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痹语

肉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的症状为主的痹症,又称为“肌痹”。临床表规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汗出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肉所致。

皮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痹症。临床表现为肤冷麻木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表,使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骨痹       

语出《素问.痹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五脏痹       

因痹证日久不愈,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等发展至与其相合的内脏,致内脏受伤,而相应出现,肝痹、心痹、肾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气不运,邪气乘虚而 袭,积聚于胸腹所致。(参见《素问.痹论》等篇》)

心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心悸,气喘,咽干,常叹气,烦躁,容易惊恐 等。由“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入发展所致。《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一说因思虑过度,心血虚损, 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

肝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 胁痛,足冷等。古人从脏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内积所致。如《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脾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四肢倦怠,胸闷,咳嗽,呕吐清涎等。古人从脉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疾病深入发展所致,如《素问.痹论》说:「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一 说由于四肢运动过度,汗出当风,邪气积在腹中所致。

肺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肾痹       

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骨萎弱不能行走,腰背弯曲,不能伸直,或关节肿胀,强直不能屈曲等。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肾。一欣认为气积于小腹和外阴部,内伤肾气所致。

挛痹       

语出《素问.异法方宜论》。筋脉拘急为“挛”,肌府疼痛麻木为“痹”。泛指痹证的筋脉拘急,肌肤麻木,疼痛和关节活动不灵的一类症状。

阴痹       

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湿属阴邪,故痛痹、着痹为阴痹。指痹证发于阴分。如“五脉痹”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鹤膝风

痹气       

指阳气虚,内寒盛,使营卫之气失调,血行不畅,而致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理。《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远痹       

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日久不痣的痹证。

血痹       

语出《金匮要略.血痹虚痨病脉证并治》。是身体局部麻痹、疼痛一类的内伤病症。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的痹痛,脉微而濇紧。病由气血内虚,因劳倦汗出,或当风睡卧,邪气柔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

胸痹       

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因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致水饮或痰渴闭阻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为胸背痛、胸中气塞、呼吸喘促 、咳嗽多痰等。

肠痹       

古病名,语出《素问.痹论》。内脏痹证之一,即痹证影响于大小肠所出现的一种证候。主要症状为渴饮而小便不利,腹胀泄泻。因大小想肠之气 痹阻不行,致水道不通,糟粕不化,清浊不分所致。

胞痹       

语出《素问.痹论》。“胞”,指膀胱。“痹”,指气机阻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小腹胀满,小便艰濇不利,小腹部有压痛。是由风寒湿之邪侵犯膀胱,影召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鹤膝风       

以膝关节肿大疼痛,而股胫的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名。病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流注关饰所致。大多由“历节风”发展而成。

历节风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 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筋骨懈堕       

筋骨松弛无力,难以支撑身体的症状。

身体烦疼       

指肌肉关节疼痛,烦忧不宁,周身不适的症状。

支节烦疼       

四肢关节烦热疼痛的症状。

腨[病捐]       

语出《素问.阴阳别论》)。“腨”:即腓肠肌,“[病捐] ”肓,酸痛。指腓肠肌酸痛的症状。 ◎[病捐],外面为“病”字去“丙”,里面为“捐”字去“手”。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折髀

“髀”即股部。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症状。如坐骨神经痛等。

偻附       

“偻”屈背之意。“附”,同俯。偻附是行路时曲背弯腰,头向下俯的体征。是肾气衰而筋脉虚疲的表现。

天柱倒       

指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的体征,多见于小儿发育不全.或年老体弱 者。若见于病久,是肾气大虚,精神气血俱衰之侯。

胃痛       

又称“胃脘痛”。因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而发病。初则肝胃不和,胃气郁滞;久则气滞血瘀,损伤胃络,由气及血而成此证。临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之 分。属于肝胃不和的,如胃脘胀满,痛连胁肋。兼有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苦的为火郁;若痛处固定而拒按,便黑、脉涩的,为血瘀。属于脾 胃虚寒的,症见隐痛喜按,泛吐清水,形疲肢冷,大便不实等。

九种心痛       

其名称原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九种心痛”是泛指上腹脘部和前胸部的疼痛,主要有两种分类法: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 痛(《千金要方》卷十三)饮心痛、食心痛、血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悸心痛、虫心痛、疰心痛、气心痛。至于“真心痛”则类似心 绞痛,详见“真心痛”条。

食痹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胃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饮食入胃后上腹部觉闷痛,吐出则觉舒服。多因肝气乘胃,胃脘气滞所致。

腹满       

“腹胀满”。是指腹部胀满的症状。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脾阳失运所致,每兼下利腹满痛而喜温、喜按,苔白,脉缓弱。实症多因热结胃肠所致,每见便秘,腹痛拒按,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月真]胀       

“[月真]”,饱胀之意。即上腹胀满的症状。多属脾失健运,消化不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呕吐       

由于邪气在胃、胃失和降、气反上逆所出现的症状,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但实际上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都统称为“呕吐”。临床常见有胃寒、胃热、伤食、痰浊等四种。胃寒的,呕吐清水,口中多涎, 喜热恶冷,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胃热的,食入即吐,吐出物酸苦夹杂,口有臭气,喜冷恶热,舌苔黄腻;伤食的,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呕吐物多属酸腐宿食,吐后稍觉舒畅,舌苔厚腻;痰浊的,平素多有头眩、胸闷、心悸等症,呕吐黏痰或清涎,舌苔滑腻。

干呕       

指呕吐时有声无物。多由胃虚而邪气上逆所致。


啘        即干呕。呕而无物之意。


心下温温欲吐       

语出《伤寒论》。“心下”,指胃脘部位。“温温”,恶心之意。全语形容胃脘间有恶心感欲吐又吐不出。是因胃中寒饮上逆或 胸中痰气阻塞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泛恶

也叫“恶心”。指胃脘间由痰浊、湿邪、食滞等原因而出现欲吐难吐,泛溢清涎或酸水等症状。

哕       

因胃气上逆而发出的呃声,也即“呃逆”。参见该条。与啘同义。王履《医经溯洄集》:「夫啘与哕,盖字异而音义俱同者也。」

呃逆       

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症状。有由于过食生冷或过服苦寒药物所引起,的;有由于过食辛热或过服温燥药物所引起的;有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胃气郁逆引起的;也有由于久病、重病脾胃虚寒引起的。这些因素都会使胃气上逆而出现呃逆,辨证上宜分清寒热虚实。“胃寒呃逆”,呃声沉缓,得热则减,得寒呃增,手足不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胃热呃逆”,呃声洪亮,连续有力,烦渴口臭,面赤便秘,舌苔粗黄。“胃虚呃逆”,呃声微弱而缓,很久才呃一声,厌食,食下易胀,形倦神疲,舌淡红,光剥无苔。久病、重病出现虚呃,呃声短频而无力,多属危重症候。“胃实呃逆”,多因暴食伤胃,食滞胃脘,或痰浊阻滞所致,呃声较频而有力,嗳出腐败酸臭气,常兼见腹痛,胸脘痞闷,或呕吐痰涎。

噫气       

又称“嗳气”。《景岳全书.杂证门》:「噫者,饱食以息,即嗳气也 ....。」多因肝胃不和或饱食、胃气阻郁所致。其症状为胃中似有气上胃,微有声响,但与频频作呃的呃逆不同。

噎膈       

吞咽有梗阻的感觉谓之“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谓之“膈”。“噎” 常是“膈”的前期症状,但多合称为“噎膈”。可见于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而致 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转输,聚而成痰;肝伤气郁血滞,积而为瘀;痰瘀互结,内阻食道,胃失和降而成。久则津血枯竭,胃气虚败、脾阳不振,出 现衰竭证候。临床分三种类型:痰气交阻。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隐痛,大便艰难,口干咽燥。瘀血内结。症见胸膈疼痛,痛如锥刺.食入 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呕吐痰涎紫血,大便干黑。 气虚阳微,症见饮食不下,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 足肿,腹胀。

反胃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的食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以其食入反出,故名。《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作“翻胃”。主要是脾胃虚寒所致。
上膈下膈        上膈是食入即吐,下膈指朝食暮吐。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嘈杂

是一种胃烷、心口部位的症状,虞搏《医学正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烷作痛……。」其痛往往得食即止。多因痰火、肝胃不和、胃热、血虚等所致,是溃疡病和胃炎等病较常见的症状。

吞酸       

方隅《医林绳墨》:「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上,以致咽溢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亦即胃中泛酸。多因肝气犯胃所致。有偏热偏寒之分。偏热兼见心烦、咽干、口苦、苔黄;偏寒兼见 胸脘隐痛,呕吐清涎,舌苔淡白。

嗳腐       

胃内带食腐的气味从口中排出,叫“嗳腐”,《伤寒论》称为“干噫食臭 ”。多见于消化不良。若从胃内排出的气体无味的,称为“嗳气”。《伤寒论》称“噫气”,俗称这种嗳气为“胃风”。多因中焦气滞,胸膈胀满 ,故嗳出才觉舒畅。多见于胃病及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的患者。

宿食       

或称“宿滞”、“食积”或“伤食”。由于脾胃运化失常,或脾胃有寒,食物经宿不消,停积胃肠,故名。初起多有胸烷痞闷、恶食、嗳腐吞酸、舌苔厚腻等症状。

纳呆       

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

阴结       

指脾肾虚寒所致的大便秘结,临床表现:病人多体质虚弱,大便多日不解,虽有便意,但难于排出,腹中一般没有胀满感觉,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脉多沉迟。

关格       

病名。“格”是格拒,“关”是关闭。上见吐逆叫“格”;下见二便不 通叫“关”。在上由于三焦之气不流通,寒遏胸中,饮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于热结下焦,津液干涸,气化障碍,故关闭。关格者,大小不通也 。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脉诊术语。《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 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意指阴阳之气均盛极,形成阴阳离决之势,故名。

走哺       

指上见呕逆,下见二便不通的病症,汪必昌《医阶办证》认为系“由下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入”所致。

吐失       

呕吐物中混有粪便。是由于胃肠阻滞,阴阳错乱,清浊混淆而出现。可见于肠梗阻等疾患。

除中       

古病名。语出《伤寒论》。“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气 。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

热中        

热邪留滞肠胃的意思。“消瘅”的别名。风病的一种。因风邪侵犯阳明胃经而化热,以目黄为主症(《素问.风论》)。

脾约       

语出《伤寒论》。指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的一种病症。多因睥的运化功能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故大便干结难解。

交肠       

大小便易位而出,即大便时有尿流出,或小便时有粪水流出,故名。多见于膀胱、阴道损伤后与直肠形成直肠膀胱卅等疾病。

臌胀       

即“臌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症。致病原因有:因于情志郁结,气失调达,肝脾受伤者;有因于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者;有因虫积或其它传染病损仍肝脾,阻碍 气血者。病变多在肝、脾、肾三脏,而且互相影响,以致气血,水浊瘀积腹内,故腹部日渐胀大而成臌胀,如患者头面四肢消瘦,只腹部胀大的, 称为“单腹臌”;因其形状类似蜘蛛,故又称蜘蛛臌。

气臌       

臌胀类型之一。因于脾虚气滞者,症见胸腹胀满不适,按之仍觉柔软, 伴有气逆,嗳气等症状。因于七情郁结、气机壅寒者。症见腹大、青筋显露,肤色苍黄,四肢消瘦等。

血臌       

臌胀类型之一。亦称“蓄血臌”。主要症状有吐血、衄血、便血或大便色 黑、小便赤、身发瘀斑等,腹内可摸到肿块,并逐渐增大。病因主要由于 瘀块阻滞,影响水湿的运行。本症可见于肝硬化,亦见于子宫或卵巢肿瘤 等病。

虫臌       

由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臌胀称“虫臌”又称“蛊胀”,或简称“蛊”。临床表现;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病因是虫毒结聚于内 ,肝脾受伤,脉络瘀寒,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所致。

水臌       

臌胀类型之一。主要症状有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多数患者面色萎黄,或伴黄疸,身上有时可见红点(蜘蛛痣)。此由肝郁伤脾,肝失疏泄,脾不运化,水毒结聚所致。

肿胀       

全身水肿谓之“肿”,腹部胀满谓之“胀”。前人有分头面四肢先肿而后腹胀的属水,先腹胀而后四肢肿的属胀。但是,水亦有兼胀的,胀亦有兼水的,一般把水肿腹胀满的症状,统称之为“肿胀”。


肤胀       

语出《灵枢.水胀篇》。是寒气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症。其临床特点是腹部膨大,叩之中空不实,身肿,用指按压腹部,被压处凹陷不应手而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

气胀       

腹部胀满的症状,叫做“胀”,因气滞而引起腹部胀满叫“气胀”,病因多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有关。参阅“气臌条”。

酒胀       

胀之因于酒积所伤而得病,故名。主要症状为腹胀如斗,或见便血,尿血,脉数或涩。病由酒毒所伤,湿热蕴结肝脾,气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所致。

中满       

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因气虚、食滞、寒浊上壅、湿热困阻等原因,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痞塞而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积

“积”是指胸腹腔有形块的一类病证。《难经.五十六难》就它的发病病机、部位、形态等用五脏来区分,如心之积叫“伏梁”,肝之积叫“肥气,脾之积叫“痞气”,肺之积叫“息贲”,肾之积叫“奔豚”,合称为 “五积”。原文对五积所描述的各种症状,可能包括肝脾肿大,以及胸腹腔的肿块、积液、脓肿等病变。由于缺乏具体而实用的治法,故五积这类 名称,现已少用,参见各条。

伏梁       

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古代文献描述本病症状主要有三种说法:五积病之一,属心之积。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烦 ,睡眠不安。(《难经.五十六难》)下腹部坚硬胀满,有包块在腹腔肠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内有脓血瘀积,脐周围疼痛,身肿,下肢浮肿, 忌切按。(《素问.腹中论》)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时唾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肥气       

古病名。五积病之一,属肝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左胁下有肿块突起,状如覆杯,久则咳嗽呕逆,脉弦细。本病多由肝气郁结,瘀血停聚所致。类于脾脏肿大等疾病。


痞气       

五积病之一,属脾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像覆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会使人发黄疸,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多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所致。

息贲       

古病名,见《灵枢.经筋篇》;《难经.五十六难》等。五积病之一,属肺之积。症见右胁下有包块,形状如履着的杯子,呈急迫感,有见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热、咳嗽、呕逆、呼吸迫促等症状,这是肺气郁结,痰热 壅遏所致。

息积       

古病名。语出《素问.奇病论》。病因肺失肃降,肺气长期郁积所致。症见胸胁胀满,呼吸气逆,但不妨碍饮食。类于肺气肿等病。

奔豚       

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
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 ,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肝着       

古病名。见《金匮要略》。着,邪气留着之意。由于肝脏气血郁滞,出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经过摸按后才觉得舒服,并喜欢热饮的病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症瘕积聚

虫积       

是指寄生于腹腔脏腑(以胃肠道为主)的寄生虫病,以儿童为多见。主要症状有“嘈杂”腹痛,时发时止,久则面色萎黄,消瘦或腹部膨大等。

症瘕积聚       

症瘕和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症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症瘕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不同名称。症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调,气机阻滞,瘀血内停 ,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瘕聚       

妇女任脉受病的证候。主要症状为腹部脐下有硬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

血瘕        

属妇女症瘕一类疾病。多因月经期间,邪气与血结聚,阻于经络而成。主要症状:少腹有积气包块,急痛,阴道内有冷感,或见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血瘕在少腹及在胁下,假物成形,无常处。

石瘕       

语出《灵枢.水胀篇》。本病多因月经期间,寒气入侵,恶血停积所致。主要症状为子宫内有块状物形成,日渐增大;如怀孕状,并有闭经等,以包块坚硬如石,故名。类于子宫肿瘤。

血症       

由血瘀积滞,逐渐形成,主要症状,胸腹肋间疼痛,按之觉硬,推之不移,身体日渐消瘦,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妇女患者可有经闭。

痞块       

指腹腔内的积块。

伏瘕(虙瘕)       

古病名。语出《素问.气厥论》。“虙”与“伏”音义相通。指一种邪气伏于大肠的瘕证。下腹部有时鼓起块状,但有时消散,可伴有腹痛,便秘等症状。多因大肠热气郁积所致。

固瘕       

语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症并治法》,它是胃肠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大便先硬后溏,或硬粪和稀粪夹杂而下,这是因肠间寒气结聚所致。

痃癖       

古病名。“痃”与“癖”是两种证候,但习惯上通称为“痃癖”。“痃”是形容脐的两旁有条状筋块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寻摸不 见,痛时摸之才觉有物。前人分为食癖、饮
癖、寒癖、痰癖、血癖等多种,其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寒痰结聚,气血搏结而成 。


肠覃       

古病名。语出《灵枢.水胀篇》。主要表现,初起时腹内有块状物如鸡蛋大,以后逐渐增大,腹胀如怀孕状,块状物坚硬,推之可移,月经照常来潮。是由于气阻血瘀,癖积留滞所致。类于妇女卵巢肿瘤。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症

水气       

即“水肿”。水气是从病理而言,水肿是从症状而言。体内水份的运行,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肃降,肾气的开阖调节,脾气的运化转输,其中一脏的功能失常,都能导致水不化气,水分停留而发生水肿。《金匮要略》分 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类型,又按五脏证候分“五水”。 但临床上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参见有关各条。

水胀       

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水肿的别称。以水溢于肌肤而肿胀,故名。多因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认为水胀有别于水肿。汪必昌《 医阶辨证》:「水肿之状,或先足跗肿而上,或先眼窠肿而下,或面目足附一时并肿,渐至于胸腹,甚者外肿而内胀。」「水胀之状,先腹内胀,而后外亦大,渐至四肢亦肿」。

虚肿       

指水肿的虚证,多属于阴水,有由于脾阳虚的,有由于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肿势缓慢,气弱声低,面色暗淡,倦怠泄泻、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等。

胕肿       

“胕”一说与“肤“字通。全身肌肤浮肿叫“胕肿”。参见“阴水”、“阳水”条。

跗肿       

跗,部足背,跗肿乃指足背浮肿。

五水       

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肿病因五脏受水气的影响,出现 不同的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其主要症状为,“心水”,身重而少气,烦躁不得卧,下阴肿;“肝水”,胁下腹部胀满而痛 ,不能转侧,尿量时多时少;“脾水”,腹大而小便难,少气,四肢困重;“肺水”,呼吸不利,身肿而小便难,大便鸭溏;“肾水”,腰痛,排 尿困难,腹大而脐肿,下阴常有水湿渗出,足冷,面形消瘦。


阴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便溏,脉沉迟 。一般多属慢性、虚证。

阳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临床表现多见上部先肿,皮色黄赤,便秘口渴,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正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浮肿,腹满而喘,脉象沉迟。多由于脾肾阳虚,水气不能输化,潴留胸腹,迫及肺脏所致。其标在肺,其本仍在于脾肾。

皮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慢,全身性浮肿,肢体疼痛沉重,无汗,皮肤冷,四肢凹陷性水肿较重,脉浮。多由于脾虚湿盛、水溢皮肤 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蓄水症

风水       

水肿症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脉浮、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浮肿以头面较甚,多由于风邪侵袭,脾肾气虚,肺气失于肃降,通调水道 的功能障碍,水气不行所致。

石水       

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满而不喘,或引胁下胀痛,水肿偏于腹部,脉沉。多由于肾阳虚弱不能化水所致,但与肺脾也有一定关系。

蓄水症       

指太阳膀胱腑之症。主要症状有小便不利、小腹满、睡眠不安,心烦,喝水仍觉口渴,微有恶热,头痛,脉浮。中医认为是由于发汗后表邪未 净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水停下焦所致。

血症       

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的病症。如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衄血、便血、尿血、溲血、溢血、夺血、亡血、圊血、远血、近血、皮下出血等 ,详见各条。中医认为凡外伤、饮食、情志、内伤虚损等均可引起。本症 有虚实之分。虚症为伤阴虚火妄动,或气虚不摄;实症则为火盛气逆,血热妄行。

鼻衄       

俗称“流鼻血”。多由肺热上壅,或胃热熏蒸所致。也有因肝火偏旺或肺肾阴虚而引起的。因肺热致衄的,症见鼻燥、咳呛、痰少等。因胃热致衄 的,症见鼻燥,烦渴引饮,口臭等。因肝火引起的,症见头痛眩晕,目赤 ,善怒等。肺肾阴虚则虚火上升,血随火升而衄血,常兼见咳嗽、盗汗、低烧、头昏、耳鸣等。

咯血       

指未经咳嗽而喉中咯出血块或血点,或痰血一并咯出,因一咯即出,故名。如偶然咯血,或略有咳嗽,是肺有燥热。若咯血频频,面赤心烦,咽喉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是阴虚火亢,多属肺肾阴亏,心肝火旺所致。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癌等病。

吐血       

血液从口而出,包括呕血和大量咯血。参见呕血、咯血条。

呕血       

指血随呕吐而出、色紫暗、量较多,并常夹有食物残渣。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逆乘于胃,脉络瘀滞,阳络损伤所致。以门静脉性肝硬化、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病较为常见。

溢血       

即出血。泛指血液外溢。指咳血、咯血、吐血、衄血等由口鼻等上窍的出血。《张氏医通》:「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从膀胱下达耳。」

夺血       

指血液丧失。夺,劫夺之意。血和汗同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对于血虚患者,本来津液不足,若强发其汗,势必伤营动血,称为“夺血”。

咳血       

指随咳嗽唾痰而出的血。血液来自肺与气管,往往色泽鲜红,痰血相兼,或痰中带有血丝,故称“痰血”。因其随唾而出,又叫“唾血”。多由于咳嗽损伤肺络。因风热燥邪的,见喉痒咳嗽、口干鼻燥;因肝火犯肺的, 见胸胁牵痛,烦躁易怒;因阴虚内热的,见骨萎潮热,咳嗽气短。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症

亡血       

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证的统称。

血枯       

古病名。语出《素问.腹中论》。主要症状有胸胁胀满,甚至妨碍饮食 ,发病时先闻到腥臭的气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目眩、时常大小便出血,病名“血枯”。病因主要有二:一是少年时曾患大出血症,二是酒色过度,伤了肝肾精血,妇女则月经衰少或经闭。指大失血后血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便血       

泛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的证候。本病有因脾虚不能统摄;有因湿热下注大肠而损伤阴络。血色紫暗的,多属气虚或湿毒;血色鲜红的,多属热证。

肠风便血       

因风热客于肠胃或湿热蕴积肠胃,久而损伤阴络,致大便时出血,故名。临床表现:大便前出血如注,血色鲜红,肛门无肿痛,舌红、脉数等。

脏毒便血       

由肠胃积热或湿热郁滞引起。临床表现:下血多呈片块状,污浊色暗,大便溏而不畅,胃纳不振,身体倦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圊血       

又叫“清血”。清,古通“圊”,即厕所。上厕时即大便出血,故名。参见“便血”条。

远血       

指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的病症。因其是远离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近血       

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肠或肛门,血色鲜红,大便时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为大肠热毒引起。多见于痔疮或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溲血       

即“尿血”,也叫“溺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排尿时无明显疼痛,虽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不像血淋的小便艰涩,疼痛难忍。因此一般以有痛的叫“血淋”,不痛的叫“溲血”。临床上分虚证和实证。实证多突然发作,尿血鲜红,排尿时尿道有热涩感觉,如兼见身热面赤,心烦、口渴的为热扰血分或下焦湿热;兼见神疲,目眩耳鸣、腰腿酸软的,为阴虚火动。虚证多属久病,尿血淡红,排尿时多无痛滞感,而食少神倦,面色萎黄,腰脊酸痛、头晕耳鸣等,多因脾肾两虚所致。

大衄       

口鼻一起出血,甚至眼、耳、口、鼻、二阴同时出血的病症,有因血热妄行,也有因气虚不摄所致。

舌衄        即血液从舌体渗出。多因心火炽盛所致,也有因脾肾二经虚火上炎的。

牙衄       

又称“齿衄”。多由胃火上升,血随火动,或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所致。齿龈红肿疼痛,口腔发出臭味、大便秘结的,是胃火上升;龈浮齿摇而微痛的,是阴虚火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