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金针探秘》系列及略评蒋氏大小周天针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二

中医针术之颠峰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传统中医的发展,是经过历代医家师承授受相传,才使《内经》的学术传承下来。《内经》的学术思想,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后世学术发展的最大基础。因此《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根源,更代表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水平。《内经》著作中的内容,文字简要,含义广博,理论深奥,意味深长。因此对于《内经》的学习,我们要深刻地精心体会它,搜求它的微意与隐意,掌握它的重要精神,才能获得全面的了解,得到《内经》的精髓。按照这样的方法态度去钻研,往往会得到很大的成就。因而在各个时代中,都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周代有秦国医和,汉代有淳于意,魏国有华佗和张仲景,都是能够精通《内经》这门学问的医家,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都继承了《内经》的精华,更在这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学术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但究其根源仍然离不开《内经》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著作《伤寒论》也是从《素问,热论》篇中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他将《内经》中的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的融合,进而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体系。张仲景的这一伟大创举,不仅仅是临床经验的积累,若非深得《内经》之旨,便不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以《内经》的理论依据来分析疾病,以《内经》的取穴法则来配穴,以《内经》中的补泻手法来调气,这样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中医,才真正达到中医的最高水准。而任何违背《内经》理论与实践的方式方法,虽然它可能花样百出,但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例如从取穴的这方面来看,《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而在《内经》中的其他大量篇幅中皆有何病证取何穴主之,例如:《骨空篇》“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从风憎风,刺眉头”等等。此类取穴在《内经》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通过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远处取穴,再结合局部的针刺疏通远交近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必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是否有必要再有必要去发展新的穴位?难道我们现在所用的穴位还不多还不够吗?古人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针以调气为核心,其实人身处处皆穴,但不管穴位如何变化加减却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十二经范畴。但是我们取了很多穴位还是没有疗效,为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运用《内经》的取穴方法去治病?是否真正读通了《内经》去治病?是否按照《内经》的补泻手法来调气。我想如果你真正读通了《内经》,取穴治病应该是游刃有余了。现在一直在讲继承发扬,我们真正已经继承了《内经》针道的精华了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发扬。如果继承了《内经》针道的精华,那么你也已经达到了中医针术的颠峰了。

其次,让我们再来谈谈针刺手法。在《内经》中有大量的篇幅记述了针刺的手法和操作技术。书中以候气,守气,调气,辨气诸法,论述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提出了气至为效的原则,并强调“气至而有效”是针刺临床提高疗效的不二法门。《内经》要求“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指出了在针刺过程中要根据病人形神,气色,脉象等变化,来治神守神,调神,移神,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对针下感觉变化有详细的描述,《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终始等篇则对得气的存亡得失及其性质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内经》中提出了迎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方法,为后世针刺复式补泻方法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其实后来发展的所谓复式手法完全把《内经》中的手法,加以整理套用,加上许多新的名称来掩人耳目,故作神秘使后学者无从下手。其实在《内经》中已经将手法完全讲透了,只是没有人能认认真真去理解《内经》中的手法,被许多手法名称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笔者只是想告诉大家,没有一种手法能超越《内经》对手法的描述,任何手法都是从《内经》中变化而来的。笔者一直认为《黄帝内经》虽然文字简要,但意义深远,是纲领性的总结,而后世学术的发展犹如扩写,将《内经》中一些文章,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发挥,再加以补充完善,从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实这也只是《内经》的一个分枝而已。
    在历代各家针法中,子午流注针法与《内经》的关系犹为密切。子午流注针法,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脉经》篇《营气》篇都有记载。《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内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与可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经有子午流注针法之雏形,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后至南唐何若愚,才明确地将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因此子午流注针法其根源来自《黄帝内经》,它将《内经》中的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营卫,日月星辰,气血,时间,手法全部融合在一起,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详见拙文《金针探秘一  简论中医针灸》。如果我们完全将《内经》各篇结合在一起,前后呼应来研究,你会发现子午流注针法是整部《黄帝内经》的结晶,更是《黄帝内经》之升华。因此不要认为《内经》已经过时了,或者自以为已经看过了几遍,觉得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认为自己应该再学习一些新奇的疗法。从古至今历代名医都以注解《黄帝内经》为自己的荣耀,将自己的一生临床心得体会都注入在《内经》的注解中。因此《黄帝内经》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心血去探索研究的,只有诚心正意者经过长期认真刻苦钻研,才会真正领悟《内经》中的针道,最终达到针术的巅峰。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1: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三

近现代针灸治疗的兴衰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源泉,更是一部针灸巨著。后世针灸学术发展皆源于此,且《内经》虽文字简单,却能执简驭繁,返博为约,通一毕万,是纲领性的总结,代表了中医针灸之颠峰,故《灵枢》称之为《针经》。在针灸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代名医辈出,为中医针灸历史写下光辉的一幕。如果《内经》时代为中医针灸医学发展的第一高峰,那么,宋金元时期就是中医针灸的第二高峰,其主要体现在中医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及名医辈出,呈现出百家争鸣,万家齐放发展的辉煌时代。然而,到了清代,针灸学开始衰落。清代著名医家中竟没有一位为针灸专家,而统治者竟然下令永久取消针灸一科。究其原因,在于针灸之术易学难精,从汉魏各种学术皆秉师承、重家法,针灸尤是如此。而医家皆重于药而轻于针。在《内经》中只有十三方,至张仲景《伤寒论》才开辟了中药与针灸治病的典范,使针,药二法用于临床相得益彰,因此针灸的普及运用远比汤药历史悠久。

解放以后,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1956年 吴焯仙 先生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图以后,中医针灸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针灸理论实践专家,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但在文革中,针灸的研究受到严重的影响,后1978年后,随着中医学的复兴,针灸学再度受到重视。近几年,由于受到西医的冲击,及老一辈针灸名家的相继谢世,使针灸学又陷入了低谷。虽然现在各种针法琳琅满目,花样百出,但都不是《黄帝内经》中流传的针道。其实我们连《内经》中的针法都没有研究透,又有何资格去发明创造?没有继承,何来发扬?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悲哀,更悲哀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了一些所谓的某某针法,还沾沾自喜,却不知正误入歧途。长此以往,真正的中医《黄帝内经》中的针道,必将失传,直至灭亡。
    笔者以为真正代表中医的针法,是《黄帝内经》中的针法和子午流注针法,而子午流注针法更是《黄帝内经》针法之结晶。因为子午流注针法是以《黄帝内经》针法为基础,再配合日月星辰运转的时间规律,再细分流注至六十六穴及八脉交会穴。而在整个针灸历史的发展中子午流注针法一直以民间,隐匿的方式流传的。它常被视为异术而在民间秘而不传,一直面临失传的危险。
    记得中央4套《健康与生活》栏目中曾重点介绍过中医针灸,其中有 黄龙祥 教授及北京某医院针灸主任,当他们谈到针灸现状都摇头不语,这位针灸主任说现在针灸不景气的状况,与收费较底有关系。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老百姓都喜欢价廉物美的治疗手段,如果你的针法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那么大家都要抢着来针灸治疗,那样就不会有不景气的状况出现。而针灸不仅对一般常见病有显著疗效,对内科疾病同样有突出效果,且治疗范围极广。如果你真正掌握了针灸的精髓,那么你就能治疗各种疾病。

许多朋友在与笔者的交流中,对当今五花八门的针灸方法无所适从。盲目的学习各种所谓的新针法,但在临床中疗效却并不显著。所以笔者认为要将针灸水平真正的提高,首先必须要对针灸有宏观的了解,要对针灸发展的整个历史有所了解。要真正知道针灸的根蒂源于《黄帝内经》,我们应以《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方法为准绳,并作为衡量自己水平的唯一标准。有了这种尺度,我们才能正行无问,不会被各种五花八门的所谓的自创针法所迷惑。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创新,但这种创新只有在对《内经》中的针法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基础上得出的新的体会和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譬如张仲景之《伤寒论》就是从《内经,热论篇》中发展而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针法也是如此,自创的针法在其治疗过程中仍应以《内经》为理论依据,通过望问闻切,辨证施治,并有独特疗效的针法,才是创新针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针灸师,在诊治过程中,首先是治疗思路必须从整体出发,而非局部;其次是下针取穴要少而精;再者是补泻手法要运用得当,掌握火候。最终通过调经络,补气血使阴阳平衡来取代药物,同样使病人恢复健康。因此中医针灸要振兴必须要在同一理论指导下进行探讨与交流,百花齐放也必须在同一土壤之中才能争相斗艳。因为只有在同一针灸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也就是在《内经》的指引下,进行不断的总结提炼,中国针灸事业才能够摆脱改变当前困境,走向正规走向兴旺。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2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四

经络切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传统切诊内容源自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切循经络是针灸家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循经取穴的必用方法。
    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到这些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方法有“审、切、循、扪、按”五种方法,审即包括审视和审度二层意思,审视是观察,审度是分析。观察体表经络色泽络脉等异常,来分析是何经脉病变。切,指切侯全身体表经络的“动脉”处,包括三部九侯等部位。来分析疾病虚实。循,指循摩,推压体表经络及循行部位,了解经络有无结节,索条样肿物疼痛变化。扪,指用掌面接触患者皮肤表面,比较各部皮肤有无温度差别。按,指按压体表穴位,特别是各经脉五腧穴。故只有把这五种手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及是何经络病变。而经络内连脏腑外络枝节,如内部脏腑有变化,必反映在经络表面上。
    在运用经络切诊方法来诊断疾病,经络反应有三,一、可见酸,麻,痛,木,沉,坚,紧,温,凉,肿及陷下等反映。二、可见如筋,如索,如节,如小锤等反应。三、可见气行如电击式,蚁行,水流,蠕动,热流,凉流等反应。
    以上各经脉之切诊有一重要原则,即“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并且需要辨症切经,而运用切诊所反映出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最佳穴位,对疼痛性疾病,往往一针见效。且每次针后,其反映点可能上下随经脉移动。可在原反映点下针,再取现在反应点下针截取,也就是运用截法,使邪气无路可退。另也可以运用担法,在经络中反映点两端进行针刺,使经络上下贯通,达到祛邪的效果。现举一医案来论证经络切诊之效。
    彭某某 女 62岁
    患者于晚上上门牙剧痛,用一般止痛剂无效,求治,笔者在手足阳阴五腧穴及原穴切循,发现在双手阳明大肠经偏历穴有压痛,便取偏历(双侧)行透天凉法,过五分钟牙痛便止,留针半小时,起针后不再复发。
发表于 2009/2/21 2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鼓掌!!!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2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五

略谈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量

针刺补泻之法,历代医家皆有不同见解,而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间的关系,更使学者茫然,一时无以下手。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灵枢、官能》,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仲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今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元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门外,真气乃存。这里所说,泻法以捻转为主,使针感扩散,最后还要摇大针孔,以使气出;补法则轻微转动而慢慢推进,勿使大动以保其真气。《灵枢、终始》篇也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以这些记载都可以体会出,泻法刺激较重,而补法则较轻。
    孙思邈《千金翼方》明确指出“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视此两者应该如何理解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后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在《内经》中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后世医家根据此理论发现了“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代表性补泻手法。而补泻的标准是阳气隆至和阴气隆至,最终针下气和。
    针刺是需要有效的刺激量,如何才能保证有效的刺激量,首先要辨症精确,配穴合法,如不能做到,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而后再行补泻之法,只有补泻手法正确,才能有有效的刺激量。有些医家以为补法多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其刺激量以补法为多,故以为补法刺激量较强,泻法刺激较弱。在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中一直提到九六补泻,其实九六乃阴阳之数也。九是纯阳其性阳热也,六是纯阴其性阴凉也,这都是易之乾坤两卦所用的数,也就是子阳午阴。用九用六是讲手法产生的性质,不是手法操作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九阳中,又有初,少,老之分;六阴中,亦有初,少,老之别。这其实就是补泻之量,犹如中药之剂量变化。

笔者以为,针药其理相同,药物配 伍有 君,臣,佐,使之分,用药份量也不尽相同,配穴也一样,有些穴位须大泻之,则行少阴,老阴之故,其刺激量也就较强,故不能单用刺激量大小来衡量补泻,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针下气和。当然有效的刺激量还包括留针时间,及病情之缓急,如病者体质较差,如长时间运针,留针时间也较长,反而欲速则不达,而有些病深浅不一,需数刺乃知。总之,有效刺激量必须以辨症精确,穴位配伍得法为前提,补泻手法正确为准则,有效的刺激,需掌握分寸,不能急于求成,因各人体质差异不同,需分别对待。所以有效刺激量是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如缺少了某一环节,就不能圆满达到疗效,故刺激量轻重并不能代表补泻手法,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针下气和,达到扶正祛邪之效。
    以上是笔者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更希望能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研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22: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六

标本根结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什么是根结?

依经络理论将经脉之间的联系,从纵的方向分析,经气做一株大树,四肢末端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十二经之根,头面躯干都犹如大树之稍,故称作十二经之结。
    根:本也、初也、基也、元也、始也。故为经气始出之部位,因在四肢末端,故称四根。
    结:蒂也、终也。故为经气终结之部位,因在头面、胸、腹部,故称三结。
    二、根结的内容
    《灵柩·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这里只记载了足六经的根结部位,有人认为手六经也应有根结部位。文中有脱简,还有人认为依“上下同法”而论,以足六经统手六经。如《伤寒论》所列六经辨证为根据则无需再述手六经之根结了,故无脱简之疑。按理而论以后者说法较妥。
    三、根结理论的意义
    (一)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同取的理论根结,远隔取穴配方与循经取穴的配合,临床上每日都在应用。
    举例而论:伴针以上病取下、上下同取者多;头针、耳针以下病取上者多。
    (二)《灵枢·根结》:“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怄。故开则肉节而暴疾起矣,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物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无所输,漏洞,漏洞,取之大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折则气绝而悲喜,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四、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入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冲关,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这与五俞穴的内容相近,故五俞穴的理论根据在于此,为经气始于四末之理论基础。
    五、什么是标本?
    经脉之间的又一种纵向联系,即标本理论。《灵枢·卫气》曰:“能知六经标本着,可以无惑于天下。”
    标;木抄末也;高远之木谓之标,树梢也。形容经气流注之终末部位,故在头面、胸背等。
    本:根也,基也,始也。形容经气始出生部位。故在四肢末端部位。
    六.经络标本之内容:
    《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同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历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七、标本理论之应用
    《灵枢·卫气》:“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即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同取之配方的理论根据之一。
    总之,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治疗中是每时每刻进行指导着实践。故历来被针灸家所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21: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七

手法指南

一、针刺前的准备?

1、经过了辨证和配穴的过程后,就进入了针刺准备阶段。首先必须令患者宽衣静卧,四肢放松,体位合适。临证时必根据选穴情况,确定体位。
    2、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此为检查针具,使针具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手感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法的操作。
    3、定形气于予心,医患二者须定心静心,使气血归于平常稳定状态,方可进针。
    4、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此为专心诚意,真正进入施针状态,握针如握虎,精与力达到最佳火候,才是进针的最佳时机。
    5、取穴要精准,对针刺深度方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怎样得气

1、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在针之前可切循按摩经络,使经气结集在所取的经络穴位上,以便更易得气。

2、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进针讲究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在于熟能生巧,左手重而多按,气散进针,不伤营卫易于得气。

3、进针后如不马上得气,可静以候气。如候气不至,可进行催气。

4、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此谓得气在于刹那间,须耐心等候,全凭施术者手中感觉,这也是笔墨无法形容之处,必须要良师口授心传,方可心领神会。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因此通过得气的快慢,也可判断愈后良否。

5、伏如横弩,应若机法。此比喻施术者须当机立断,不可错过得气的时机,当得气来临之时,必须使气牢牢控制在针下,不可使针感得而复失。
    三、守气

《灵枢·小针解》明确指出“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上工在针刺得气以后,密切注意针下气感,慎守勿失。能仔细体会感觉气之变化动静,把握时机牢牢的守住针下气感。所以一个有经验的针灸师,都必须有控制经气的本领,在整个行针的手法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手法,都不能将气丢了。如果进针后得气了,在施行手法的过程中又丢了气,那么不管你的手法如何变化多端,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应该重新行针候气,再使针下得气,方可继续进行手法操作。因此得气后必须守气,守气又比得气更进了一步,难度自然也更深了一层。如今各种手法层出不穷,使学者无从入手。《灵枢·小针解》曰:“粗守形,上守神”我们不能机械的学习手法的动作,而是要通过手法的变化来控制经气的变化,气的往来,不能差之毫发,失其气,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所谓: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学针者需明白针道之理,并且要察其根源,才能用针不失其所也。

四、通过以上的分析,才真正接近了针灸手法的实质。对于古人的一些手法,我们去粗存精,使针刺手法更加简练,疗效更佳。

1、男女午前午后分别补泻不可取。

经络分部人身,阳升阴降,男女皆同,并无差别。而营卫流行,经脉往来,各有定度,经脉循行的起止,男女一致。因此男女分午前午后补泻不同不可取。

2、以“兴奋”“镇静”“轻刺激”“强刺激”等西方医理应用于针刺手法及机理来解释,不可取。

近代西医学理输入我国,是中医学产生了“中西结合”的汇通学派。较有代表性的有承淡安和朱琏二位。他们对古代各家手法盲目否定,只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法即轻刺激和强刺激法。由于他们的理念易于被西医所接受,故推广很快,现在大多数针灸师在治疗疾病中都以此为准则,故针道去圣逾,此道渐坠。正如〈金针赋〉“轩岐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此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针以调气治百病,不懂气之变化,有何资格用针。

3、呼吸补泻之功用

《标幽赋》云:“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当是,完善的补泻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更要讲究指法的配合。呼吸补泻一般分为两种1) 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是时出针为泻。2 )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此法鼻为天为阳,口为地为阴,运用在临床上疗效确切不移。另外呼吸之法也运用在接气通经法,它是根据呼吸定息次数,经脉长短走向来推算气血运行的长度,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如手三阳手走头,经长五尺,施针用九息,一息气行六寸,则气行过五尺六寸等等。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以此类推。单纯的呼吸方法如果不配合指法运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手法补泻包含了呼吸补泻,而呼吸补泻却不能概括整个手法补泻。毕竟针灸治疗以调气为根本,万般手法都只是为了补泻针下之气,而呼吸之法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配合手法运用起到加快针下气运行的目的。而即使不用呼吸之法,病人仍旧在正常呼吸,气脉仍然在正常的运行。因此指法的运用补泻比呼吸补泻更重要。

4、九六补泻何义?

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中一直提到九六补泻,其实九六乃阴阳之数也。九是纯阳其性阳热也,六是纯阴其性阴凉也,这都是易之乾坤两卦所用的数,也就是子阳午阴。用九用六是讲手法产生的性质,不是手法操作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九阳中,又有初,少,老之分;六阴中,亦有初,少,老之别。这其实就是补泻之量,犹如中药之剂量变化。

5、手法做得越长是否疗效越好?

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笔者认为手法之精华皆隐于其中,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操作虽然有许多种,我们则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要知道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实此手法最早出自《内经》“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虚证运用烧山火手法使正气得到充实是补法,而邪盛则运用透天凉手法使邪气虚是泻法,而守气是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成功的核心,因此如果不知道如何守气也就达不到补泻的目的。勿变更也,则表示不得轻易变更手法。而随气用巧,则更是手法之关键所在,所有外在各种手法动作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得气以后怎么办?那么我们就必须随着这气为我所用:巧用。而反复提插只能使针下之气得而复失,更谈不上守气,也就达不到效果。因此不能把握针下之气,是不会真正的运用补泻手法的。另外并不是所有针灸出来的气感都是对人体有益,相反有些针灸过程中的气感是对人体有害无益,学者必须区别对待。需有经验的老师秘传,学者必须谨慎再谨慎,切记切记。我们只有把整个针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理解透,了解每一个手法动作的意义,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得气以后怎样才能使气能跟随我手中变化进行补泻,这都是我们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外在手法动作变化越多,则越容易失去对气的把握,而如能把握时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手法变化,却能主宰和控制整个针灸补泻的过程。所以在研究手法的过程中悟理是最重要先决条件,而后方可进入探索阶段,在其过程中必 须得到 老师的耳提面命口授心传,才能少走弯路。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一味模仿老师,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师的每个观点要进行理论上的推敲,求其根源,才能真正有所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针心得——辨命门

在研究针灸与丹道的过程中,笔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更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是如何想到运用一根小小银针来疏通经络的。既然笔者认为《黄帝内经》著书的本意就是通过针灸手段来保全形体,,把握阴阳,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那么这就与丹道有密切的关系了,因为修炼丹道最终也是要达到真人的境界。而二者都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只不过针灸是靠针来调气疏通经络,丹道是靠自身修炼来打通经络,二者殊途同归。笔者经过了多年研究,终于完成了运用针法来打通小周天,详见笔者《炁通任督 必得康寿》一文。近年来笔者又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完成了针道打通奇经八脉,最终终于打通了中脉。从理论上讲打通中脉,必定能够长生久视,延年益寿。放眼天下能够靠自己修炼到中脉打通的境界者凤毛麟角,大多数修炼者练了十几年连筑基阶段都没有完成。经过了这些年的摸索实验,笔者更坚信古人所修炼的丹道确有其事,并非虚构,只是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体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它的核心基础就是肾中先天之气,藏于命门之间。

命门之名,《素》、《灵》、《难经》,均有载及,但是略而欠晰,语焉不详。后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群言淆乱,折衷于圣,约述如下。[名义]《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根起于至阳,结于命门。”王冰注曰:“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类经》注:“上者为结,故曰结于命门。”此说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基本是一致的。《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难经集注》则认为命门者,太阳为水火生命之原,目窍乃精气所出之门也。《灵枢·卫气》说:“足太阳……标在两络命门。”《难经集注》:“其标在于两目,而出于头气之街……止之于脑。两目之脉入于脑,而绝于内也。”此则与《灵枢·大惑论》“目系属脑,”也是彼此吻合的。《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说:“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难经本义》:“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综上所述:则所谓命门者,无非凑合六脏之说有以形成,非别有所谓命门其脏也。

[部位] 《甲乙经》说:“命门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 《难经·六十六难》说:“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

[作用]:命门本是督脉之经穴名称;肾间动气之源。督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睛明,乃太阳、足阳明、督、任、跷脉之会。命门动气,上通于目。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上至之所,太阳为经气之标,是命门之上通者,故有命门别称。肾为藏精之脏,命门动气,下达于肾,肾有作强生育之能,故亦有命门其号。[结语]命门:《甲乙经》谓“十四椎下,”言其本也;《素问》“结于命门,”《灵枢》“目也。”言其标也;《难经》“藏精,”“系胞,”言其用也,实则一也。再者命门乃生命之门户,真阴真阳先天之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气分阴阳,故医家又论命门为太极,动则合,静则分,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藏而实有相火寓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所以命门中元气盛则寿延,元气衰则寿夭。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要重视培养命门元气,犹如治病必求于本,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疗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针心得——悟理

在学习针灸过程中悟理是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因为只有明白了针灸的道理,有了指导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正行无问。悟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悟道的过程,善于抓住核心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地提高。笔者在习针同时也研究丹道和修炼太极拳,虽然是研究三种不同的学术,但发现传统学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笔者先谈一下自己修炼太极拳过程的心得体会,来论证悟理的重要性。笔者跟随老师修炼太极拳时,主要先反复理解《太极拳论》及《道德经》的理论根据。由于明白了太极拳的原理又有中医理论之基础,知道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轻灵虚无为太极拳的高境界。因此先要化去自己的拙力,才能直接从轻灵虚无起练。而要化去自己的拙力,是与自己的本能相抵触的。所以要除去争强好胜之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笔者的老师也时时告戒,修炼太极拳这一关最难,因为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老师现身说法,由于当年年轻时修炼的东西太杂,走了许多弯路。后来边悟边练,把以前的所学本能的东西都要忘记,狠下苦功三十几年,一步一步才练成轻灵虚无的太极拳与推手。笔者有缘得老师细心指导,在理论上明白了太极拳之原理,以松柔虚无为练太极拳的准则,发现自己在练的过程中运用拙力了,马上纠正。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松,要更松。即使有了一些成绩,也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争强好胜,而要想自己能否再轻灵一点,能否做得更柔更好。有了这样的理论思路,加上持之以恒,笔者在短短三年中已经初步进入轻灵虚无的境界。而笔者老师的许多朋友由于不理解太极拳道理,刚刚有些进步,便去到外面去争强好胜,身体刚有些柔韧性,又便僵硬了。这样反反复复练了二十多年,自己也练得很辛苦,但这么多年来就是没有进步。其实许多人练拳练了一辈子也不明白拳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针灸也是如此,扎了一辈子的针也不知道针灸的作用就是调气。比如针灸手法千变万化,也只不过补泻而已,为什么会有补泻?因为针灸是调经络之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因此补泻是针对调气而言。气在哪里?在经络中运行。经脉十二通于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先以辨证为基础,明十二经之虚实,乃调之。明白了这些基本道理,我们就不会被其他一些标新立异的针法所迷惑,才知道针灸的精髓在《内经》中,掌握理解了经典中的道理,针灸水平才会有本质的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0: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老师你好!近日学习,若有所悟,说出来请指导:
近阶段我一直结合整体系统针法来研究《内经》,反过来也通过《内经》加深对整体系统针法的理解。在学习《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加深了我对原穴的理解。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结合《灵枢本输》的理解就是“元气运行之道”我现在对元气运行之道的理解是“十二原出于四关”是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原气是十二经脉汇聚到脑部后,由脑部射出至四关,按井,荥,输,原,经,合运行,十二经全呈向心性运行,最后又汇聚到脑部,所以《本输》所讲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指的就是原气运行之道路,后天水谷之气又分为营卫二气,《灵枢。经脉》讲的是营气节运行之道,营气是营养脏俯,充实身形,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我们比较原气和营气的功能,则可看出,对于养生和治病来说,原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来理解古代的一些针灸传统学说,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比如子午流注针法之所以能成为特效针法,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它直接取用了人体的原气节来治病,古人体会到了原气比营气重要,所以有“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的说法。我们再看四总穴,回阳九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原络配穴等等,大多是取用了人体原气节所行,所存之穴,故尔疗效卓越,流传至今。由此也可理解蒋老取关元,张士杰取太溪,为何都能够自成一家之言,他们具有相同的原理,即调出人体原气来治病,所以当人的原气充足时,他们的针法就有过人之处,当人的元气不足时,他们也就有相同的弊端。而整体系统针法弥补这些弊端,因为整体针法不是靠一二个穴位去激发元气,而是通过调节补充后天脏腑经气,继而转化为先天元气,来达到培养元气的效果的。所以,我认同向之中老先生的说法,现行针灸教材按《十四经发挥》,以营气运行为主来编排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不符合自内经至《铜人》的传统。没有突出原气的重要性。对许多临床现象不能解释,应当重新编著。
敬请指导!谢谢!
                          弟子:姜廷海
回复:
研究学问不应该只看到表象,而应该探索领悟其隐意。古人早已经发现元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故将《九针十二原》放在了《灵枢经》的第一篇,以此期望后世医家能够引起重视。古人以水来比喻经气的流注,其隐意就是以水来比喻元气。在《道德经》中就提及“上善若水”,表达了对水的崇敬。在《易经》中也提出“天一生水”,是说天气之生,生之于水,水乃先天之本源,于人身属肾,配天干归癸。因此理解了这些道理,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人以元气为根本,针以调气为核心。但只知道利用,却不知道如何补给,浅则会引起晕针,重则就无形之中损人寿命了。笔者近期也在网上发现了类似案例,某施针者由于调动了元气,造成了不可收拾的严重不良后果。当前某些施针者鱼目混珠通过一二个穴位激发元气,也针出了类似全身热感或二肾温热的假象并自称补足了元气,你们应当仔细加以辨别。笔者现主要概括几点,以便你们能够辨别真假,做到心中有数。1整体系统针法补充培养元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做保证,而且随着年龄越大(本身元气越少)培元时间也就越长。而激发元气的针法往往一二次就能收效,因为直接激发和调动元气是产生热感最快最简单的方法。2激发元气的针法往往只用一二个穴位,或者往往重用一二个穴位,即能产生温热的假象,即使有其他的配穴也只是摆摆样子。整体针法是通过补充后天脏腑气血,继而培养先天元气,针法是按照五行生克相配合达到攻守平衡无太过和不及的,一般都需要六至八个穴位相组合,每个穴位都必须同时运用补法,手法均衡。3某些针法是运用刺血疗法来激发元气产生全身温热感之假象,试想运用刺血疗法气随血出本质上属于泻法,又如何能达到补充元气的疗效呢?而整体针法完全按照《内经》中传统运用针刺五俞穴来达到培元疗效的,并且针法完全皆用补法。
用针之法必和于针道,当今有些施针者往往追求一针治病,不惜以调动患者元气和减少患者寿命为代价。有些是医者昧而不知,不知其所以然,今后应当引以为戒。在研究针道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一些小技巧而误入歧途偏离了正道。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回归《内难》等经典,从中寻找探索针道真谛。
                                       桂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9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