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8: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肌肤甲错

血泄       

即使血。血由大便泄出,故名。参见“便血”条。

血脱       

指大出血而引起的虚脱。指慢性出血病人而有面色苍白无华、形体瘦弱、脉象虚的证侯。

阴斑       

斑之属于虚寒性的、或称为“阴证发斑”。主要表现为胸腹部微见斑点,斑色淡红,阴而不显,伴有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虚大无力或沉微等 。 皮下慢性出血而呈紫暗色的。

肌肤甲错       

又称“肌若鱼鳞”,乃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临床上常兼有身体羸瘦、巩膜呈青暗色等病状。亦见于烟酸缺乏病的皮炎等。

消渴病       

含两义:指渴而饮多,食多而反消瘦,尿多和出现尿糖的一类病症,类似于西医的糖尿病。本病多由于嗜酒和恣食甘肥,中焦积热;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因纵欲过度,虚火妄动,肾精耗损。阴虚和燥热两 者互为因果,消灼肺胃津液及肾的阴精。因为阴虚的重点在肾,阴伤及阳,病久往往导致肾阳亦虚。泛指以渴饮多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根 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疾病。

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的合称。是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消渴病的三种分型,故名。

上消       

又称“肺消”或“鬲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有偏热偏寒的不同。如见口干舌燥、小便多,舌红苔黄的,是偏热证,是因胃火或心火熏灼于肺,使肺阴耗伤所致。如见饮一溲二,迅速消瘦,倦怠无力,气短、脉沉迟的,是偏寒证,是因气津两伤所致。

中消       

又称“消中”、“胃消”或“脾消”。以多食易饥而形体反见消瘦为主症,兼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频数、舌苔黄燥等。多因胃火炽盛,消耗水谷精微而精血受伤所致。

下消       

又称“肾消”。以多尿小便如肤如脂为主症,常兼见烦躁,口干引饮,舌红,脉沉细而数。本病系因肾阴亏损、虚不固摄所致。也与脾失输化有关。如小便频多,面色暗黑,阳痿,脉沉细而弱,是阴阳两虚之象。

消瘅       

原出《内经》,又名“热瘅”,即消渴病。“消”指消耗津液而见消瘦;“瘅”指内热。消瘅就是邪热内炽,消灼津液,而见多饮食而消瘦的证候。

消中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指消食善饥的病症,即消渴病的“中消”症。参见该条。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善食而瘦,消谷善饥

食亦       

古病名。语出《素问.气厥论》。即“中消”症。“亦”作“[人亦]”解 ,怠惰之意。因善食易饥而身体反消瘦倦怠无力,故名。是中焦燥热所致。

善食而瘦       

“中消”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内热消耗阴津所致。参阅“食亦 ”、“中消”条。

消谷善饥       

消渴病主要症状之一,“消谷”,指消化食物;“善饥”,即容易饥饿。是形容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胃阴损耗所致。

解[人亦]       

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解”即懈怠;“[人亦]”即困倦。是指人体感觉困倦和肢体骨节懈怠的症状。可见于虚损、消渴或热性病后,是肝肾虚再、精血不足所致。

淋症       

凡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或涩痛、淋沥不断的症候统称“淋症”。分为“ 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等五种类型。包括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多属湿热积于下 焦,渗入膀胱,或由于肾虚而湿浊下注,气化不利所致。五淋中病因又各不同,详见各条。

五淋       

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的合称。详见各条。

石淋       

亦称“砂淋”。主要症状有脐腹拘急,腰部一侧疼痛,或有阵发性绞痛、痛连小腹及阴部、排尿不阳,或中断,或频急涩痛难出,有时尿中杂有砂石,尿色黄浊,或呈血尿,多因湿热蕴结下焦,使尿中杂质凝结而成,属于泌尿系结石。

气淋       

主要症状见下腹至阴囊胀痛,小便涩滞或尿后疼痛,多因膀胱气滞所致。若久病不愈,反见少腹坠胀急痛,排尿困难,尿有余沥,则是脾肾气虚所致。

膏淋       

主要症状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畅。尿道热涩而痛的属实证,不热不痛的多属虚证。实证多因湿热下注,蕴结膀胱,以致气化不行,不能约束脂液所致。虚证多因肾虚不能蒸化和制约脂液所致。

劳淋       

淋症日久不愈,遇劳即发,故名。主要表砚:小便淋沥,尿后下阴部隐痛,肢倦腰酸,缠绵难愈。此证多因淋症经久失治,或调治失宜,致脾肾两虚而起。若面色[白光]白,少气懒言的,为脾气虚;形虚肢冷,脉虚弱的 ,为肾阳虚;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的,为肾阴虚。

血淋       

指血尿而伴有尿道热涩刺痛,下腹部疼痛胀急的病症。多因下焦湿热蕴结、迫血妄行所致。若无热微痛的,属阴虚火动,不能摄血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1: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闭与淋

热淋       

淋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有小腹拘急疼痛,小便赤涩如血,尿时灼痛,或伴有寒热、身酸等症状。是由于下焦热结所致。类于急性泌尿系感染。

癃闭       

是尿闭或排尿困难,下腹胀满的一种证候。“癃”是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下腹缓缓胀满;“闭”是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势较急,一般统称为“癃闭”。本证包括由于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减退或衰竭而造成的尿量极度减少等。导致癃闭的原因很多,临床所见则不外虚证和实证两类。如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的,多属实证;如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的,多属虚证。

遗溺       

即“遗尿”。指经常夜间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即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大都由于肾气不足,以致膀胱之气不固,属虚证。偏寒的尿色清白;偏热的尿黄而臭。指小便失禁。

泾溲不利        即小便不利,也被用来形容大小便不通利。

不得前后        前指小便、后指大便,即二便不通。

失溲       

即“小便失禁”。有因脾肺气虚,肾气不足,膀胱无力控制者,多见于老年人,病后体质虚弱病人,其症状为少腹时觉坠胀,常有尿意、量少,滴沥不禁等。有因于神志昏迷、膀胱失去控制者,可见于中风、热性病邪陷心包的病人,病情多属危重。

溲数        即小便频数、排尿次数频多。

小便淋沥       

即排尿次数多而短涩,滴沥不尽。本证有虚有实。虚证多因肾气不固,或脾肾两虚所致;实证多因下焦湿热,或尿路结石所致。

遗精       

亦名“遗泄”或称“失精”。有梦而遗精的,叫“梦遗”;白天精自滑出者,叫“滑精”。主要是“心肾不交”、“相火炽盛”、“肾气不固”等所引起,也有少数由于湿热下注的。心肾不交的,梦中遗精,头晕,心悸 神倦,小便黄短有热感;相火炽盛的,阴茎易举。口干舌红,头昏目眩,耳鸣腰酸;肾气不固的,精易滑出,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头眩腰酸 ,脉沉弱;若由于湿热引起的,多有口苦,小便赤,苔黄腻等兼症。

早泄       

指行性生活时排精过早的现象。多因肾虚,相火过盛所致。


精冷        男子因真阳不足而引起精气清冷,无生育能力者。类于性神经衰弱,精子缺乏一类病症。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男性疾病述语

阴冷       
即阴寒。指妇女阴户有寒冷感,甚至腹内也觉冷,往往影响生育,多因下元虚寒所致(《金匮要略》)。指阴茎或阴囊冷而不温,多因命门火衰或寒气凝滞干肾所致。

阴缩       

亦叫“阳缩”,即阴茎痿软上缩的症状。多因肾阳亏虚所致。

阳痿       

又称“阳事不举”。指阴茎不举的病症。《内经》称为“阴痿”。多由于性欲过度或误犯手淫,致损伤精气,命门火衰;或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恐惧过度损伤肾气所致。命门火衰的,多见头晕神倦、腰足酸软。思虑损伤心脾或恐惧伤肾的,每见胆怯多疑、睡眠不安。

夺精       

夺,耗损之意。即精气严重耗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耳聋、视物不明等。指脉跳在一呼之间跳一次或四次者(《难经》)。

强中       

指阴茎无故而坚硬勃起、久久不痿,精液自泄的证候。常伴有小便多,唇、口干燥等,是一种阴虚阳亢、命火妄动之象。多因性欲过度,肾气受伤所致。

不育       

通常指男子无生育能力。可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后天病变引致肾气亏损、精气虚冷而致。

五不男       

指男性的天、漏、腱、怯、变五种不育症。“天”即“天宦”,泛指男性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漏”即精液不固,常自遗泄。“腱”即阴茎或睪丸切除。“怯”即阳痿。“变”又称“人痾 ”,类于两性畸型,俗称“阴阳人”。

疝       

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小肠气痛”或“盘肠气”。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部位,或从腹腔下入阴囊的肠疝等。指生殖器、睪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溃肿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睪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有的可兼有腹部症状。指腹部的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证候,如“病在少 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素问.长刺节论》)。「督脉为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指大小便秘结),为冲疝」(《素问.骨空论》)。

七疝       

古籍中把疝气分为七种的合称。指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诸病源候论》)。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颓疝。(《儒门事亲》)指冲疝、狐疝、颓疝、厥疝、瘕疝、溃疝、疽癃疝(《医宗必读》)。

狐疝       

古病名。或称“狐疝风”。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 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于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类于腹股沟疝。

寒疝       

一种急性腹痛的病症。见《金匮要略》。由脾胃虚寒,或产后血虚,复感风寒外邪,结聚于腹中而致。症见脐周绞痛、冷汗、四肢厥逆、脉沉紧,甚则全身发冷,四肢脉木;见于血虚者,腹痛连及两胁、小腹击急。(指寒邪侵于厥阴经的痛证。症见阴囊冷痛肿硬、痛引睪丸、阴茎不举、喜暖畏寒、形寒肢冷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病名-诸疝

水疝       

症见阴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变肿状如水晶(类于睪丸鞘膜积液等症); 或阴囊燥痒流黄水,或少腹部按之有水声(《儒门事亲》),多由肾虚、 复感风寒,湿流囊中所致。

脐疝       

又称“脐突”。多见于幼儿。主要症状为脐中有包块突出,皮包光亮。

颓疝       

古病名。睪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指妇女少腹肿的病症(《素问.脉解篇》)。

疳疝       

阴囊肿大,疼痛或硬结麻木。指男女外生殖器溃肿流脓的病症。溃疝,是阳明筋病,内有脓血,即巢氏(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胕疝,子和(指张子和《儒门事亲》)之血疝也”(《医宗必读》)。

气疝       

古病名。主要症状为发作时阴囊偏坠肿痛,上连腰部(肾俞),每于恼怒过度或过劳时发作,气平静即逐渐缓解。

血疝       

指阴囊部位的瘀血肿痛,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又名“瘀血疝”。多平素有瘀血,因劳累过度或受寒而诱发。指小腹近外生殖器部位的痈踵。《儒门事亲》:「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 ……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

筋疝       

古病名。指阴茎疼痛急缩,或痒或肿,或溃破流脓,或兼阳萎,并有白色粘液随小便排出的病症。多由肝经湿热、房室劳伤所致。

胕疝       

古病名,为脐下部有硬结肿块的病症。

盘疝       

古病名,指脐周绞痛的病症。

症疝        古病名。主要症状为腹中之气骤然胀满,胃肠膨胀隆起如手臂状,胃脘部疼痛。

厥疝       

指厥气上逆的疝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于腹中上逆所致。《济生方》:「厥疝则心痛(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则吐」。

疝瘕       

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或称“瘕疝”。是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的病症。

溃癃疝       

指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的炎症肿块,所谓“腹中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王肯堂《证治准绳》)常兼见小便不通的证候。


心疝       

古病名。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等。是因寒邪侵犯心经而致的一种急性痛证。症见下腹有形块突起,气上冲胸,心暴痛,脉弦急。

肺疝       

古病名。因邪气侵犯肺硁,肺气不化,使水道不得通调,致热郁膀胱所形成的一种疝病。症见少腹兴睪丸胀痛,小便不通。

狐惑       

古病名,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主要症状有咽喉部及前后阴溃疡,因患者有神情惑乱不定,卧起不安,故名。病因伤寒失于发汗,湿毒无以排泄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胁拘急

两胁部牵引不舒的感觉。多因水饮聚结于两胁,或肝气郁结所致。

戴阳       

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于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患者见气短,呼吸迫促,倦怠懒言,勉强说话即感上气不接下气,头晕心悸,足冷,小便清,大便稀溏,舌胖嫩,苔黑而润。这些都是真寒的表现。但面色浮红,口鼻有时出血,口燥齿浮,脉浮大,按之空虚无力。这些是假热的症状。“戴阳”与“格阳”都属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格阳证是内真寒而外假热,戴阳证是下虚寒而上假热。实际上病情发展到这种严重阶段,两者常可互见,不能截然分开。参阅“阴盛格阳”条。

阳旦       

“阳旦”指阳旦汤所治的病证。阳旦汤即桂枝汤(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音“桃”)《外台秘要》等,也有阳旦汤,乃桂枝汤加黄芩一味组成,治微恶寒、发热、自汗、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太阳表虚证夹阴虚内热,虽名阳旦汤,但与《金匮要略》的阳旦汤略有出入。

惊风       

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在儿童疾患中,凡因风而出现惊厥抽搐症状的,统称为惊风。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二类,各详本条。

急惊风       

以发病迅速、高热眼红、昏迷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洙、痰声漉漉等为主证,故名。发病原因,有由于外感六淫,或暴受惊恐,或痰积食滞所引起。由外感六淫引起的,初起伴有发热等;由惊恐诱发的,多不发热或发热不高,睡中惊惕啼哭;由痰积食滞引起的,有腹胀痛、便秘或大便腥臭,呕吐嗳酸等。凡急性热病有上述主证 的都属于急惊风,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的急性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及脑炎等。

慢惊风       

以慢性发作,面色淡白或青、神倦嗜睡,缓缓抽搐、时作时止、腹部凹陷、呼吸微缓等为主证,故名。发病原因,或因呕吐泄泻后引起,或由急惊转变而成。由吐泻引起的,多见囟门和目眶低陷,肌肉松弛,便稀尿少,口鼻气冷,甚则睡中露睛,肢冷,脉细无力。由急惊转成的,有便秘,小便失禁,或尿闭,汗出淋漓,舌红少苔,邪盛者,两目畏光, 强直抽搐,甚则语言错乱,舌红,苔浊腻等。慢惊包括多种重病晚期有惊厥的,如结核性脑膜炎等。

惊风八候       

指惊风的八种症状表现。搐,肘臂伸缩抽动;掣,两肩拽动; 颤,手足震颤;搦,两手握拳或十指开合不已;反,角弓反张; 引,臂若开弓,手如挽弓;窜,眼睛上视;视,眼睛斜视,睛 露不活。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钓

内钓:        小儿由于胎寒或脾胃虚寒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有腰背屈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陈治《幼幼近编》)。

天钓       

小儿惊风的一种。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其证涎潮(形容口水多)搐弱,项强痰鸣,双眸(即目睛)翻上,爪甲包青,皆痰热壅滞上焦所致」。

惊厥       

指突然受严重精神刺激,以致气血逆乱,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的现象。指小儿惊风证候。

瘛瘲       

俗称“抽风”,是小儿惊风的一个症状。瘛,是筋急击缩;瘲,是筋缓纵伸。瘛瘲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状态,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

脐风       

又称“撮口”、“噤风”。即新生儿破伤风。以牙关紧闭、强直痉挛、角弓反张、面带苦笑为特征。严重的兼见面色发青,呼吸急促等症状。主要由于断脐不洁,或脐带脱落过早,局部受伤感染所致。

胎风       

指小儿出生后,身热,皮肤红赤,状如烫火伤的一类证候。大多由于妊娠时过食辛热,脾胃积热影响胎儿所致。

胎惊       

新生儿非因脐风而出现惊风证候叫“胎惊”。前人认为由于孕妇饮食调养失常或精神因素,影响胎儿所致。主要表现有惊厥,知觉全失,手足抽动,面部肌肉痉挛。呈阵发性发作,不发时无异常征象。

胎痫       

指初生儿百日内所发生的痫症。

疳(疳积)

亦称“疳积”。好发于幼弱小儿。以面黄肌瘦、肚腹膨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为特征。一般的临床表现为毛发焦稀、易发脾气、吮食手指、嗜异食、大便泄泻、酸臭异常等。致病原因,多与所乳过早,饮食失节,病后失调,以及虫积等因素有关,导致脾胃受伤,营养吸收障碍而得病,久而伤及其它脏腑。

五疳       

疳证按主要的脏腑病变,分为五撞类型。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详见各条。

心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颊赤面黄、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易惊等。

肝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肝经受热所致。主要症状有消瘦、腹胀、面色青黄、多汗、下痢次数多、粪便中有鲜血或粘液、摇头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睁开等。

脾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所致。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郁热伤肺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气逆、咽喉不利、多涕时啼、憎寒、腹胀、泄泻米泔样粪便、乳食减少,口有腥气、皮毛干焦、四肢消瘦等。

肾疳       

五疳之一。由于乳食失调,伏热内阻所致。主要症状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齿龈生疮或溃烂出血、上热下冷、寒热时作、吐逆、乳食减少、大便滑泄,甚则脱肛、肛门溃烂、湿痒生疮。常见“解颅”、齿迟、行迟等肾气不足等证。

热疳       

是由于小儿夏季断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所致。主要症状有肌瘦腹胀、 手足心热、烦渴善食、泄泻、大便色淡,或泻下未消化食物残渣等。

口疳       

小儿疳积泄泻,未愈或初愈,口腔发生溃疡,称为“口疳”。是由于湿热蒸灼津液所致。

脊疳       

是形容疳积患者羸瘦,脊骨显露,故名。

丁奚疳       

其病由哺食过度,脾胃受伤,营养不能吸收所致。症状以腹大、颈细小、面黄肌瘦为其特点。

哺露疳       

病因同丁奚疳。常为丁奚疳的进一步发展,患儿极度消瘦,时有寒热,腹大,颈细,食多吐逆,泄泻无度。常兼有肠寄生虫疾病。

胎赤       

初生儿皮肤色红如涂丹,是胎中感受热毒所致。小儿眼睑赤烂。“ 胎风”的别称。

胎黄       

初生儿于出生后数天面目、皮肤发生黄疸,叫“胎黄”,或称“胎疸”,即现在所称的新生儿黄疸。多因妊娠时母体湿热熏蒸于胎所致。轻症一般 不用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

胎肥       

指初生儿肌肉肥厚,目睛粉红,满月之后,日渐消瘦,五心烦热,大便难,口中时流涎。这是由于胎中感受产母胃热所致。

胎疝       

小儿初生即见阴囊肿大的病症。

胎热       

指初生儿出现壮热、烦惊、痰多喘急、目赤胞肿、便秘、小便赤等的一类证候。是由于产母在妊娠期过食热毒之物,或过服温药,热蓄于内,熏蒸胎气所致。孕妇经常目赤多眵或眼目昏花,亦名“胎热”

脏寒       

指婴儿百日内,出现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肠鸣、泄泻清水、夜啼等症状。是由于产时冷气侵入,或脐带扎缚不紧、寒气内侵所致。指脾胃虚寒。

滞颐       

小儿常流口涎,涎常渍于颐下,故名。多因脾气虚冷或实热,不能约制津液所致。

五迟       

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病因与“五软”基本相同。参见该条。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婴儿诸语

五软       

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又名“胎弱”、“胎怯”,或称“白痴”。以发肓迟缓、智力发育不全为特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类于大脑发育不全之软白痴,即 伸舌样愚钝症。

鸡胸       

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变成畸形的一种疾患。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其症状为胸廓向前畸形突出,状如鸡胸,故名。是佝偻病的症状之一。

龟背       

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发生畸形的一种疾患。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变成畸形。其症状为脊骨弯 曲隆起,状如龟背,故名。是佝偻病的症状之一。

解颅       

即头颅骨缝分裂,前囟扩大,不能闭合之症。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时骨化,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后囟在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如延期闭合,名为“解颅”。多由先天不足,肾气亏损所致,其症状为头缝裂开,头皮光急,青筋显露,面色[白光]白,眼珠常下翻,故白睛特别显露,智力发育不良。解颅是较重的佝偻病的症状之一,亦见于脑积 水。

囟填       

即囟门凸起。有属于寒气凝滞的,囟门肿而硬,无发热,四肢不温。有因火气上冲的,囟门肿而软,面赤唇红,指纹色紫。囟填类于脑积水。

囟陷       

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由于先天亏损或因长期腹泻或慢惊风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六个月以内的乳儿,囟部微陷,无其它症状的,不作病态。

客忤       

小儿突然受外界异物、巨响、或陌生人的惊吓,而发生面色发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体瘛瘲、状如惊痫的,称为“客忤”

夜啼       

是小儿夜晚啼哭不止的病症。原因主要是脾寒和心热。因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腹痛,曲腰而啼;因于心热者,面色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烦躁,恶见灯火,常仰身而啼。

不乳       

婴儿出生十二小时后不因口腔疾患而不能吮乳的称为“不乳”。有实证、寒证、虚证之分。实证见腹胀便秘、呕吐、烦躁不宁,啼哭声粗,乃因胎粪不下,秽热郁结胃肠所致。寒证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口吐白沫,啼 哭绵绵不休,甚别便溏肢厥,此属肠胃虚冷,与产时受寒有用。虚证见形神虚怯,面色[白光]白,气息微弱,啼声无力,肢冷唇淡,由于元气怯弱 ,多见于难产或早产儿。

马牙       

多因胎内受热毒所致。其症状为初生儿牙龈上生白色小泡,状如脆骨,妨碍吮乳。

螳螂子       

初生儿数天或一个月,二侧腮内发现有肿胀有硬块,吮乳不便,甚至啼哭不能出声,称为“螳螂子”,俗名“土脯子”,今名“颊脂垫”。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12: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蒸

小儿变蒸的说法,始创于西晋.王叔和。所谓变蒸,指小儿出生后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再加三大蒸,共五百七十六日变蒸完毕。徐春甫《古今医统》:「变者性情变易也,蒸者身体蒸热也。」变蒸的临床 表现为身微热,耳及臀部冷,此外无其它症状。历代医家,都认为这种发热证候,是婴儿发育过程的正常生理现象。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 :「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性情特异。」直至明.张景岳认为变蒸是婴儿发热的别名,不是发育的正常过程。清.陈复正支持他 的见解。

天癸       

指男女之肾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据此,天癸有类似性腺激素的作用。在妇科方面,有时把天癸作为“月经”的代称。

月经(月事)       

是女子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通常一个月来潮一次,每次约三至五天干净。因为每月按期而来,所以叫做“月经”,“月事”,又叫“经水”,“月信”(指按月而至之意)。一般十四 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到四十九岁左右月经闭止。月经是否正常,可以从相隔的日期,经量的多少,色泽的深淡,经血的厚薄等 几个方面来判断。正常的妇女经血为暗红色,开始时较浅,中间逐渐加深,最后又呈淡红,不凝结,无血块,不清不稠,没有特 殊气味,经量适中,能按月来潮,这是健康的象征。如果在月经的期、量、色、质方面有改变,即属于病态。

经水       

指“月经”。指经脉。《灵枢.经水篇》有关于“五脏六腑十二经水”的记载。

月经病       

指妇科病中属于月经方面的各种病症,即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的异常而兼有各种症状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倒经”、“崩漏”、“经前便血”、“经行泄泻”等等。详见各条。

月经不调       

是月经病的统称,包括临床上常见的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痛经,闭经等。详见各条。

经行先期(月经先期)       

是指月经来潮此正常过期提前一周以上,甚至一月两至 。一般来说,本病属热的较多见,经血量多色深红,质 稠浓,并见烦燥、口干、脉数,属血热。如经量不多,色鲜红,质清稀,手足心热,属虚热。气虚的则症见经 血量多,质稀,色淡,面色苍白,神疲体倦,气短懒言 ,头重眩晕,舌淡脉迟。此外,属于肝郁或血瘀的亦较 多见。

经行后期(经迟)       

月经来潮此平时的周期推迟一周以上。有血虚、血寒、痰阻、气郁血瘀等多种,但以虚症、寒症为多。虚症多腹痛绵绵喜按;若经血色淡,量少,质稀,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属 血虚证。经色不鲜,或黑雨量少,恶寒倦怠,肢冷,属血寒证。经色淡而粘,带下连绵、心悸、头眩,属痰阻证。经行不畅,少腹隐痛,痛引腰部或乳房胀痛,属气郁症。经色紫暗,血块多,下腹疼痛拒按,扪之有包块,属血瘀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14: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