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432|回复: 27

杂病一例,请医友们一起来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 2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学中医一年有余,自知功力不够,不敢妄开粗方。然却养成见病即思方策之陋习,心中时常揣摸之。

余一亲戚,女,46岁,略瘦。
自述:胃病史十年有余,西医诊治无数,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痛苦异常。
当下症状:
咸痰较多。食少纳差,常感胃内灼热。
早晨起床后口苦反酸。
往来寒热,热即汗出,汗出立冷。午后益甚。
心中烦燥,精神不佳,嗜卧。
自胃脘至小腹,有气胀感,按之则痛。左小腹痛时按之硬。
自后腰到后背发病时即有胀痛之感。
少便数,大便秘结,胃中似有水声。
平时吃稀饭较舒服,干饭则难受。

把脉尚未入门,不敢造次,故无脉象。

曾有医处以麻仁丸,可暂缓一时,然停药即如故。

余细思之,辨为太阴、少阴兼少阳并病,脾肾阳虚,水气上逆,法当理气行水,化痰衬湿,温阳通络。
拟方如下:
陈皮20 枳实10 生姜10 茯苓10 桂枝10 白术12 柴胡18 芍药10 半夏10 党参10  炙甘草10 
炮附子10 干姜10

按:《伤寒论》小柴胡汤症后加减法云: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以此通脾络而止腹痛,故将黄芩改为芍药。

不知此方及剂量适当否,请医友及前辈们指点,末学在此先行谢过。

[ 本帖最后由 groper 于 2009/8/3 22: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2: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一看,同有生姜与干姜,似不有妥。
“生姜散而不守,凡宜温经、散寒、发汗、行水之剂,宜生姜伍炮附子,如桂枝附子汤治风寒湿痹,真武汤治阳虚夹水之症。干姜守而不走,无泄邪、发汗、行水作用,故治亡阳者,多用于干姜伍生附子。”

上方应去干姜,加大生姜用量15g,不知对否。
发表于 2009/8/3 23: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病是腰椎病压迫了肠胃的神经所致,常见,不治腰椎,针药罔效。
发表于 2009/8/4 0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喜欢中医,不是医生。我看了这个贴也想了大半天,试着分析了会儿,对错勿怪呀…早晨起床口苦说明有肝胆之火.腹痛大便秘结可能是实症,不知道是什么舌质舌苔,有背痛痰咸的现象应该有胃湿的存在,我综合了一下心中也想了一个处方但不知道是否可行:黄连6栀子15半夏12茯苓20草豆蔻9陈皮15甘草6厚朴12枳实9大黄6苍术12

[ 本帖最后由 kingmax 于 2009/8/4 00:11 编辑 ]
发表于 2009/8/4 09: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症可先与大柴胡汤原方,观其药后反应再定加减之法。
柴胡12  黄芩9  枳实12  白芍9  生姜9  姜半夏9  红枣12   大黄6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max兄开的方我认为主要偏重在燥湿行滞泻热上面。而没兼顾到阳气的保护。
末学在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下认为无论的气滞还是湿滞,在行气化湿的同时,重点要注意阳气的固护,方是治本之策。
对于胃实之证,当是胃脘部硬痛,此女乃左小腹硬痛,应是阳虚肠道津液失养所致。用小柴胡既调节枢机畅达,亦有通便之功。
不知对否,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曹 兄之法有道理,我起先也是这样想的。可后来考虑到病人病史较长,素体必虚,故想先用温法,慎用下法。若水道得调,大便自通。若不通再考虑用此法。
发表于 2009/8/4 16: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脉诊!但从“胃病史十年有余”可知“土”受损伤;“咸痰较多。食少纳差,常感胃内灼热”咸为肾、痰为脾可知脾损及肾。“食少纳差,常感胃内灼热”胃有实火则消谷,今反食少纳差,可知胃内灼热为郁火无出路。“早晨起床后口苦反酸”知有肝热。“往来寒热,热即汗出,汗出立冷”少阳症现。“心中烦燥,精神不佳,嗜卧。
自胃脘至小腹,有气胀感,按之则痛。左小腹痛时按之硬。自后腰到后背发病时即有胀痛之感。少便数,大便秘结,胃中似有水声。平时吃稀饭较舒服,干饭则难受。”--------------------------------------个人以为木克土症为本。治肝胆为主,调脾胃为辅。
发表于 2009/8/4 17: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进忠 老先生喜欢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我认为可以参考: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为伤寒误下“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之少阳变证而设,本方由柴胡、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牡蛎、大枣组成。朱老在临床运用中,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有毒的铅丹,加甘草,成为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该方药物组成为柴胡lOg,半夏lOg,人参lOg,黄芩lO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lOg,茯苓15g,大黄3g,龙骨15g,牡蛎15g,常用于治疗胸满烦惊,卧起不安,或头晕头痛,或失眠心烦,或易惊易恐,或精神抑郁,神情不安,或烦热汗出,逆气上冲,或心慌心悸脉弦紧者。朱老常常应用本方治疗神经官能症、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小舞蹈病、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美尼尔综合征、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盆腔炎、遗尿、阳痿、早泄、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痤疮等属于肝郁气滞,上热下寒,三焦运化失职证者。应用本方大黄量不宜大,一般1__4g,最大不超过4g。或者用熟大黄。此方应饭后服,以防止伤胃。
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有小柴胡汤,可以疏肝胆,调枢机;党参,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助脾温阳;半夏,生姜辛温行散;龙骨,牡蛎潜阳镇摄;大黄苦降通便,同时借助其通腑的作用使三焦气机运行调畅。诸药合而用之,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腑气得通。其中龙骨,牡蛎虽有收敛之弊端,但却有降阴之利,故与大黄合用,非但无涩便之害,而且有通便之利。古人常用朱砂,代赭石,石决明用以治疗阳气上冲所致的头晕头痛,便秘,即镇潜阳气使大便通利,本方用龙骨、牡蛎、大黄即取此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大家很热心,意见也比较统一,肝胆有热,损及脾肾。

我的方是小柴胡汤、芩桂术甘汤和桔枳甘汤的合方再加附子温肾阳,用小柴胡汤解少阳,用芩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用桔枳甘汤和胃散结。

陈皮20 枳实10 生姜10 茯苓10 桂枝10 白术12 柴胡18 芍药10 半夏10 党参10  炙甘草10 炮附子10

此方可能没有突出重点要哪,欢迎大家开方,共同探讨。

[ 本帖最后由 groper 于 2009/8/4 18:4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3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