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憺憺大动

怔忡       

是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跳动往往上至心胸,下达脐腹。是由于心血、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与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较重。心悸为阵发性,怔忡多为持续性 ;心悸有虚有实,怔忡多偏于虚;一般说心悸多属功能性,怔忡多属器质性。这是二者在临床上区别的要点。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进一步发展, 似又不能截然分开。故临床上常是心悸、怔忡并称。

怵愓       

指受恐惧刺檄而引起心跳不安。

心动悸       

指心脏较剧烈的跳动,不但患者自觉心悸,而且从外观亦可觉察其搏动,所谓“其动应衣”。参见“心悸”、“怔忡”条。

心中憺憺大动       

“憺”,空虚而震动之意。心中,憺憺大动,形容心脏剧烈跳动,有空虚感。多见于温热病的后期,因阴卢水亏,虚风内扰,心神不能自主所致,常伴有手足蠕动、神倦脉虚等心肾阴亏、肝风 内动的症状。

真心痛       

类似心绞痛。主要症状为心前区发作性绞痛,常兼有心胸憋闷感,甚则出现大汗、肢冷、紫绀等现象。为区别于心窝部位疼痛(即胃烷痛,古书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自汗       

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        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大汗       

指汗出过多的现象。可因热盛迫汗、发表太过、病后气虚、元气欲脱等原因而出现。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甚则“亡阴”;汗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阳”。参见“亡阴”、“亡阳”、“漏汗”、“热汗”、“冷 汗”等条。

额汗       

指头额出汗而身上没有汗出的症状,以阳明证兼有瘀血和湿热证为多见。 因热郁于内,不得发泄,故循经脉上越,热退则汗自止。如因病后,或老年人气喘,气逆于上,往往也头额多汗,属虚症。如重病末期,神倦肢冷 ,腹泻,脉微细,突然额汗大出,这是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液随气而脱的危象。

漏汗       

指表证发汗太过,以致阳气受伤,卫虚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现象。由于出汗过多,不但阳气不足,而且津液耗损,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连绵不断。是因胃肠热盛、邪热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汗

即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这是热病过程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如抵抗力尚强,正能胜邪,则病随汗而解,是一种好现象;但如果正气不足,战栗而不能出汗,则是邪有内陷的趋势;或虽能汗出而正气也随之外脱,则是危 重证候。故出现战汗时要注意严密观察,如患者汗出热退,脉搏和缓,是邪去正安,可让病人充分休息,使其元气逐渐恢复,不必惊扰;若汗出肢 冷,脉搏躁动,烦躁不宁,是正不胜邪,有虚脱倾向。宜及时救治。

脱汗       

又称“绝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状 。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侯,是阳气将绝的征象,故称。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

汗出如油       

指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状如油样粘腻,见于亡阳虚脱,如中风脱证等。参见“脱汗”条。

热汗       

指发热时的出汗,见于汗出热不退或退而复热时,可伴有口渴、烦躁、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数等热性证候。多因风邪化热或内热蒸迫所致。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等寒性证侯。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膜理松疏而致;亦可因受惊引起。

心汗       

指心前区(包括前胸正中部位)一片出汗独多的症状。方隅《医林绳墨》称:「皆因多虑,有伤心脾」所致。

阴汗       

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一片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眩晕       

眩,眼目昏花;晕,头脑晕转。本证有多种称法,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巅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叫“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称为“眩冒”。多与体虚、肝风、痰气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虚、有实,以虚证为多。虚证多属肝肾阴亏或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实于肝肾阴虚的,症见头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遗精耳鸣等。属心脾两虚的,症见心悸失眠,体倦纳减、面色[白光]光、唇色淡等。实证多属肝风上扰、痰浊阻闭所致。属风阳上扰的,症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属痰浊阻闭的,症见头重、多痰、胸闷恶心等。

瞑眩       

本来是指头昏目眩、眼睛睁不开的症状,但古书往往把瞑眩和药物反应联系起来(《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的,称为“瞑眩”。

徇蒙招尤       

语出《素问.五肢生成篇》。指头晕眼花的症状。“徇蒙”是目瞬动而蒙昧不明;“招尤”是头部动摇不定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巅疾

郁冒       

指郁闷眩晕,甚则发生一时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苏醒。可由血虚而亡津液或肝气郁结、外邪阻遏等所致。《金匮要略》:,新产妇人……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巅疾       

“巅”,指头顶。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脏腑血气皆上会于头部。故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发生巅疾。

头扁       

常见症状之一。病因主要有风、热、湿、痰、气虚、血虚等几种。属于风的,头目眩晕,怕风,汗出;属于热的,壮热,面色烦渴,多汗;属于湿的,头重如裹,身热不扬,四肢酸倦;属于痰的,头目眩晕,恶心,欲吐;属于气虚的,绵绵作痛,遇劳加重,倦怠气短;属于血虚的,痛在额上,下午痛甚,常与心悸、怔忡、眩晕并见。头痛一证,“大抵风则抽掣,寒则拘急(抽掣、拘急是形容头痛的性质),热则烦心,湿则头重,痰则欲吐”,(秋日散人《医学说的》)。这是一般常见头痛的病因辨证。此外,尚有“肝厥头痛”、“瘀血头庸”、“偏头痛”、“雷头风”等,各详本条。

瘀血头痛       

头痛证之一。症见头昏而胀,头刺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舌见瘀点或紫暗,脉涩。多因久病气滞血瘀或因外伤后遗所致。

肝厥头痛       

简称“厥头痛”。因肝气失调而引起的一类内伤性的头痛症。其中,因怒气伤肝,肝气上逆,上冲于脑而发作的头痛,称“肝逆头痛”,疼痛常以左侧为甚,并伴有胁痛;若平素胃气虚寒,以致肝胃不和, 肝气夹胃中寒渴之气上冲厥阴经脉,症见头巅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沬的,称“厥阴头痛”。

头摇       

头部摇动、颤动的一种症状。病因各有不同。因胆火内郁而引动肝风的,见突然头摇、目眩耳聋、颈项强痛等。因阳明实热而引动肝风的,见高热面赤、腹痛便秘、胸闷烦躁等。因年老肝肾不足,病后气血虚弱,虚风内 动的,头常不时摇动,多伴有其它虚弱症状。此外,小儿急惊发作前也会出现头摇,这是肝风内动的先兆。

头风       

指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症。由风寒侵入头部经络,或因痰涎风火,郁遏经络,以致气血壅滞所致。症见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眼睛,甚则目昏不能睁开,头不能抬举,头皮麻木,有的患者可 以兼见眼的症状。

真头痛       

头痛证之一。其症状为头痛剧烈难忍,连脑户尽痛,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以上。前人认为此由邪入脑户所致。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则痛不可忍,为头痛中之危重病症。其中有些可能和颅内疾患(如脑室内肿 瘤等)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头风

偏头痛       

一种发作性的头痛证。临床表规以头痛剧烈为主。但其痛处相对固定偏于左或右侧。在比较疲劳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发作。多因肝虚、肝阳偏亢、痰热等所致。前人又有偏左属风与血虚,偏右属湿痰与热之说 ,然亦不宜拘执。

雷头风       

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于上所致。

脑风       

风邪上入于脑所引起的病症。属头风一类疾患,主要症状:项背恶寒,脑户穴(风府穴之上,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局部冷感,恶风,头部剧痛,痛连齿颊。

头重       

头部自觉重坠的症状,并觉头如被布带裹扎之感。多由外感湿邪或湿痰内阻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因感外湿的,有表证,头重而颈项酸痛;由湿痰内阻的,无表证,头重而眩晕,恶心,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四肢困倦。此外,气血虚弱或阳明经的实热证也可见头重,但前者以虚弱症状为主,后者以火热症状为主。

神思间病       

泛指精神、神经活动(特别是思维意识活动)失常一类病证。

癫狂       

癫和狂都是精神错乱的疾病。癫,表现为抑郁状态,情感淡漠,沉默痴呆,语言错乱,不知饥饱,甚则僵仆直视,属虚证。病由痰气郁结,或心脾两虚所致。狂,表现为兴奋状态,喧扰不宁,衣被不敛,打人骂人,歌笑不休,多怒,甚则逾垣上屋,属实证。病由阳气过亢,心神外越所致。故《难经.十二难》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但是,癫与狂在病理变化上仍有关联。癫病经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现狂证;狂病既久,郁火渐得宣泄而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症。故常癫狂并称。

痫症       

又名“癫痫”,俗称“羊痫风”。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时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发出如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时地发作。中医认为其病因系大惊大恐,伤及肝肾,肾虚肝旺所致。或续发于其它疾病,痰聚经络,致使肝气失于调和,气逆痰涌,阻塞清窍,而突然发作。亦有由于先天因素而得者,多发于儿童时期。临床上痫症分为“阴痫”和“阳痫”两类。按病因分又有“惊痫”,“风痫”,“食痫”,“肺痫”等。详见各条。

阳痫       

痫证偏于实热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比较壮实,发作急骤,卒倒啼叫,抽搐吐涎,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身热,麻弦数。小儿急惊风的别称。

阴痫       

痫证偏于虚寒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较弱,或痫症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结不化。发作时证见面色苍白,呆滞无知,不动不语,身冷,脉沉弦。小儿“慢惊风”的别称。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痫

痫证发作时头强直视,不省人事,甚至牙关紧闭。多因肝经积热所致。 由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痫病,实即小儿急惊风。

惊痫        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唐宋医书所截的店痫,即指小儿惊风。

肺病       

痫证的一种。发作时面色灰白,目睛上视,惊跳,颈项反折,手松开,张口吐舌,声如羊叫等。由肺虚受邪,伤及肝肾所致。

食痫        痫证的一种,见于小儿由乳食所伤而诱发。

酒悖        酗酒后胡言妄动的状态。

脏躁       

是种发作性精神病,以女性患者为多。在未发时,常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激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症状。发作时自觉烦闷,急躁,无故 叹气或悲伤欲哭,甚至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亦不完全消失。故与癫痫不同。本证类于癔病,由心肝血虚,兼有情志抑郁,血躁肝急所致。

百合病       

古病名,见《金匮要略》。是一种心肺阴虚的病症。临床表现为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欲食又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神志有时不宁,或作自言自语,伴有口苦,尿赤,脉数等内热见症。类似西医 神经衰弱,癔病,或某些热病后期虚弱症。亦有人认为《金匮要略》用百合、地黄等滋阴药治疗本病有效,而命名。

喉吤       

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吤”,即芥蒂.是喉中如有芥蒂状物阻塞的症状。

齘(音“谢”)齿       

睡眠时上下齿摩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

郁症       

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症。有实症、虚症之分。实症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三类。“肝气郁结”则肝失条达,症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表现腹胀嗳气,不思饮 食。“气郁化火”则肝火上逆,症见口干口苦、头痛、急躁、胸闷胁胀等。“痰气郁结”则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虚症则分 久郁伤神与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则营血耗损,心神失养,临床表现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等。“阴虚火旺”则虚火上炎, 临床表规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等。

不得眠       

又名“不寐”。指难以入睡,或睡而不熟。多由于劳神过度,阳虚内热,血虚不能养心,忧思郁结,老人阳气衰,胃不和或火炽痰郁,温病卅 热盛等原因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9、 中医名词术语

中风        

“风”指“内风”。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又称“卒中”,即“急骤的风证”之意。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嗜食肥甘厚味,痰热内壅而化风;或气血亏损而生虚风;或本内虚耐 骤然感受外来的风邪等等。古籍中按其症状分类中风和真中风两种。“类中风”:卒倒、昏迷、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言语障碍等,按病情轻重 又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以中络最轻,中脏最重。除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病外,世包括了脑实质及脑神经的一些病症。 “真中风”除有类中风的症状外,初起即有发热恶风寒等症状。实际上,发热也常是脑血管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故此说的鉴别意义不大。另一说 认为,类中风只是暂时的知觉丧失,醒后无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等症,系指“气厥”、“食厥”、“血厥”一类疾病而言。以上两说只作了解古医 籍的参考。“风”指“外风”。即外感风邪的病症,症见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伤寒论》)l。

中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临床以卒倒昏迷为特征,分闭证、脱证二类。闭证又分阳闭、阴闭。阳闭者昏迷、牙关紧闭、握拳、面红气粗,或痰声漉漉,二便常俱闭,舌苔黄腻,甚则舌卷缩,脤弦滑而数。阴闭者昏迷,牙关 紧闭,握拳,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冷,舌苔白腻,脉沉滑。脱症:深度昏迷、眼合、口开、鼻有鼾声、呼吸微弱、四肢寒冷,或两手撤开 ,遗溺,大汗出,或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中腑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卒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偏瘫、口眼歪斜、语言困难,或痰涎壅盛、不能语言、二便失禁或闭阻等证。

中胳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病在络脉,出现口眼歪斜、肌肤麻木等症,或伴有头晕、头痛等。

中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病在经脉,不昏倒而出现半身偏瘫、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语言不流利、脉多弦滑等症。

喎僻不遂        

口眼歪斜,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口歪斜而目不能紧合的,称为 “口眼喎斜”若只见口角歪斜的,称为“口僻”或“口喎”。多由于风痰阻于经络所致。受邪的一侧,因络脉之气痹阻塞。呈松弛状态; 健侧气血运行如常,肌张力较高。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歪向健侧。类似颜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一类疾患,“不遂”主要是指“半身不遂”多由脑血管意外所致,常与喎僻症状同时并见,故名。

半身不遂        

又称为“偏瘫”或“偏风”。指一侧肢体偏瘫或不能随意运动。久病则患肢此健侧枯瘦,麻木不仁,故又称为“偏枯”或“偏废不仁”多属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8/3 16: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懿

又名“风癔 ”,中风症候之一。指猝然昏倒,舌强不能言,喉中有阻塞感和痰鸣音。是由痰火闭塞所致。

风痱        “痱”与“废”同义。指中风后出现偏瘫。

瘖痱        中风证候之一。“瘖”语言不利或不能讲话,“痱”,四肢痿废,不能运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证是因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四肢不用        四肢痿软,失去活动能力的症状

身不仁        身体肌肤麻木,失去各种皮肤感觉的症状。此因邪气中于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

暴仆        卒然昏仆的症状。多因肝风内动,痰涎攻心,或气火上冲所致。常见于中风、癫痫、厥证等病。

僵仆        卒然昏仆倒地的症状。

眴仆        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

直视        指患者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两眼向前凝视,目睛无神的症状。常与其它 脑神经症同时发生。多由肝风内动所致。见于中风、惊风、癫痫等病。

昏愦        神识昏乱,不明事理的症状。

口噤        牙关紧闭、口不能张的症状。

泄风        指揍理疏松而外感风邪,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 .风论》。皮肤长小疙瘩并有搔痒的病症。

偏沮       

“沮”润湿之意。“偏沮”是偏于半身出汗的症状,因患侧无汗,健侧有 汗,故偏于半身润湿。由于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可见于中风或某些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鼾声       

俗称“打呼噜”即入睡后发出的呼吸粗鸣声。正常人是属生理现象。病理 性的鼾声多见于昏迷病人,属痰阻心窍的闭证,也可见于温病的热盛伤阴或肺气不利等。

蹇        转动艰难之意。如舌蹇则语言不利,蹇膝则是不能行。

厥        逆气自下而上,通常是指从腹部上至心胁部,多属寒邪为病。忽然昏晕不知人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指肢体或手足逆冷,亦可同时兼见昏厥的情况。

昏厥       

卒然仆倒,四肢厥冷,昏蒙不知人事的证候。视病因的不同,患者可经短暂而自行复苏,也可持续而昏迷不醒。包括今称的“一时性昏晕”和“昏迷”两症,前者见于“郁冒”各种“厥证”和中暑等,后者见于中风,“ 实厥”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厥冷

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也叫“手足逆冷”,或简称“四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暖,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舌淡等;热证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 ,阳气不能外达四肢,但常有胸腹灼热,口渴心烦,或神昏谵妄,舌质红绛,脉促或沉迟有力等。

厥气       

泛指一些继发性病因。如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浊闭阻、食积停滞或暴痛等,因这些病理变化,在病理过程中又起了致病作用。《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的就是血随气逆、脉道壅盛而致 突然昏仆的病理。

厥症       

是泛指突然性的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不久即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中医认为其成因大致可分两类,一为平时肝阳偏旺,饮食不节,精神周度剌激或剧痛等,使气机逆乱,血随气逆或痰随气升,蒙闭心神而发; 另一成因系因元气素弱,或因病后气津受伤,或失血等,致使气血不能上承而发。据内经论厥症,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 “薄厥”、“尸厥”等。后世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等,详见各条。

暴厥       

古病名。是因气逆于上,而致卒然仆倒,不省人事,脉来躁疾如喘的病症。《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煎厥       

古病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临床表现: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素问.生气通天论》。

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气厥       

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 ,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

血厥       

由于血病所引起的厥证。有血虚、血实的不同。血虚而厥,多见于失血过多或久病贫血,因脑部一时缺血而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张自汗,呼吸缓慢。血实而厥,多因内有瘀血,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倒, 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食厥       

由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厥证,又称“食中”。见于暴饮暴食后,偶感风寒或因情志触动,食滞中脘,气逆而上壅,使清窍闭塞而昏厥。症见脘腹胀满,嗳出食物腐味,舌苔厚腻,脤滑数等。但当食物吐出后即可苏醒。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6: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厥症状

寒厥       

因阳气虚微而引起的厥证。《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如因内脏虚寒的,症见神倦恶寒,下痢清谷,四肢逆冷,口不渴;或见身冷蜷卧,腹痛面赤,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因寒凝血脉的,则四肢厥冷,关节疼痛,脉微细等。

热厥       

由于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的病症。热厥与寒厥的区别点是:寒厥的腹部清冷,多伴有寒泻的症状,热厥则胸腹有灼热感,且有目赤,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 糙等实热见症。


蛔厥       

因蛔虫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症见腹部绞痛,四肢发凉,痛甚则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虫,时发时止,或伴有寒热,胃肠功能紊乱等证候。类似于肚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病。

肝厥       

由肝气厥逆而上冲的病症。主要症状有手足厥冷、呕吐昏晕、状如癫痫、不省人事等。患者平素即有阴虚肝旺,常因受到精神刺激而诱发。

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患者呼汲微弱,脉极微细,或毫不应指,故乍看似死,须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可见于某些气体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脑震荡等病。

大厥       

属“中风”的病症。指中风卒倒,昏迷不醒的证候,与“厥证”昏倒不久即行复苏的症状有别。参见“中风”条。
气上冲心        指病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的症状。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肠,或肝胃之气上逆所致。

痿症       

定指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症,又称“痿躄”(音“毕”),多由下肢无 力开始,渐至手足软弱,肌肉麻木不仁,皮肤干枯失泽等。亦有在高热后出现四肢痿弱不举,或产后萎软失用的。其病因可能由于“肺热叶焦”, 邪热灼伤血脉,或阳明湿热伤筋,致筋弛不收;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使筋失濡养所致。按其病因和症状还有“筋痿”、“脉痿”、“肉痿”、 “骨痿”、“皮毛痿”等。详见各条。

脉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证见下肢肌肉萎缩无力,胫部软弱不能站立,膝踝关饰不能提屈等。由心气热,气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脉空虚;或因失血过多,经脉空虚,使肌肉麻痹,进而发生本病。


筋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口苦,筋急而痉挛,阴茎弛绥不收,滑精等。本病系由于肝气热,肝阴亏损;或过度耗损肾精,使筋和筋膜失去滋养而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7: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痹证

肉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肌肉麻痹不仁,萎弱无力。本病系由于脾气内热,胃阴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营养的输布;或因久居湿地,肌肉为湿邪所伤而致。

皮毛痒       

指痿证之见皮毛枯槁失去润泽的症状。《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骨痿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 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痿厥       

“痿证”的症状之一,即手足萎弱无力而不温。痿证与厥证的合称。

痹症       

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 ”,“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详见各条。

风痹       

又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痹       

又称“痛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肢体酸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遇寒痛增,得热痛灭。病因为风寒湿中以寒邪偏胜,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痹       

又称“着痹”。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粘腻滞着所致。故《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热痹       

痹症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胸闷等全身症状。病因素有蕴热,再感受风寒,热为寒郁,气机不通,久则寒亦化热;或风寒湿之邪留滞经络,日久化热而成。


脉痹       

语出《素问.痹论》。凡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

筋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气侵于筋所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4 1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