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古月)

UC讲堂:070120【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研习资料+作业+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炙甘草汤中“麻仁”考证

炙甘草汤中“麻仁”考证   
朱  玲 唐德才  杨  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9)  
摘要  从药名、基原、药化药理、临床运用等方面对《伤寒论》炙甘草汤中麻仁的原药材所作的考证,认为原书所载麻仁当以黑芝麻为是。   
关链词  伤寒论  炙甘草汤  麻仁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场主之”,由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荤)“’九味药组成。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现代主要用于治疗多种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患。历代医家对于其中“麻仁”的药源认识一直莫衷一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药源试加考证。
1  “麻仁”考证的原由   
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中“麻仁”的认识有不同观点。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应用“酸枣仁”半升,并注明旧书用麻仁者误,而同是清代的另一位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引“炙甘草汤”时则认为应用“芝麻”五钱。张联曰:“津液枯搞之人,宜防二便秘涩之虑,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括约,免阴虚、水竭、火燥、血枯”。按此说应用“火麻仁”。    近、现代医家多从“火麻仁”之说,但细观之不难发现将“麻仁”理解为“火麻仁”,有其不妥之处,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笔误或遗漏问题。《伤寒论辞典》释《伤寒论》中“麻子仁”共出现两次,一为本方,另一为麻子仁九[2],但“麻子仁九”的组成清晰写为“麻子仁”半升而非“麻仁”。这两处“麻仁”名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怀疑的理由。从配伍上看,麻仁与阿胶、麦冬、生地诸药相配,主要取其滋阴养血之功效,但火麻仁润燥养阴之功并不明显,何以用之?从药名变化看,《中华本草》中有关“火麻仁”的异名演变是这样记载的: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麻仁(《肘后方》)[3]。若本方中“麻仁”为“火麻仁”,为何“麻仁”的别名会首见于《肘后方》而非《伤寒论》?所以不应简单地将“麻仁”理解为“火麻仁”,而需要加以考证。
2  本草源流及现代研究    、  
古今药名(包括别名)中出现与“麻仁”相关的中药有黑芝麻(胡麻见《本经》、胡麻仁见《常用中药学》1971)、火麻仁(麻仁见《肘后方》、大麻仁见《药材学》)、亚麻子(胡麻仁见《中药别名手册》、亚麻仁见《国药的药理学》)。亚麻始载于宋《本草图经》,比《伤寒论》晚约八百年,故“亚麻仁”肯定不是炙甘草汤中的“麻仁”。柯琴所说之酸枣仁在历代记载中均无“麻仁”之别名,仅因其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有较好疗效,因此用酸枣仁应不是仲景原意。    黑芝麻是脂麻科脂麻的成熟种子,而火麻仁则是大麻科植物大麻的种子。脂麻科与大麻科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科,故可认为其误用应属药名的混淆而非植物形态近似造成的差谬。所以应着重从药名的演变、功效的差异及处方用意等几个角度来探讨“麻仁”的药源。   
查《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此时的主流本草仍是《神农本草经》,故有必要从《本经》开始考证黑芝麻(脂麻)、火麻仁(麻子)的本草记载,以期从中窥见端倪。   
黑芝麻原名胡麻,始载于《本经》:“味甘平,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髓”;《别录》云:“无毒,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油微寒,利大肠”妖日华子》则曰:“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纲目》言其:“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中华本草》记载:“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并于“药论”下专项讨论了黑芝麻功擅益精补血。从历代本草的记载不难发现黑芝麻是一味功擅益精养血、滋阴生津,以补益为主,兼可润肠通便的中药。现代研究认为:黑芝麻中含脂肪油45%―55%,油中含芝麻酚、维生素E、卵磷脂等成分,种子还含蛋白质、芝麻糖及少量磷、钾等。药理研究亦证实了本草所载的滋养补虚作用,而且有降血糖、降胆因醇、防治动脉硬化及通便的作用,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高血脂、高血糖的病理改变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功效,4j。   
火麻仁,原名麻子,亦始载于《本经》:“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别录》云:“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药性论》亦曰:“治大肠风热结涩及热淋”;《证类本草》言其:“利小便,去风痹”;《食性本草》则曰:“大麻利大小便,不宜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痉阳气”;《纲目》则记载:“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中华本草》与《药典》中均以其润燥滑肠通便为主要功效,前者并提及其利水通淋及活血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火麻仁中含葫芦巴碱、脂肪油,油中成分为亚油酸、亚麻酸、油酸,5j,药理研究表明有缓泻及降脂、显著的降压作用,N。虽然《本经》始有“麻子”补中益气的相关记载,后又有《日华子》提及补虚劳,长肌肉,张瑶亦云:久服肥健,但后世均不宗此意,认为其功效仅限于润肠通便,况《食性本草》明言火麻仁不仅没有补益作用,而且如多食,其攻邪、利大小便的作用还可以损血脉滑精气。这对于炙甘草汤的主治病证,即气血亏虚的心脏病患者而言并不适合。细究其功效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能利水通淋、活血。仲景《华伦神方》中即有火麻仁治疗大便秘结的相关记载,后世的《集验方》中亦有类似叙述,而其补虚作用却很少在临床应用。
3  方剂配伍及研究   
  《方剂学》中记载炙甘草汤,用于治疗气虚血弱的心动悸、脉结代及虚劳肺痉。方中炙甘草、参、枣,益气以补心脾,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伍,既可温而不燥,又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的各代方论。《医方考》言:“润可滋阴故用麻仁、阿胶”;《血证论》则曰:“麦冬、生地、芝麻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柔和,生血而不伤血”;《成方便读》记载:“麻仁、大枣以润内脏之枯稿”L7j。近代有人认为用麻仁旨在润肠道而非养阴血,开通下法治心病的先河。近代有人认为从现代医学来看,大便困难,腹压增大,服肌上升,心脏负担加重,易诱发心绞痛心梗以及心律失常,治疗时多给予缓泻剂,故主张用火麻仁,也从另一角度给予全新的阐释“J。纵观各家方论,“麻仁”多与麦冬、阿胶、生地等一派滋阴养血药为伍共奏滋明润燥、补血生律之功。众多方家除张联提出了用“麻仁”专主大肠之括约,防津液枯稿之人的便秘以及近代与张的类似论述外,其余均将“麻仁”与麦冬、生地等滋阴养血药相提并论,可能因为他们对“麻仁”的原物不甚明了,而又受尊古祟经之风的影响,以致人云亦云。    炙甘草场的药理研究表明可抑制多种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促进心肌DNA和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脾细胞核蛋白的合成,抗缺氧,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特发性病窦综合症、冠心病、心绞痛、低血压等疾病L9j。从中亦能看出炙甘草场仍是一首以补虚为主的方剂。方中炙甘草、参、枣、地黄、麦冬、麻仁六味药,气、阴、血并补,更有姜、桂、酒之通阳复脉,对气血虚弱的心脏疾息甚为妥当。在以补虚为主的炙甘草场中配伍以润肠通便为主要功效的火麻仁似有些牵强。   
从以上各家方论及现代研究,不难看出炙甘草汤用“麻仁”,是取其滋阴补血、养阴润燥之功。既然以补虚作用为主,那为何不用功擅益精养血补虚的黑芝麻,却退而求其次用润燥滑肠为主的火麻仁呢?
4  结语   
  炙甘草汤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用“麻仁”意在滋阴补血、生津润燥。西医在治疗心脏病人时多给予缓泻剂,那么用“麻仁”则取其润燥滑肠之功。从古今本草及现代研究均可见黑芝麻的滋阴补血之功明显强于火麻仁,而滑肠通便作用次之。此正合方义,既能益精养血,生津润燥,又不致泻下过度耗伤阴液,同时还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心脏病患者的便秘加重病情。无论从古方释疑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对于本方的另一主治病症虚劳肺痉而言,取火麻仁之滑肠更是无法解释,相反胡麻却是治疗肺痉时的常用药物,如治疗虚热肺痉的代表方剂清燥救肺汤中即有“胡麻”。   
综上所述,从本草流传、药名的演变、药理药化、处方用意及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来看,炙甘草场中“麻仁”应为“黑芝麻”更符合仲景原意。
发表于 2007/1/14 16: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原用一斤,剂量甚重,在方中比较突出,究其理由如下:

其一,生地黄系滋阴养血之良品,左季云曾说:地黄分量独重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润养筋骸,经脉干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名医别录》)不仅认为该药“补五脏,内伤不足”,而且尚能“通血脉益气力”。故重用本品合阿胶、麦门冬、麻仁滋养心之阴血,致使血脉充盈,以助脉复。

再者,生地黄与诸滋阴药配伍,可制约桂枝、生姜之温燥,使温阳不伤血。恰如唐容川所言:“然桂枝辛热能伤血,故重用生地黄、麦门冬、麻仁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血证论》)

桂枝、生姜在方中的作用:

一能温阳气,通经脉,鼓舞血行,以促脉续。岳美中曾说:“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

二能监制生地黄等阴柔之品,使补中有行。费伯雄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解释两药的寓意:“或疑姜桂之辛温,恐不可以润燥。不知此方仲景原为伤寒脉结代,余邪未解者而设,故温散与清润并行。使外邪清则正气醒,而血脉复也。”(《医方论》)

另外,麻仁在方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该药既养血润燥,以增生地黄、阿胶等滋阴养血之功,又能润肠通便,这一作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心动悸、脉结代类心疾,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要,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再者,对于肺痿之咳嗽,大便通畅,则有利于肺气的宣降。
发表于 2007/1/14 16: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绍英医生临床应用炙甘草汤的心得体会,论证了炙甘草汤的方义、适应症和用法。康医生指出: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本方以炙甘草为主药,甘温益气,缓急养心,“通经脉、利血气”,而益气血生化之源。人参气血双补,大枣补脾养心,并配生地、阿胶、麦冬、麻仁以滋阴养血。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助阳化阴,温阳通脉,使气血流通,则脉始复常。考“炙甘草汤”一方实系张仲景书中突出之滋阳剂,方中虽然有较多之滋阴药,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本方组成阴阳气血四者兼顾,近代方剂论其功用为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观其药味,平淡无奇,但妙于配伍。
  康医生提出: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脉何以结代?此证因平素血气不足,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阻滞,而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故现结代之脉。心何以动悸?悸即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脏神不宁,故现心动悸之证。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证候。
  炙甘草汤适应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应用不限于伤寒之疾,凡因汗、吐、下或失血之后或其它原因引起血气亏损而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均可应用。现今常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早搏或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肌受损等改变,自觉症状为心悸,气急,胸部作痛等;二是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情志过极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脏神经官能征,表现为心悸、气急、紧张、失眠或胸部作痛等症。心电图检查绝大多数属于正常,部分病例可有早搏或心动过速。前者脉象多结代,后者大多无结代,但脉律轻重不匀,有的脉象正常。前后两者病家均有心动悸的自觉症状,可见炙甘草汤适应症“脉结代、心动悸”中,心动悸这个症状在临床上更为重要。临诊时,不论心脏听诊有否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有否改变,只要心动悸这个症状存在,均可应用本方。
  在炙甘草汤的用法上,康医生特别指出:炙甘草之适应症“脉结代、心动悸”,其发病机制与阴阳气血有关,根本治疗需要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本方阴阳气血四者药物都有,正是一张平阴阳,调气血之治本的好方子。原方药味组成除了君药炙甘草剂量重用超越常规外,余药剂量尚属常量。人有老少男女之别,病有轻重大小之分,证有阴阳气血之偏,故临床治疗必须因人制宜,不可拘泥原方剂量。如阴虚明显,则阴药麦冬、阿胶、生地要重用,麦冬、阿胶剂量可加大至15g,生地剂量可加大到30g,阳药桂枝剂可减到3g或勿用,生姜也可不用。如阳虚明显,则阳药桂枝重用,剂量可加到15g。如气虚明显,则气药人参重用,剂量可加大到15g。如夹有湿邪,则应去掉滋腻之阿胶,改用生茜草活血、行血,另再酌加健脾燥湿之品,如茯苓、生薏仁等。方中一味麻仁,虽属润肠通便之品,不入心经,但切不可忘,若因“脉结代、心动悸”出现在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病家身上,则便秘往往是引起死亡的诱发因素之一。
发表于 2007/1/15 20: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  《伤寒恒论》

四十三、伤寒脉结代①,心动悸(者)②,炙甘草汤主之。(一名复脉汤)〔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为)〔必〕难治。原文177、178

郑论据脉而论,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脉,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脉之见者,十难九痊,仲景以复脉汤主之,亦是尽治病之道而已。

①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景岳说:“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代者更代之意,于平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数,或断而复起,均名为代。
②心动悸:心脏筑然悸动。

伤寒恒论卷二
【阐释】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则脉见结代。两脉的特征,都是脉的搏动间有歇止。结脉之止无常数,或三五至一止,旋又八九至一止,旋二三十至一止,前后参差,无一定之止也。代脉止有定规,如十五至处歇止,其第二候亦在十五至歇止,第三候仍在十五歇止,谓之止有定数。这两种脉都为气血虚惫,而脉之搏动正常,都是阴阳营卫调协之功。倘阴阳失调,气血因虚不能正常运行,皆属难治。笔者在临症中,脉见结者,除用炙甘草汤外,并用大剂回阳饮扶阳驱阴治之而愈。至代脉者,甚属罕见,虽用大剂四逆、炙甘草汤之类,收效甚微。诚如郑氏所说:“结促之脉,病尚可治者多,而代脉之见者,十难九痊”。非虚语矣。

炙甘草汤方(校补)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以炙甘草为君,养胃益气,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姜、枣调和营卫,又加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宁矣。据现代药物之研究,甘草有强心的作用,故以为主药。其方具有滋阴生血,补气复脉之功。后世滋补方剂,多从此方化裁而出。本方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为治心动悸、脉结代首选方。现推广用来治心血管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凡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肺、以及冠状动脉硬化、主动脉硬化等,只须见脉结代、心动悸者,均可采用。而在应用时,当根据病证偏阳虚或偏阴虚进行加减,如偏于阳虚者,可加附片、黄芪、肉桂;偏于阴虚者,可加枸杞、山药。

====================================
二十三、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①,心下悸②,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原文64

附注:①叉手自冒心:叉手即两手交叉,冒即按捺,形容病人的两手复盖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②悸:跳动也。心下悸,即心下部位有紧张跳动的感觉。

郑论按汗为心之液,今发汗过多,则心阳不足,其人叉手自冒者,是欲扶心之意,外援之一助也。至心下悸欲按,皆本此。

【阐释】此乃汗出过多,损伤胸中阳气。因胸中阳虚,以致心下悸动不宁。叉手自冒心,亦是汗出多而胸阳虚的原故。

桂枝甘草汤方(校补)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并非解表,乃取其入心而益阳,配以甘草补虚以益气。桂枝配甘草,则桂枝温而不热,所以能益阳而不致发汗。辛甘合用,阳气乃生,心阳得复而悸动可愈。现本方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可调整血液循环功能。如心阳虚是受肾阳虚所引起,可酌加附子。

[ Last edited by 淳厚 on 2007/1/15 at 21:05 ]
发表于 2007/1/16 12: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

六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技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一七七、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生地黄一斤(酒洗)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民间中医校对版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部分参考条文(方证):

【7.46】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

【14.27】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14.30】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7.55】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99】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1.76】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20 at 12:17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民间中医校对版桂林古本(白云阁藏本)部分参考条文(脉象):

【1.11】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2】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2.3】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2.4】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2.5】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7/1/20 at 12:18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部分参考条文(本草):

以下多摘录自: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http://www.zhyyhg.com/hyxx/showzy.asp?newsid=3768
除了地黄摘录陈注、(桂枝局部摘录)之外,馀略,意者可往上述网址参阅。

另有部分摘自民间中医网「本草求真版」置顶帖(另行注明)
整理这次的文献,发现《神农本草经》的版本不少,每一版都有小异… 

================================
桂枝

牡桂   
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牡,阳也。牡桂者,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也。菌桂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后略)

==
菌桂    

气味辛、温、无毒。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通聘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陈修园曰:性用同牡桂。养精神者,内能通达脏腑也。和颜色者,外能通利血脉也。为诸药先通聘使者,辛香能分达于经络,故主百病也。与牡桂有轻重之分,上下之别,凡阴邪盛与药相拒者,非此不能入。

================================
甘草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生姜
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摘自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
人参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
地黄
干地黄 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一名地髓。生川泽。(民间中医网置顶帖)

地黄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参叶天士)  地黄气寒,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补中焦之精汁,所 以主之。血痹者,血虚闭而不运也。地黄味甘以滋脾血,气寒以益肾气,气血行而闭者开矣。肾主骨,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 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著也。又曰:除痹者,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肌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 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轻身不老,以先后二天交换,元气与谷气俱纳也。生者尤良,谓其本性俱在也。   
陈修园曰:地黄,《本经》名地髓,《尔雅》名芐,又名芑。唐以后几蒸几晒为熟地黄,苦味尽除,入于温补肾经丸剂,颇为相宜;若入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徐灵胎辨之甚详,无如若辈竟执迷不悟也。   
又曰:百病之极,穷必及肾。及肾,危证也。有大承气汤之急下法,有桃花汤之温固法,有四逆汤、白通汤之回阳法,有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之救阴法,有真武汤 之行水法,有附子汤之温补法,皆所以救其危也。张景岳自创邪说,以百病之生,俱从肾治。误以《神农本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内经》云: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毒药攻邪。神农所列上品,多服食之品,即五谷、五果、五菜之类也,玩“久服”二字可见。圣人药到病瘳,何以云久服?凡攻邪以 去病,多取毒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存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 善著。女人有孕服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黄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著物,如油入面,一著 遂不能去也。凡遇有邪而误用此药者,百药不效。病家不咎其用熟地黄之害,反以为曾用熟地黄而犹不效者,定为败症,岂非景岳之造其孽哉?

================================
麦门冬
麦门冬 味甘平。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

================================
阿胶
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
大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民间中医置顶帖)
大枣 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藕实茎 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生池泽。

================================
麻仁(在上述文献中未见,待查。)
发表于 2007/1/20 12: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摘)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http://www.weibinger.com/zywx/jinkuiyaolue_09.asp
发表于 2007/1/20 14: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中桂枝意义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2年  第 l7卷 第 4期
桂枝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条 64条“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 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方补益心阳, 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 欲得按者 ,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 ,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 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 ,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在本方中实为重要 ,其配伍意义有以下几点。

1 通心脉
发汗过多或因其 它原 因导致心中阳气不足 ,心 阳不振 , 使其主血脉失常 ,不能正常宣通血脉。桂枝辛温人心经而通达心脉 。《名医别 录》云 “桂通心脉”;《本草备要》云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 以助心阳,通心脉 ,从而使心 中阳气充足而发挥正常的主血脉功能 。

2 通心阳
《本经疏证》云桂枝有“通阳”之功,桂枝辛温通达阳气,使阳气通达布散胸中,胸中阳气(心阳)振奋 ,则心悸自止,神有所藏。

3 补心阳
《经》日:“少火生气”。桂枝性温而非大辛大温之品,温可稍稍补火以助其阳;味辛合甘草之甘而辛甘化阳。桂枝配伍炙甘草 ,辛甘温相合补心阳之力尤著。

4 补脾阳
《本经疏证》云桂枝有“补中”作用 ,补中即补益中焦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升胃降正常,纳运协调 ,气血生化有源 ,则心阳自旺矣。正如《医学初编》所说“一切虚证 ,不论在气在血 ,在何脏腑 ,而专脾胃,脾胃一强 ,则饮食自倍 ,精血自旺,阳生而阴亦长矣。”

此外 ,桂枝 还有通肝阳,补肝阳 ,补肾阳之功。《经》日 “虚则补其母 ”,心之母肝木疏泄有度 ,肝木旺盛 ,则其子自强矣。肾阳为真阳,一身阳气之根本 ,肾阳旺则心阳必旺矣。
(收稿 日期 :2002—03—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1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