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类经三卷·藏象类四》:“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素问识》:“《白虎通》云:‘肝,木之精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

[开窍于目]《素问识》:“《白虎通》云:‘肝,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纳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五行大义》云:‘肝者,木藏也。木是东方显明之地,眼目亦光显明了,故通乎木。’”

[藏精于肝]《素问补识》:“王云:‘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马、张各家,均本王注。天雄按:《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以此例推之,木之精为魂,土之精为意,金之精为魄,各家可无异议。这就是‘五藏主藏精’的实际意义。五藏为阴,精气为阳,阳气密藏于阴中,则精气充足,身体平安,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即精气。治,安也。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五藏之精,来自于四时之气,说明人与自然关系至为密切的一面。”

金栋按: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但藏精气,“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五藏别论》、“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所谓精气,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九针论》所说:“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藏之精气,肝心脾肺各藏一,而肾既藏精又藏志为二奈何?《素问·宣明五气篇》《新校正》:“按杨上善云:‘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也。’”《太素·卷六·藏府气液》注:“肾有二枚;左箱为肾,藏志也;在右为命门,藏精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病发惊骇]《素问识》:“新校正疑为衍文,是。据下文例,当云‘故病在头’。”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味酸]见第一节补注。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畜鸡,其谷麦;其畜羊,其谷黍;其畜牛,其谷稷;其畜马,其谷稻;其畜彘,其谷豆]高校教参《内经》:“鸡、羊、牛、马、彘(豕即猪),是谓五畜;麦、黍、稷、稻、豆,是谓五谷。《内经》中将五畜、五谷通过五行分类,分别归属于五脏系统,主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内经》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生态上的联系,用五行学说来说,就是既有相生的联系,也有相克的联系。五畜和五谷的生长化收藏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如五时、五气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这种用五行归类法,将各种事物进行归类,并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资生和抑制关系,是与现代生态学的精神相吻合的。

二是五畜、五谷化生的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须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地食人以五味’以及‘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的五味,实质上也就包括了五畜、五谷在内。五畜五谷化生的五味,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来源,又对人体具有治疗的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说明五畜、五谷等在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五畜五谷用五行归类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五畜五谷分别归属于五脏系统,还说明它们分别对不同的脏腑起着不同的作用,从而成为五脏病变选择不同饮食、药物的依据。如《脏气法时论》又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由此可见五畜、五谷用五行进行归类,既说明了五畜五谷的生态关系,又说明了其与人体五脏的滋养与治疗关系。”

金栋按:“鸡、羊、牛、马、彘,是谓五畜”,此为一说。又,《辞源·二部》:“五畜:牛、羊、豕、鸡、犬。……《灵枢经·五味》:‘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加马则为六畜。”为何不同?见下按语。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畜鸡]王冰注:“以鸡为畜,取‘巽’言之。《易》曰:‘巽为鸡。’”

《素问注证发微》:“《易》曰:‘巽为鸡’,木主巽,故其畜鸡。”

《素问吴注》:“《易》曰:‘巽为鸡。’巽,东方木也。”

《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

《素问集注》:“《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

《素问识》:“《五行大义》云:‘郑玄云:鸡属木,此取其将旦而鸣近寅木,故又振羽翼,有阳性也。’贾谊《新书》云:‘鸡,东方之牲也。’”

《素问绍识》:“先兄曰:《周礼·兽医》疏:‘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释文》:‘畜,计又切。’又,《淮南子》作羊。”

金栋按:《周易·说卦》:“巽为鸡。……为木,为风。”王、马、吴、张、志等注皆本此。孔颖达《正义》:“巽主号令,鸡能知时,故为鸡也。……巽为木,木可以輮曲直,即巽顺之谓也。为风,取其阳在上摇木也。”

又按:畜,本又作兽,音同。《尔雅·释畜第十九》郭璞注:“释畜第十九,许又反。本又作兽,音同。《字林》云:‘兽,产也。’《说文》云:‘兽,牲也。’经典止作畜字。《礼记》、《左传》皆云:‘名子者不以畜牲。’《左氏》又云:‘古者六畜不相为用’是也。案:《释兽》、《释畜》二篇俱释兽而异其名者,畜是畜养之名,兽是毛虫总号,故《释畜》唯论马、牛、羊、(彘)、鸡、犬,《释兽》通说百兽之名。”

五畜原为六畜(《尔雅·释畜》)。《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杜预注:“畜,许又反。”孔颖达《正义》:“《尔雅·释畜》:‘马、牛、羊、豕、犬、鸡,谓之六畜。’《周礼》谓之六牲。养之曰畜,用之曰牲,其实一物也。”

六畜为了附四(五)时五行而变为五畜,致说法不一。

据本篇《金匮真言论》五畜为鸡(春木)、羊(夏火)、牛(长夏土)、马(秋金)、彘(音至zhi。冬水);而《脏气法时论》篇五畜指牛、羊、犬、豕、鸡,与《灵枢·五味》所言“五畜”同;然《五常政大论》篇五畜为犬(春)、马(夏)、牛(长夏)、鸡(秋)、彘(冬)。

五畜亦名五牲(养之曰畜,用之曰牲)。五牲,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即牛、羊、豕、犬、鸡,《左传·昭公十一年》:“五牲不相为用。”杜预注:“五牲,牛、羊、豕、犬、鸡。”

据《淮南子·时则训》有四畜,即羊(春)、鸡(夏)、狗(秋)、彘(冬),缺长夏之畜,当补为牛。

五畜的五行属性,乃类比推演而来,结果导致牵强附会而未知谁是?故兹转引论文一篇,对读者或有裨益?亦或更为迷惑矣?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7: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五畜的五行属性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作者:汪丹,石磊,陈震霖(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五畜,也称五牲,其与五行的配属关系,在《内经》的不同篇章中的配属方法不同。历代医家对此注释,又多引《易·说卦》,以经注经,难以使今人信服。先秦两汉文献所载五畜与五行配属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五畜在古代社会所起的作用,及其五行学说形成的角度,来探析其配属关系。

1、五畜与五牲

畜,《说文》云:“田畜也。淮南王曰:‘玄田为畜。’”《尔雅·注畜》言:“畜是畜养之名”,《说文通训定声》说:“假借为兽。”可知,畜是人们驯服的动物,故又称家畜,用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某种需求。

畜有六畜与五畜之别。六畜指马、牛、羊、豕(彘)、鸡、犬。《周礼正义·天官》言:“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孙诒让疏云:“六畜者,马、牛、羊、豕、鸡、犬也。”五畜指六畜去马,盖是五牲之故。

牲,《说文》云:“牛,完全。从牛生声。”《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言:“牛卜日曰牲。”郑玄注《周礼·庖人》曰:“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牲的本义指祭祀用的牛,后来泛指祭祀用的畜。五牲指牛、羊、豕、犬、鸡。《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序》:“五牲之先后贵贱。”其注曰:“马、牛、羊、豕、犬、鸡。”

由上可明,五畜与五牲只是用途不同,但在动物的种类上毫无差别。所以,畜与牲连称为畜牲,也称家畜。

一般说来,先秦时期,马不用于祭祀。其原因可能是马匹用于行军战争,是军需物资,故有“马者,武也”(《说文》),“马,兵象”(《洪范五行传》)之谓也。至汉代,因畜牧业的发展,马匹也开始用于祭祀。

2、五畜与原始图腾崇拜

图腾,简言之是古人崇拜的偶像。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很低,便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于是形成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尤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原始人就认为本氏族的祖先是某类动物或植物,自己是这类动物或植物的后代,并且这类动物或植物具有某种超自然力,所以这类动物或植物便成为该氏族部落的图腾或族徽,于是就产生了原始图腾崇拜。

如以马为图腾的是少皞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鸣。”故少皞金天氏以凤鸟为图腾。

以羊为图腾的是炎帝族。炎帝姜姓,姜从女从羊,即以羊为图腾,其图腾柱状如羊角,因名“常羊”或“尚羊”。

以犬为图腾的是盘古氏,也就是先伏羲时代的盘瓠氏,即伏羲时代东夷的畎夷。

以彘为图腾的是豕韦族。清·王先谦注《庄子》云:“豨韦,豕韦,盖古帝王也。”即言该氏族以猪或野猪为图腾。《山海经》言:“自休与之山至于大贵騩之山,有十六神者,皆豕身人面。”即说北方的居民是以猪为图腾崇拜⑴的等等。

各氏族部落或因通婚,而使图腾复合;或因灭族,使该图腾灭亡。在先民的漫长的生衍、繁息、迁移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以龙凤为主要图腾的华夏族。其原始图腾的演化过程,一是向祥瑞之物发展,形成了五灵:龙、凤、虎、龟、麟。一是向祭祀用牲发展,形成了五牲:牛、羊、鸡、犬、猪。

3、五牲与祭祀

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而祭祀有属“礼”的范围,《礼记·祭祀》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因此,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五牲就是最重要的贡品,即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祭祀的目的,无外乎祈福、酬报、消灾。如在《礼记·郊特牲》载:“祭有祈焉,有报焉,有辟焉。”同时,故人亦认为神灵与人一样,有各种欲望,自然对五牲也各有喜好。

因祭祀的目的、或对象神灵、场所不同,五牲的用法亦不尽相同。并伴随五行学说的产生、完善、形成不同的五行配属方案。见表1.

表1  五畜(牲)配五行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四时之畜         《周礼》            鸡    羊    牛    犬    豕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鸡    羊    牛    犬    彘
五方之畜      《墨子·迎敌祠》       鸡    狗          羊    彘
《新书·胎教》            鸡    狗    牛    羊    彘
五祀之畜    《礼记·月令》           羊    鸡    牛    犬    彘
《白虎通·五祀》            羊    鸡  豚(牛)犬    豕
五事之畜    《洪范五行传》           鸡    羊    牛    犬    豕
五味之畜    《灵枢·五味》           犬    羊    牛    鸡    猪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犬    羊    牛    鸡    彘

3.1 四时之畜  《周礼》亦称《周官》,反映西周时期的社会内容。其中《地官》、《春官》、《夏官》、《冬官》各篇中,分设牛人、鸡人、羊人、犬人、豕人等职,分掌各时所用之牲。这时,五牲即以四时(五时)为中介,分属五行。

3.2 五方之畜  随四方(五方)观念的确立,古人遂用五牲来祭祀五方(神)。如在《墨子·迎敌祠》言:“敌以东方来……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其牲以狗:敌以西方来……其牲以羊;敌以北方来……其牲以彘。”至西汉时,发展为五方之牲。《新书·胎教》云:“鸡者,东方之牲也;狗者,南方之牲也;牛者,中央之牲也;羊者,西方之牲也;彘者,北方之牲也。”此即是五方为中介,划分五畜的五行属性。

3.3 五祀之牲  《礼记·月令》言五祀,春“其祀户”、夏“其祀灶”、“中央土”“其祀中溜”、秋“其祀门”、冬“其祀井”。在《白虎通·五祀》有言:“户以羊,灶以鸡,中溜以豚(陈立清注云:依月令宜用牛),门以犬,井以豕。”这就是以五祀为中介,来划分五畜的五行分类。

3.4 五事之畜  《尚书·洪范》云:“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其疏引《五行传》言:“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孔颖达在疏注《礼记·月令》引《五行传》曰:“鸡畜之有冠者属貌,犬畜之以口吠守者属言,羊畜之远视着属视,豕畜之闲居卫而听者属听,牛畜之任重属思。”此五畜则以五事为中介,归入五行分属。

3.5 五味之畜  《灵枢·五味》言:“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便是以五味为中介,将五畜分属五行的。又《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从此处,更容易看出五畜与五味的紧密联系。虽《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升明之纪(火)……其畜马”,而不言羊,但只要总观全文,就会发现,作者是将马羊共为一行而纳入五行的。

如此可明,《内经》中五畜分属五行,基本上是以五味为中介的,自成体系,这同时也说明了医学的实践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则是一例外,论述的是四时(五时)之畜。这是因为《金匮真言论》论述了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及四时气候与发病,阐明了五脏应五行,合五方、五音、五味与四时各有收受的理论。即本篇是以四时气候来贯串全文的,自然其五畜为四时之畜。

五行作为一种分类法,其思维方式主要是类比思维。其结构式为:事物→中介→五行。但因古人的“阴阳取象多涂”(孔颖达语),而将某类事物在不同情形下,根据中介的不同,分属为不同的行。所以在研究古籍时,更要注意此点。

参考文献
⑴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6-7,488-4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6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