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4/4 12: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某,女,32岁,医生,1976年5月14日初诊。病员于1968年12月30日突然语言謇涩,左手颤抖,口角流涎,口眼向右歪斜,头部剧痛如针刺。继则呕吐黄水,小便失禁,左手握固,呈半昏迷状态,左侧上下肢偏瘫。立即送某医院抢救,诊断为脑血管瘤破裂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内压过高,曾作腰椎穿刺,抽出粉红色液体,并用降压、镇静、脱水、止血等药物,病情得以控制。后遗左侧上肢不灵活,左半身感觉迟钝,肌肉酸痛,温度明显低于右侧,走路时左足甩动,口眼向左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楚,头部刺痛有定处。经治疗无效,乃于1969年2月出院,改用针灸治疗达3年之久,左足甩动情况有所改善,但左足仍内翻,走路颠跛,余症则仍在。诊得脉象弱涩,舌质暗淡。此证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诊之甚详,其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小便失禁,语言謇涩等,皆责之元气虚衰,结合本例脉弱舌淡,固属气虚无疑。但本病员头部刺痛有定处,脉涩舌暗,再结合脑部有出血史考虑,其中挟瘀可知。王氏立补阳还五汤,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失禁、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症,是针对气虚挟瘀而设,于本例颇为适应。然王氏虽细察人体构造,毕竟由于条件的限制,尚不能完全知其详尽,其立方乃从经验而来。从现代生理解剖探讨,本伊j先由脑血管瘤破裂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出血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和周围脑组织受血肿压迫推移,后期则为瘀血停滞于脑组织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等中枢障碍而发。故本例重点在于逐瘀,兼以补气,故将补阳还五汤中之黄芪份量大为削减,而加重逐瘀药物份量。处方如下:
黄芪12克赤芍9克川芎6克 当归尾9克地龙克红花6克桃仁6克2剂。
5月18日二诊。试服上方2剂后,自觉手足稍转灵活,舌质仍淡,脉象细涩。再本原方,加入桑枝30克,牛膝克。
6月10日三诊。续服上方12剂后,手足更加灵活,已能从事针线活,口角不流涎,说话较前清楚,左脸感觉亦转灵敏,头部和左侧肌肉均不疼痛。患侧温度仍明显低于健侧,自觉疲乏,舌淡净,脉细涩。此瘀积稍减,正气不足之象又显得突出,乃于前方意中加重补气药物。
太子参12克黄芪18克 白术9克茯苓9克香附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鸡血藤12克甘草3克6月24日四诊。病员服上方14剂,服至6剂时,自觉手足关节均疼痛,患侧手指尖胀。续服则胀痛消失,手足亦灵活,左足内翻现象亦较前改善,两手温差明显缩小,平时口眼无歪斜现象,只在张口笑时右嘴角微朝上歪,左脸感觉尚未完全恢复,精神较佳,舌质淡红,脉稍转有力。用补正、逐瘀、通利三法并进。
当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克地龙6克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 桑枝30克 姜黄9克威灵仙9克牛膝9克10月5日五诊。服上方12剂后,各方面又有明显好转,手足关节更加灵活,左足内翻情况更加改善,已能使用缝纫机,口眼亦完全恢复正常,患侧温度与感觉仍不如健侧。因自觉情况良好,即停药2月,停药期间未见反复。最近因感冒,鼻塞流涕来诊,右脉较有力,左脉仍沉涩,只宜前方意中加温通药物。
苏条参9克 黄芪12克 当归尾9克 地龙6克 桑枝30克红花6克桃仁6克姜黄9克桂枝6克 威灵仙9克 牛膝9克赤芍9克 川芎6克11月2日六诊。服上方2剂后,感冒即解。又本上方加减共服14剂,走路已无偏跛现象,说话清晰,患侧感觉渐恢复,只温度不一,天气转冷尤其,舌尖尚微强,左足尖尚不灵活,脉虽稍转有力,但仍嫌不足,舌质淡红。再按原法加服大活络丸。
苏条参12克 白术9克茯苓9克 当归9克赤芍克川芎6克桂枝6克丹参12克桑枝30克牛膝克姜黄9克甘草3克桃仁6克加服大活络丸,每日早晚各l粒。
1977年8月28日随访,据称,服上方10剂和大活络丸10粒,诸症即基本消失,以后因受孕停药,作人流术后,情况亦始终稳定,一直坚持全天工作,半年多来未见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