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原创】临床病例分析浅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2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眩晕,高血压辨治

    临症对眩晕(高血压)可以总括为实热证、虚证、虚中挟实证三类。由于眩晕(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以内因为主,其病变主要在肝,因此调肝是治疗眩晕(高血压)的关键。例如泻热镇肝、平肝潜阳(镇)、滋补肝肾、养血平肝、益气养肝、温肾养肝等治法,均为治疗本病常用的法则。但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本病证候除实热证外,虚证和虚中挟实证亦较常见。

    因此临症必须详辨病机之虚实。实证为气火上升,治宜降气泻火;虚证是气血不足,治需益气升清;切不可一见血压偏高,不分虚实和有无肝旺为火热之象,即用大量凉肝潜镇和不加辨证的使用降压药(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尤以虚性和老年性眩晕更应注意此点。

   此外,由于“血虚肝旺”之病机是肝的阴血亏虚和肝火旺盛两个方面(虚中挟实或实中有虚)并存,不仅老年人多见,中壮年亦可见到,眩晕(高血压)症初、中、末期均可出现。“气虚痰阻”证亦属虚中挟实(以虚为主),多见于眩晕(高血压)末期或年老体衰之人,又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脉动脉硬化。


   因此,治疗往往在短期内证候虽有改善,但血压常不易下降。患者也常因此而不能坚持服药。对此要心中有数,应守法守方,进行较长时间地观察,疗程一般为3至6个月,可采取先服汤剂,后配丸药巩固疗效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21: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眩晕,高血压辨治

   高血压病者,肝阳上亢者最多,以眩晕、两脚轻浮如坐水中、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证。

   方用生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16g,滁菊花15g,黄芩9g,钩藤12g(后下),桑寄生15g,炒白芍9g,牛膝9g,杜仲12g,地龙9g,川芎5g。如见口燥咽干,加生地18g,玄参L2g。上药水煎,连服15帖,舒张压与收缩压可下降2~4kPa。其次为肾阳不足、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腰酸下肢无力,舌淡红,脉沉关弦尺弱。用杞菊地黄丸汤剂,加牛膝9g,川芎5g,淡附片3~5g,若不用附片则无降压效能。

   主要为痰火内壅,亢阳上逆,症见头晕且胀,食欲不振,四肢麻木,伴有咳痰色白而稠,口苦或腻,舌质红,苔白厚腻,舌中心黄苔或黑燥苔,脉弦滑或数。用茯苓12g,竹沥半夏9g,橘红9g,竹茹12g,黄芩9g,胆星9g,石菖蒲3g,滁菊花9g,牛膝9g,桑寄生15g,龙胆草2g,7至10剂即可见效,血压下降明显。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7 21: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眩晕应根据虚实两大类辨证治疗,若暴发性眩晕者,属于实证,多以风、火、痰为主因;

   持久性眩晕者,性于虚症,多以肝肾阴虚,心脾两亏为主因。因于风者,乃肝风、内风,治宜滋肝养肝肾,平肝熄风;因于火者,乃肝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因痰者,乃痰浊中阻,治宜化湿除痰。
  
   若肾阴亏虚者,治宜补益肾阴;若肾阳亏虚者,治宜温补肾阳,若心脾两虚者,治宜补益心脾。若因外感六淫致晕者,应辨其病因而治疗。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眩晕临床举隅----例一

  吴XX,女,68岁,广东汕头市区人,于2005年10月6日就诊。

  患者头晕目眩,耳鸣如蝉,失眠多梦,恶心纳呆,舌红苔黄,脉弦细。
血压180/100mmHg。


  辨证:此为肝阴亏虚,浮阳上越所致。

  方药:降压治之。

  毛冬青30g,罗布麻30g,丹皮18g,麦冬18g,远志9g,生白芍30g,炒枣仁30g,菊花9g,钩藤18g,薄荷9g,珍珠母20g,玄参20g,甘草3g。

  服上方五剂,头晕明显减轻,血压下降至170/80mmHg。

  此后在上方基础上罗布麻减10g,加丹参10g,天冬10g,去丹皮,继服10剂,症状好转有加,血压降至120/70mmHg。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眩晕临床举隅---例二

   黄XX,男,65岁,干部,广东佛山市区人,于2005年8月5日初诊。

   主诉:头晕目眩,两耳鸣已三年多之久。

   现症:头重脚轻,头晕目暗,安静休息或仰卧时则轻,稍活动时即重。久坐猛起则头晕目花。两耳常鸣,易出虚汗,二目无神,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有腰腿酸痛。

   脉沉迟无力,舌质淡红而苔少。血压:90/50mmHg。

   辨证:气血两虚,清阳不升。

   治法:补气养血,升阳止眩。

   方药:参归乌精汤加减。
太子参20g,当归12g,制首乌15g,制黄精30g,柴胡10g,升麻10g,夜交藤30g,黄芪20g,酸枣仁15g,蝉蜕10g,炙甘草10g,菊花12g,远志10g,大枣10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

   8月15日二诊:服上药后头晕,耳鸣,均有所减轻,精神好转。继服。

   9月2日三诊:头晕、目暗、耳鸣已基本消失。饮食正常。

   血压:120/80mmHg。脉缓无力,舌苔薄白。上方继服另加杞菊地黄丸,每日三次,每次一丸。

   2006年3月25日患者介绍其病人来佘医治时,随访问患者未再有发作。
  

                                                                结语
本例患者气血两虚,清阳不能上达而眩晕、血压偏低。方用参、归、黄精、首乌、黄芪等益气养血;柴胡、升麻、黄芪升阳益气;菊花、蝉蜕止眩晕,熄耳鸣;夜交藤,远志、枣仁,大枣宁心安神。使阳升阴长,血压回升,诸症自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25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9 2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服药后

原帖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17 10:57 发表
人类最通俗最古老的症状就是头痛, 它来去自如无影踪, 当您的美梦被不愉快的头痛惊醒, 平静的心情被焦虑所取代, 头痛是指整个头部以及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可出现多种急、 ...

患者自服楼主中药后,头痛减轻,食欲增加,脉沉缓,舌苔薄。请问守方继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痛头晕浅析

患者自服楼主中药后,头痛减轻,食欲增加,脉沉缓,舌苔薄。请问守方继服?脉沉缓,舌苔薄,此为痰浊渐化之象.上方甘草5g,改为炙甘草10g,继服.

按:  木郁生风,土雍生湿成痰,风痰上扰清空,导致本病。眉属于肝,痰随风阳上扰到处,脾失健运,生湿成痰,上蒙清窍,则头重如裹;胃失和降,方中陈皮理气健脾;半夏苦温燥湿祛痰;茯渗利湿邪以杜痰源;甘草、远志、姜、枣和脾胃,扶正气;白蒺藜、川芎、钩藤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总以祛风止痛,燥湿祛痰为法。方药虽平常,但与机相合,果然应手而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1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麻痹症举隅

中医称为痿症

赵××、男、6岁、潮州市彩塘镇人,于1989410日初诊。
右下肢痿软变细不用2年,曾在潮州医院诊为“小儿麻痹后遗证”。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延余治疗。

证见:患儿不能自己行走,右下肢变细,凉无知觉,肌张力减弱,足尖微向内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细无力。

诊断:瘘证。

证属脾肾阳虚:气血失养。


处方:桑寄生15克、淫羊藿9克、炒白术9克、菟丝子9克,茯苓9克、党参9克、陈皮3克、炒杜仲9克、怀牛膝9克、甘草3克、狗脊6克、黄芪10克、木瓜9克、川断6克。


上方共服九十剂,配合针刺悬钟穴、阳凌泉穴、足三里等穴、患肢行走玩要如常,知觉温度正常,患肢肌张力明显恢复,粗细基本一样,唯不耐疲劳。改用十全大补丸加减以巩固疗效。至今行路发育正常。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11: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2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穴位注射治疗牛皮癣

   牛皮癣俗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鳞屑性慢性皮肤病。对于寻常型牛皮癣病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方法:取穴、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阳交。

   每一次2-3个穴位。穴位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轻轻转动针头,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654-2<即盐酸消旋山莨岩碱>注射液5毫升及维生素B12/0.5毫升的混合液、每次每穴0.5-1毫升、隔日1次,十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典型病历:黄××,男,40岁,患病3年全身泛发红色丘疹、绿豆大小上覆成层银白色鳞屑、刮降鳞屑后可见有点状出血点。患处阵阵发奇痒,入夜更甚。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采用上述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5次后、丘疹渐小,鳞屑脱落、部分丘疹消失、留有暂时性结斑: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

   用654-2加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654-2具有解痉、调节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功能;刺激曲池、合谷穴能驱风,清热、解表邪;血海穴、足三里穴能养血行血;大椎穴宣肺卫、行营血;三阴交穴有调和气血的作用、本治疗的关键在于取准穴道其效显著。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2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穴位注射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常见的类型,由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点。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应用穴位注射治疗各种慢性病。神经痛与其它痹证。

   曾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治疗方法:

   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500毫克地塞米松5毫克及2%的利多卡因3.3毫升共约5毫升。选双侧的风池穴为进针点垂直进入穴位直达骨膜,回抽无血后进行注射。两侧穴位各注入混合药液2.5毫升
治疗效果率达到90%以上,

   结语:

   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表现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剧烈头痛、自侧眶后或额颞部或枕部开始、逐渐加剧、并扩展至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通常应用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穴位注射法中地塞米松有减轻渗出水肿及抑制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利多卡因起到局部的麻醉作用、它起效髓?完整的作用、三者联用能改善神经血管功能。再加针刺风池穴的熄风止痛解痉、平肝潜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尤其对疼痛难忍的患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20 21: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