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古月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桂林古本》有人参,《宋本》无人参,当以何者为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0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刘渡舟先生曾求教於某老,认为是不妨有人参的。
当是出於临床经验,而不是因为版本考据得出的结论。
书一时不在手边,细节待查。
发表于 2006/2/3 1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对四逆汤、独参汤都有方解,一直都没时间慢慢的打字,
不知哪位同好有现成的文字档,请帮忙发上来,先谢过。
*************************************************
可以用HyperSnap-DX(屏幕抓图工具)拍下来, 这样就不用打字了.

实现这种功能的软件很多,如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附图画图,使用一个Print Screen Sys Rq键然后粘贴到画图中就可。但以HyperSnap-DX最佳.

HyperSnap-DX可以灵活捕捉电脑屏幕中的任何图像,可以输出多达几十种的图像格式,可以自定义图像大小,过去这款软件汉化破解版基本在各网站都有,现在由于强化了版权意识,大网站已经不提供破解版了,不过大家使用百度、狗狗等搜索功能,还是可以找到您所需要。请注意,在搜索框内输入“HyperSnap-DX”!

用法:
ctrl+shift+f   全屏拍照
ctrl+shift+r   选择拍照区域
crrl+shift+w   滚动拍照(在自动滚动窗口处打√)
发表于 2006/2/6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参照<补行决>里的小泻脾汤.也确实没有人参啊.大家怎么看?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3: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溪黄草先生!
钦安先生的方解迟早都要发上来的 。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3: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武陵-浪人 at 2006/2/6 10:47:
可参照<补行决>里的小泻脾汤.也确实没有人参啊.大家怎么看?


民间中医 &#187;  理法方论 &#187; [分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72&fpage=1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中医 &#187;  理法方论 &#187;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613

辨脾脏病证方

                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4: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了解有限,
但是看来仲景对《辅行诀》里提到的方药是有所取舍加减的,所以只能列为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5,6,7楼谈到「四逆散」。

这里看到一篇「四逆散」的相关文章,
不过该文只是提到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认为「当依桂林古本为是」,
其他引用的医家基本上是以宋本四逆散为主。

民间中医 &#187;  理法方论 &#187; [转帖]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7224162 先生转帖)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93

兹录该文引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的段落如下,馀详见原帖:

=========================================================

《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③

  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⑤

  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⑥此条更明白展示了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关系,笔者认为此条之方证似更符合临床实际。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2/8 at 23:46 ]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8: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原是讨论「四逆汤」的,但「四逆散」的问题也是【桂本】和【宋本】的较大岐异,将来如果「四逆散」的讨论内容多了,再分割成独立的主题,今暂发在此:

下文谈到钦安先生对【宋本】的「四逆散」是有意见的:

民间中医 &#187;  理法方论 &#187; [转帖]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93

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郑钦安《郑钦安医书阐释》,巴蜀书市社出版社,1996,P806)
发表于 2006/2/24 11: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逆散 桂林本 和 宋本 真是天壤之别!

考古仍需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7 1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