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885|回复: 89

连载:我眼里的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 07: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的简易说明书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中医,大致分内科与外科。外科,一般是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其余的,可归内科。对于内科,中医推崇整体论治,所以其他分科上、意义不大,随意一个消化科、肝病科等,其实中医师都是懂的。这里讲的中医,基本上是说整体论治的内科。
         治愈的标准,有多种。对于新病与小病,大多治理是以平为期,就是说,症状消失。西医,多是不管正气、直接压制或割除;能尽量不伤正气而消除症状,这个是普通中医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久病多虚损与多瘀堵,这个已不是简单的治病,此时需要补虚又要通畅经脉。
如果想改善体质、提高生命质量,这个已进入养生阶段,需要对冲正常的衰老,要求更高。
         中医经典,最权威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后世各种中医学说,都是源于这几本书。
         一般中医治理,要经过几个步骤:诊(望、闻、问、切)、断(确定病的部位、轻重缓急等)、开方(因人因病而设立个性化的方子)、用药(按照前面的方子抓药服用、生活医嘱等)、反馈与调方(一般服用5付左右,要跟医生反馈,确定病的进退。)
         中医,注重固本培元、防微杜渐。新病,多是病在气份,如感冒、发烧、咳嗽初起等。如果你一开始治理对了,后面的形质的病变,几乎不会有;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大病、重病的出现。由于治理不恰当甚至误治,导致病邪深入脏腑或扎根化形。如什么肌肉梗塞、积水、肿瘤等,很多病人图快捷,就选择手术;这虽可行,但不推荐,建议:能中医治理就不用西医。对于外伤急救类,哪个方便就用哪个,问题不大。还是建议:能中医治理就不用西医。
内科类,还是建议:能中医治理就不用西医。如儿科、妇科、慢性病等,;有条件的,都可以考虑中医。简而言之,能中医治理就不用西医。​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07: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判断一个医生是否适合自己病情?
作者:海风居士6645
         医生也是凡人,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必然有不懂的地方。要尊重医生。

         在医生调方两次,都没好转的,要三思;如果加重的,就应该更换医生。不要迷信权威。

         自己要懂点自己的病根,如果明显是受了风寒,就应该避免寒凉的挂水和西药、中药、食物。
懂点常识。一般的寒邪进退:风寒束缚在表,就容易感冒、流鼻涕;深入些,风寒入肺,就正邪交争在肺,容易咳嗽;再深入些,风寒入肠胃,容易肚子痛、拉稀;等等。
  另外,排寒时,有翻病反应,有时咳嗽加剧,注意区分。有一条“金标准”,那就是:病人在产生这个反应的时候,没有疲劳感,甚至会轻松些。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0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体质问题
作者:海风居士6645
         目前,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开始重视中医体质:体质寒、体质热、体质阳虚、体质阴虚、阴阳两虚、气虚、血虚等等。
其实,这些话语只是描述一个大概而已,不能用来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还不如【三焦+八纲】来得准些。三焦,一般是指胸部附近、胃部附近、肚脐下;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更精细些是某经络某脏腑。这样来指导开方、用药,才比较精准。
         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较为长的时间,才会形成的;坏的体质,多是源于坏的生活习惯、长期积累而来的。所以,要想改良体质,必须需要长时间调理,才有可能逆转。当然,你也可以用药物盲目破坏身体、让身体进入其他病态。
         中医的五脏六腑,包含神识、气、形质,三个层面,远超西医的单纯说形质;常特指五脏六腑之气,如肝气、脾气等。
  中医的气血,概念较为广。血指的是津液,包括汗水,血液,胃液等等水分。气,主要看语境,多指流动的清气与浊气、包含气与血,有时特指清气、阳气。说气血,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状态、病机,方便描述而已。中医的诊断与治理,多是执大象、不拘小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07: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症状描述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一个病的发生,症状有很多;同一种病,各个人的表现都会略有差异;有时,不同的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也类似。所以,中医治理,不能单纯看某个症状,就开方用药。
         当病发生时,医生会综合症状表现、脉诊或舌诊等,多角度合参,才确定病的主次缓急。所以,症状表现,也有真假、表里、深浅、急缓等差别。
         对于症状的描述,多从明显异常、剧烈、脉、舌、大小便、病人感受等角度收集,每个医生的经验与能力差异,得到的结论也会有差异。但是只要能多角度合参,大都能准确把握背后的病机。可以说,中医诊断水平,关键是人的眼力修养,充分利用人体的高级灵体来感知病机。目前,再高明的机器,也不能像人那样直接感知病人的形、色、神态等表现出来的病态。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07: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病机
作者:海风居士6645
         病机。一般是根据已知的症状、四诊,结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与病邪传变等规律,来找到各个层面的病因,并能将主要的症状贯通起来,于此可指导后面的用药。
         病机描述,常用的规律有:血液循环(这个很少,一般西医或伤科多见。)、十二正经、六经传变、五行生克。后人又创了不少:四圣心源的升降模型、圆运动、火神论、滋阴论等等。
五行理论,如下:

  金代表肺,包括肺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鼻。
  水代表肾,包括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耳。
  木代表肝,包括肝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目。
  火代表心,包括心脏和脑部,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心主血,小肠为腑,开窍于舌。
  土代表脾,包括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口。

  古代五行理论有一些这样的内容: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他同理。知道这点在初级中医学就够了。
为什么这就够了呢?中医治病的重大法则是结合藏象学说来表述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其实,对于初学者,不要涉猎太广;很多后人创立的模型,不要学多了,精通一个,后逐渐钻研黄帝内经、不断完善,都很厉害了。在抓具体病机时,黄帝内经的指导意义很强大。抓到病机后,怎样用药?主要看师承。
学习方式推荐:1个师承+熟悉伤寒论,再在(内经+临床)中不断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08: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慢性鼻炎来讲述基本的症状、病机、论治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以下提到的,是普通中医常用的思路,满足初学者使用。对于各自有师承的,不一定是这样;我家的思路,就有差异。
一个慢性鼻炎的病者来看中医,病者会说主要是鼻子常塞或流鼻水,医院检查是慢性鼻炎,那中医师说OK,先把脉和看舌,然后对病者的体质有个初步了解、一合参,很快就抓住主症——表面是鼻炎、病根是肺病了。中医师运用五行藏象学说,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一般上)慢性鼻炎的病因在肺,肺功能较差,这就是把握到病机了。
中医因为这样,就能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中医这套理论的先进之处,从鼻子不舒服的症状,到肺功能差的病机,然后会产生一个思维的跃进,那就是借助五行学说,自动推理出治疗法则: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土属脾。所以自动推理出肺功能差需要补脾的治疗法则。
中医的治理,不会直接治理病弱的脏腑,而是通过间接来扶养:一方面能减轻生病脏腑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虚不受补。
常见论治的内容:
【 调补五脏,就是刚才说的,如果某脏虚,则补其母,如果某脏实,则泻其子。
  调补气血,单纯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都有可能;这些也要辩证;这个主要在调理身体、虚损的慢性病,才会考虑。补气,常用党参,大虚之人才会考虑用人参;补血,常用当归。甘草,和百药。一个基本补气血的方子:党参9、当归6、炙甘草3。这个适合,内里通畅的人,保健之用;如果是内里有不通的,还要配合其他的药物。
  治疗症状,就是路+鼻子。经络有寒,会用干姜、桂枝等;鼻子有邪,会用辛夷、苍耳子等;综合配方里就会酌情添加这些中药材。
简而言之,气血是否足?脏腑+经络+表症,一综合,就有方子。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08: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治本的问题
作者:海风居士6645
         标本,其实一个相对概念。
         一般来说,针对症状是治标,从病机出发调补五脏是治本,认真的读者就会想到,那调补气血属于治标还是治本呢?治本+治标,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否治病?能,这里调补,有调有补,气血和畅,正气就能干活、自我调理。
           气血的不平衡是怎么发生的呢?开始时,多是五脏失调导致的。因此,这样看来调补五脏的确是治本,慢慢的调补五脏,加以治疗症状的药物,也能治病,但调补气血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病需要强化气血的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因为很多病是越快治疗越容易好的,慢慢治疗的话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机体康复的速度比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而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和免疫力的功能,必然要求气血的迅速运行,所以,这样看来调补气血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其实,五脏里面也有相对的标本,初病一般是肺与体表,接着是脾胃、肝胆,最后才是肾。所以,治理慢性病,动不动就讲补肾。
         综合来说,新病与浅病,调畅脏腑、调补气血、治理表症,就差不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06: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八纲辩证
作者:海风居士6645
         中医里,有很描述病机的模型:五行、六经、十二正经、三焦、八纲等。其实,这些都是工具,关键是通过这个把握背后的实相。就好像表达一个战争场面的壮观,可从参加人数、可从参占范围、可从使用枪炮数量等角度来描述。
中医里有个八纲的说法,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讲的是一套辨证的方法。这个工具,主要看使用者的水平,可深可浅。浅的是:表里,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而高手,看表里,可准确描述到某经络某脏腑等;看寒热,可准确描述到哪里寒、哪里热,因为实际生病不是单一的寒热;可以说,八纲,只是高手的一个引子。
         所以,五行生克,不是必须的,只是一个思路而已。
         而有不少中医人士,推崇五行理论:

表里呢,其实就是一套简单的层次划分法,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
八纲的辨证法其实有点简单,因为你刚才学过了五行理论。八纲辨证对于疾病和抗病力的描述是比较朴素直观的一种方法,貌似哪里不对,对了,很关键一点是缺少了整体观念!
  八纲辨证告诉了你哪里不舒服,哪类性质的不舒服,以及这个人的体质如何,但是不告诉你病机何在,如何扭转病机重新达到平衡,对于病机的治疗最多只告诉你冷了用热药,热了用凉药,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的科学和你的直觉都知道,人体是复杂的,人体的机能是整体的,比如肝炎病者往往眼睛现黄疸,这样的现象你是有察觉的!所以,在中医理论里五行理论的概念,比之最初的阴阳二分法这样的辨证水平,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正是引入五行概念,才建立了人体五大机能联动协调作用的观念模型。正是有了五行概念,中医才进入了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阶段。如果在五行之前的中医,单从寒热表里的水平来辨证论治,是不够准确到位的。
五行概念在中医里,不是像某些说法说的中医导入五行就误入歧途,将朴素的辨证论治(从阴阳二分法到八纲)变成了玄学。
  五行将人体机能划分为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协调作用循环联动,其作用过程的不平衡将通过气血的偏盛表现出来,具体的哪部分功能较差也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这五大部分就像春秋五霸,此起彼伏,一有势力的不平衡立马出现战斗局面。


         不过,对于初学者,用五行理论指导,也有疗效,是一个捷径;但是不利于成为高手。这个,也比西医强一些。
  举例来说,西医里,对于慢性鼻炎,能够怎么治疗呢?效果怎么样呢?西医无论如何都导向不出通过增强脾的作用而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案。而慢性鼻炎在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而中医通过适当的补脾论治,效果是比较不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06: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六经辩证
作者:海风居士6645
         未了解过中医或者对中医的了解只限于李时珍最牛的话,伤寒论的地位你是不了解的,怎么说呢?伤寒论可说是中医的圣经吧,或者说是交响乐曲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吧;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被中医界誉为医圣。所以,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医师,说他精通伤寒论或者医术可比张仲景,大多数情况下他会认为这是极高的赞誉。
         六经辨证,就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先讲讲《伤寒论》。这书,体例较为严谨、完整,以临床为主导,是一个最经典的中医教材,至今还没有书可以取代它的地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书,以外邪入侵、传变为主线,讲述常见的症状、辩证、开方与用药,非常清晰,也容易记忆。从表而里,大致分了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通过这六经论治,就是六经辩证。
         伤寒论,顾名思义,主要是论治受了寒邪。受风寒,一般可分风邪与寒邪,但这里只重视寒邪,值得深思。最近,我翻阅黄帝内经,发现伤寒论的源头是黄帝内经与临床。黄帝内经,提到:外来的邪气,风邪中人、会驻留在体表、不会循经传变;寒邪中人、会与卫气合、循经入里、传变,于是寒邪的传变、变化多样、中人最深,有规律些,就有传播的价值。
         一般来说,伤寒论是中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本科生一般只学习经过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等,伤寒论是泛泛而学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正式研究攻读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噢,或者本科毕业从医以后自己慢慢研究的。
当然,不要以为《伤寒论》就是医理的全部,它只是一个部分而已;风邪等杂病,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描述,但也是不完整的。不过,这个理论的应用,经过一两千年的检验,推崇甚高,必须得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08: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感冒
作者:海风居士6645
感冒的表现:轻的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重的发烧,咽疼,身疼,进而咳嗽,甚至哮喘.
         具体的诊断,什么气虚、血虚,一般人是诊断不来的。
推荐以下方法:
1.生姜红糖水,主治风寒感冒。
流清涕的或摇晃头有沉重感,都可按风寒治理。
大多可按风寒治理,症状有缓解就说明对路,错了也马上可以感知。
2.扶正驱邪。
白术9、茯苓9、陈皮6、党参6、炙甘草6,调脾胃、养正气;
有痰的,可加半夏、枳壳;寒重的,可加生姜、黄芪。
这个基本方,不用考虑寒热,这方适合一般成人;
具体用量、加减,看人的大小、胖瘦来定。
很多人感冒,往往有脾胃虚损,
所以这个方子,更具有普遍性。为了便于述说,简命为“扶正方”。

==================可参考别家的观点:

从感冒的症状说起。普通感冒初期一般来说,皮肤怕冷,鼻塞嚏涕,这些是典型症状,严重一点的会头痛脖子痛等等。想想前面说的五行概念,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怕冷鼻塞都说明了肺气受伤。症状,病机,都找到了,再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那么就很容易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感冒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6甘草6+黄芪10大枣6+防风10紫苏6。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芍10柴胡6+防风10荆芥6。

  这里给出的是参考方,实际情况中是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异,体重90斤和体重150斤的肯定药量不一样,刚刚感冒和感冒日久的肯定不一样,经中西医治疗而未愈的病情也不一样。给出点加减法的例子,感冒出汗多而体虚的,可加阿胶5,感冒引起头身痛严重的,可加川芎5。如此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6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