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403|回复: 9

《伤寒杂病论》被人忽视的精妙之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0 0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辉


《伤寒杂病论》被人忽视的精妙之处作为中医经典,《伤寒论》可以说是被广大中医学者及爱好者传诵最多也研究最多的。但是,对条文本身含义的过度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难窥其庐山真面目。下面几点论述,全在于抛砖引玉吧!


一、“以经解经”,看《伤寒杂病论》隐秘的治病原则
   

《伤寒论》第12条(次序依赵本)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这种每两小时服药一次,6小时内将一剂药服完的方法,其实就是外感病的服药原则。其道理安在?即“汗不厌早”。《内经》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半死半生也。”
     

早期及时治疗,使外邪从表而解,不令内传入里。这是治疗外感病的特定法则,与一般内伤杂病服药一日三服不同。
     

31条葛根汤方后注“诸汤皆仿此”,就是给我们提个醒,所有外感方子,无论发热、咳嗽等等,均应每两小时一次,直至病愈。如麻黄汤、葛根汤、银翘散,等等。
     

谁说中医治感冒慢?只可能两个原因——一是药不对证,二是服药时间错误。否则,自然有效如神灵相助。


其实《伤寒论》中讲治病原则的地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所以需要有心人的发掘。比如还有“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你以为人家张圣人是在就条文论条文,就方论方呀?错啦!那是人家在指点后生,圈定治疗总则,辨证用药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结合《金匮》,以全仲景条文之意   
      

《伤寒》与《金匮》原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而分成两本。既为同一人所作的一本书,那么无论在理法方药还是辨证论治方面,都会存在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而又互有详略。所以,对于一些我们感到疑惑,难以解释,甚至怀疑错张乱简的条文,这时把两书的相关条文结合起来研究,互文见义,以全其意,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柴胡汤证,在《伤寒论》中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103条)为主要见症,而在《金匮》中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两书相结合,对于大柴胡汤证的认识必定更加清楚准确。《金匮》不仅指出大柴胡汤证为可下之实证,同时还表明了大柴胡汤证的病位在于心下为主,疼痛拒按。再结合《金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内容,则大柴胡汤证当见舌黄就不言而喻了,这与小柴胡汤证以胸胁苦满为主、舌见白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临床使用大、小柴胡汤,提供了有力的辨证依据。
      

这是一位精研伤寒几十年的伤寒大家的研究《伤寒杂病论》之道,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而且字字珠玑。在此略写片语,以飨同道。


《伤寒论》中大、小承气汤的可下之证的舌苔同样略于《伤寒论》而详见于《金匮》,有感兴趣者可以试以此法进行研究,必将受益无穷。
发表于 2008/4/29 18: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位精研伤寒几十年的伤寒大家的研究《伤寒杂病论》之道,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而且字字珠玑。在此略写片语,以飨同道。”

是一本书吗?能否推荐?谢谢!
发表于 2008/5/2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为《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作者裴永清
发表于 2008/5/7 1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久未上民间中医,原来也颇多好案,深受启发。谢了!
发表于 2008/5/9 2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的细心提示!学伤寒,用经方,早临床,思路广!
发表于 2008/5/13 0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学活用,悟其真理,彰显灵效
发表于 2008/6/4 15: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hai 于 2008/5/2 10:12 发表
书名为《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作者裴永清


謝謝了!
发表于 2008/6/5 1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仲景条文里暗含着许多方法规律,精华都隐在条文里,有心钻研的自会发觉。
发表于 2008/6/23 0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被人忽视的精妙之处作为中医经典,《伤寒论》可以说是被广大中医学者及爱好者传诵最多也研究最多的。但是,对条文本身含义的过度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难窥其庐山真面目。下面几点论述,全在于抛砖引玉吧!


一、“以经解经”,看《伤寒杂病论》隐秘的治病原则
   

《伤寒论》第12条(次序依赵本)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这种每两小时服药一次,6小时内将一剂药服完的方法,其实就是外感病的服药原则。其道理安在?即“汗不厌早”。《内经》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半死半生也。”
     

早期及时治疗,使外邪从表而解,不令内传入里。这是治疗外感病的特定法则,与一般内伤杂病服药一日三服不同。
     

31条葛根汤方后注“诸汤皆仿此”,就是给我们提个醒,所有外感方子,无论发热、咳嗽等等,均应每两小时一次,直至病愈。如麻黄汤、葛根汤、银翘散,等等。
     

谁说中医治感冒慢?只可能两个原因——一是药不对证,二是服药时间错误。否则,自然有效如神灵相助。


其实《伤寒论》中讲治病原则的地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所以需要有心人的发掘。比如还有“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还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你以为人家张圣人是在就条文论条文,就方论方呀?错啦!那是人家在指点后生,圈定治疗总则,辨证用药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结合《金匮》,以全仲景条文之意   
      

《伤寒》与《金匮》原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而分成两本。既为同一人所作的一本书,那么无论在理法方药还是辨证论治方面,都会存在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而又互有详略。所以,对于一些我们感到疑惑,难以解释,甚至怀疑错张乱简的条文,这时把两书的相关条文结合起来研究,互文见义,以全其意,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柴胡汤证,在《伤寒论》中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103条)为主要见症,而在《金匮》中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两书相结合,对于大柴胡汤证的认识必定更加清楚准确。《金匮》不仅指出大柴胡汤证为可下之实证,同时还表明了大柴胡汤证的病位在于心下为主,疼痛拒按。再结合《金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内容,则大柴胡汤证当见舌黄就不言而喻了,这与小柴胡汤证以胸胁苦满为主、舌见白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临床使用大、小柴胡汤,提供了有力的辨证依据。
      

这是一位精研伤寒几十年的伤寒大家的研究《伤寒杂病论》之道,个人认为非常有用而且字字珠玑。在此略写片语,以飨同道。



精准,请广为流传.
发表于 2022/9/19 2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好好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3/29 09: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