而无力,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尺脉数或无力,肾虚也,六味地黄丸。右寸关脉数而有力者,肺胃热也,犀角地黄汤。数而无力者,肺胃虚热也,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朮。尺脉数而无力,阴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目濇,眵多手麻者,脾肺虚也,用黄芪芍药汤。

  一饮食少思:若因胃气虚而不能食,用四君子汤。若因脾气虚而不能化,用六君子汤。大便不实,或呕吐者,脾气虚寒也,用六君子汤,加乾姜、木香。若作呕口渴,或恶冷饮食者,胃气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喜冷饮食,胃气实热也,用泻黄散。

  一带下:因经行产后,外邪入胞,传于五臟而致之。其色青者属于肝,用加味逍遥散加防风;湿热壅滞,小便赤濇,用前散加炒黑龙胆草;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用六味丸逍遥散。色赤者属于心,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者,用妙香散六味丸。色白者属于肺,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色黄者属于脾,用六味丸、六君子汤加山栀、柴胡;不应,用归脾汤。色黑者属于肾,用六味丸。气血俱虚,用八珍汤。阳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朮、黄蘗。气虚痰饮,四七汤送六味丸。若病久元气下陷,或剋伐所伤,但壮脾胃升阳气为善。若拘于人之肥瘦,而用燥湿泻火之药,反伤脾胃,为患不浅。

  一二便下血:若右关脉浮数气虚而热也,用四君子加升麻、当归。尺脉浮大或微弱,元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左关脉洪数,血虚也,用四物汤加炒山栀、升麻、秦艽。脉迟缓或浮大,气虚也,用四君子汤加升麻、炮姜。尺脉洪数或无力者,肾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因房劳伤损精气,阴虚火动,而小便下血诸血病者,不问脉证百端,但用前丸料煎服为善。

  一泄泻在五更或侵晨,乃脾肾虚。五更服四神丸,日间服白朮散。或不应,或愈而復作,急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其泻自止。

  一大便不通,属脾肺亏损,大肠津液乾涸,或血虚火烁,不可计其日期,饮食数多,必待腹满胀,自欲去而不能,乃热在直肠间也,用猪胆汁润之。若妄服苦寒辛散之剂,元气愈伤,或通而不止,致成中痞之证。若气血虚者,用八珍汤加麻子仁。肠胃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麻子仁。肾液不能滋润,用六味地黄丸加麻子仁。若厚味积壅,小便淋秘者,肝肾虚也,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若发热晡热,用六君子汤加味逍遥散养阴血,清风热;若兼筋骨痛,先用透经解挛汤、秦艽地黄丸,后用八珍散加牡丹皮、柴胡主之。若误服风剂而伤阴血者,用易老祛风丸。若在两股或阴囊或两足,必用四生散、地黄丸为善。若误服草乌、川乌之类,或敷巴豆、砒石等味,肌肉腐溃,反成疠证,治者审之。

  一面赤瘙痒,或眉毛脱落,属肺经风热,用人参消风散、桦皮散。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天麻、殭蚕。血虚,用加味逍遥散加钓藤钩。面发紫泡,或成块,或眉毛脱落,属肝经风热,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钓藤钩,后用加味逍遥散。凡证属肝经血燥生风,但宜滋肾水,生肝血,则火自息,风自定,痒自止。

  一遍身疙瘩,或瘾疹瘙痒,此风热伤血,用羌活当归散。气虚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钓藤钩,血虚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加钓藤钩。若手足皴裂,不问黯白,或在手足腿腕,搔起白皮,此风热而秘濇,用清胃散加芍药。盖肾开窍于二阴,精血不足,则大便秘塞而不通矣,须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一小便不利:若不渴而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也,用滋肾丸。渴而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也,用清肺散。肾经阴虚而不利者,用六味地黄丸。热结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元气虚而不能输化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肺之气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黄芩清肺饮。若转筋便闭气喘,不问男女孕妇,急用八味丸,缓则不救。

  一白浊,足叁阴经主之。属厚味湿热所致者,用加味清胃散。肝肾虚热者,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佐以逍遥散。脾肾虚热者,用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汤。肝脾郁滞者,六味丸佐以归脾汤。脾肺气虚者,六味丸佐以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者,益气汤佐以六味丸。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8: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治準绳【 明 王肯堂】

  乌白癞

  夫癞疾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所得,初觉皮毛变黑,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言语无定,心常惊恐,皮肉之中或如桃李瘾疹赤黑,手足顽麻,针刺不觉痛,脚下痛顽不得踏地,凡食之时,开口出气而鸣,语亦如是,身体生疮痒,而时如虫行或两肘如绳缚,此名乌癞,又名黑癞。凡二癞之证,大同小异,故不别录也。

  夫白癞病者,其语声嘶嗄,目视不明,四肢烦疼,身体大热,心中懊憹,手脚缓纵,背膂拘急,内如针刺,或生瘾疹而起,往往正白在皮肉里,鼻有息肉,目生白珠当于瞳子,视无所见,名白癞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资料:

麻风病 百科名片
麻风肉芽肿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目录

基本概述
症状
病因学
发病机理
病变类型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4.未定类麻风
传染方式
临床诊断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
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
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
组织病理检查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
需要鉴别的神经病
检查化验
治疗1、化学药物
2、雷公藤(草药)
麻风病-麻风反应
预防
治愈标准基本概述
症状
病因学
发病机理
病变类型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4.未定类麻风
传染方式
临床诊断 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
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
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
组织病理检查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
需要鉴别的神经病
检查化验
治疗
1、化学药物 2、雷公藤(草药)麻风病-麻风反应预防治愈标准


  
基本概述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麻风病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要是没钱或缺乏药物。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员分居,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所以,麻风病不可能是遗传病。   麻风病村的设立是因为麻风病具传染性。但经几个月的治疗,病人应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根据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尽管他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因为麻风病是传染性的,应该将麻风病人隔离起来。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麻风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箕服用几种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症状
  是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呈现症状活跃,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病变,使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炎症加剧,麻风病或出现新的皮肤或神经损害。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诱因如药物、气候、精神因素、预防注射或接种、外伤、营养不良、酗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妊娠、分娩、哺乳等许多诱发因素都可引起。近年来认为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麻风反应分为三型。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升级”反应时病变向结核样型端变化,“降级”反应时向瘤型端变化。   边界型麻风病引起的红斑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反应期持续时间,短者一、两周,长者数月,逐渐消退。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编辑本段]病因学
  麻风杆菌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麻风病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编辑本段]发病机理
  麻风病的免疫:麻风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麻风病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风在组织病理学上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风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现和特点,都可见到这种渐次移行的现象。为了形象地说明以免疫力为基础的这种状态,借用物理学上的光谱概念,确立了麻风病的免疫光谱现象。即从结核样型、界线类、(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个连续的光谱状。一些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力决定着麻风的感染过程,如感染后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转归等。从各型麻风皮肤和淋巴结活检中,观察组织病理象变化,可见损害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巨噬系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   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测定方法检测结果说明,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大都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免疫力的强弱随年龄增长而渐增强。各型麻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谱一端的结核型麻风(TT),其体液抗体较正常人仅略为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为降低。而在光谱另一端的瘤型麻风(LL),其体液抗体明显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则显示严重缺陷。各型麻风从体液抗体产生来看,其水平在麻风光普中依序为:LL>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却较有免疫力结核样型和正常人为高,这是一个反常现象。说明在麻风病的血清中虽有高水平的坑体,但对身体似乎没有任何保护和有益作用。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看,依序为:TT>BT>BB>BL>LL。麻风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或缺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两个方面,瘤型麻风经有效的抗麻风治疗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对麻风杆菌的无反应性(如麻风菌素试验),虽经多年治疗仍不改变,这种特异性缺陷的性质和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病变类型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麻风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皮肤: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肤,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真皮内有主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节,但中央无干酪样坏死   (2)周围神经:最常侵犯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麻风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神经的病变除引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营养障碍。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尺神经病变使掌蚓状肌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曲、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1)皮肤: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瘤型麻风病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   (2)周围神经: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4)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应介于瘤型和结核样型之间,病灶中同时有瘤型和结核样型病变,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有时病变更偏向结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变内有泡沫细胞和麻风菌。
4.未定类麻风
  本类是麻风病的早期改变,病变非特异性,只在皮肤血管周围或小神经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风菌。多数病例日后转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变为瘤型。
[编辑本段]传染方式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nfection),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临床诊断
  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麻风病大传染。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如是否来自流行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主观感觉检查法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病人,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分别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方法   ①组胺试验: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别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内,经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经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形成一个风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②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别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内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经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③立毛肌功能试验: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别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内,如神经末梢正常,则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检查时让病人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 ,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
  三、麻风杆菌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麻风病检查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组织病理检查
  四、组织病理检查 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麻风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麻风菌素的种类有粗制麻风菌素、纯杆菌麻风菌素和纯蛋白麻风菌素,目前通用者为粗制麻风菌素(又称完整麻风菌素)。   1.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 0.1毫升,形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卅),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廿),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卅),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2.临床意义早期反应表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敏感性。晚期反应阳性表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强,具有免疫力;晚期反应阴性说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缺乏免疫力。麻风菌素晚期反应的强度与机体对麻风菌抵抗力的强度成正比。因此,麻风菌素试验对麻风病的分型,判断预后或机体抵抗力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需要鉴别的皮肤病
  瘤型麻风应与皮肤黑热病、神经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等鉴别:结核样型麻风应与肉样瘤、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环状肉芽肿、寻常性狼疮、体癣、远心性红斑等鉴别;未定类麻风应与白癜风、贫血痣、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浅色斑型和花斑癣等鉴别:界线类麻风应与红斑性狼疮、皮肤黑热病、蕈样肉芽肿(浸润期)等鉴别。
需要鉴别的神经病
  如脊髓空洞症,其它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等。
[编辑本段]检查化验
  一、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二、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主观感觉检查法   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病人,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分别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方法   ①组胺试验: 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别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内,经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经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 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形成一个风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   ②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别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内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经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   ③立毛肌功能试验: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别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内,如神经末稍正常,则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   检查时让病人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 ,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三、麻风杆菌检查   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四、组织病理检查 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 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1]
[编辑本段]治疗
  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口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福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口服。
2、雷公藤(草药)
  相传“神农尝百草,死于断肠草”。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神农的献身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惋惜之情。雷公藤而这个传说给“断肠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   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水莽草”的故事。讲述一个姓祝的书生,路途口渴,巧遇卖茶美丽少女,买茶一杯饮下,顿时腹痛难忍,中毒身亡。原来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后,变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许多中毒之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莽草,又称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长在滇南者花红,呼为火把花;生长在岳阳者谓之黄藤。如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黑烂,又名“烂肠粉背雷公藤草”。   湖南岳阳有座“黄藤岭”,漫山遍野长著雷公藤。当地人轻生时,只需服下六、七枝雷公藤的嫩芽,就魂归西天。十几年前,有位被麻风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结生命。不料服后上吐下泄,昏睡了一天,不但没有死,反而全身轻快,病痛去了大半。这个“绝处逢生”的故事传到某麻风病防治院,医生因此受到启发,于是试用雷公藤煎剂内服治疗麻风病,获得成功。
[编辑本段]麻风病-麻风反应
  是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呈现症状活跃,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病变,使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炎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皮肤或神经损害。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诱因如药物、气候、精神因素、预防注射或接种、外伤、营养不良、酗酒、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妊娠、分娩、哺乳等许多诱发因素都可引起。近年来认为麻风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对麻风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麻风反应分为三型。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升级”反应时病变向结核样型端变化,“降级”反应时向瘤型端变化。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反应期持续时间,短者一、两周,长者数月,逐渐消退。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卡介苗“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麻风病。鉴于目前对麻风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应用各种方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编辑本段]治愈标准
  临床治愈标准LL及BB:皮损消失,近一年内神经干无压痛和一年内无麻风反应连续12个月查菌阳性,组织病理无麻风性改变,抗酸染色阴性。TT:皮损消退,近一年内神经干无压痛,感觉恢复或部分恢复。一年内无麻风反应,3个月查菌一次,连继4次阴性,组织病理无麻风性改变。未定类:查菌阳性者与LL同,查菌阴性者与TT同。

参考资料
1. 麻风病检查化验

http://www.52tushu.com/a/119/241/10750.html
扩展阅读:
1.麻风病预防与治疗相关知识:http://www.52tushu.com/a/119/241

2.百度知道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2660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8: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 (347)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王冰:胜,谓胜克也,如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此则相胜也。
张介宾:四时之病,即时气也。治之以胜,如《至真要大论》曰:至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
张志聪:以胜治之者,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胜酸,辛胜酸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8: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 (348)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马莳:此言征之脉色,可以知有故病暴病之异也。故病者,即下文所谓久病也。
张景岳:有故病,旧有宿病也。五藏发动,感触而发也。
高士宗:人身之病,久暴不同。有五藏故病,发动于外,因伤脉色,非一时生变之暴病,各何以知其久至与暴至之病乎?
吴崑:征,验也。
马莳:征其脉小,小则虚也,而色则不夺,神气如故,正以其暂时得病,颜色无改,脉则一时之虚,所以谓之新病也。
张介宾:脉小者,邪气不盛,色不夺者,形神未伤,故为新病。
郭霭春:夺,即伤、损害。
《医宗金鉴》:久病不进,故脉不夺;久病受邪已久,故色夺也。色夺者,色不泽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8: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 (349)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素问识》:此节与上文不相顺承,疑有脱误。
杨上善:弦石俱至而色见青赤,其人当病被击内伤。其伤见色,故青赤也。
马莳:肝之脉弦,肾之脉沉,则肝与肾脉并至,宜乎肝之色苍,肾之色黑,其二色当并见也。今则见其苍不见其黑而见其赤,有心血之意参焉者何也?须知肝脉而见脉色,必曾有恚怒,当病毁伤之疾。
张介宾:赤者心火之色,心主血也,脉见弦沉而色苍赤者,筋骨血脉俱病,故心当为毁伤也。凡毁伤筋骨者,无论不见血已见血,其血必凝,其经必滞,气血凝滞,形必肿满,故如湿气在经,而同于中水之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