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83|回复: 8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18: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6 19:14 编辑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前言

龙伯坚 龙式昭编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遗

综观《黄帝内经集解》(简称《集解》)一书,所谓《黄帝内经集解》,即编著者龙伯坚、龙式昭父子汇集历代《内经》注释者研究之精华,据经文旨意,参以别本,广征博引,或校勘,或训诂,择善而从,或兼采众家,对随文敷衍、曲说臆解者概不采取,并加按语(编著者的考证、评论等),历经数十年,呕心沥血,编纂而成。任应秋先生认为这种形式属于“医经校订注释”派(《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即医经校勘训诂派。在清代学者眼中属于考据之学,乃诸学问之根源。钱超尘先生说:“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素问考注·钱序》)考据,又名考证。即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龙伯坚先生说:“本书除了注重校勘和训诂外,还特别注重了本经前后经文的互证和同时代其他书籍的旁证。……对于同时代其他书籍的旁证工作,日本的丹波元简父子做了不少。现在只在他们几位已有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补充。”(《集解自序》)龙先生虚怀若谷的道白,一丝不苟,皓首穷经,治学求真的科学精神,可谓大师风范。值得我辈敬重,是我辈之楷模。龙先生在自序中充分肯定了“日本的丹波元简父子”所做的工作。这是因为“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运用选注而不自注之法,取前人之注释考证精确、说理入微、符合经旨而有发挥者入选,以王冰、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吴崑等人为多。对各注有分歧时,则以‘简按’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有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以疑似口吻,径曰‘恐非’或‘似是’或‘可并存’,俾学者进行思考抉择。本书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旁征博引,采撷广泛,处理态度又极为严谨,对学者分析诸注,深入体会经旨,有一定帮助,因而为学习《内经》者所重视。”(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

从沈其震、张孝骞两位先生之序及龙伯坚先生自序落款时间可知,《集解》实际上在30多年以前(1983年)已定稿,但未出版发行。《集解》第1版第1次印刷,是2004年1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遗憾的是,森立之著《素问考注》和胡天雄著《素问补识》等相关著作未集录在内。因为《素问考注》乃“博取中国多种《素问》古注及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素问》考据训诂名著,审慎取舍,辨别是非,精思博考,断以己意,网罗前训,徵引群书,为今后研治《素问》不可不读之书”(《素问考注·钱超尘序》);而《素问补识》则是在“日本多纪元简父子之《素问识》及《素问绍识》博彩精选,融会众家,不臆测,不杜撰”的原则下,“胡天雄教授仿其体例,补苴罅隙,乃积数十载教学与临床之所得而潜心精审之,使之正本清源,钩沉启奥,返朴还真,释凝通滞”(《素问补识·李聪甫序》)而成。故这两本著作对研治《素问》之学大有裨益。而且这三十多年又有多种相关著作问世,研究论述及结论可圈可点。故余沿着前辈先贤之芳躅,读他们已读之书,学习并采用他们已经掌握之治学方法,不揣固陋,广征博引,凡对此书有裨益者,无不采撷,遵《集解》体例,给予拾遗补缺以完善之,名之《<黄帝内经集解>补遗》,欲使之发扬光大,启迪后学。

历代以《集解》命名的《内经》注本,本《集解》是首次编纂。其他如中医经典《八十一难经》有郭霭春、郭洪图编《八十一难经集解》。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以《集解》命名的经典古籍,如儒家经典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诸子百家有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等。亦有以《集释》、《集注》等为名称者。
素问集解封面.jpg

素问集解扉页.jpg

灵枢集解封面.jpg

灵枢集解扉页.jpg

集解定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解沈序.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8: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解张序.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解自序1.jpg 集解自序2.jpg 集解自序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解凡例1.jpg 集解凡例2.jpg 集解凡例3.jpg 集解凡例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凡例
仍遵《集解》所用凡例,就自己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再补遗他家。
一、《素问》的注解
1.清·姚止庵著《素问经注节解》(1677康熙丁巳年)
2.清·黄元御著《素问悬解》(1755乾隆二十年乙亥)
3.日本·鼇城公观(金漥七郎)著《素问考》(1792)
4.日本·森立之著《素问考注》(1860.01.05~1864.10.15)
5.日本·伊泽裳轩著《素问释义》(1866.08~1867.08)
6.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1982)
7.程士德主编、王洪图、鲁兆麟编写《素问注释汇粹》(1982)
8.张登本、武长春主编《内经词典》(1990)
9.胡天雄著《素问补识》(1991)
10.李今庸著《古医书研究》(2003)
11.刘明武著《换个方法读内经》(2007)
12.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2008)
13.王洪图著《王洪图内经讲稿》(2008)
14.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2008)
15.范登脉著《黄帝内经素问校补》(2009)
16.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2010)
17.郭霭春编著《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修订版2010)
二、采用原则
仍遵《集解》所列原则。然关于历代注家对于经文解释的取舍问题上,除择善而从外,或尚罗列诸家旧注“随文敷衍、曲说臆解”者,以“评说是非,纠错正缪,不避狂妄之嫌,意在畅发经义而已”(胡天雄《素问补识·凡例》)。由于个人学识水平不足,或有未尽人意之处。
三、按语
所谓按语,《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也作案语。”无论是对《集解》,还是对选注,有时加以按语(金栋按)考证、评论或引申发挥给予补遗。由于《补遗》涉及面很广,资料量很大,加之个人学识水平不足,仍会有不少粗疏或不当之处,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
金栋按:龙伯坚先生说:“周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代,《黄帝内经》是周秦诸子中最重要的一种。”(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序例.湖南医学院学报,1982年01期)即龙先生认为,《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代。《集解》沈序亦沿用此说,认为“它和其他周秦诸子一样,成书于两千多年前”。
龙先生在其另一部著作中如是说:“《素问》这一部书是战国时代的许多医学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经验汇集作出的书面总结,后来又搀入了西汉医学家和东汉医学家的作品。它的最早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前四时纪,最晚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二世纪,其中也有个别的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搀入在内。这是一集体劳动的成果,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黄帝素问》条说:‘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这一说法基本是正确的。《灵枢》和《素问》一样,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它的著作时代也有早晚之分。早期的部分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某些篇可能比《素问》某些篇还早些。晚期的部分其中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最早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前三世纪,最晚的著作时代大概是公元一世纪。《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大概是公元第九、第十世纪前后。”(《黄帝内经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有近人考证认为,《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基本内容成书年代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兹就手头中现有的有关《内经》成书年代之资料辑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对《黄帝内经》解释略例
1、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在《黄帝内经》条下解释说:“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李经纬,邓铁涛.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46)
2、收集中医学及其有关辞条5万余条的当代大型中医工具书《中医辞海·中册》说:“医经著作。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本书是以黄帝、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为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大致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等多种说法。但可以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流布过程中,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并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42)
3、最新版本的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在《内经》条下解释说:“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之作。全称《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傅世垣.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212)
4、当代医学通史类专著《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是将《黄帝内经》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编排的。该书在《黄帝内经》一书介绍中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李经纬,林昭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10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6 19:32 编辑

二、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的考证
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而言,古人考证很多。丹波元胤《医籍考》认为“《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佚”,而对《黄帝素问》及《黄帝灵枢经》成书时代的考证而言,《医籍考》可谓捜罗中国古人资料详实,凡是有关之古籍,靡不赅备。现就其《黄帝素问》成书时代之考证摘引如下:
    隋志》九卷。梁八卷。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喆(zhe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褚氏遗书》
金栋按:日本·丹波元简《医賸·运气》云:“运气之宗,昉于《素问》,见《褚澄遗书》。褚,南齐人,然则运气之混于《素问》,在于六朝以前乎?《褚书》盖萧渊所依托,得于古冢中云者,乃欲托汲古冢书耳。隋·萧吉作《五行大义》,上自经传,下至阴阳医卜之书,凡言涉五行者,莫不网罗搜辑焉。特至五运六气胜复加临之意,则片言只字,无论及者,其起于隋以后,确乎可知矣。而其说凑合纬、医二书所立,正是一家,未知创于何人?岂所谓玄珠先生者乎!但至王冰,采而掺入《素问》篇内,其说始显。”
又,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前文引《褚氏遗书》,谓‘运气之宗,起于《素问》’云云,《素问》运气七篇,乃唐·王冰所掺入。褚澄,南齐人,哪得见之?世谓《遗书》乃后人伪造,观此则其言益信。”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8226;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脉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余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阴阳,造化法语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随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若是而已也《文集&#8226;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者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著《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题》
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无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事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讬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勤矣《九灵山房集&#8226;沧洲翁传》
宋景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著力,熟读玩味《医经小学》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士,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孙志斋集》
王袆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依倣而讬之,其言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六经乎。《青岩从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佐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其于五藏收受之法,吕不韦著《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其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朱载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尊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讬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连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论本义序》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依讬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有后汉人所为。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先子(注:即其父丹波元简《素问识》)曰:《汉书&#8226;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8226;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倒置而下字耳。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崑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笺&#8226;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矣。
盖《内经》之目,昉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佚,故后人缀辑,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
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迥然不同。其论运气,与《六节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百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2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