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医者意也”——《郭玉传》注:本编内容有添加个人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22: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的认识论

重参验是《内经》认识论的辩证特征的重要体现。“参验”一语是先秦思想家韩非用以检验认识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参”是比较,“验”是验证。“参验”是通过考查比较,对认识进行验证。

在韩非以前的《庄子·天下》篇就提出“以参为验”,《楚辞·惜往昔》也言“弗参验以考实,远迁臣而弗思”,认为参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实,去伪存真。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此参验是“参伍之验,是把各种情况进行分类排列,比较研究,分析验证。此参验之语在西汉初已很流行,例如,汉武帝也曾说:“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汉书·董仲舒传》)这种讲求验证,重视认识和事实的一致性被《内经》接受和发扬,并多次提及,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对于医学来说,其理论以诊治的实践效果来检验,这是最重最合适的。《内经》的参验认识,促进了医学研究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22: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思想在当今中医药的体现

《内经》除讲求中和及阴阳之辩证外;又以其恒动观念、讲联系、重参验展示了它辩证的认识论特征。《内经》的恒动观念是《周易》易变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易纬·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汉代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皆言“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系辞》也多论变易为万物之恒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之为常道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内经》就是以这种变易观念认识宇宙万物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成为恒动观念的。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人体,都是永恒地运动而无休止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

又认为天地永恒而有规律的运动,是宇宙变化无穷的根源,表现为动静、升降出入和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形式,在人则有呼吸、脉动以及生、长、壮、老、已的相应。《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了运动的永恒性“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内经》的恒动观念,对于阐述人体健康和疾病,既是观念,也是方法。
  

《内经》认识论所讲的联系,不仅是五脏六腑经络与肢节器官体表联系,还与天地相联系,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论在医学的体现。战国以后,出现了多种宇宙结构的论说,如《周易·系辞》的天、地、人三才,《管子》的四时五行,《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淮南子》以五方排列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五行、五星、五色、四兽、四季、九天系列等,但其共同的一点,即天地为大系统,人为小宇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横向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中国古代科学家、思想家注重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和动作方式,偏重探查事物的形式联系,而轻视事物的形质内涵,因而以原始的方式涉及了一些横断科学的内容,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基本原理。

古代讲联系的认识传统都能在《内经》中的一些论述中反映出来。《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启迪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也要重视天时地理之变。《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讲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信息有联系。这种“通应”的思想,又使《内经》的一些作者认识到人体的局部有全身的信息,如《灵枢·五色》篇,记述人的面部有五脏六腑的信息,《灵枢·大惑论》记述人的眼睛有五脏信息,《灵枢·师传》描述人的身形和脏腑的关系,在诊断上可以“以身形候脏腑”。当代称此为“全息”,这是由联系性的认识思维形成的。是祖国医学对人体科学的一大发现。

发表于 2007/4/23 18: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实在厉害!!!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07/4/24 11: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老师,学生向你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7: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itianzhu 于 2007/4/24 11:34 发表
廖老师,学生向你致敬!!!

我不是姓廖啊,更谈不上老师!谢谢你
发表于 2007/5/7 1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毉者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7 06: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