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水腫
水腫,因脾虛不能製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 。用二陳東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製肝木。若腹脹,少佐濃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 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產後必須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水自降,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 芩之屬。一方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湯送下一抄;若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治熱水腫,用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 咀,取急流順水煎服。水脹,用大戟、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大戟為末,棗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快實者。

戴云︰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附錄〕
腰以下腫,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要法也。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劫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不旋踵而至。 ,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嚴氏實脾散加減用。陽病水兼陽証者,脈必沉數;陰病水兼陰証者,脈必沉遲,水之為病不一。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錮疾,雖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 腎主之,土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製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谷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

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喘,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法︰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水氣在裡,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証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複來而無以治之也。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濃,四肢瘦削,腹脅脹膨。其皮間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並皆不治。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陽水腫,敗荷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下。若病可下者,以三聖散,牽牛、枳實、蘿卜 味,看大小虛實與服氣實者,三花神佑丸、舟車丸、禹功散選用。忌食羊頭蹄肉,其性極 補水,食之百不一愈。


附方
加味五皮散 治四肢腫滿,不分陽水、陰水皆可服。
陳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各一錢) 加姜黃(一錢) 木瓜(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又方︰去陳皮、桑白,用五加、地骨皮。

疏鑿飲子 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 赤小豆(炒) 商陸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檳榔 茯苓皮(等分)
上 咀。水煎,姜五片。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陳皮(一兩) 木香(二錢半) 滑石(六兩) 檳榔(三錢) 茯苓(一兩) 豬苓 白朮 澤瀉 肉桂(各半兩) 甘草(二錢)
生姜五片,水煎服。

十棗丸 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利。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桐子大。清晨熱湯下三十丸,以利為度,次早再服。虛人不可多服

又方 治虛腫。
大香附不以多少,以童便浸一日夜;取出,另換童便,又浸一日夜;再取出又換童便浸一日,夜,擦去皮,晒乾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煎二十四味流氣飲送下。

嚴氏實脾散
濃朴(製) 白朮 木瓜 大腹子 附子 木香 草果仁 白茯苓 干姜(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姜五片,棗一枚煎,服無時。

木香流氣飲 見氣類。

四磨飲 見喘類。

三花神佑丸 舟車丸 並見中濕類。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調一二錢,臨睡服。或加白朮一兩。

加味枳朮湯 治氣為痰飲閉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枳殼 白朮 紫蘇莖葉 桂 陳皮 檳榔 北梗 木香 五靈脂(炒,各二分)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分半)
上以水煎,姜三片。
胎水証,凡婦人宿有風寒冷濕,妊娠喜腳腫,亦有通身腫滿,心腹急脹,名曰胎水。

二十四味流氣飲 見氣類。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鼓脹
鼓脹又名單鼓,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濃味,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有血虛者,用四物湯行血藥。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濃朴寬滿,濃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於下焦故也,須用姜汁製之。如肥胖之人腹脹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者,是氣虛,宜參、朮、濃朴、陳皮;如瘦人腹脹者,是熱,宜黃連、濃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木香、濃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 麻、干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實者,按之不堅不痛。治須實者下之、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為要。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腹脹不覺滿者,食肉多,以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服。

〔附錄〕
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今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 ,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虫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脾金以製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製火,使肺得清化。卻濃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又不察虛實,急於作,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余糧丸,又名紫金丸,製肝補脾,殊為切當。


附方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水氣脹大熱脹,並皆治之。
黃芩 枳實(炒) 半夏 黃連(炒,各五錢) 姜黃 白朮 人參 甘草 豬苓(各一錢) 濃朴(製,一兩) 茯苓 砂仁(各二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知母(四錢) 干生姜(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焙熱,白湯下,食後。寒因熱用,故焙服

廣朮潰堅湯 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
濃朴 黃芩 益智 草豆蔻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半夏(七錢) 廣朮 升麻 紅花(炒) 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各三錢)
渴者,加葛根四錢。上每服七錢,生姜三片,煎服。

紫蘇子湯 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濃朴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朮 枳實 人參 甘草
上水煎,生姜三片,棗一枚。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煩躁,水不咽,迷忘,小便多,大便異,或虛厥逆。婦人多有此
當歸 半夏(七錢半)川芎(一兩) 蓬朮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桂心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水煎,生姜三片,棗一個,紫蘇四葉。

禹余糧丸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 ,藥與銚子一樣通紅,用鉗出銚子,以藥淬醋中,候冷,研極細)
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淨,控乾,更以鐵銚子炒乾,入禹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 令醋乾為度,卻就用銚子同二藥入一秤炭火中 令通赤,鉗出銚子,傾藥於 淨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禹余糧(三兩,同入針砂內製)
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酒浸) 莪朮(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棱(炮) 羌活 茯苓 干姜(炮) 青皮(去白) 附子(炮) 陳皮 當歸(酒浸一夕)
上各半兩,虛人老人,全用半兩。實壯之人,隨意減之。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濾去水,和藥再搗極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最忌食鹽,否則發疾愈甚。

平胃散 見脾胃。

五苓散 見中暑。

抵當丸
水蛭(七個) 虻虫(八個)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水一盞,煎一丸,取七分,溫服,當下血,未下再服。
《紺珠》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一兩) 黃芩 陳皮 三棱 香附 牛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姜湯下。尋常消導開胃,只服三四十丸。

溫中丸 見積類。

三補丸 見補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耆、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 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東加木通(一作木香)、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孕之婦,多患小便不通,胞被胎壓下故也。《轉胞論》用四物參、朮、半夏、陳皮、甘草,姜棗煎湯,空心服。一婦人脾疼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以二陳東加木通,初吃後,煎。

〔附錄〕
腎主水,膀胱為之府,水瀦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通也。然小腸獨應於心者, 哉?蓋陰不可以無陽,水不可以無火,水火既濟,上下相交,此榮衛所以流行,而水竇開闔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腎不交,陰陽不調,故內外關格而水道澀,傳送失度而水道滑,熱則不通,冷則不禁。其熱盛者,小便閉而絕無;其熱微者,小便難而僅有。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故不能製水。水挾熱而行澀,為是以數起而溺有餘瀝;腎與膀胱俱冷,內氣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為是以遇夜陰盛愈多矣。小便澀滑,又當調適其氣歟。


附方
草蜜湯 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生車前草
搗取自然汁半盞,入蜜一匙,調下。

蒲黃湯 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赤茯苓 木通 車前子 桑白皮 荊芥 燈心 赤芍 甘草(炙) 生蒲黃 滑石(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頭一根,紫蘇五葉,煎湯調服。

又方 治膀胱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
八正散加木香以取效。或云滑石亦可。

又方 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悶。
海金沙(一兩) 臘茶(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甘草湯調下。

又方 治小便不通。
雞子中黃一枚,服之不過三。

又方
炒鹽熱熨小腹,冷複易之。

又方 治忍小便久致胞轉。
自取爪甲燒飲服之。

又方 以蒲黃裹患人腎,令頭至地,三度即通。

又方 取陳久筆頭一枚,燒為灰,和水服之。

芎歸湯 見腸風類。

二陳湯 見中風。

八正散 見淋。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苓加四物。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氣虛也。


〔附錄〕
小便不禁,有虛熱、虛寒之分。內虛寒自汗者,秘元丹、《三因》韭子丸;內虛濕熱者,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老人,宜八味丸減澤瀉為妙。


附方
秘元方 助陽消陰,正氣溫中,內虛裡寒,冷氣攻心,脹痛泄瀉,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衰足冷,真氣不足,一切虛冷。
白龍骨(三兩,燒) 訶子(十個,炮,去核) 砂仁(一兩) 靈砂(二兩)
上四味為末,煮糯米粥丸,如麻子大。空心溫酒送下二丸,臨臥冷水送下三丸。忌蔥茶

暖腎丸 治腎虛多溺,或小便不禁而濁。
胡蘆巴(炒) 故紙(炒) 川楝(用牡蠣炒,去牡蠣) 熟地黃 益智 鹿茸(酒炙) 山茱 (燒醋淬七次,另研) 赤石脂(各七錢半) 龍骨 海螵蛸 熟艾(醋拌炙焦) 丁香 沉香 乳香(各五錢) 禹余糧( ,醋淬,七錢半)
上為末,糯米粥丸如梧子大。服五十丸,煎菖蒲湯空心送下。
《三因》家韭子丸 治下元虛冷,小便不禁,或成白濁。
韭子(六兩,炒) 鹿茸(四兩,酥炙) 蓯蓉(酒浸) 牛膝 熟地黃 當歸(各二兩) 巴戟(去心)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半) 杜仲 石斛 桂心 干姜(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湯酒任下。

六味地黃丸(見補損) 八味丸(見補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關格
關格,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宜吐者,二陳湯吐之,吐中 便有降。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寒在上,熱在下,脈兩手寸俱盛四倍以上。 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謂氣之橫格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淋有五,皆屬乎熱。解熱利小便,山梔子之類,山梔子去皮一合,白湯送下。淋者 ,小便淋瀝,欲去不去, 不去又來,皆屬於熱也。

入方︰治老人氣虛而淋者。
人參 白朮 木通 山梔

地髓湯 治死血作淋,痛不可忍,此証亦能損胃不食。
杜牛膝(一合)
上以水五鐘煎,耗其四而留其一,去滓,入麝香少許。空心服之。又只單以酒煎,亦可,又名苦杖散。老人虛寒者,八味丸或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又方 治氣虛而淋者。
八物東加黃 、虎杖、甘草煎湯服,諸藥中可加牛膝。

〔附錄〕
諸淋所發,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水火不交,心腎氣鬱遂使陰陽乖舛,清濁相乾蓄在下焦,故膀胱裡急,膏血砂石,從小便道出焉。於是有欲出不出淋瀝不斷之狀,甚者塞其間,則令人悶絕矣。大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敗精結者為沙,精結散者為膏,金石結者為石,小便澀常有餘瀝者為氣,揣木揆原,各從其類也。執劑之法,並用流行滯氣,疏利小便,清解邪熱。其調平心火,又三者之綱領焉。心清則小便自利,心平則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水竇不行,加之谷道閉遏,未見其有能生者也。雖然,腎氣虛弱,囊中受寒,亦有挾冷而小便淋澀,其狀先寒戰而後溲便。蓋冷氣與正氣交爭,冷氣盛則寒戰而成淋,正氣盛則寒戰解而得便溺也。又有胞系轉戾之不通者,是不可不尿入房使水氣上逆,氣迫於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胞落則殂。
淋閉,古方為癃。癃者,罷也。不通為癃,不約為遺,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宜五苓散、燈心湯調服。若臍下脹滿,更加琥珀末一錢,甚效。有淋病下諸通利藥不能通者,或用木香流氣飲,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此乃氣淋,出於冷熱淋之外。血淋一証,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色瘀者,腎膀胱虛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虛冷,血色瘀者,並宜漢椒根銼碎,不以多少,白水煎,後冷服。若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心、瞿麥各少許,蜜水調下。


附方
二神散 治諸淋急痛。
海金砂(七錢半) 滑石(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半,多用燈心、木通、麥門冬煎,入蜜少許,調下。

五淋散 治諸淋。
赤茯苓 赤芍 山梔仁 生甘草(七錢半)當歸 加黃芩(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車前子散 治諸淋,小便痛不可忍。
車前子(不炒,半兩) 淡竹葉 荊芥穗(能通竅) 赤茯苓 燈心(各二錢半)
上作二服,水煎。

又方 治小腸有熱,血淋急痛。
生車前草洗淨,臼內搗細,每服準一盞許,井水調,攄清汁,食前服。若沙淋,則以寒水石為末,水調服。

茯苓調血湯 治酒面過度,房勞後,小便下血。
赤茯苓(一兩) 赤芍 川芎 半夏曲(各五錢) 前胡 柴胡 青皮 枳殼 北梗 桑皮 白茅根 燈心 甘草(炙,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姜三片,蜜一匙,水煎服。

沙石淋方
黑豆(一百二十粒) 生粉草(一寸)
上以水煎乘熱入滑石末一錢,空心服。

木香湯 治冷氣凝滯,小便淋澀作痛,身體冷。
木香 木通 檳榔 大茴香(炒) 當歸 赤芍 青皮 澤瀉 橘皮 甘草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入桂少許,煎服。

又方 治小便淋痛,下沙石,或赤澀。
萱草根
上用一握,搗取汁服;或嫩苗煮食之,亦可。

又方 治卒淋痛。
益元散(二錢) 茴香(一錢,微炒黃)
上為末。水煎服。

又方 治淋,莖中痛,其肝經氣滯有熱。
甘草梢子(一味)。
上用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苦病淋而莖中痛不可忍者。
六君子湯,或四君子湯,加黃柏、知母、滑石、石韋、琥珀煎服。方見脾胃類。

《博濟方》治五淋。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個,面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空心服。

又方 治熱淋、血淋效。
赤小豆(不以多少,炒熟)
上為末。每服二錢,煨蔥一根,溫酒調服。

通秘散 治血淋,痛不可忍。
陳皮 香附 赤茯苓(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煎,空心服。

白薇散 治血淋、熱淋。
白薇 赤芍(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立效。或加檳榔。

髮灰散 治血淋,若單小便出血,為莖衄,皆主之。
亂髮不以多少燒灰,入麝香少許,每服用米醋泡湯調下。
治淋,以葵子末等分,用米飲空心調下,最治婦人胞轉不尿。

沉香散 治氣淋,多因五內鬱結,氣不舒行,陰滯於陽,而致壅滯,小腹脹滿,便溺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
沉香 石韋(去毛) 滑石 王不留行 當歸(各半兩) 葵子 芍藥(七錢半)甘草 陳皮(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半,煎大麥湯調下。

又方 治淋。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半) 澤瀉(七分) 麥門冬(半錢) 赤茯苓(七分) 甘草(半錢) 滑石(半錢)竹葉(三十片) 燈心(二十莖)
上銼。作一服,水煎。

又方
海金沙七錢半 滑石五錢
煎木通、麥門冬、車前草湯,服二錢。

生附湯 治冷淋,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苦痛,憎寒凜凜,多因飲水過度,或為寒濕,心虛志耗,皆有此
附子(去皮臍) 滑石(各半兩) 瞿麥 木通(七錢半) 半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鐘,生姜三片,燈心

八正散 治大人小兒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癃閉不通,熱淋血淋並宜。
車前 瞿麥 蓄 滑石 甘草 山梔 木通 大黃(面裹煨,各等分) 燈心(二十莖)
上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煩渴微熱,小便赤澀,或欲成淋。
黃耆 石蓮肉 白茯苓 人參(各七錢半) 黃芩 甘草(炙) 地骨皮 麥門冬 車前子(各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發熱,加柴胡、薄荷。

又方 治諸淋。
五苓散(二錢) 益元散(一錢) 燈心(三十莖)
上水煎,空心服。或云益元散只加車前末一錢。又或去前二件,只加阿膠末一錢。

又方 治熱淋血淋。
麻根(十個)
上以水四碗,煎去三留一,空心服,甚效。

又方 治淋疾。
石燕子(十個,搗如黍米大) 新桑白皮(三兩,銼,同拌勻)
上將二物分作七帖,每用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午前至夜各一服。

參茯琥珀湯 治淋,莖中痛不可忍,相引脅下痛。
人參(五分) 茯苓(四分) 琥珀(三分) 川楝子(炒,一錢) 生甘草(一錢) 玄胡索(七分) 澤瀉
柴胡(各三分) 當歸梢(三分)
上作一服,長流水煎,空心服。

灸法 治小便淋澀不通。用食鹽,不以多少,炒熱,放溫,填臍中,卻以艾灸七壯,即

八味丸見諸補損

六味地黃丸 八物湯 並見補損。

五苓散 見中暑。

木香流氣飲 見氣類。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赤白濁
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痢帶同治,寒則堅凝,熱則流通。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朮、白朮燥去其濕。赤者,乃是濕傷血也,白芍藥,仍用珍珠粉丸加臭椿根白皮、滑石、青黛,作丸藥。虛勞用補陰藥,大概不宜熱(一作涼)藥;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陳湯去其濕熱。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丸藥,用黃柏炒褐色,干姜炒微黑,滑石、蛤粉、青黛,糊丸服。胃中濁氣下為赤白濁,用二陳加柴胡、升麻、蒼朮、白朮;丸藥用樗皮末、蛤粉、炒干姜、炒黃柏。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青黛、蛤粉。肝脈弦者,用青黛以瀉肝。又方︰炒黃柏一兩,生柏曲糊陰火間起,小便白濁,方在痛風類。一人便濁經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用珍粉丸,和定志丸服。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肥美,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白濁即濕痰也,用二陳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氣,加蒼朮去濕,白朮補胃,全在活法。服四帖後,濁減大半,卻覺胸滿。因柴胡、升麻升動胃氣,痰阻滿悶。又用本東加炒曲、白朮、香附。素無痰者,雖升動不滿也。

入方
青黛 蛤粉 椿末 滑石 干姜(炒) 黃柏(炒褐色)
上為末,神曲糊丸。仍用前燥濕痰丸子,亦治帶下病。
法云︰黃柏治濕熱,青黛解鬱熱,蛤粉咸寒入腎,滑石利竅,干姜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干姜監製。

又方
黃柏(炒黑,一兩) 生柏(二兩,一云生地黃) 蛤粉(三兩) 神曲(半兩)
上為末,水丸服。


〔附錄〕
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府,而聽命於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持。若調攝失宜,思慮不節,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過於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腳澄下,凝如膏糊。

治法︰赤者當清心調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協和,精氣自固矣。

附方
定志丸方
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兩) 人參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半夏丸 治白濁神效。
半夏(燥濕) 豬苓(分水) 肝脈弦,加青黛。

二陳湯 治濁,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濁氣只是溫痰,有白濁人,服玄菟丹不愈,服附丸即愈者,不可不知。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漩濁。

清心蓮子飲 心虛有熱,小便赤濁,或有沙膜。方見淋類。

萆薢釐清飲 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入鹽一捻,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茯菟丸 治思量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便溺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
菟絲子(五兩) 白茯苓(三兩) 石蓮肉(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瑞蓮丸 治思慮傷心,小便赤濁。
白茯苓 蓮肉 龍骨 天門冬 麥門冬 遠志(去心) 柏子仁(另研) 紫石英(火 七次,另研) 當歸(酒浸) 酸棗仁(炒) 龍齒(各一兩) 乳香(半兩,研)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棗湯任下。

又方 治小便白濁出髓條。
酸棗仁(炒)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故紙(炒) 益智 大茴香 左顧牡蠣( ,各等分)
上為末,青鹽酒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溫酒下。

又方 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香薷 澤瀉 豬苓 蓮肉(去心) 麥門冬(去心等分)
上銼。水煎服。

珍珠粉丸 治白濁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真蛤粉(一斤) 黃柏(一斤,新瓦上炒赤)
上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送下。法曰︰陽盛陰虛,故精泄也。黃柏降心火,蛤粉咸而補腎陰。

玄菟丹
菟絲子(酒浸,研,焙,取末,十兩) 五味子(酒浸,研末,七兩) 白茯苓 蓮肉(各三兩)
上為末,別研干山藥末六兩,將所浸酒餘者,添酒煮糊,搜和,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空心下。

附子八味丸 見補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8: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夢遺
附精滑
專主乎熱,帶下與脫精同治法,青黛、海石、黃柏。內傷,氣血虛不能固守,常服八物東加減,吞樗樹根丸。
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丸帶補藥。熱則流通,知母、黃柏、蛤粉、青黛為丸。精滑,專主濕熱,黃柏、知母降火,牡蠣粉、蛤粉燥濕。
戴云︰因夢交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自泄精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久則有虛而無寒也。

入方
良姜(三錢) 黃柏(二錢) 芍藥(二錢,並燒灰存性) 樗根白皮(一兩半)
上為末,糊丸。每服三十丸。

〔附錄〕
遺精得之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乃失位,輸精而出者;有欲太過,滑泄不禁者;有年高氣盛,久無色欲,精氣滿泄者。然其狀一,或小便後出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莖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並宜先服辰砂妙香散,或感喜丸,或釐清飲,別以綿裹龍骨同煎。又或釐清飲半帖,加五倍子、牡蠣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錢,煎服。

夢遺,俗謂之夜夢鬼交,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蓮肉、酸棗仁、炒茯神各半


附方
妙香散 見溺血類。

感喜丸
黃蠟(四兩) 白茯苓(去皮,四兩,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沸,取出。日乾不上以茯苓為末,溶蠟,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津液咽下,小便清為度。

八物湯 見補損。

釐清飲 見濁類。

樗樹根丸 即固腸丸,見婦人。

安神丸 見癇。

溫膽湯
半夏 枳殼(各一兩) 甘草(四錢) 茯苓(三分) 陳皮(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46: 消渴
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三消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痛,腸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監製。消渴,若泄瀉,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卻服前藥(即諸汁膏)。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此熱在肺經,可用參、芩、甘草少許,生姜汁調,冷服。或以茶匙挑姜汁與之。虛者可用人湯。天花粉,消渴神藥也。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水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面黑而瘦。

入方
黃連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又云牛乳) 藕汁 生地黃汁
上後二味汁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
能食者,加軟石膏、栝蔞根。

〔附錄〕
水包天地,前輩嘗有是說矣。然則中天地而為人,水亦可以包潤五臟乎?曰︰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腎水,上潤於肺,故識者肺為津液之臟。自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無節,酷嗜炙爆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複以丹砂玉石濟其私,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熾盛津液乾,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其熱氣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谷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骨節酸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又若強中消渴,其斃可立待也。治法總要,當以白朮散養脾,自生津液,兼米煮粥,以膂肉碎細煮服以養腎,則水有所司。又用淨黃連濕銼,入雄豬肚中,密扎於斗米上蒸爛,添些蒸飲,臼中杵,粘丸如桐子。服一百,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東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附方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菟絲子(酒浸,十兩) 北五味子(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
上為末,用山藥六兩為末,作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乾少,短氣而渴。
知母 甘草(炙) 栝蔞 五味子 人參 葛根 生地黃 茯神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 咀。水煎,入竹葉十四片。

加味錢氏白朮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半錢) 藿香(一錢) 干葛(二錢) 木香 五味 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甘草(炙)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 澤瀉 石斛 枇杷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八味丸 治腎虛消渴引飲。
本方內減附子,加五味子。《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者,仍用本方。方見補損。

清心蓮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三錢) 蓮子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三錢)
上 咀。水煎服。

川黃連丸 治渴。
川黃連(五兩) 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上為末,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搗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粳米湯送下。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黃耆 (半生半蜜炙) 烏梅(焙) 甘草(各一兩) 栝蔞根 干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白虎加人參湯 見中暑。

調胃承氣湯 見痢類。

三黃丸
黃連(去須)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熟水下。

六味地黃丸 見補損。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8: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發熱
(附胸中煩熱、虛熱、虛煩不眠)
陰虛發熱症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東加炒黃柏、黃芩、兼氣虛,加人參、黃耆、黃芩、白朮。四物東加炒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必加龜板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一男子年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姜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陽虛發熱,補中益氣湯。手足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熱,柴胡;惡寒,蒼朮;虛人,用蒼朮,恐燥。發熱惡風,人壯氣實者,宜先解表。發熱惡寒,亦宜解表。

入方
蒼朮(半兩) 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服。
治手心發熱。
山梔 香附 或加蒼朮 白芷 半夏(生用) 川芎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治大病後陰虛,氣鬱夜熱。
酒芍藥(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炒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濕痰發熱。
炒片芩 炒黃連(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穰丸。


濕痰,夜發熱。
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見補損。


退勞熱食積痰。
上甲 下甲 側柏 栝蔞子 半夏 黃連 黃芩 炒柏
上為末,炊餅為丸。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耆、 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虛熱,用黃耆,止虛汗亦然。又云︰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如肥白 熱,宜人參、黃耆、當歸、芍藥、浮小麥炒,止虛汗同。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附方
火鬱湯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五錢,入連須蔥白三寸煎,稍熱,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

神芎丸
大黃 黃芩 滑石 牽牛
上為末,滴水為丸。

48: 惡寒
(附面熱、面寒)
陽虛則惡寒,用參耆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氣。一婦人惡寒,用苦參、一錢為末,齏水調服。探吐之後,用川芎、南星、蒼朮、酒炒黃芩為末,白湯下。冬月,芩減半,加姜汁調,曲煮糊丸。虛勞,冬月惡寒之甚,氣實者可利,亦宜解表,柴胡、干葛。惡寒久病,亦用解鬱。
戴云︰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是陽虛也。
面熱火起,寒鬱熱,面寒退胃熱。

〔附錄〕
《內經》云︰面熱者,手陽明病,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此經多血多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故面熱也。先以承氣東加黃連、犀角,徹其本熱,次以升麻


附方
升麻加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五分) 黃連(酒炒) 川芎(三分) 荊芥 薄荷(一分) 生犀(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升麻東加黃連,治面熱。加附子,治面寒。

升麻附子湯 治陽明經本虛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故面寒。
升麻 葛根(一錢) 白芷 黃耆 (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 人參(二分) 附子(炮,七分) 益智(三分)
上作一服,連須蔥白同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溪心法〔附錄〕

發熱
(附胸中煩熱、虛熱、虛煩不眠)
陰虛發熱症難治。戴云︰凡脈數而無力者,便是陰虛也,四物東加炒黃柏、黃芩、兼氣虛,加人參、黃耆、黃芩、白朮。四物東加炒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必加龜板吃酒人發熱,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一男子年二十三歲,因酒發熱,用青黛、栝蔞仁,入姜汁,每日數匙入口中,三日而愈。陽虛發熱,補中益氣湯。手足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傷寒寒熱,當用表散。發熱,柴胡;惡寒,蒼朮;虛人,用蒼朮,恐燥。發熱惡風,人壯氣實者,宜先解表。發熱惡寒,亦宜解表。

入方
蒼朮(半兩) 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湯浸炊餅丸服。
治手心發熱。
山梔 香附 或加蒼朮 白芷 半夏(生用) 川芎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


治煩不得眠。
六一散加牛黃。


治大病後陰虛,氣鬱夜熱。
酒芍藥(一兩二錢半) 香附(一兩) 蒼朮(半兩) 炒片芩(三錢) 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炊餅丸服。


濕痰發熱。
炒片芩 炒黃連(半兩) 香附(二兩半) 蒼朮(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穰丸。


濕痰,夜發熱。
以三補丸加白芍藥為末,見補損。


退勞熱食積痰。
上甲 下甲 側柏 栝蔞子 半夏 黃連 黃芩 炒柏
上為末,炊餅為丸。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耆、 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虛熱,用黃耆,止虛汗亦然。又云︰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如肥白 熱,宜人參、黃耆、當歸、芍藥、浮小麥炒,止虛汗同。補中益氣湯,治虛中有熱,或肌表之熱。

附方
火鬱湯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五錢)
上 咀。每五錢,入連須蔥白三寸煎,稍熱,不拘時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

神芎丸
大黃 黃芩 滑石 牽牛
上為末,滴水為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