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子 发表于 2008/7/1 03:04:53

石师兄:
    刚看到一篇文章,转摘与你看,此文与师父的口气极象。因为师父常说:中医会先在中国以外大兴旺,只能那时只有中医之实,少了中医之名,但总比中国人自己彻底毁了中医好。我看这篇文章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你看看后转给师父看。

                                                         中国人,怎样毁了“祖传中医”?
      中医是好东西,拯救过五千年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但是,它还是在劫难逃,难免一死。就像优美的京剧、亲民的曲艺。历史的天空已经开始悲壮的回光返照,当代人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挽回这一切:首先,当代中国并不在乎中医的死活,那只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用得着,拿出来,作为旗帜晃一晃;用不着,便束之高阁,听凭它生老病死。
    其次,中国人已经是中医的门外汉,虽说根在华夏,新的成果却在海外。韩国人可以改头换面,把“中医”塑造成“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刚开始一点也不在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朝大国的好东西多了,哪里还看得见区区一个中医?等人家申请得差不多了,才觉得心疼,可是,已经晚了。“端午”被韩国人白白地“端走”不就是教训吗?心疼归心疼,真正过起日子来,还是“败家子”的作风。
       最要命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医已经不太内行了,缺少专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中医院校,而且能精通典籍、熟知药理、病理的真正行家的确少得可怜。甚至中医药的生产环节也是问题,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不在中国,而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原材料加工作坊。祖先的遗产还还乞灵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还有什么脸面谈论中医的归属与归宿。不管国人愿意不愿意,铁的事实几乎无法改变,说大话,闹情绪——等于零!
       其实,传统中医都是“单干户”,父教子,师传徒,你有你的神通,我有我的道行,只要能活命救人便是好大夫。当然,手段千奇百怪,路数也玄妙无穷,这种经验性的医学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医的典籍里充斥着“神鬼怪力”障眼法和莫名其妙的生僻偏方。这种装神弄鬼的恶名一直持续到现代。
    《礼》云:“医不三代,不服其药。”说的还是行医的经验,中医年纪越老越值钱就是这个道理。扁鹊那样全面的“神医”不是靠熬年头儿,而是做遍了临床医学的每一个科室。他的经验是自己挣来的,并非拾人牙慧,或者“牙慧的牙慧”;也不是靠读经典抄袭。倘若没有“活”做灵魂,中医就是庸人混饭的死工具。
现代人并不把中医当研究型的学科与应用性的科学,而只作为医院里的“下手儿”“跑堂”抑或博物馆里的“国粹”。西医西药真正扮演着悬壶济世的垄断性郎中,中医乐得袖手旁观、颐养天年。方子?老的,按图索骥吧;中药?现成的,三千年前怎么抓、现在还怎么抓。
孙思邈一副药方可治几种病,或是几副方子同治一种病;现代人,并没有比古人长进多少,尽管吃中医这碗饭的人远未达到“鹤发鸡皮”或者“齿摇发秃”的地步,反正有西医在阵前抵挡,中医确乎以为自己是老爷子,该全身而退了。有这点儿惰性壮胆,中医世家的脉相越来越微弱,甚至连看家守业的信心也拿不出来了:改进古方?没有力气;开发中药,没有精神。到了21世纪,中国人还不如日本人熟悉中医的老家底。“哀大莫过于心死”,好在“老中医”还没到彻底丧失精、气、神的地步,替自己争个位子总该不敷衍吧。
    扁鹊是中医的开山人物,他亲自充任过“带下医”,即妇科,“耳目痹医”属五官科,“小儿医”为儿科。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中医就不可能存活。无论是《扁鹊内经》还是《扁鹊外经》,都是个人经验;绝无科学预言。中医的性格正应了胡适那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何止于此啊?以古人韬养的传统,有七分证据,可能只说五分话,或者更少。孙思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怎么可能呢?老中医都是谨小慎微的脾气,“胆大心小”,难免失手;而“胆小”“心也小”,可保风雨无虞。
    孙思邈作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他说:“人命至贵,有贵千金”,所以指着自己的人文理想起书名。对吗?对;但“有贵千金”的观念却在生死关头让才识有限的老中医们双手颤抖。
    俗话说:“佛渡有缘人,药医不死病。”医生不是万能的,医术施展手脚的天地也受到了病人素质的严格限制。《史记》引述扁鹊的理论,认为“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谨慎,作为医生的职业病,成全了药到病除、百灵百验的好名声,也换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坏日子。尤其是御医,伺候帝王之家,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头疼脑热的小病儿,怎么发挥都不担责任;事关生死,即使医生捏着奏效良方,也不敢拿皇帝做人体实验,毕竟受里的方子只是个体性的经验,而不是医书上的明文记载。
    按书开方,不治病也没罪责;自己独创,稍有闪失,倒霉的可是整个家族啊!庸医杀人,不假;人误中医,也是真的。被什么人贻误呢?医生和病人。前者,有顾虑,不敢下药;后者,没信心,讳疾忌医。第一个吃螃蟹,不是中国人的长项。最后,老中医变成了太极拳,阴柔中庸,不慌不忙。见西医抢了风头,不着急,也不奋蹄,守着“望闻问切”的祖制,蛮好。看来,孙思邈多余著《千金方》,李时珍白瞎了《本草纲目》。这些医药老本儿是一家一户、一沟一壑亲自跑来的,后人吃数百年的现成饭、还想万代千秋不起灶吗?
    行医只是一个体面的借口,赚钱才是不可告人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连这层遮羞布也撕开了,医院诊所不是慈善机构,要看病,拿钱来,医术好歹姑且不论,狮子大张口,足以令工薪阶层和农民兄弟倾家荡产。难怪民谚挖苦说:“一个劫道,一个卖药”,这是两桩金口玉言、不容置喙的霸道买卖。至于中医的进步,还不是帝王身边“太医院”的做法?不求有功,但愿无过。
    两千年的方子,都烂得掉渣儿了,后人依然虔诚地照本宣科。倘若现代中医还要跪在张仲景、李时珍的脚下,那么,几百年庞大的中医队伍都是干什么吃的?本来人们就抱有成见,老中医们再露出一副爱答不理、不思进取的表情,恐怕他们未来的归宿的不是博物馆,而是垃圾堆。
    当然,医生原本是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职业,本文之所以对老中医说三道四,不过是想触痛这个传统行当的条条软肋,如血统家谱的混乱、安于现状的惰性、同道相轻的流弊等等。要生存,老中医的“劫数”就在眼前,砸谁的饭碗事小,可怜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学和集体智慧即将在21世纪这代人手里灭绝;毛病在哪儿呢?还是先给自己把脉吧。毕竟求人不如求己,解铃还须系铃人。    希望挽救中医的最终还是咱们中国人。                        (转自凤凰博报)
                        

[ 本帖最后由 清泉子 于 2008/7/1 02:08 编辑 ]

天台无意子粉丝 发表于 2008/7/1 04:57:53

句句扣人心弦哪

中医与西医,已经渗透到社会上的每个角落
中医,不在中国,渗透到韩剧的每个角落(有点夸张,但差不多)
而西医,是在中国。。

今天还是有点咳嗽,人的精神不太好,感觉到无力,懒惰,于是看电视。。
先看中央台的《荣归》,男人主人公得血癌。。女主人公动员他化疗,实在说不动,把大哥找出来说教,还没有看完,不知道接下来是怎么演的,看序幕,好象是换肾了;
看湖南卫视引进的韩剧的《兄弟契约》,女主人公周幼琳,多次提到中医在生活中的小验方。。我不是每集都看,记下的是,男人主公不舒服,她煮了鸡蛋和姜还是啥的;第二是也是男人公哪里不舒服,她给男主人公放血;第三次是男人公假装消化不良,周幼琳把他带到一个中医那儿针灸。。。
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很郁闷。。想着平时先生们说的太正确的。。

再看今天先生转述的这篇文章,悲啊。。
我家里的亲人,弟妹还是迷信退烧药抗生素等等之外,弟弟是中性的,他无所谓,姐姐已经是完全相信中医,而且是喜欢中医了。。哪里有不舒服,她就找找反射区按按。。就象侄女发烧的事,通过按摩第二天退烧了,呵呵。。真好。。

但愿贴子里面的每位朋友都不枉费先生们的用心良苦,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学习中医,推广中医。。


原帖由 清泉子 于 2008/7/1 02:04 发表
石师兄:
    刚看到一篇文章,转摘与你看,此文与师父的口气极象。因为师父常说:中医会先在中国以外大兴旺,只能那时只有中医之实,少了中医之名,但总比中国人自己彻底毁了中医好。我看这篇文章只讲了问题的 ...

秋雨求医 发表于 2008/7/1 08:06:29

原帖由 清泉子 于 2008/7/1 02:04 发表
石师兄:
    刚看到一篇文章,转摘与你看,此文与师父的口气极象。因为师父常说:中医会先在中国以外大兴旺,只能那时只有中医之实,少了中医之名,但总比中国人自己彻底毁了中医好。我看这篇文章只讲了问题的 ...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医是人不是神!他取得得经验是长期实践摸索出来得,靠几个古方几本古书吃饭是成不了好中医得,中医方得神奇是在于擅长于使用它们的人,其实一直有从天台无意子先生的帖子看见秦师爷治病的一些例子,许多时间只是利用生活中得常用盐醋酒茶之类得简单材料,用好它们,却可以治病救命得,秦师爷也是因为善于学习,善于触类旁通去思考,处处去灵活领会医理,才有今日得实效得;就比如学习修车得道理,哪里不通哪个零件坏死哪个零件生锈都会造成汽车不能正常行驶或者出各类问题,这些都是和人身上得器官相通得医理,人得血液气道运行不畅,各个器官出毛病要怎么去疏通它们,要怎么去恢复器官正常工作,从这里想从这里下手或许比一些搬古方和学习复杂得中医理论知识来得更快、更显效得!这就是先生们经常说得学中医要学活不是学死得道理吧,作为中医学死方和西医一样照书开药,自然没有什么效果得,这也是先生们所说要针对具体人开具体药方得道理吧,就象我们炒菜放油盐各种调料多少是根据本身菜得材料决定一个道理呢。
         中国现今得中医发展不起来和我们现在得中医本身素质有关系,和体制有关系,和观念有关系,和人们不注重自身得体质保健和日常习性有关系,和中医药材得不到爱护栽培有关系,和整个社会有关系哦!
            先生们得辛苦还要经常去琢磨怎么去治疗那些被西医药、抗生素损坏得人体器官,治病有双重得辛苦和难度,对着无力回天得病人也只能惋惜,对着几乎一代被抗生素搞垮得人群,几个真有真才得中医师面对社会得需要也是杯水车薪哦,即使把自己完全燃烧奉献也满足不了社会得需要哦!
         从奇才贴学东西,要细细琢磨得,许多我们要得经方也摆在这里呢,我们是否能吸收到许多适合自己得精华也要看我们善于不善于学习吸收了,即使成不了一个好中医,在中医学在我们国家还暂时不能发扬光大到我们期待得那一步时,我们是不是该多学习一些知识治疗已病,多学习一些治未病得理念去爱护自己和身边得人呢?在下一代得教育培养上给他们灌输一些中医知识和一些保健养生得理念呢?每一个生病得人先用所学去省省自己需要怎么除病断根而不是立刻走上病床去接受那些化疗放疗对人体伤害更大得各种手术呢?其实推行中医可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其实爱护先生们这样得人,才能为我们培养出更多更好得中医人才;若是愿意学习,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些治疗小病得小中医呢。
          先生们来到奇才贴得希望也就是警醒世人哦!我们要珍惜这样得学习机会呢!

[ 本帖最后由 秋雨求医 于 2008/7/1 07:07 编辑 ]

强强妈 发表于 2008/7/1 08:30:00

原帖由 石梁飞瀑 于 2008/7/1 01:16 发表


你买错的药也能吃。但我的建议还是不变。
老师您好,谢谢您的回帖
片仔癀和川贝清肺糖浆成份不同,功效也不同,我的理解,还是吃片仔癀,对吧,药没开封可以退的。清泉子老师改的方,昨晚已给孩子喝了一次了,效果很好,呼吸平稳多了,喘的时间也短了,我们会继续用老师的醋酒水的疗法,已找到了病根,都是抗生素若的祸,我想孩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强强妈 发表于 2008/7/1 09:06:13

最要命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医已经不太内行了,缺少专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中医院校,而且能精通典籍、熟知药理、病理的真正行家的确少得可怜。甚至中医药的生产环节也是问题,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不在中国,而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原材料加工作坊。祖先的遗产还还乞灵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还有什么脸面谈论中医的归属与归宿。不管国人愿意不愿意,铁的事实几乎无法改变,说大话,闹情绪——等于零!
确实是这样的!孩子生病这几年,也带孩子去看过中医,都是在本地很火,看的人很多的那种,其中的一位,就是让我孩子,一边喝中药,一边吃抗生素,抗生素连续吃一个多月,还说什么,她的中药能护助孩子的肝、肾,所以大量吃没问题,这位中医真是批中医的外皮的西医的狼,庸医害死人,可怜我那时还很相信她,孩子的爷爷老说,不要吃那么多药,不要吃药,现在看来,有些小病,有时还真是不如不治呢

[ 本帖最后由 强强妈 于 2008/7/1 08:07 编辑 ]

强强妈 发表于 2008/7/1 09:24:26

还有中药,太苦了,小孩子一般喝不下,我有一同事,就是孩子喝不下药,没法就打吊针,孩子一生病,就吊针,现在她孩子已开始喘了,我劝过她,不听的,中药方面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呢,让它好入口些,我想这样也比较好普及

专念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08/7/1 09:28:08

请师父讲讲五运六气?如何?

吊儿郎中 发表于 2008/7/1 09:43:00

要是有名导演拍一部贯穿中医的电视剧就好了(动员中医厂家赞助),有故事情节就能吸引更多人,这样影响的人可以广一点。

tea29 发表于 2008/7/1 09:55:09

想请问两位老师,肺癌患者可不可以服用雪蛤?据说雪蛤中的某些成分, 可以促使癌细胞分裂 .可它又可以有效的清肺润肺 提高免疫力 ...

深深秋 发表于 2008/7/1 09:59:27

从一开始就关注无意子到清泉子的帖子,或许身边求医的经历太过伤人,而在这里,却发现了另一个新的世界,那么别致又那么亲切。。。冒昧求救于清泉子,是因为刚检查过妇科,面对医生开出的一瓶瓶药片落荒而逃——我首先就想到清泉子老师!
      因最近十天总流血带(排卵期,咖啡色而不是鲜红色,脓状),女科检查说是从宫腔里流出的血带,应是宫颈有些微糜烂?腰骶部近两年都一直酸沉(经期尤甚),现在小腹部感觉到微酸,今年结的婚不知与此是否有关。其实白带浓稠且白有好几年了,而我的月经更是多年来一直不调,早前几年是间断几月的来一次月经,后来吃过很多中药,现在是35天一行经,5-7天才干净。就是量少的可怜,色暗有小黑块。平时较怕冷夏天也很少出汗,手脚凉而且冬天都是紫红色。肚子爱胀,胃脘处抚摸有硬块状,小腹更是胀鼓,推腹会排出很多气。
      啰嗦这么多只想能让清泉子老师更多的了解这个病体,若能施救一下感激不尽!
页: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中医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