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金针探秘》系列及略评蒋氏大小周天针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2: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instn 于 2008/10/11 21:25 发表
老师您好,本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中医爱好者,我们一直想学中医针灸,但苦于求师无门,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培训.我们几个就在苏州.阅读了您的<金针探密>,很想能当面请教.不知可否方便!

您好:
您们可先详细的自我介绍一下,发到短消息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2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命门元气之体悟
针法发明人:桂亮
培元者:魏先生
邮箱:wsmwylj@126.com
本人在网上看到桂亮老师的培元活动,就立刻进行了联系。原准备9月上旬来苏,后因事务繁忙,直至9月底才急急赶来。联系到桂亮老师找宾馆住下,下午桂老师准时来到,准备和德州的一位网友一起针。桂亮老师先讲解了一下培元思路。本人也修炼了丹道多年,此次的目的也想印证一下培元的疗效,看看能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和提高。
第一天:桂老师在无任何感觉的下了几针,约三五分钟后,胃部开始发热。后热量渐渐下行至下丹田,接着二肾开始发热,并且越来越明显。脚部有冷风排出,很舒服。在留针过程中胃部的热感扩散至肋部,腰部的热量也逐渐下行至臀部。双手臂内侧发热,有气流动感觉。
第二天:今天的感觉就是轻松,下针几分钟后感受到全身松,轻,有飘飘然的感觉。渐渐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好似与树林中的晨雾相融合,唯下丹田一直保持者温热感。
第三天:与第二天感觉相似,在留针过程中印堂出现有闪亮感,舌底部一直涌出甘甜津液,咽下时丹田微微发热有膨胀感,并且随着下咽多热感也越加明显。
由于有要事在身,不能再继续体验,心里很失落,今后如有机会必来苏继续体味。通过这几天的深刻体验,结合自己内证体验判断,桂老师的培元针法,是真正的培元!与自己修炼丹道时内景如出一辙,并且还有所提高。在此再次感谢桂老师这几天对本人的帮助,使我受益非浅,重新再认识了传统针法的高境界。
桂亮联系电话:13013790108

[ 本帖最后由 桂亮邮箱 于 2008/10/13 21: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命门元气之体悟
针法发明人:桂亮
培元者:王辉
电话:13023160010
针灸体验:
本人体质偏寒,与桂老师取得联系后,准备进行针法体验。
第一天:桂老师针后,腰部微热,双手发热,双脚发凉。特别是右脚感觉明显,感受到有冷风在往外吹,脚像结冰一样冷。针后二小时,还感觉到双脚仍在往外排凉气。
第二天:针时双脚双手如同第一天,但腰部发热较明显,且往下走到腰骶部,后再到臀部,最后到了大腿。另外印堂处有气感,脚底还是极冷。
很可惜,因事不能在苏多呆几天,十月一日必须回去,只能等待下次有机会再体验了!



按:笔者刚刚收到魏先生的消息:通过这几次针法培元,昨天在修炼时二肾温热丹田气足,出现还精入脑内景后,丹田之气更足了。
发表于 2008/10/16 1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以前就从《气功》上看过《针法助通小周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2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imns 于 2008/10/16 17:20 发表
末学以前就从《气功》上看过《针法助通小周天》

谢谢您的抬爱,在这些年的研究中,不仅完成了小周天针法,更创出了整体系统针法和培元针法。完成了针法的科学性,使传统针法经得起反复重复和印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命门元气之体悟
针法发明人:桂亮
培元者:邱华
网名:qyhself
电话:13932922829
原定于9月中旬来苏,因工作繁忙一直拖到月底才抵达苏州。以下是这次体验的全过程:
第一天:下针后10分钟左右,双侧肾区发热,并且逐渐加强。其热量渐渐向腹部合拢,蔓延至上下腹部及腰骶部。双足凉感较重,后逐步减轻,双手心发热出了很多汗。起针后十分钟,胃部有明显热感。
第二天:下针后腰肾部热感没有昨天明显和强烈,但有十分舒服的感觉。桂老师今天配穴做了调整,在留针过程中,感觉左侧胆经循行经络有明显跳动感,同时头部两侧胆经也有气的流动感。10分钟后,在头部有一种舒服的清凉感觉一直维持着。今天脚部没有明显凉感,起针时已经微微发热了。
第三天:今天针后腹部有温热感,20分钟后,全身有气流滑动的感觉,好像感受到全身的气血都在流动。半小时后,感觉到全身毛孔有一种蒸腾的感觉,逐渐还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非常的舒服。
经过这一次的体验,使我对传统针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三次针法体验绝然不同,对我今后的针灸治疗也会有很大的启发,非常感谢桂亮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体验。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2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网友的来信:
桂亮老师:您好!自从去年偶然在明医网上拜读了您的系列文章后,我就认定您就是能让我实现理想的明师.我叫方某某,,98年于市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当时被分配到市医院,我考虑再三,没有去.因为我心里很清楚,在学校里根本没有学到真正的中医,连中医的门都没有摸到,怎么能给人治病,进医院只能做害人的庸医.如果要转行搞西医,我是绝对不愿意的.虽然没有从事临床,但我对针灸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常常梦见自己手执银针给人治疗,病人应手而起,自己感到很开心.醒来后只有空叹息,没有医术,如何能作医生.工作近10年,一直放不下这个念头,一直期望有一天明师出现。去年5月在网上看到蒋维明老师的资料后,来不及多想,请了几天假赶到泸州学艺。当时是想如果能学到如此高明的针法,不就可以从事针灸事业了吗。学了几天,蒋老说可以了。等回来以后,在自己和别人身上一实践,才发现疗效没有那么好。自己满怀希望、厚着脸皮找亲友借钱去学,学了却发现没多大效果,无法达到目的,心里感到失望、压抑、迷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直到看了您对蒋老针法的评析后才逐渐明白,蒋老的针法缺少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持,在临床上很难具体应用,而且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元气的盛衰和施术者的内功修为,这次学习的经 历对我而言是一次打击,但也是一次机遇,因为随后我在网上寻找答案的时候遇到了您。经过几个月以来在网上对您的“跟踪”学习,我确信这次应该找到了心目中的明师,恨不能立刻前来求学。可是不怕您笑话,因为去年家里发生一些事情,欠了一屁股债,条件不允许;另外,由于没有从事临床,缺少经验和理论基础,我也 担心跟不上,学不好,因此您进行体验活动时我没敢报名.现在心里很郁闷.我真的很想学好针灸,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受病魔折磨的患者解除 痛苦.如果能学到您的本事,我就可以立刻想办法进入医院,或者开一个中医诊所,做自己向往的工作.可是条件又不成熟.心里又担心要是现在不找您拜师学艺,以后您的名气大了,事务多了,别说求学了,可能连您的面也见不到.到时候又到哪儿再去寻找明师呢?考虑再三,我就冒昧地给您发这个邮件,希望您能先答应收下我这个学 生,等以后条件成熟了,我再登门求教,您看可以吗?在此期间我也抓紧时间学习理论.子午流注的知识我在大学自学过,前段时间又学了一下,现在正在学运气学. 我有一个师兄,是北京王正龙先生的弟子,去年给我和几个对纯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讲授过伤寒论、难经,今年准备讲内经。他是以元气学说立论,和您的整体针法思 想应该是相通的,只是他们这一派重药轻针,认为针刺的机理是人体对异物的反应,没有补泻,治不了什么病,我很不服气。同时也感到真正的针道已经不为人所知了。作为中医,应该承担起振兴针道、传播针道的责任,这方面,您是所有中医师的榜样。我的家乡是贫困山区,老乡们的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生病不敢医,因为医院收费太高,只有实在捱不住了,才会到一些小诊所开点药吃,可是现在的医生医术实在不敢恭维,特别是中医,简直和西医没有区别,病治不好,还乱收费,我对此很反感,可也没办法,连自己生病都解决不了,还怎么帮别人?只能暗自叹息。我一直在等待明师的出现,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不能再错过了,在此真心恳请您答应我的请求!相信在您的指点下,我一定能成功。

                                                           学生:方某某c
发表于 2008/10/24 19: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3 桂亮邮箱 的帖子

请问老师现在还收徒弟吗?我想学习中医,但是没有基础。不知道老师会收我这样的学生吗?还是只收有针灸基础的学生?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2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可以参见淮国栋学生的案例,他之前从未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病,但在此次体验针法活动中,决心投入笔者门下学习针法,短短几天的学习,现在每天二十多位病人求他针灸治疗,并且在当地名声鹊起名利双收。因此关键在于您是否有诚心的学习态度?并且是否能拜入笔者门下?如果能够诚心诚意,并且有相应的中医理论基础,笔者也乐意帮助您们提高针灸的水平
发表于 2008/10/27 1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5 桂亮邮箱 的帖子

多谢老师指点。我只是一心想学习高深的中医学,但是还是中医门外汉。我先好好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再来求教老师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