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moni

《向脾胃要健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07: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2:55 编辑

脾胃失调惹“脂”上身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上身。

  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是血液中各种未与脂蛋白结合的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和各种脂蛋白的总称。其中,对人体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那什么是高脂血症呢?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 的一种病,它也叫“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上身。

  高脂血症在中医里同样也没有此病名,从中医“补土派”的观点看,脾胃失调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经常吃一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两者使脾失健运,转化为痰浊。我周围也有很多高脂血症的朋友,他们多是因为平时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所致。我为他们进行过针灸治疗,但是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志,所以病情也是时好时坏。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虚弱,相火妄动,致使肝阳上亢,肝木太旺克制脾土,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湿热郁结,内生痰浊。因此,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高脂血症的直接原因都是脾胃失调,致使内生痰浊。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者,平时经常感觉头晕、胀痛,胸脘痞闷,严重的还会呕恶痰涎,浑身沉重、没劲儿。我们在进行经络调养时,应以健脾化痰为主,可选中脘穴、脾俞穴、内关穴、丰隆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有健脾和胃,加强体内运化的功能,因此是降脂的首选要穴。

  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它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升清降浊,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中的脂含量。我们在临床观察通过针刺丰隆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更强一些。

  足三里穴能统治脾胃的一切疾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脾胃。

  内关穴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且对心功能作用有明显的效应。我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内关穴后复查,发现血脂大都趋于正常。

  对这几个穴,我们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对身体进行保健,每天每穴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会有一定的化痰降脂功效。

  我们还可以对足三里穴、神阙穴、悬钟穴进行艾灸,以化痰浊。悬钟穴是胆经要穴,是身体的髓之会穴。人体有8大会穴,即由脏、腑、气、血、 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8个穴位。悬钟穴是髓之会,骨髓在这里汇集。悬钟穴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穴之一。此穴在小腿外侧下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外踝尖向直上量取3寸( 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此穴。

  对以上3个穴位,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灸治1次,7~10次为1疗程。

  当然,高脂血症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一个药方或几个穴位就能治好的。这几个穴位无非是巩固效果的,是起辅助作用的。此外, 要改善血脂状况,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2:36 编辑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生活中我们要是听说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吃惊与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夸张。

  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并发症而已。但我们若是及时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给并发症发作的机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看过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 ?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 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 病名叫“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玻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 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 即临床期糖尿病。

  ◇◇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 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多饮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
  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达18.7,平时他的饭量倒还正常,就是爱喝水。他说自己感觉口渴,每天最少要喝两暖壶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较多,整天感觉全身无力。像这位病友一样,很多糖尿病病人也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针灸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

  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 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2、多食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的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

  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 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搭配。

  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 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3、多尿
  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
  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调理脾胃才是治病之本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以生存之本。

  如果脾之气阴不足,则脾气不升反降,气虚下陷,运化失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则上不能奉心肺则燥热,下不能滋肝肾则阴虚。阴虚燥热又可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津液,成为消渴。李东垣也指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可以说,糖尿病的根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像平常一样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使食入的水谷郁而化热,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胃阴不足,从而导致阴虚燥热。所以,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典型的病症表现就是渴饮多尿。

  综上所述,我们说糖尿病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虚。因此,我们要养好糖尿病贵在调理好脾胃。在经络方面,我们可以多按摩上面所提到的几个穴位。 使用时,你可以看自己“三消”症状哪个更严重。

  比如说,经常口渴多饮的,就可以多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经常感觉饿的,就要多照顾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经常多尿的,可按摩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

  此外,治糖尿病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穴位,叫胰俞。它在第8胸椎的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部的膀胱经循行线上。根据近部取穴原则,它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很管用。

  在饮食上,糖尿病人由于是脾肾俱虚,平时还要多吃补益脾肾的食物,像荞麦、玉米面、燕麦片、大豆及豆制品和新鲜的绿叶蔬菜等;还要远离生冷、甜腻之品。

      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失眠几乎是现代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失眠问题。正常情况下,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环境不适而出现的偶尔失眠并不 算是失眠的病理范畴。只有经常性的睡不着,才能称之为失眠症。在中医学里,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

  ◇◇ 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的调养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白领一族容易出现失眠症状,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不和造成的。俗话说得好,“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个人的脾胃不和,晚上怎么能睡好觉呢?

  我有一位白领朋友,按理说他平时工作压力不是很大,天生是一个乐观派。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饮食上无规律,平时不爱吃早餐,喜欢吃寒凉的 食物,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难免会暴饮暴食。没多久,他开始失眠了。他说自己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觉得排泄道不畅、肚子总是胀胀的, 有时候还感觉胸闷、心跳加快,这样他就整晚整晚的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工作没效率。像他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失眠。

  脾胃不和为什么会引起失眠呢?脾胃不和,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滞留在体内,体内便湿气旺盛,湿盛而化痰,痰热上扰心神,人便会失眠。脾胃不和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腹胀、口苦、痰多等问题。

  对于由脾胃不和 引起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以养心神,再加上中脘穴、丰隆穴、内庭穴,以养脾胃。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心藏神,因此神门穴通治各种神志疾玻神门穴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端,尺侧的腕屈肌腱的 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在筋的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安眠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它在项部,翳风穴和风池穴之间。取穴时,先找到耳垂后下方的凹陷处的翳风穴,再找到项部大筋外侧缘的风池穴,用手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线的中点处即是此穴。

  对这几个穴位,我们可以采取按摩的方法,每天坚持按摩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
  ◇◇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调养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别看是心出了问题,但也与脾有关。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 血的濡养,而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则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这种失眠属于心脾两虚型的,往往会有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证。

  对于由心脾两虚造成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再加上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

  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是心的背俞穴,像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证,都可以通过它来治。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

  每天坚持按摩以上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长期坚持,对改善睡眠状况很有效。

  正所谓“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肌无力多是脾虚惹的祸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这种病比较常见。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日重暮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本病一般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朋友要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后发病者又以男性居多。此病多侵犯眼饥咀嚼饥咽喉饥面肌与四肢肌肉等。

  重症肌无力在中医里属于“痿症”范畴,“痿”即痿软无力。 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是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也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因此,我们认为本病的 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

  很多人以为脾胃有问题多是小问题,事实上重症肌无力属于顽固的慢性病,病情缠绵,经常反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小患者,得病那年15岁。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上班都很忙,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来做。这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一般简单的家务活都能自己做,从不用父母操心。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觉得自己的右眼皮好像总往下垂,没劲儿。当时孩子的父母也没注意,小孩子也没说。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感觉自己的两侧上眼皮都抬不起来了,眼球转动也不灵活了。上午好一点,到了晚上就感觉难 受。后来,父母发现孩子最近不爱吃东西了,而且孩子吃点东西还感觉肚子胀。父母感觉问题很严重。于是,他们急忙找到了我来诊治。

  听了孩子的自述和家长的介绍后,我又为孩子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最后诊断为眼肌型的重症肌无力。他这种情况多是由脾气虚弱所致,所以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我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并配攒竹穴、鱼腰穴、 太阳穴、四白穴,为其进行针灸治疗。经过几个疗程后,病情总算控制住了。

  脾俞穴是脾经经气输注的地方,刺激此穴可以健脾益气;胃的募穴中脘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施以针刺或艾灸,可使脾阳得健,运化有权;刺激三阴交穴可健脾助运;血海穴有补气活血的作用。

  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白穴、攒竹穴,这几个穴位我们前面介绍过了,那么鱼腰穴、太阳穴在哪儿呢?

  鱼腰穴是经外奇穴,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它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太阳穴也是经外奇穴,它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取穴时,我们可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连一条直线,从直线的中点外往后外方取1横拇指处即是此穴。

  重症肌无力恢复期者,可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每穴位按摩3~5分钟;或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也可以,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

  重症肌无力虽与脾虚有关,但是由于五脏是息息相关的,脾胃虚损会进一步累及他脏。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辨证施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脾以治咳嗽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 ,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

  咳嗽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里讲,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为发病时往往既有声音,又有痰液,所以合称为咳嗽。

  一说到咳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它与肺有关。肺是一方面,因为肺主皮毛,外邪侵入人体,首先通过皮肤、毛发侵犯肺部,使肺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外感咳嗽。但咳嗽还有内伤的原因,内伤咳嗽的发生与其他脏腑是息息相关的。

  咳嗽本身既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且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时,常会使内邪伤于肺,出现内伤咳嗽,因此《素问? 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脾胃与肺息息相关

  那么,咳嗽与脾胃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经络及五行来说,肺与脾有母子关系。肺属金,脾属土,脾土能生肺金,因此说脾是肺的母亲,肺是脾的儿子。当脾胃出问题时,脾土不能生养肺金,就会导致肺气不足,皮毛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引发感冒、咳嗽等。

  从气血方面来看,肺是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而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肺主一身之气是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前提的。

  从气机升降来看,我们知道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一个人经常咳嗽,肺气就会上逆,这样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胃失调,一方面会使肺的气机更加紊乱,另一方面脾土不能生肺金,就会使得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这时咳嗽越来越不容易好,就会形成 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想要调理好肺气,一定要先调理好脾胃中焦之气。

  中医认为,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脾虚易 生痰。脾是主运化的,《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 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

  ◇◇ 脾虚易生痰,补脾以治咳嗽

  脾虚容易生痰,所以我们通过补脾来治疗咳嗽。

  有这样一位患者,有一年冬天里发生了咳嗽。治了几次,虽有效果,但咳嗽还是反复发作,咳声低沉而粗重,痰也比较多。而且当痰咳嗽出来之后 ,就不咳嗽了。吐出的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颜色发白。如果在每天早晨吃完饭后或吃得有点多的时候,痰就会变得更多。平时吃了太多的油腻食 物也会加重病情,有时还会感觉胸闷脘痞,恶心想吐,不爱吃东西,身体也没有劲儿,大便溏保我发现其舌苔白腻,脉濡滑。我判断这是痰湿蕴 肺所致的咳嗽。

  像他这种情况多由于平时贪食生冷或肥甘厚腻的食物,使得脾胃受损所致。脾胃本身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失调就会使水湿停 聚,内生为痰, 上渍于肺,阻塞气道,影响气机出入,因此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的症状。为什么早晨痰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夜间的痰常留至早晨起床时排出。为什么吃了甘甜油腻的食物也会使得痰多呢?这是因为甘甜油腻的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而脾胃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就会聚湿生痰,越聚越多,使得病情加重。

  对于由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我们在临床上以健脾化湿、调补肺气为主。按摩选穴主要以太渊穴、肺俞穴、脾俞穴、太白穴、丰隆穴、合谷穴为主 。

  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是肺经中原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此处就相当于肺经的源头,肺气由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身各处。刺激此穴就相当于深挖井一样,把肺气源源不断地挖出来,并输送到全身。

  太渊穴配肺的背俞穴肺俞和脾的背俞穴脾俞,可以健脾化湿、补益肺气。再加上胃经上的丰隆穴和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可以调和胃气,使气行津布,以化痰补肺。如果是咳嗽兼有喘的人可加定喘穴。定喘穴是经外奇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取穴时,正坐低头或俯卧,此穴就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定喘穴就在旁开0.5寸的地方。如果有胸脘痞闷的症状,可加足三里穴和内关穴。

  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可以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或艾灸10~20分钟。

  除了多刺激穴位外,咳嗽病人平时还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内正气,注意保暖;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厚味的食物,一定要戒掉烟酒。工作上,要少劳累,多注意休息;情志上,要远烦恼,少生气。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痰为哮喘的“宿根”   

  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

  就如同咳嗽一样,哮和喘虽然连在一起说,但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声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主症;人之所以会发出哮鸣,是由于呼气受到了阻碍、挤压,进而产生了高频的尖锐的声音。喘是指吸气节奏加快,就像是我们跑完步后呼呼带喘那种感觉。《说文》中的解释是:“喘,疾息也。”哮和喘同时发作,合称为哮喘 。

  ◇ ◇哮喘的“宿根”是痰

  中医认为,哮喘有“宿根”,这个“宿根”就是痰。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到外感因素就会被诱发。

  产生痰的原因有很多,像平时我们饮食不注意节制,贪食厚味肥甘,酗酒,损伤脾胃,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则水湿内生,湿聚成痰;经常吸烟的人也会生痰。痰伏于内,胶结不去,于是这就成了哮喘的宿根。《医宗必读》载:“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医方集解》也认为:“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

  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脾胃虚弱,土不能生金,会累及肺气不足。肺主皮毛,外邪侵袭身体首先会侵犯皮肤和毛发,肺虚卫外不固 ,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外邪与痰气相搏,自然会诱发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

  在哮喘的缓解期,我们可以选尺泽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进行保养。

  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尺泽穴在肘横纹上。取穴时,把手掌朝上,肘部微微弯曲,先在肘弯里摸到一条大筋,该条大筋的桡侧缘肘横纹 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有宽胸理气、宣肺平喘、降逆止呕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补脾胃的要穴;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与痰有关的病都可以找它来治。

  哮喘病人在缓解期可多按摩或艾灸以上穴位,每穴位每次可按摩3~5分钟,艾灸可进行10~20分钟。

  ◇◇ 哮喘病的穴位贴敷法

  哮喘病人还可以使用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调养。在临床上,我常在三伏天用穴位贴敷来治疗哮喘,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冬病夏治”。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按照时令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即为三伏的第一天(头伏),这个时候阳气达到顶峰,是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可以这样认为,“伏”就是天气太热了,人们宜伏不宜动。三伏天虽热,但也有个好处,这段时间是治疗哮喘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春夏宜养 阳,在三伏天保养好身体的阳气,使其充沛可以预防控制冬天哮喘病的发作,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如果是哮喘,且痰多咳喘上气者,可将天南星30克、白芥子30克研成细末,过筛,然后再用姜汁把药末调匀成糊状,贴在涌泉穴和中脘穴上,并用纱布固定。

  如果哮喘时,面色发红,喘气粗大,鼻孔总感觉有热气,可取芫花100克,桃皮80克,浓煎取汁,然后用一块纱布放入药汁中泡一会儿,取出贴在 膻中穴(在胸部,身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和定喘穴上。等药干了以后马上再换1块,在这两个穴上轮换浸渍,每次4~5小时。

  治病要治本。痰为哮喘的“宿根”,只要我们把痰制服了,哮喘的问题就会从根子上解决掉。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2: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中气每一天都固护好胃   

  胃下垂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艾灸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健作用,可增强胃的张力。

  什么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脐2~3指处,我们就称之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饱后,常常解开皮带扣子,让肚子放松放松。其实,这样不好,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导致胃下垂。

  一般来说,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师、售货员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这种病。

  有这样一位女士,人长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为了保持现在的体形,她仍然节食减肥。就在最近,这位女士感觉自己的胃有点不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头晕、胃部下坠的感觉。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胃下垂——因为过度节食所致。过度节食导致胃肠功能差,中气下陷,进而引起胃下垂。

  从中医角度来看,胃下垂是脾出了问题。我们说过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升提的作用。所谓“升提”就是说脾气有维持人体内脏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气健旺,方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部胀坠、内脏下垂、脱肛久痢等现象。胃下垂就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

  临床上,我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一名教师。她自诉一年来,经常感觉腹痛、腹胀,当时也没注意 ,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伴有腹泻或便秘,不爱吃东西,感觉身上没劲儿,头晕,失眠。后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是胃下垂。我发现其苔白脉沉无力,为中气下陷所致。后来我取百会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为其进行艾灸治疗。

  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此穴能使阳气旺盛,有提升固摄之力;气海穴总调下焦气机,可 培补元气;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脘穴对胃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缘升高,胃蠕动增强。

  艾灸时,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得气为度,如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敷脐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况。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后将二者捣成泥糊状,贴敷在肚脐上,每天早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左右就有明显的改善。

  胃下垂患者平时还要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以细软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时,张开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缘,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举,动作缓慢而均匀,每次托举5厘米左右,并逐渐加大力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3: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慢性胃炎者的福音   

  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

  什么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脐2~3指处,我们就称之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饱后,常常解开皮带扣子,让肚子放松放松。其实,这样不好,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导致胃下垂。

  一般来说,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师、售货员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这种病。

  有这样一位女士,人长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为了保持现在的体形,她仍然节食减肥。就在最近,这位女士感觉自己的胃有点不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头晕、胃部下坠的感觉。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胃下垂——因为过度节食所致。过度节食导致胃肠功能差,中气下陷,进而引起胃下垂。

  从中医角度来看,胃下垂是脾出了问题。我们说过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升提的作用。所谓“升提”就是说脾气有维持人体内脏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气健旺,方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部胀坠、内脏下垂、脱肛久痢等现象。胃下垂就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

  临床上,我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一名教师。她自诉一年来,经常感觉腹痛、腹胀,当时也没注意 ,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伴有腹泻或便秘,不爱吃东西,感觉身上没劲儿,头晕,失眠。后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是胃下垂。我发现其苔白脉沉无力,为中气下陷所致。后来我取百会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为其进行艾灸治疗。

  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此穴能使阳气旺盛,有提升固摄之力;气海穴总调下焦气机,可 培补元气;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脘穴对胃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缘升高,胃蠕动增强。

  艾灸时,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得气为度,如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敷脐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况。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后将二者捣成泥糊状,贴敷在肚脐上,每天早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左右就有明显的改善。

  胃下垂患者平时还要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以细软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时,张开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缘,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举,动作缓慢而均匀,每次托举5厘米左右,并逐渐加大力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03: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3:40 编辑

献给慢性胃炎者的福音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

  慢性胃炎在中医里属于“胃痛”的范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节制,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或经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还经常吸烟和酗酒,使脾胃受损,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所致。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肝郁化火,耗伤胃阴;或病久气滞血淤,阻滞胃络等引起。

  慢性胃炎在临床辨证上主要有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

  ◇◇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调养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多是因为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我有一位经常跑业务的朋友,他在业务忙时根本无暇顾及吃饭,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后来,他就感觉胃有些隐隐作痛,平时喜欢吃热的东西 ,胃难受的时候按着会感觉舒服,饿的时候疼痛明显,吃东西后就会有所缓解,平时食欲也不怎么好,有时还泛吐清水,浑身无力,四肢冰凉。刚开始,他以为是消化不良,也没有太在意。有一次,他肚子疼得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

  吃了几次药后,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后来他找我帮他做调养。我发现其苔薄白,脉细弱,属于脾胃虚寒型的胃炎。我为其温针(在针入皮下的毫针柄上,或针体部用艾绒烧热,使热通过针体传入体内)足三里穴、内关穴来治疗。此法具有温阳散寒、补益脾胃、温通经络、活血化淤的功效。 经过两个疗程后,他的各项症状明显减轻。

  对于此类型的胃炎,我们平时可以通过按摩来进行调养。每天坚持按摩足三里穴、内关穴、肾俞穴、气海穴各3~5分钟。

  我们还可以采用敷脐法来进行调养:取娑罗子、水菖蒲、干姜、 食盐各适量捣烂,烤热后敷于脐部,同时开水冲服催吐。对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引起的胃痛很有效果。

  ◇◇ 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的调养

  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是因为肝气太过克制脾土,导致胃脘部饱闷不适或胀满疼痛,吃完东西后病情加重,痛无定处,常伴有气频繁,放屁后感觉舒服。这时我们可以选肝俞穴、梁丘穴、阳陵泉穴、太冲穴进行按摩。

  肝俞穴为肝的背俞穴,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的功效。此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俯卧,在第9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 。

  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此穴在小腿的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屈膝成90°,在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能看到一个凹陷,阳陵泉穴即在此处。

  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

  以上穴位搭配互用,有很好的舒肝健脾之功效,可在每天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摩3~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敷脐法也可缓解此类型胃炎引起的胃痛:取川楝子、元胡、香附各6克,沉香3克,共捣成末,再用适量的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边用纱布固定祝每天换药1次。

  由于饮食因素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平时在饮食上,我们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 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宜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注意饮食卫生;少饮烈酒及浓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6 0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