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原创】临床病例分析浅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4例

一般资料

   本组364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0例,女204例;年龄28—82岁;病程10天—5年,平均1.5年,有扭伤劳损者254例,无明显诱因者110例;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中25例兼有下肢肌肉萎缩。全部患者均经腰椎X线,CT或MRL确诊。

   
   治疗方法
  
   药酒配制:川乌15g,草乌15g,怀牛膝15g,白花蛇1条,双花15g,加红糖125g,50ml度以上白酒1500泡7天即得。以上1个疗程剂量。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消失,剧烈活动后腰痛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无效:治疗后症状略减轻或无改善。
   经过1—3个疗程治疗,本组患者中198例获显效,158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97.8%。

   典型病例
  
1. 患者,女,51岁。左臂伴左腿剧痛半个月,咳嗽时加重。查体见L4—5椎旁神经根压痛,向左腿外侧放射,直腿抬高∠60角度。CT显示L5 ~S1椎间盘左后缘见软组织有致密阴影,向椎管内突出4mm,压迫硬膜囊,椎管矢径分别为14mm,12mm,神经根受压扭曲范围内见椎体有结节状骨质增生。即予上述药酒治疗,6天后疼痛减轻,连服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随访2年无复发。
2.患者,男,35岁。主诉腰痛3个月,加重5天,查体见Ls,S1,椎旁压痛向左下肢放射,直退抬高∠70角度。CT示Ls-S1,椎间盘向左后突出20mm,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受压,S1许氏结节形成。服药酒7天后腰痛减轻,连服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体会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因瘀血积聚使局部经络气血循环受阻;或因风寒湿邪注入经络,使气血痹阻运行不畅,脉络不通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组所用药酒方中双花清热解毒,以减轻炎性水肿;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可较快地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改善压迫症状,经364例临床观察未出现毒副作用,效果满意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20: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治疗法

风寒性膝关疼痛75例
   
   一般资料

  75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28—5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7年;其中单侧膝关节痛者27例,双侧痛者48例,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遇风寒则疼痛加重,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治疗方法

   中药舒经活血止痛液: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各25g,樟脑20g,冰片10g,将4味中药加工成粗粉后加入75%酒精500ml浸泡7天,所得药液经纱布过滤后加樟脑,冰片溶解,储存备用。
   使用时将药液涂在患者疼痛部位,每日为一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轻微受限。7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获效。其中治疗1个疗程痊愈者20例,2个疗程痊愈者26例,3个疗程痊愈者21例;余8例获效显效。

  典型病例
 
  李某,男,51岁。患双膝关节痛6余年,劳累受凉后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应用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
 
  体会

  风寒性膝关节疼痛主要是感受风害湿邪而致。我们应用舒经活血止痛液祛风散寒除湿,温经消肿散结,使经络畅通,气血流动,改善了患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散瘀结,行气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疼痛症状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法操作简单,安全无副作用,疗效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20: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泻下兼顾调和扶正治疗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24例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13~57水,平均33岁;均有确诊的结核病史,本次患病病程6天~40天,平均12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气急,心悸,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升高者15例,血沉(ESR)28~80mm/h,平均48mm/h,血清结核抗体均为(+)。X线超声波检查显示少量胸腔积液者13例,有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11例。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自拟新制逐水丸和调和扶正汤配合常规抗结核西药治疗。
  自拟逐水丸:生大黄30g,甘遂30g,大戟30g,白芥子30g,神曲100g,共研细末,制成黄豆大小丸子。清晨隔日服用1次,每次10~15粒,将剂量调整至令患者每日腹泻稀水便8~10次,最大服药量不超过30粒。
   自拟调和扶正汤:党参15g,茯苓15g,薏苡仁25g,半夏15g,苍术15g,陈皮10g,苏子10g,杏仁10g,香服10g,旋覆花10g(包煎),日服1剂,可作为引子与上述丸药同服。

   治疗与结果

  本组患者经自立后全部获效,其中临床治愈19例,症状和体征消失,胸腔积液全部吸收;显效5例,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大部分吸收。
  
   典型病例

   陈某,男,27岁,主诉:咳嗽,胸痛,发热1周。病人1年前曾患结核,经过抗痨治疗半年后自认为已痊愈。一周前感冒,自服抗感冒药物未效,出现咳嗽,胸痛,发热症状而入院。检查:38.5℃,右侧胸部第三肋以下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X线坚持示:右胸腔大量积液。ESR60mm/h。舌红,苔白腻,脉弦数。入院后给予常规抗核治疗,并服用自拟调和扶正汤1剂,隔日清晨空腹自
拟新制逐水丸20粒。患者每天泻稀水便10次左右。15天后自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X线检查提示:胸水已明显减少。1个月后复查,胸水完全吸收,症状,体征均消失。
   
   讨论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继发于肺结核或胸膜附近的结核病变,属中医“咳嗽”,“悬饮”,“协痛”等范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这个红指出:“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说明悬饮病宜用下法治疗。但国内的文献报道提出,在治疗悬饮证时,十枣汤的药力尚显不足,且连续使用后可因患者产生适宜性而失去其泻下作用。比笔者自拟新制逐水丸具有明显的攻逐水饮,促进新陈代谢,排泄毒素,消炎抑菌等作用;自拟调和扶正汤则可在治疗过程中起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缓解攻下药的毒副作用等辅助治疗作用。两者同时运用,互助兼顾,像得益彰
,胸腔积液一经消除就不再复发,比西医反复抽水而类抽不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疗程短,安全性强,费用低,无痛苦,无副作用,确为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辅助疗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56例

  一般资料
   根据12版《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单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共筛选门诊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7~68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8个月。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33例。
   
   治疗方法

   西药用雷尼替丁胶囊150mg,每日2次口服、;复方铝酸铋片2片,每日3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甲硝唑0。2,每日3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每日3次口服,服用15天。
   中药用自制泻心胶囊。药物组成:半夏80g,黄苓60g,黄连20g,党参60g,干姜60g,甘草60g,乌贼骨60g,吴茱蓃20g,大黄40g,木香40g,枳壳40g。上药共为细末,装0.5g胶囊。每次口服10粒,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停药后2周进行胃镜检查,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未见溃疡或溃疡区域呈疤痕状态;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50%以上;无效:症状未减轻,胃镜坚持病变部位愈合不足50%。
   治疗结果:痊愈29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痈”的范畴。多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或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而致。因本病属于慢性病,且呈反复发作,日久郁积化热,而出现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湿痰瘀阻相兼等较为复杂的病理状况。临床以胃腕部疼痛,纳差,胀满,吞酸,嘈杂,恶心呕吐,口苦等为常见症状。治疗不可急攻,只宜缓图。因此,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配吴茱蓃祛寒,大黄泻火,木香,枳壳理气,乌贼骨制酸收敛。诸药和用,并与西药联合应用,共同达到养胃护胃,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从而弥补了单用西药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足,明显提高了远期疗效。制成胶囊,宜于患者坚持,省功价廉,便于推广。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1: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症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之危重型,病死率高达70-95%,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如何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有所下降,治愈率有所提高。

    中医对贯症肝炎的认识

    重症肝炎以深度黄疸、腹水、出血、昏迷等严重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于祖国医学的“急黄”、 “瘟黄”范畴,因其发病急骤,症情凶险,病死率高,也有人将其列入温病范畴。有人指出,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在中医文献中不乏对重症肝炎的症状及预后的描述。如《诸病源候论》云: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其候,得病但发热心战者,是急黄也。”

    《外台秘要》云: “此病始得,与前天行病不多异,五六日但加身体黄,甚至沸泪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黄,其更重症状,与天行病候最重无别”。 《圣济总录》对急黄的临床表现描述更详: “病人心腹急闷,烦躁身热,五日之间便发狂走,体如金色,起卧不安”。 《沈氏尊生书》云:“天行疠疫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杀人最急”。 《医宗金鉴》云: “天行疫疠发黄,名目瘟黄,死人最暴也”。

    对重症肝炎的病因病机, 古人曾有“毒热玫窜,湿热互结,波及心肝,胀满躁扰,神昏而死”的记载。常德成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重症肝炎多系湿热结痰,痰热蕴毒,毒火攻心,以致内闭。谌宁生认为本病系湿热毒盛,弥漫三焦, 侵犯脾胃,损伤肝胆,甚至深入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时振声认为系湿热炽盛化火所致,病变先在脾胃,而后波及他脏蚋。根据王文正对重症肝炎的症候分析,认为初病在气,多表现为阳明热结,便干溲赤,如热那鸱张,上扰心包,则出现神志异‘常,或躁怒不安,或意识模糊,甚则昏迷不醒。热邪侵入营血,临床即见出血倾向。血结阻络,或血败为水,或湿热伤中,脾伤水聚而发为水臌。所以,昏迷、出血、腹水为急黄的主要见证。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12: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1: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主症的治疗研究

一、退黄疸

    黄疸的急骤加深是重症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阻止黄疸的加深和尽快消退黄疸是重症肝炎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退黄的途径不外利小便、遥大便两法(汗法很少用)。利小便重用茵陈、黄柏;通大便则重用大黄。林守铨主张茵陈须用至60-120克,大黄须用至50克,病情减轻后减量。对黄疸较深,湿热久滞的患者,多采用泻下祛淤法,用茵陈蒿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使患者每日大便2-3次,对减轻临床症状和退黄都有较好的作用,尤其对重症胆汁郁积型肝炎退黄的效果更为理想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用 .大黄消退黄疽具有重要作用,吴才贤主张每天用生大黄50克,一次顿服。入黄昧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治疗肝炎,应用甚广。古代用于治疗黄疸的百余方中,三分之一含有大黄,可见大黄为退黄之要药。重症肝炎、肝昏迷,因其病机以阳明为枢纽,所谓“阳明为湿热之蔽”,多有阳明腑实,故常用承气汤或牛黄承气汤通腑逐淤利胆。王崇国报道,在用中药治疗重症肝炎的基础上,加重大黄粉的剂量,既通便,又清热消炎,解毒祛湿,退黄作用较好。北京市第一传染病医院认为大黄注射液能改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即使停药,亦无反跳现象。临床上重用赤芍,亦能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特别是对于淤热交结发黄之淤胆型肝炎,重用赤芍有明显的退黄作用。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牛黄,也有较好的退黄效果。时振声报道,当黄疽继续加深,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极度无力,倦卧不语,但脉象弦大有力,舌质较红,苔黄腻,为阳极似阴之证, 而非阴黄,当以太剂清热解毒之剂(如栀子金花汤合五味消毒饮加茵陈、蚤休等),再加入附子,有时对扭转病情有一定帮助。

    汪承柏认为,重症肝炎早期制止黄疸上升是防止肝细胞坏死的关键,故主张早期即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并酌情配合应用活血化淤药及消导之品。早期用清热泻下退黄药物能荡涤热毒之邪,减少肠道有毒物质吸收,有利于保护肝脏,防止肠道氨进入血内。药用生军、玄明粉、枳实、厚朴等。对阳黄初起有表证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直汤,对热重于湿可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甘露消毒丹、菌苓四物汤等,并主张重用茵陈。茵陈与大黄配伍,除能加强退黄作用外,并有止血、消淤、化症之功。

    黄辉钊报道,四种退黄中药方剂的综合合理运用,能增强退黄效果。这四种中药方剂,其中三种均基于茵陈蒿汤加味。具体方药为:1肝炎I号煎剂(茵陈,当归,黄芬,黄柏,龙胆草,郁金,川楝子,茯苓,山药,车前子,大黄,焦三仙,2茵栀黄注射液3茵陈蒿汤合小陷胸汤加味。4黛矾散。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报道,用熊胆粉治疗经西药治疗无好转的重症肝炎3例,连续服药20-30天,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明显恢复。

    陈汉京用参三七注射液4-10毫升稀 '释后静滴,治疗重症肝炎17例,有12例遇黄作用明显,认为可能与肝微循环改善有关,血流量增加,肝细胞炎症消退,从而阻断肝细胞进一步坏死。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12: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症肝炎出现腹水后

二、消退腹水
  

    重症肝炎出现腹水,、般先胀气,继之胀水。如腹胀厉害,予以适当的利水,以减轻腹胀,这对患者的情绪、胃纳都有帮助,但不宜大剂利水,否则容易伤阴,•使病情恶化。中药利尿剂如五苓散、疏凿饮子、五皮饮等,再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剂,一般即能利尿消胀。腹水如届热重,可清热渗利,用二金汤加茵陈;腹水属湿重者,宜温化渗利;用胃苓汤。本病晚期肝肾功能衰竭,腹胀严重而利小使又无效时,可用通下逐水的方法,也能奏效于一时,较缓和者,可用大承气汤;峻烈者,可用舟车丸、十枣汤等,使稀薄大便日行2-3次即可。

    但因患者此时多正气亏损,故用通下后应予独参汤扶正固本的。汪承柏认为,通下祛淤药对改善腹胀(消退腹水),有独特疗效,有改善腹围、增加胃纳和利尿退黄等好处,因此对用通下祛淤法不必拘泥于大便干结与否,只要患者小便短赤、古赤或绛、苔黄等热毒炽盛、正气未衰或大便日行一次但不畅即所谓湿热壅盛、气滞血淤之证,均可应用大承气汤。陈汉无(认为, 重症肝倪忠背多有沾满燥实之证,主张用大黄、亥明粉、舟参、枳实、川朴、茵陈、金钱草煎服,配合茵栀黄注射液综合治疗,可使腹水消退,病死率大为下降。周庆钧主张对腹水较多患者,用双氢克尿噻、车前草、金钱草等治疗,疗效可望提高。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22: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症肝炎出现出血的症状

三、防治出血
  

    重症肝炎出现出血的症状是一个危候。初见齿龈、鼻腔出血或皮肤淤血,继之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孟宪益认为,如患者有出血倾向,脉见浮数而洪大的,要注意有大出血的可能性。

    在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用抵当汤治疗重症肝炎的消化道出血,疗效尚好。谌宁生认为,重症肝炎邪毒侵入营血,宜清营解毒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茵陈、大黄。齐英杰认为,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有止血、消淤、化症、退黄之功。朱世楷等认为, 出血倾向明显著,要重点解决“火毒”,用犀角地黄汤、三黄解毒汤、茵陈蒿汤意化裁。王文正认为,在黄疸迅速加深,并见齿衄、鼻衄、皮下淤血时,即宜技大剂清热利湿、清营凉血之剂,方用菌陈,黑栀子,炒大黄,银花,紫花地丁,黄连,夏枯草,丹皮,赤芍,犀角粉。

    如见呕血黑便,急用犀角地黄汤加童便、紫珠革、三七粉i出血量多,再加益气摄血之品,以防血脱之患。高寒认为,参三七在重症肝炎的治疗中作为常规用药,每次3克,每日1-3次,口服或鼻饲。此法亦系针对出血倾向而设。陆纯亦强调重症肝炎患者血小板在8万以下,有鼻衄便血者,应每日口服三七液,每日1-2次。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22: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治肝昏迷

四、防治肝昏迷

    就重症肝炎的整个病情而言,早期制止黄疽的加深是防止肝坏死进展的关键,而消退腹水、止血、扭转肝昏迷等,均旨在帮助忠考渡过亟症肝炎的极期阶段,争取肝脏修复再生的时间。

    对肝昏迷患者,孙景振主张用中药醒脑合剂鼻饲,加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直至清醒为止。王德敏主张对重症肝炎热盛者早期即用安宫牛黄丸,配合用大剂量维生素C、 降血氨等。 时振声发现通腑泻火对重症肝炎肝昏迷有一定疗效。3例昏迷和3例昏迷先兆患者均在用泻下药后神志恢复,认为通腑泻火能减少肠内毒素的吸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孟宪益等均认为导泻法可防止肝昏迷。薛涛等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采用导泻疗法(导泻方药口服或灌肠)治疗重症肝炎,收效较好。其作用为:①排出肠腔细菌分解代谢之有毒产物,减少毒素来源,减轻昏迷发生。②导泻法可增加肠蠕动,诱导排便,从肠腔可排出多量水分,或起到结肠透析之作用。③导泻方药中清热解毒之品可通过结。肠吸收,加强消炎解毒之效,尚可发挥其他中药本身的药理作用。④太黄等对消化道出血尚有止血作用。

    施维群提出的肝昏迷先兆症状,对提施维群提出的肝昏迷先兆症状,对提高临床医生对重症肝炎昏迷的警惕性具有重要意义。肝昏迷的先兆症状为:频繁呕吐,频繁呃逆。现代医学认为,肝功能严重损伤,异常代谢物质(内毒素)的产生、吸收、弥散和血液生化平衡改变,故致呕吐频作,继则可出现肝昏迷。现代医学认为频繁呃进与重症肝炎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内毒素迅速堆积、代谢障碍而引起膈肌痉挛有关。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20: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2: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分型论治

辨证分型论治

    - 龚家林把重症肝炎分为四型。①热陷心包,痰火内闭型:治以清热解毒!退黄开窍。方用千金犀角散加减: 犀角、茵陈、黄连、山栀子、紫革、板兰根寸黄芩、丹皮、蒲公英、石菖蒲、大黄、川贝。②湿热蕴结,热毒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燥湿退黄,凉血开窍。方用茵陈三黄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芬、黄相、黄连、大黄、犀角粉、石菖蒲、贩酱草、龙胆草等。③湿困中焦,阳气虚衰型。治以温阳退黄,化浊开窍。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味:茵陈、白术、熟附片、干姜、党参(或人参)、黄芪、茯苓、菖蒲、远志等,或苏合香丸。④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型:治以育阴潜阳,养肝退黄,开窍熄风。方用一贯煎加羚角钩藤汤加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生地、麦冬、川楝子、‘构袍子、茵陈、龙胆草、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石菖蒲等。 薛涛将重症肝炎也分为四型:①湿热炽盛型:茵陈消黄汤合甘露消毒丹化裁:茵陈、橘红、连翘、黄芩、郁金、草蔻、枳壳、山楂、滑石等。②淤热阻滞型:治以清肝化淤,凉血解毒。药用茵陈、黄芬、连翘、三七、当归、丹皮、红花、赤芍、泽兰、藕节等。③肝脾虚弱型:治以扶正祛邪,用附龙舒肝汤加减:附片、龙胆草、丹皮、女贞子、党参、白术、茵陈、郁金、甘草等。④热毒内陷型:治以清热凉血,熄风开窍等,犀角地黄汤鼻饲,并用醒脑静静脉滴注。盂宪益将重症肝炎按黄疽、出血、昏迷论治。黄疸又分为五型:①热重于湿型,用茵陈蒿汤合栀子相皮汤加减。②湿重于热型,用茵陈平胃散合五苓散和化疽汤。③气血淤滞型,用茵陈汤加桃红化浊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④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合知柏八味丸加减。⑤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出血分为三型:①湿热化火,迫血妄行型:用清瘟败毒饮加减。②肝脾受损,藏统失司型,用移山参、仙鹤革、生地、沙参、当归、臼芍、参三七粉等。③热毒交结,淤血蓄血型:用抵当汤加紫雪丹。昏迷分为三型:①湿热疫毒化火,上扰心神型:用清瘟败毒饮加大承气汤。②热毒交结,淤血蓄血型,用大承气汤加安宫牛黄丸。③胃肠热毒腐浊,上冲阳明型:用大承气汤加安富牛黄九,牛黄粉等。 浙江中医学院附院将重症肝炎分为热盛邪实型、胃热炽盛型、脾湿壅带型等三型。
  

中医治疗冱症肝炎趵几点经验体会   

     —、采用外治法,弥补内治法的不足。在右胁肝脏相应的体表部位贴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名老中医龚志贤治疗本病,除内服药外,兼施外治,用生栀子、滑石,研为细末,用菜油或蜂蜜调和,贴在肝区部位8~12小时,外用油纸、纱布包扎。对肝区刺痛,可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没药各12克,乳香10克,煎煮后盛布袋内,热敷肝区,有一定的效果的。对于鼻衄,可用黑山栀粉噶鼻,或以消毒药棉蘸黑山栀粉塞鼻。对于齿衄,可用地骨皮煎汤漱口。 关于退黄, 可用甜瓜蒂噶鼻,使鼻孔流出黄水,退黄效果也甚好。经上海市传染病院观察,甜瓜蒂畜鼻,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从而起到免疫作用的。对于肝昏迷,可采用紫雪散鼻饲。鼻饲紫雪散,较口服安官牛黄丸效果为优。因紫雪散内含芒硝、硝石,可泻热散结,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泻实火,有人认为,临床上应用开窍药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时,应将紫雪散列为首选药。

    二、采用静脉滴注,弥补口服汤药的不足。重症肝炎在消化道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再给予大剂量苦寒药组成的清热解毒方,患者很难忍受,或不能饮服,或服后即吐,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采用静脉滴注,例如静滴茵栀黄注射液,大量清热解毒药通过静脉注射途径进入人体,免除了对胃的刺激,使药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关于茵栀黄注射液,不仅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干扰素的诱生作用,是治疗重症肝炎有希望的药物之一。宁波市传染病医院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稀释静滴,并配合用肝素等治疗重症肝炎25例,存活17例,效果较好。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4/7 12: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