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6: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高校教参《内经》:“人气,即人身阳气,与后二句中之‘阳气’合。隆,王注:‘隆,犹高也,盛也。’虚,疏松,减少。气门,玄府也,即汗孔。人与自然相应,平旦日初升,故人身阳气始生;日中日当午,故人身阳气隆盛;日西日渐落,故人身体表阳气减少而疏松,因而汗孔开始关闭,以防外邪侵袭。”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6: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气门]王冰注:“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阳气宣散之门户。可泛指人与自然界之气相通的所有孔窍与途径。《淮南子·天文训》:‘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6: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玄府小识

玄府即汗孔,亦名气门。在《内经》全书中共见4次,然历代注家之释未尽一致。

1、经文

《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素问·调经论》:“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

2、汇释

《太素·卷第三十·温暑病》:“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

王冰注:“汗液也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

《素问注证发微》:“所谓玄府者,即皮肤上之汗孔也。汗孔虽细微,最为玄远,故曰玄。”

《素问吴注》:“汗色玄,故谓汗孔为玄府。”

《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三十八》注:“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空,孔同。”

《素问集注》:“玄府者,乃汗所出之毛孔,又名鬼门。盖幽玄而不可见者也。”

《素问直解》:“所谓玄府者,乃皮毛之汗孔也。”

《素问绍识》:“《太素》作‘六府’。上文‘藏府’作‘其藏而’三字,下文‘所谓玄府者汗空也’九字所无,并非是。”

《素问考注》:“《太素》卅·温暑病载此七字,而在‘凡病伤寒而成温者云云’下。《甲乙》七·热病上同。据考王冰所依《素问》前文‘六府’作‘玄府’,故以此七字移于此與?抑王氏忘改‘六府’作‘玄府’,遂以此七字移于此欤?……:玄者,幽微之极,目亦不能见之谓也。汗空微眇,非人目所能见之,故名曰玄府也。《太玄·玄告》云:‘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老子》‘同谓之玄。’王注:‘玄者,冥也。’《书·舜典》‘玄德升闻。’传‘玄谓幽潜。’《荀子·正论》‘上周密则下疑玄矣。’注:‘玄谓幽深难知。’并此义。府,犹谓宫也。汗空有底,细纤自成室,故名曰玄府也。”

《中国医学大辞典》:“玄府:皮肤间出汗之孔也。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名(一说汗液色玄,从孔而出,故名)。《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素问补识》:“《太素》无此八字,上文‘客于玄府’作‘客于六府’。天雄按:汗出逢风,使汗液内不得入,外不得出,只能客于玄府,不能客于六府,一望可知。《太素》‘六’字盖‘玄’字之形误。此八字,疑是古人注语,误入正文所致。故为杨氏据本所无。”

3、小识

:《说文·玄部》:“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者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广雅·释器》:“玄,黑也。”玄是(赤)黑色,北方水色。《淮南子·天文》:“北方曰玄天。”以“汗色玄”而释“玄府”显属不当。“玄者,幽微之极,目亦不能见之谓也。汗空微眇,非人目所能见之,故名曰玄府也”,此说甚当。《中医大辞典》:“玄府:又名元府。即汗孔。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名。《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发热。’”为是。玄府位于皮腠之间,为汗液排泄之窍孔,幽微细小目不可见,由卫气司管。

又按:“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此八字,见于《太素·卷第三十·温暑病》、《甲乙经》卷七·第一上。然林亿等《新校正》未校出,而由《素问考注》校准。《素问补识》云“《太素》无此八字”,非是。《素问绍识》云“九字”、《素问考注》云“七字”,亦非是。

4刘完素“玄府气液”说

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氏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种独特见解。“玄府”这一概念,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但刘氏认为“玄府”不仅是专指汗孔而言,且不惟独具于人。刘氏认为:“玄府者,无物不入,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骼、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儒门事亲·三消论》)。可见刘氏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道路,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如果玄府通畅则气液流行无阻,四肢、耳目、脏腑、肌肤、骨髓、毛发皆能得营养而维持其正常功能。

同时,刘氏还指出了“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即“玄府”也是“神机”所通利出入之处,刘氏有时把神机简称为神,如果“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于是“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气”(《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反之,若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人体的神机不遂则可出现“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等病理现象,其他如筋痿、齿痛、发痛、皮肤不仁,肠不渗泄等证,均可随之而见。因此人体脏腑器官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与玄府气液是否宣通以及神机的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刘氏认为主要是由于热气怫郁,这是与他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说:“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如果玄府闭塞则气液不通,而诸病由作。刘氏在《原病式》中例举阳热怫郁之证有二十多种,如郁结、痞塞、肿满、泻痢、带下、淋閟、遗尿、结核、喉痹、耳聋、目盲以及中风、热厥等证。如论泻痢燥渴,认为“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成肠胃之燥,使饮渴不止”(《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论阳厥,认为是阳气怫郁,阴阳偏倾,不能运于四肢而致;论耳聋,认为是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之故;论目盲则认为是“热郁于目,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至于遗尿不禁,则认为是“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廷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液渗入膀胱而旋遗尿矢,不能收禁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然而,除热气怫郁外,如论皴揭一证,认为“由寒能收敛,腠理闭塞,无汗而燥”;论伤寒发热时,认为“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而为热也”;轮转筋,认为“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怫郁,热由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说明因寒而腠理闭密,也可影响玄府气液宣通而引起疾病。

由此观之,刘氏关于“玄府气液宣通”之说,是其病机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这一学术思想,虽然由于受到当时自然条件的限制,未能进一步深化,然而这些精湛的见解,充实了中医学的病机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裘沛然、严世芸《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宋金元时期·刘完素》)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本节共选三段,内容分析如下。

一、首先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根据天人相合的思想,应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论述了人身阳气的重要性。人身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一样,“若天与日”,运转不息。向上面布散,起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重要作用,“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全文的大纲。意即人身阳气安静正常时,既能养神,又能养筋。养神,是指阳气具有温养周身的作用,内养脏腑,外养肌腠,促进人身气血运行和畅,防御邪气的侵袭。从而促使人体精神活动旺盛,耳目聪明,思维敏达,维持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养筋,是指阳气具有温养周身筋脉的作用,从而保持筋脉调柔,关节屈伸自如,倘若阳气受伤,筋失所养,必当肢节挛急。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柯琴说:“四肢者,诸阳之本,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三、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已虚”,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之一,是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应的反映。掌握这种规律对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节律,进而指导养生防病,针灸用药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结合《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诊要经终论》、《四时刺逆从论》及《岁露》、《顺其一日分为四时》等篇,以全面地掌握人体气血运行的年、季、月、日节律和临床意义。(高校教参《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译:阳气对于人,犹如太阳与天空的关系一样,失去其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折损人天赋的寿限,而使生命不能自我实现。所以,日地空间的天体运行,当有赖于光明的太阳,人的阳气凭借向上升发,实现其维护于外的作用。阳气养神则神清,阳气养筋则筋柔。所以说人的阳气,一天里皆主于外。清晨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达到隆盛,傍晚阳气已经虚衰,气门因而随之关闭。傍晚阳气收敛,避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触冒雾露。违反这三时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就会受困而被邪气所迫。(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5: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⑷金匮真言论(篇):《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本篇以阴阳五行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变化来讨论发病的规律。文中论述了天地、四时、日夜、脏腑、五色、五味、五音等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而强调摄生和‘藏精’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这些内容非常重要,非常真切,故名。”

高校教参《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关于篇名]匮,同柜。贮藏物品的家具,这里指藏书之器。匮以金名,其义有二:一是匮以金制成,故称金匮。如《内经素问吴注·卷一》注:‘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二是说内藏之书,乃帝王家所有,不可轻易外传,珍贵如金,故名金匮。如《素问集注·卷一》注云:‘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真言,即见道之论,至真至要之言。《素问直解·卷一》注:‘真言,至真不易之言。’古代医家认为本篇所论内容,非常珍贵,是至真不易之言,因此将它藏之于金匮,以示珍重,正如《素问直解·卷一》说:‘然此真言,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本篇是《内经》中不以所论具体内容名篇的篇章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按:该篇论四时之胜、五脏之病、阴阳相应、五行归类,均为真言秘语,宜藏金匮之中。四时之胜,是五元数序作用方式中,生承乘侮相互关系的反映。同气五行生承制化,异气五行胜复乘侮。所谓同气是指气得其和,所谓异气是指气失其和。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四时异气各自胜所承之气,又因同类相应而触及五脏。如木胜土,春胜长夏,肝胜脾;火胜金,夏胜秋,心胜肺;土胜水,长夏胜冬,脾胜肾;金胜木,秋胜春,肺胜肝;水胜火,冬胜夏,肾胜心。”

《素问补识》:“姚云:‘通篇文义,约分三段:前段泛泛而已;中段言人身之阴阳,分配天地;末段言人之五藏上应五行,配合五方、五音、五味等项,皆一定不易之理,为医宗纲领,故以金匮真言命篇,诚重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5: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自然:①四时八风,五脏致病。

经文:A“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5: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选释:[经有五风]高校教参《内经》:“注家有不同的解释,王冰认为:‘经为经脉,所以流通营卫气血者也。’‘五风’,《类经·疾病类·二十七》注作五脏之风解。上二句对本句的解释是本于下文,认为‘八风发邪,经脉受之,则循经而触于五脏’(王冰语),致成五脏的风证。《素问集注·卷一》则认为‘经’指五脏的经俞,五风,五经风也。并认为这样解释是与‘末结曰善为脉者’相呼应。而《素问吴注·卷一》则解经为经常,注云:‘言八风发邪,以为经常之风,各从其气触于五脏,则为邪气而发病矣。’据下文义,则王冰与《类经》解释义较胜,然对句中‘有’字,义不明。详本句似与上句‘天有八风’相对为文,而本句五风是明指五脏之风,故‘经有五风’似作‘脏有五风’为是,下文‘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正说明八风与五脏之风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五风:即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此泛指经脉感受八风所生的邪气。”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五风: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马莳说:‘八风发其邪气,入于五藏之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5: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风发邪……邪气发病]高校教参《内经》:“发邪,《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八风发其邪气也。’《太素》无‘以为’二字,‘经风’连下句读。王冰注:‘原其所起,则为八风发邪,经脉受之,则循经而触于五脏,以邪干正,故发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