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金针探秘》系列及略评蒋氏大小周天针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5 22: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我这样没有实践和悟性的人,只能为先生鼓掌了!真是向往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2: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廷海之前主要从事以中药治疗疾病为主,通过学习整体针法以后再加上自己勤奋的专研,现今已经能够自己独当一面,并且也在当地独树一帜,针灸技法已经日趋熟练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发表于 2009/3/15 22: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搞通命门是什么了?看了你那个辨命门,你说的不对呢。目为命门,十四椎下亦为命门,联系起来,再好好想想,估计你就知道什么是命门了。谁说中医不知道神经系统的?隐而不述而已。这些东西,不学针灸的,永远都想不通,不熟的,也想不通。还有水分穴,我觉得也不简单的是一个穴名。
发表于 2009/3/15 2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了也没用,都烂在肚子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2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针心得——筑基

笔者这些年潜心研究针法与丹道,认为《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后天之学,而丹道是研究人体先天之学。而针道是沟通人体后天转化为先天之桥梁,故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因此《黄帝内经》著书的本意就是通过针灸手段来保全形体,把握阴阳,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而要达到古人的境地,首先要保全形体,治疗和预防疾病,所以《黄帝内经》以:上古天真论列为首篇,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中医治疗疾病总的概括起来无非是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针灸也是如此,如何灵活运用其实是针灸疗效成败之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疾病取同样的穴位,或愈或不愈。因为这正是人与人之间个体体质差异的不同。因此我们治疗同一种疾病可采取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二种不同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中讲到上古之人治疗疾病只要运用移精变气和祝由的方法就能把病医好,而当今之世,人们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之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虚,外邪乘虚而入,内则侵犯五藏骨髓,外则伤害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运用移精变气和祝由的方法不能医好疾病。笔者一直在想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几千年《黄帝内经》的理论竟然可以通用到现在,而且见解得如此透彻。正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如何保养形体,而今世之人不仅不懂保养形体,而且在不断的消耗正气。才使他们的身体体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对于虽然病症相同但不同体质的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而笔者认为对于当今社会现状,应更侧重于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

我们在临床治疗各种疾病中,对于治疗同一种疾病大多采用较单一相同类似的方法。最多在针灸治疗时多取几个穴位,这些个穴位没有效果再换几个穴位试试,而临床治愈率也不是很高。而没有从辨证和整体循序渐进的思维去分析,因为我们所治疗的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法,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体质差异,我们难道不应该去辨证去区别对待吗?在临床中为什么有的患者针灸效果很好,那是因为你的治疗方案准确,你的配穴与手法,患者的体质能够完全适应和吸收,这样才有好的疗效。反之,虽然你的治疗方案配穴与手法正确,但患者体质却不能完全吸收,好比胃口差的人,你摆了一桌山珍海味,他吃进去了还得吐出来,这样会有效果吗?由此笔者联想到丹道筑基,筑基就是打基础,好比造房打地基,我们所看见的是一层层的高楼大厦,但我们了解它的地基有多深吗?没有深厚的地基高楼大厦能造起来吗?因此从丹道理论讲如果筑基没有完成,是不可能进入炼精化气的程序,所以只要根基扎实了,才能上台阶。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要注重病邪的转化,更要注重病邪背后的体质差异。我们在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下,要换一种角度多思考。笔者经过了多年临床的摸索,终于研究创造出适合于各种体质的系列整体针法。也就是不管病人是何种体质或者有何隐疾,只要按照此整体系列针法一步一步依照理论程序配穴治疗,都能得到满意的疗效。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贯彻运用此思维模式治疗疾病,注重每次治疗之过程有方向的循序渐进,最终都达到了提高体质治愈疾病的目的。
发表于 2009/3/28 21: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出来.
发表于 2009/3/29 23: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2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十一

如何运用中医灸法培元

世人年至四十之后,其元气已消耗过半,故急须培补元气,修复精气神三宝。古人认为壮老年为下德;系天真已亏之体,必须培元,才能补足全体,所以对童体已破者来说,培元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凡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使精气达于充足,都属于培元阶段。

道家以消阴翳炼就纯阳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故修炼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常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对于童体已破,壮老年人身体亏损,当以扶阳培补三宝为第一要事。

祖国医学、针、灸、药对于调理身体,养身保健,治疗预防疾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道家认为“医道通仙道”。然而针药之法,得妙者稀,非精通之士不能得其法,不得其法,杀人于顷刻也。而灸法却不然,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及有关部位,借助艾条在灸疗时产生的药力和热力,温经通络,活血化阏,培补元气激发调节经络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输送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经脉脏腑的功能,达到养身保健,治疗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且艾叶的药性,味苦气微温,无毒,阴中之阳,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灸法还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点,又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内病外治,安全可靠。既能养身保健,又能治疗预防疾病,是其它药物不能相比的,且效果显著,并不亚于针、药。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灸法可以培元,能使身体机能加以修补,使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并且易学、易懂,适于推广、普及。

如何运用灸法培补元气,即培补肾中先天之气。笔者经过几年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研究,运用灸法,灸任脉神阙穴能达到培补后天,固本扶阳的作用。神阙之穴,此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感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身之主,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其穴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古人云:“善补阳者,阴中扶阳也”。且神阙穴直对督脉、命门穴连成一线。命门穴,即生命之门也。且神阙、命门皆属带脉,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束诸经,使不妄行,其脉气必然与督脉会合其气又来自督脉。因此灸神阙穴可疏通补足三条奇经即任脉、督脉、带脉。且十二经依附于任督二脉,如任督二脉得到疏通补足,其十二经也自然补足。因此运用灸法可以达到培元的效果。

灸者久也。笔者在自身运用灸法培补元气过程中,感觉运用灸法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断,火力直透腹中,缓缓见功,最终能达到两肾命门处发热发烫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钟即可。灸后调摄法:灸后不可以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畅通,艾火逐出病气,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运用中医灸法培元,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使身体机能得到最快的修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22: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十二 体质与治疗 《内经》认识到体质与治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也可以理解为于体质;因人制宜,实质上是因体质制宜;后世所讲的辨证论治,从体质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是辨质论治,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1、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体质,本于阴阳。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失调,病机亦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治疗的目的无非是协调阴阳。诚如《素问·至真大要论》所说必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质决定着既病之后的证候,类型及其演变趋势。疾病由许多症候组成,而体质与症候之间是本与标的关系。人的体质,也即是症候随着人的体质类型不同而表现不同,古人谓之证随人见。故凡治病必须抓住体质这个根本,才算真正全面领会了治疗疾病的核心。中医有句行话:初学三年觉得天下没有什么病不可医治,临床三年却寸步难行。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习的都是固定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接触治疗的病人却都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伤寒论》中有伤寒和中风二证,此后《伤寒论》中许多变化就是按照不同体质的患者辨证服药后,却仍有变证,这就是因为患者本身有阴虚或阳虚的不同的体质所造成的。 2因人制宜,实质上是因体质制宜。《内经》治病强调因人制宜,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等,而这些均与体质有关。在《灵枢·顺逆肥瘦篇》就谈到医家在施行针刺时,要十分注意对年质壮大瘦人壮士真骨”“婴儿等不同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更明确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感受之人各异。或身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体质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 3、辨证论治与辨质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从体质医学角度而言,体质在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质特征左右着证型。因此,辨质被视为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环节,有人就此提出了辨质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上的辩证观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同一疾病由于体质不同,证候各异,故治疗也不一样;不同疾病由于体质相似,证候相似,故治疗也大致相同。例如伤寒邪入少阴的寒化证,用四逆汤治疗;热化证,则用黄连阿胶汤治之,这是体质差异的缘故,此为同病异治表现异常,所以治疗也不相同。而一些气虚体质者,可以患冠心病,胃炎,气管炎等不同疾病,但均有气虚表现,治疗上可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此为异病同治,虽病名不同但表现相同,故治疗也相同。这些都是辨证论治的精髓。 4、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和质。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的重要治则,对临床实际具有深远意义。从体质医学角度研讨,病证是标,体质是本。病急则首先解决标,待病缓和后则从调理体质着手,常能收到良好疗效。而调理体质对病的愈后是否良好起着主要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反之体质提高了,疾病自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 5、体质与治疗反应。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性有很大关系,明确并掌握这一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在《灵枢·行针篇》指出了由于体质的差异,行针后产生了六种不同的反应情况:1神动而气先行,针刺后立即就有反应。2气与针相逢,反应与针同时发生。3 )针已出,气独行。出针后反应仍然存在。4)数刺乃知,经过多次针刺后,反应才逐渐产生。5 )发针而气逆,针刺后发生气逆反应。6数刺病益剧。所以古人强调针刺时必须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 这些论述看似与治疗疾病无关,但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当达到一定的层次时,如何掌握体质来治疗疾病是疗效的关键,也是反映治疗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2: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十三
《告别中医中药》一文读后感
近期各大报刊网站纷纷转载了《告别中医中药》文章的评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对中医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交流。其实,疗效就是硬道理,中医在这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为我国人民大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从古代医籍和医案中,古代明医治愈了各种各样疑难疾病,因此盲目否定中医是很幼稚的。中医现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其实与现代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有密切关系。
在10月19号的《扬子晚报》上,一位支持西医的 郭 先生讲到: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是不相信中药。中药的假药太多,中医本来就是根根草草,找些树根,草皮,树叶往里参合很难发现。现在野生药材资源枯竭,而人工药材是采用各种人工手段促使其加快生长的,药力与野生的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原材料不行,就算是华佗扁鹊开的药方病人吃了也没用。另一位医学院研究生 黄 小姐坦言,过去中医讲究师傅带徒弟亲传经验。但是现在的中医学院的学生都是“批量生产”的,哪来临床经验。
笔者认为以上二位讲得很有道理,切中要害,不解决这二个主要问题,中医是无法立足的。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过程,而且每个过程都有技术含量,每个步骤环节都不能有一点错误。例如原材料采药的时间与方法,煎药的方法和次序及火候,这都影响治病的疗效。再者是中医医生的水平,首先通过望闻问切,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判断和辨证疾病,而后再通过中医理论来分析和归纳,从哪一个点去切入。这就是为什么十个中医开出的药方不同的原因。
其实中医为什么比西医高明,其中之一就是整体观。五脏六腑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互相影响,既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约,一个内脏发生了问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平衡和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通过任何一个脏腑这个点去切入治疗,都能通过这个点来带动循环调整平衡,最终来影响和调整到病变脏腑的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来治愈疾病。所以西医的所谓规范治疗与中医的整体治疗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中医无法规范治疗最根本的原因。虽然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寻,这就需要师承,老师口授心传的治疗经验。如果我们把这些中医规律性的变化总结起来,变成系统性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扬和升华。笔者一直认为没有继承就不能够发扬,我们必须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发扬光大。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反复研究经典,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印证,反复升华。
再次是经络,现代科学这么发达却仍然没有发现及了解经络的结构和组成,但经络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理论来讲,经络贯穿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从古至今通过针灸的方法调节经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治愈了各种疾病和疑难杂证。你能说不科学吗?只能说目前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够研究出经络实质的水平。
我们盲目否定中医《内经》与《难经》是无知的,因为我们的古人并没有错,而是为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错就错在我们没有能够读懂和读通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所谓的中医大夫有几位是精通《内经》与《难经》的?又有谁能将《内经》与《难经》的理论融会贯通再进行升华,形成有系统有步骤的治疗方法的?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难怪中医会被西医看不起,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是人才的匮乏才使中医一步步走向灭亡。笔者的老师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中医的根源在中国,开花结果在日本韩国,采果的是美国。由此可见国外是多么重视中国的中医。在国外看中医是很昂贵的,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巨大?国内将要消灭中医了,而国外却将中医当成宝贝。
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外的西医远比国内发达,但不能治疗的疾病仍有许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健康长寿,而西医的负作用在西医的发源地的人们会比我们了解的更清楚,他们也正在寻求一种无负作用的“纯天然疗法”,而中医正好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国内正在进行经济改革,一切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准则,看病也是如此。根本不管药物是否有毒负作用,只要见效快,盲目崇拜西医。他们需要的是短期效果,人就是这样,个人的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以为自己方方面面考虑都是正确的。其实你这方面有才华,并不等于你其他方面也一定正确。同样笔者接触过一些人,他们在其他方面有成就,但在中医方面是一窍不通。笔者对他们说,人的生命是自己的,懂一些中医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恰恰是中医的掘墓人,那样中医能有发展吗?现在所谓的中医是真正古人传下来的中医吗?根本不是!因此,现在所要告别的是现代的中医,告别的是不伦不类的中医。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中医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医如果真的到灭亡的时候,是任何人都无力挽回的。因此也无须 张功耀 先生如此费尽心机。从笔者的个人观点来讲,中医如果仍然维持现状,不求改进,徒有虚名,还不如早些灭亡。古人认为如要取之必先予之,《挽救中医》之《导读:从资本阴谋到制度陷阱》一书中,国外有计划有步骤的吞并中医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有破才能有立。反之,只有中医“灭亡”了才可能有振兴的机会。现在自欺欺人和掩耳盗铃的做法,根本无益于中医的发展,只会更加快中医的灭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9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