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127|回复: 45

【茗德中医】转载《经方一百首》 作者 黄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8 20: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1 19:21 编辑

经方一百首
作者:黄煌
1、甘草汤(转载)
[组成用法]
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
方证]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
现代应用]
1

以咽喉肿痛为特征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
2
.治疗胃溃疡、胃炎以痉挛性胃痛为突出表现者。
3
.外用湿敷又治痔、脱肛、皮炎等见剧烈疼痛者。
[
经验参考]
甘草汤在口腔、咽喉疾病中应用相当广泛。如《圣济总录》以甘草煎浓汤热漱频服,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岳美中曾治一人,咽喉痛如刀割,局部不红肿,以生炙甘草并用,二日痛苦失;权依经以本方治口唇溃疡(《古方新用》,83页)。本方虽然以口腔咽喉为经典运用目标,但临证不可局限于此,可将甘草汤视为皮肤黏膜的止痛剂与修复剂。除了口腔黏膜外,胃黏膜溃疡也同样可以用本方止痛。如日本著名汉方家矢数道明曾用本方治一男子胃痉挛,心下部剧痛,用吗啡而不止,急以甘草8g加水270 ml,煎取180ml,喝两口后呻吟立止。又治胃溃疡心下部胀满痛苦、绞痛,嗳气、烧心、恶心,伴黑便,服甘草浸膏末2个月可健康地工作。(《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进一步水解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能增强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可保护溃疡面,服后能减轻胃溃疡症状,使溃疡面渐缩小。西药生胃酮即是甘草次酸制剂。
本方在其他方面应用也很多,如《千金要方》以之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外台秘要》以之救急疗瘦疾。《世医得效方》以之治小儿遗尿。《至宝方》以之治小儿尿血。《济阴纲目》以一味生甘草熬膏,名国老膏,治悬痈。潘文昭以甘草l500g浓煎治毒蕈中毒之腹痛、恶心头晕,出冷汗,全身无力、呕吐。(新中医,1978136
甘草汤证以急迫疼痛为主证,若拘于甘草的清热解毒而认为必见咽喉红肿溃脓则谬矣!果真出现化脓,则单用甘草一味,难免势单力薄。故本方之咽痛比较单纯,无挟痰挟寒之征。《伤寒论》中主治咽痛的方子很多,相比之下,桔梗汤证有化脓之象,半夏散及汤证有痰、寒;苦酒汤证则以咽中生疮,声不出者为特征;麻黄附子辛汤证之咽痛,则为太少两感,阳虚明显;猪肤汤证之咽痛又为阴虚火旺。
甘草是经方中运用最为广泛之药,正确地理解甘草的应用规律很重要。仲景用甘草,有实际的意义,不能单纯认为是调和渚药。对此,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窥出了个中之秘,他认为甘草在经方中之用是: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之等诸般迫急之毒也。(《药征》)
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出现水肿、高血压,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因此,久服应配合利水药。还可导致低血钾,对于低钾麻痹不应长期使用。临床也有利用甘草的抗利尿作用而将该药用于尿崩症的(辽宁中医杂志,1981248)。刘寿永认为治疗阳痿不能用甘草,因为甘草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87545)。另外,甘草汤中所用多为生甘草,炙品则效力缓慢。治疗咽喉病可采用慢慢呷服,以便药物与病灶充分接触,增强局部治疗作用。
[
原文点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条)
甘草三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
注论精选)
徐忠可:甘草一味独行,最能和阴而清冲任之热,每见生便痈者,骤煎四两,顿服立愈。则其能清少阴客热可知,所以咽痛专方也。
张隐庵:本论汤方甘草俱炙,炙则助脾土而守中,惟此生用,生则和经脉而流通,学者不町以其近而忽之也。
胡希恕:此当是论述咽喉部发炎的证治,红肿轻者则痛轻,与甘草汤即治。红肿重者则痛重,须更加桔梗治之……(《经方传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2 18:55 编辑

2、桔梗汤

[组成用法]
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现代应用]
1. 以疼痛为主症的咽喉部炎症。如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有时伴喉中介介如梗状,粘痰多者。
2. 以胸胁疼痛或咳吐脓痰浊液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慢支、大叶性肺炎等。也可引申用于分泌物多而稠的鼻窦炎。
[经验参考]
桔梗汤对咽喉病的运用很广泛,后世又名甘桔汤,是治疗咽痛的基本方。桔梗宣肺豁痰、利咽止痛。《名医别录》说“疗咽喉痛”,甄权说“消聚痰涎”。咽痛单用日草清热解毒不瘥,可知此非为为纯热证,必有化脓或化脓趋向。桔梗汤治咽痛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肘后备急方》即以桔梗、甘草各一两,水一升,煮取服,谓之喉痹专用神效方。《兰室秘藏》以之治斑已出,时时与之,快咽喉,宽利胸膈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喉痛喉痹肿塞妨闷。《玉机微义》治心脏发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太平圣惠方》以之治喉痹肿痛,饮食不下者。本方毕竟为小方,临床多加味使用,医家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验秘方》加诃子肉、生熟地。加诃子又名铁叫子如圣汤,主治咽痛兼有失音者。《小儿药证直诀》治肺热喉痛,有痰者,又加阿胶。《三因方》加荆芥穗,又名荆芥汤,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浯声不出,喉中如有物梗,咽之则痛甚。其他如伴上气者,加陈皮;咳渴者,加五味子;咽干口燥者,加石斛、沙参;咽喉肿痛甚者,加玄参、山豆根、射干;痘疹后余毒未净,咽喉疼痛者,加防风;涎嗽者,加知母、贝母等。桔梗汤所主之咽痛,为热证。咽痛所治之方甚多,要与麻黄附子细半汤证、苦酒汤证、半夏散及汤方证、半夏厚朴汤证等相鉴别。
桔梗具有促进痰液排出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桔梗所含的皂甙经口服可刺激胃黏膜,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临床用于呼吸道炎症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桔梗还有排脓作用,仲景的排脓汤与排脓散均用桔梗。桔梗汤可促进肺脓肿的脓性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全身中毒症状。曹颖甫先生也屡用本方治肺痈。吴传铎治一例17岁男性,憎寒发热一周,咳嗽胸闷不畅,伴血象高。x线胸片报告为左下肺脓疡。患者住院治疗8天,使用大量抗生素但仍发热不退。处方桔梗60g、生甘草30g,服药3剂咳嗽增剧,咳吐大量腥臭脓痰,发热下降(江苏中医杂志,1981;3:35)。本方促进排脓,故原本无脓,服后可见咳吐脓痰,原本吐脓少,服后则可见吐脓多。闪为浓痰的刺激,服后又可使咳嗽加剧,临床要注意。桔梗为强力祛痰药,大剂可促进脓疡破溃,加速排脓;生甘草则清热解毒。肺脓疡未溃时可无腥臭脓痰。故而凡X线检查确认为肺脓疡者,均可早期大剂运用此方,不必等到脓痰出现再用。有报道,本方大剂量运用,生甘草为120g、桔梗为60g,供临床参考。不过,桔梗大剂应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咳嗽加重等不良反应,而且胃溃疡病人也应慎用。但本方毕竟是小方,治肺脓肿多与《千金方》苇茎汤合方使用。《本草备要》载桔梗“养血排脓,补内漏。”故对于以“脑漏”为特征的鼻窦炎也可运用本方。《神农本草经》谓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胡希恕认为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是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经方传真》,1994:252)。王清任的血府逐瘀中用桔梗似也含此意。因此,本方对胸胁胀痛可合用。
[原文点睛]
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311条)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曲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七篇第十;条)
桔梗一两、甘草;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论精选]
李时珍:张仆景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奥田谦藏:此方症位与前方(即甘草汤)相同,惟病稍重,咽喉痛而兼肿,或分泌而咯出粘痰、或甚至吐脓等症。此方主要为消肿痛,有排脓及去粘痰等之效。(《伤寒论阶梯》)
桑木崇秀:可以认为甘草汤一般用于仅有咽喉痛而无炎症时,而桔梗汤则常用于既有炎症又有化脓之时。但是,对痰多者不宜投用(《汉方诊疗便携》)。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2 19:04 编辑

关于本书,茗德认为是一部非常好的书籍,书中的编排体例别具一格,内容体量很大,很丰富,很多观点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感觉对于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会有些帮助,所以就决定转载,一来是为自己学习,二来是想和好友们分享。关于转载的方式,我采取每日转载1篇的方式,这样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每天都看,而不至于因为内容多生厌烦,这样3个月下来,我们就又读了一部好书,何乐而不为呢?一起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22: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4 22:28 编辑

3、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
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现代应用】
     1.以骨骼肌、韧带的痉挛、抽掣样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腓肠肌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综合征、阴道痉挛、强中(阴茎持续勃起不软)、喉痉挛、缩阴症、全身抽搐、中风后遗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强直症,急性腰扭伤,脊椎骨质增生症、外伤性头痛眩晕症、阴茎抽痛。
     2.以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烈痉挛等为特征的疾病。如胆绞痛、肾绞痛、胃痉挛、胃扭转、肠粘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及顽固性咳嗽、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经。对于子宫收缩导致的先兆流产,本方可缓解子宫痉挛,对避免流产有显效。
     3.骨与关节疼痛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综合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
     4.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与麻木、坐骨神经痛、牙痛。
     5.不自主性、异常兴奋性疾病。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帕金森病、书写震颤症、小舞蹈病、心房颤动、小肠咳(咳而矢气)、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症、马钱子中毒。
     6.血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鼻衄。
     7.一些功能衰弱性疾病。如血睾丸酮血症之不育症、不孕症、下肢软弱无力及步行艰难、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重症肌无力。
     8.其他方面。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肛裂,乳溢症、冠心病;老人便秘、梅核气、多毛症、激素停用后综合征(如关节疼痛不适)。
【经验参考】
     芍药甘草汤治疗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骨骼肌的痉挛主要表现在四肢肌肉的抽筋疼痛,且以阵发性、痉挛性、历时短为特征,尤其在负重的下肢更为明显,此即仲景所谓“脚挛急”。下肢疼痛多有行走障碍,比如经方家曹颖甫以此方治疗数例足病不能行走者(《经方实验录》)。尿失禁与膀胱括约肌痉挛有关者,也可用本方治疗。如陈亦人教授治一少女小便频数失禁,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尿频,历用各种固涩方药均无效。陈氏断为膀胱急迫,用本方舒筋缓急,服药一周即效,二周痊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芍药甘草汤对于血管痉挛性头痛(即血管收缩性头痛)也有使用的机会,但对血管扩张性头痛则无效。前者因血管收缩而面色苍白,后者则四血管扩张而面色多泛红。
     有报道本方对咳喘有较好疗效,如王兆奎治一55岁男性,咳嗽少痰,郁郁微烦一年余,舌尖边红赤少苔,多方治之不效,与白芍30 g、甘草12g,三剂咳嗽大减,继服五剂而愈(湖南小医杂志,1986;l:44)。李福生白芍、甘草,共为细末,每次30g加开水100~150ml(或再煮沸3~5分钟)澄清温服,治疗支气管哮喘35例,结果服药30~120分钟后显效8例,有效23例,2小时以上仍无效者4例(中医杂志,1987;9:66)。其实,早在《伤寒论》中就有芍药甘草汤治疗咳喘的痕迹,小青龙汤即含本方。后世医家也有相关的治验,如王好古单用芍药治喘急,细野史郎治咳嗽常加芍药。这可能与芍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气道的高反应性有关。哮喘、咳嗽等可以理解为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这些治验提示我们:当咳喘常规治疗不效时要想到本方。
     本方还可广泛用于血证。白芍治血证,如罗止园的《止园医话》肺痨咯血验方下云“方中主药是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不可思议”;“放胆用之,率皆一剂而有奇效”。岳美中认为“临床上凡吐血、衄血皆可用之,妇女血崩辨证属脾不统血者,可在归脾汤中加白芍一二两。往往可收到止血效果”。岳氏并治胃出血病人,吐血量极大,以升斗计,予旋复代赭汤加白芍一两半,肉桂三分,一剂血止(《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558)。大剂量芍药止血的经验对于理解小建中汤证中的“衄”也有重要帮助。
     除了从症状上识别方证外,腹证也是本方应用的重要参考。对此,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按之挛急不弛”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东洞治一男子足跟痛,即据此腹证而投本方,一服而愈。胡天雄治一例50余岁男性,昏不识人,两目直视,牙关紧闭,手足强直,诊其腹肌板硬,体温正常,脉象缓中带弦,不言不语。乃施白芍60g、甘草30g,煎汁撬齿灌之,未几即苏,二剂后,痉挛全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90页)。不过,这种腹证要与腹膜炎造成的肌卫、压痛及反跳痛相鉴别。
     双向性调节是中医方药治疗的特点之一。本方也不例外,既可治腓肠肌痉挛又可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如《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即是此方。矢数道明曾治一54岁男子,患脊髓腔内肿瘤,双下肢完全麻痹,不能行走,小趾亦完全不能动,即用芍药甘草汤伍山豆根末服半年而能自己行走(《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1)。  本方既能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又可降低血中雄激素,用于高睾酮血症,治疗阳举不倒。如乔保钧治一36岁男子,阅情志不遂而阳物易举,挺而坚硬近一月,舌尖边俱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投生甘草150g、芍药90g,水煎服,五剂症减,八剂而瘥(河南中医,1989;3:31)。
     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疾病以功能性多见,治疗腹痛,—定要排除梗阻、穿孔及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疗呃逆也要排除膈肌肿瘤,久病体虚之呃逆,此多为中气衰败,本方疗效多不佳。
     应用本方要注意:剂量上,对于剧烈绞痛、晚期肝癌所致疼痛、急性乳腺炎等疾病,本方剂量要加大,芍药可达60~100 g;药物比例上,原方芍药与甘草之比为4:4(同为4两),临床可根据病情作相应调整,不必拘于此;本方芍药有赤芍与白芍之分,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冠心病时多选用赤芍;化裁上,加味药不可太多,一般以3味为度。剂型上,对于需要长期服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制成片剂服用,其疗效持久稳定、副作用小。另外,根据仲景用药规律,凡出现胸满、悸动时一般不用芍药,此证为本方禁忌。
     本方运用多有加味。治腹痛,《医学心悟》说“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治小儿磨牙、夜啼多加蝉衣;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治颜面抽搐多加僵蚕、全蝎、蜈蚣;治便秘、肛裂加麻仁、肉苁蓉;肾绞痛加玄胡;支气管哮喘加椒目、沉香;阳痿加蜈蚣、仙灵脾;呃逆加刀豆壳;颈椎综合征加鸡血藤、威灵仙;缩阳症加小茴香;腓肠肌痉挛疼痛加木瓜、牛膝。本方合方运用的机会也很多,如治泌尿系结石多与猪苓汤合方;治癫痫样痉挛发作多合抑肝散(白术、茯苓、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甘草);合大黄附子汤又治闪腰伴便秘,下半身冷而恶寒者。
     仲景方的四逆散即本方加柴胡、枳实;加附子即为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是重要的救逆方。如江尔逊老中医根据《伤寒论》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用本方治愈发热服复方阿司匹林(APC)后汗出,背心处啬啬而冷,常欲沐阳光,多日不解者。无独有偶,隋志化也治一40岁男性患者,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遂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白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盖被,动则汗出,半月未愈。舌红苔白,脉迟无力。隋氏投白芍12g、炙甘草10g、附子15g。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河南中医,1988;5:34)。任有堂治一人,素体阳虚复感外寒,自购“安乃近”12片顿服。药后大汗淋漓、恶寒、逆冷、四肢挛急。虽厚衣重被仍呼冷不绝。证见神疲,闭目欲睡,问之懒答,舌淡,脉沉微。予炒白芍20g、炙甘草20g、制附子60g,两日一夜,服尽4剂,汗止、身暖、挛舒,病遂告愈(河南中医,1985;2:22)。可见,西药发汗并不亚于麻黄桂枝,此方在今天仍有较多的使用机会。刘定西则以本方治寒痹,其经验为芍药(赤芍或白芍或二者同用)1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一剂。并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刘氏还指出单用原方效果最佳(《国医论坛》,1991;5:17)。
【原文点睛】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胂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条)
     2.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于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条)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论精选]
     成戊己: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钱大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筋者,足厥阴肝之合也。筋不舒而挛急,故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是以厥阴少阳主治治之也。
     汤本求真:其腹证现腹直肌挛急,故认此腹证而处本方时,不仅主治下肢而已,即上肢之挛急,及其他因一般脏器组织之紧缩急剧而发诸证。此东洞翁所以谓本方以治拘挛急迫者为定义也(《皇汉医学》)。
     胡希恕:本方不只治脚挛急,即脚弱无力、行步困难者,用之亦验,古方中为去杖汤即由于此(《经方传真》)。
     桑木崇秀:本方组成极为简单,仅芍药和甘草两味药。芍药具有缓解肌肉拘挛的作用,与甘草的缓和作用相得益彰,共同发挥镇痛、镇静之效果。两药皆有补性和润性,因此,可以讲本方对虚证、燥证者较适宜,但临床上可不管热证、寒证、实证和虚证,广泛用于镇痛和镇静的目的(《汉方诊疗便携》)。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0: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乐无忧 的帖子

“功德无量”不敢当,其实黄煌老师才是功德无量,他写的这部书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书,原因是内容丰富,题材新颖,语言精练,案例体量很大,某认为是我们临床参考书里的精品。我采取每日一篇的形式来学习,感觉既轻松又能精力集中的学习。这也算是我的一种学习方法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想说关于学习,应该持之以恒,还要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巩固已学知识。另外还要选择学习的书籍,这一条也很重要,千万不可见什么学什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也是短暂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一门知识、技艺,集中精力的学习,而不是分散精力的学习,这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1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6 19:36 编辑

4、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
汗多而心下悸。
【现代应用】
1.以心悸、心下悸为主诉的疾病。如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伴见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者。
2.低血压所致头晕者。
3.发汗过多所致心悸、耳聋、头晕及失眠者。
4.心源性哮喘。
【经验参考】
     本方对于因感冒而过于发汗导致的:耳聋、失眠有应用的机会。《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此条仲景未言治法,但参考64条可知也可用此方。周福生治29岁男子,突起耳聋近一月,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伴心悸乏力,稍有畏寒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他医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无效,周氏处以桂枝12g、炙甘草8g、石菖蒲4g,服2剂自觉明显增强,心悸好转,寒感消失,再服2剂耳聋全除(新中医,1989;1l:43);过度发汗后的失眠,本方也有应用的机会。山西名医门纯德先生治一46岁男子,因着雨外感,自服大剂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持续失眠达3个月。诊见面色青,双目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天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服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等少效。门氏据此病史,施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桂枝12g、炙甘草9g,睡前服一煎。次晨查房时,见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一夜安眠(《名方广用》,1990,22)。若用于失眠,当于睡前30分钟服。
     根据条文“其人叉手自冒心”来用方的经验也比较多。如《马元仪医案》治沈康生夫人,病经一月,两脉虚浮,自汗恶风,初用黄芪建中汤,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涩特甚而改用本方得效。李白召治一女;因与其母吵嘴而患癫疾。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以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 ,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李氏处以桂枝45g、甘草20g。服一剂精神好转,二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心悸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继服二剂彻底治愈(国医论坛,1986,3:51)。可见,“其人叉手自冒心”是重要的用方佐证,但病人安静时则不易出现。因此,在病情允可的条件下,可让病人上楼或做其他体力活动以诱发这一特征。
     本方虽小,却是仲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等均可视为本方之变方,所主也都不离一“悸”证。本方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心悸明显时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为2:1,必要时还可加肉桂,尤其治疗低血压及心悸时。用方之前尽可能做心电图检查,以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另外,本方之用不限于误汗之后,凡平素经常心悸,稍动则喘促汗出,属桂枝体质者多见此方证。“发汗过多”旨在说明体质虚弱而已。
【原文点睛】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条)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论精选】
     徐灵胎: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一症而轻重不同,用方迥异,其义精矣(《伤寒类方》)。
     尾台榕堂:两手相错曰叉,冒,覆也。心下悸而上冲急迫,以手亲覆压心胸,觉稍安,故又欲得人按之也。然比诸桂枝加桂汤,冲逆犹轻者也(《类聚方广义》)。
     胡希恕:夺汗则亡血,发汗过多,则血液亡亦甚,心气不足故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因致心惧的气上冲,其人不得不叉手自冒于心,欲按心抑制其心下的冲且悸,因以桂枝甘草汤主之(《经方传真》)。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2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7 22:25 编辑

5、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现代应用】
1.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的疾病。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尿失禁、遗尿、腹泻、过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虚弱尿频、萎缩肾,劳淋、花粉症、鼻渊,口疮。
2.血证。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如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咳喘、肺气肿、肺不张、胃溃疡、消渴。
【经验参考】
     本方广泛用于虚寒性出血。《仁斋直指方》以之“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朱氏集验方》谓本方为二神汤,“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女人吐红之疾……”;“火神派”四川名医郑钦安也有类似经验,谓无论吐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阴阳,都先止其血,大剂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5个多小时不止,出血量达半铜盆,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g、于姜9g,煎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g,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岳美中医案集》150页)。赵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至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赵氏诊时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赵氏以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忆及陈修园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予炙甘草18g、干姜(炮成炭用)9g,水煎温服,4剂吐血少间,再3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广东中医,1962;9:13)。根据诸多医家的经验,本方治疗血证时干姜多用炮姜。
     在《伤寒论》中,甘草干姜汤是作为“以复其阳”的救逆剂来使用的,原文治误用桂枝汤的汗后伤阳。临床上误服下剂及凉药而伤阳者也同样可用本方。荒木性次氏《古方药囊》中载了两个治验。一女孩,感冒发热,因大便不通,与调胃承气汤,服后下利数次,随即突然手足冷,烦躁闷乱,恶寒战栗,得得打战,呈危笃状态,急予甘草干姜汤作—次服,危症立愈。另一例女孩,发热,心情不佳,饮食不进。初予小柴胡加石膏,服2~3次后手足发冷,咽干,痴呆无神,烦闷,急予甘草干姜汤很快治愈。指出本方治疗因服下剂及石膏剂所致之腹中冷,手足厥逆,烦闷不适者有神效。
     在使用本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虚寒的体质状态,即患者代谢低下、恶寒明显、面色白,舌体淡白,苔润,手足冷,脉迟、弱、缓。在方证的识别方面,分泌物及排泄物明显增多,清稀而无臭秽气味是重要的着眼点。不过,当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时易误诊为热证,宜注意;治消渴时要与白虎加人参汤相鉴别,后者代谢亢进,脉有力;用于小儿遗尿时,要先摄x片以排除隐性脊柱裂等器质性病变。本方为温阳之剂,但与附子类方相比,阳虚层次尚浅。本方证的进一步发展可为附子证。本方运用常加味。治血证多加血余炭、阿胶;治遗尿多加益智仁、麻黄;过敏性鼻炎加白芷、防风;胃脘嘈杂、吞酸,伍左金丸;咳喘伍细辛五味子、茯苓、半夏;本方加附子即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即人参汤,加白术、茯苓即肾着汤。
【原文点睛】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2,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匮要略》第七篇第五条)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论精选】
     尾台榕堂: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起步者,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奥田谦藏:阳气已虚之人而复发汗,汗出则其阳更虚,于是手足厥冷,咽中干燥,并有烦躁吐逆等证的药方。此方主要在缓其急迫,复其虚而助其阳气(《伤寒论阶梯》)。
     莫枚士:此诸温中方之祖。加附子为四逆,加参、术为理中汤,是四逆,理中皆此力之属。依全书通例当云干姜甘草汤。经方例凡经误下者,皆用干姜,不独治烦、吐也。《备急》正作干姜甘草汤,姜二分、甘一分,治吐逆、水米不下神验(《经方例释》)。
     吴仪洛: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嗽,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于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若夫脉沉畏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1: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9 21:57 编辑

6、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
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应用】
1.以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如贲门痉挛、妊娠恶阻、急慢性胃炎、幽门水肿、急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先天性贲门扩张症。
2.伴有腹胀、大便不通的身体上部疾病及有上升趋势者可用本方。如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牙龈炎、头痛、眩晕。
3.其他疾病。如小儿夜啼、小儿厌食、新生儿不乳、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尿潴留、习惯性便秘、新生儿胎粪不下。外用治疗冻疮。
【经验参考】
     本方对属里热证的“食入即吐”有较好的疗效,吐吐多为突发性,程度也颇剧烈。《外台秘要》又治吐水。《豚园医案》载曾某患伤寒—个月未愈,后变呕吐,食入顷刻吐无余,诸医技穷而却走。 肖氏见其满面红光,舌红而有刺,脉洪数,大便硬,与大黄甘草汤而瘥。房景芬治一65岁女性,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人即吐,有时汤水难下。X线钡餐印象为贲门痉挛。经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治疗罔效。诊见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处以大黄12g、甘草6g,水煎分两次服,药进一剂,食人而不吐,继进二剂而告痊愈(河南中医,1989;5:)。
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早巳突破仲景原文。《圣济总录》治水黄状,面目俱青,狂言妄语,声不出者。《古今医鉴》变汤为散,名老军散,治发背痈疽,疔毒恶疮,一切无名肿毒,掀热初起,未溃者。《张氏医通》治痘为痰闷,不能发出者。《类聚方广义》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难者。
     本方所主之便秘,其大便干结当不甚,若干硬燥如羊屎,应酌加芒硝以软坚。对于习惯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黄久服可致肝硬变、大肠黑变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所治疗的上部病症,多伴面红目赤、舌红有刺、心烦口苦、腹胀便秘、脉实有力之里热证。所治之法乃上病下取,故大便以通畅为度。若腹满胀甚,疼痛拒按者当选承气类方。
【原文点睛】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十七条)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论精选】
莫枚士:此诸下方之祖。加芒硝为调胃承气汤,必效。以此治胃反、吐水及吐食神验。论云食已即吐,当兼水食言(《经方例释》)。
浅田宗伯;此方,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也。导胃中壅闭于大便,而止上逆之呕吐也。妊娠恶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小便亦通,虽与此方异法,而理却同。其他一切之呕吐,属于胃肠热者,皆可用之。欲辨胃热,即大便秘结,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热,或目黄赤,或上气头痛,则可知为胃热矣。若以上冲为目的而用之,即无大误。虽虚证而大便久燥结者,亦可用此方,是权道也,不必胶柱……(《勿误药室方函》)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2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茗德中医 于 2014/3/10 20:08 编辑

7、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现代应用】
1. 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 以喘息为主症者,如支气管哮喘。
【经验参考】
    治疗上半身浮肿是本方的主要应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有人患气虚损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皆经此汤发悉愈。”《济生方》也说,人有患气促,积久瘥,遂成水肿者服之有效。《金匮要略》说腰以上肿当以发汗为治,麻黄发汗,故本方之用当以无汗为是。根据仲景原意,本方以汗出为取效标准。本方所主之水肿,以肾性及过敏性最为多见,心性、肝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应慎用。
    关于麻黄,其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如五官科的角膜炎、结膜炎、过敏性鼻炎、耳聋、风寒失音;呼吸系统的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循环系统的突发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雷诺氏病;泌尿生殖系统的肾小球肾炎、神经性尿频、尿失禁、小儿遗尿、阳痿、子宫脱垂、功能性不射精;消化系统的湿泻、老年便秘、黄疽、脱肛、纳呆腹胀;皮肤科的脂溢性皮炎、斑秃、荨麻疹、顽癣、硬皮病、久汗、无汗、阴疽以及外伤肿胀、痹证、中风后遗症、眼睑下垂、疲劳综合征、嗜睡多寐、失眠等均可在辨证沦治基础上酌加麻黄,以提高疗效,也可作为兴奋剂以提神。麻黄有较好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很广,如治疗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要方》中的大小续命汤,还有治疗神志障碍性疾病的还魂汤,都离不开麻黄。古人治学严谨,所载多为临床亲见,“续命”、“还魂”之语绝非空穴来风。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其发汗作用来源于挥发油和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起到平喘的作用。伪麻黄碱则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是麻黄剂治疗水肿的药理基础。大剂量运用麻黄可致汗多亡阳,也可引起心悸及失眠等兴奋症状,尤其老人、虚人不可轻易使用。麻黄被前人列为“六陈”药之一,但其饮片放置过久,挥发油可减少,从而影响发汗疗效。临证疗效不佳时不可忽视这一环节而误认为辨证有误。麻黄有升压作用,原则上对于高血压病人要慎用本方。不过,中医强调的是“有是证用是药”,临证也不该套用西医思维。比如,越婢汤治疗的“风水”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该病以水肿、血尿、高血压为三大主症,用越婢汤后不论发汗还是利尿,其血压均可随血容量的降低而相应下降。再说,临床上也并不是单纯使用麻黄一味药,经过配伍,麻黄的升压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的。
【原文点睛】
    1.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二十五条)(按;此处“里水”乃皮水之误。)
    2.汤本求真认为《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一条中“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也属本方证的条文。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注论精选】
吉益南涯:凡防己所治者为虚肿,而自下起也。麻黄所治者为实肿,而自上起也。
莫枚士:依全书通例当云麻黄甘草汤,此方不专治水,实则治喘之专方。
《要略》防己黄芪汤加减法曰:喘者,加麻黄二两,此明证也。大抵水肿与喘,皆是气结所生,故此方治两症皆效……(《经方例释》)。
矢数道明:本方能调节里水,但常用于喘息发作,顿服之立刻轻快。喘息而伴有全身特别是上半身浮肿,呼吸困难者用之效佳(《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8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