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舌裂

即舌有裂纹,为伤阴的证候。若舌绛光燥而显裂纹,多属热盛伤阴。若舌 色淡,质软而有裂纹,多为久病阴阳俱虚、气血两伤。

舌苔       

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推断病情,有助于了解病邪 的深浅,津液的存亡,为辨证的依据之一。正常舌上均有白色薄苔,是由胃气所生。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影响所致。诊察舌 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支化,并须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近人认为正常舌苔由 舌的丝状乳头末端的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及唾液构成。舌苔敝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 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 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苔色变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更甚,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莓菌增殖所致。 此时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粘膜下层。高热脱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都与黑苔的发生有 关(《新编中医学概要》)。

润燥腐腻       

望舌苔的一些基本内容。润,指舌苔润泽,说明津液充足,但若兼有 病理上的舌苔,则多属湿邪;燥,即舌苔干燥,不论见于何种舌苔,均属阴津已伤。腐,即舌苔如豆腐渣样。腻,即舌苔粘腻。参见“腐 苔”、“腻苔”条。

白苔       

舌苔白色。正常的舌苔也呈白色,但薄白而净,乃由胃气所生。病理上的 白苔,主风、寒、湿邪,亦主表证。若苔薄白而滑,多因内有寒,或外感风寒;若苔薄白而干,多因津液不足;如见于外感病,多为外邪开始化热 伤津。若苔厚白而滑,多由湿浊内盛;如兼有表证,是外寒引动内湿。若苔厚白而干,为热伤津液而湿浊不化。若苔白滑粘腻,多属内有痰饮、湿 浊。

黄苔       

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若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 ,衰示外邪化热入里,但津液未伤。若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若苔厚黄而滑,多由于胃肠湿热滞积。若厚黄而干,多属积热伤津。若苔黄 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若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而湿。若苔黄白相兼,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入里。

老黄苔       

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灰苔       

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黑苔       

舌苔灰黑,主里病,病情一般较重。若苔灰黑而滑润,舌质淡白的,是阳 虚内寒或寒湿内伏;若苔灰黑而干;舌质红绛的,是热极伤阴。又据近代研究,阿狄森氏病也可见黑苔。

腐苔       

舌苔如豆腐渣堆铺舌面,松而厚,可以拭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末伤。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苔润

苔润       

舌苔湿润。若苔润泽而不腻不厚,为正常舌苔,属津液充足。若苔湿润而厚腻,多属湿病。

苔滑       

舌苔湿润而光滑。苔薄白而滑,主内有寒湿。厚白而滑,主湿浊内盛,白 滑粘腻,内有痰湿。若苔薄黄而滑,多属湿热;或外邪开始化热入里,而 津液末伤。若苔黄厚而滑,属湿热重或痰热盛。

腻苔       

一层浑浊而光滑的粘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 痰饮内阻。

白霉苔       

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 一般先见于舌根部,后则满舌,甚而满口,病属严重。

苔垢       

舌苔上混杂污垢。多见于宿食不化或湿浊内停。

染苔       

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而改变了原来苔色。诊察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

剥苔       

舌苔剥落。若苔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 、二日内全部消失如剥,变为无苔的光绛舌,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

光剥舌       

舌原有苔而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 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舌起芒刺       

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证象,苔色多焦黄或黑。热邪越盛,芒刺 越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有助于区分病位,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

舌上起瓣       

舌苔隆起成瓣状。瓣多见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瓣少,病较轻 ,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 病。

唇焦       

口唇焦干,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或热病伤津的“内燥”证。

唇肿       

口唇肿胀。多见于脾胃积热或食物中毒等。

唇裂       

口唇干燥皲裂。见于外感燥气或热病伤津等。

唇紫       

唇色紫暗或紫红属热,多见于血分热盛或血瘀证。青紫属寒(与紫同义),多见于寒邪壅盛、心血瘀阻、缺氧或急性中毒等。

望齿       

望诊内容之一。包括牙齿与牙龈两部份,前者主要观察牙齿萌出、更换和 脱落的情况,外露部份(牙冠、牙颈)的色泽.润湿度以及有无松动、蛀蚀、牙府和异常气味等变化;后者主要观察牙龈的形状、色泽和充盈度的 变化,有无出血、血痂等。按照脏象学说,“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齿龈,因此,望齿主要是候肾和胃的病变。

齿龈结瓣       

齿龈红肿如瓣状。多伴有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臭秽气味。属热 毒内攻,胃火炽盛。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齿燥

牙齿干燥不润。通常以前板齿(门牙)为准。新病而齿燥,伴有垢秽、口 臭等,多属于胃火盛,津液大伤。久病齿燥如枯骨样,多脏肾阴严重亏耗 ,病多危重。

痰包       

生在舌下的一种病理性包块,表面光滑,质软,外表黄色,内含鸡蛋清样 粘液,局邓可感麻木疼痛,肿大者可妨碍语言及饮食。由痰火流注而成。

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 声音;后者凭嗅觉分辨病人病体散发的及其排泄物的气味。作为四诊中的 一个方面。

嗅气味       

闻诊内容之一。检查者凭嗅觉分析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分泌物 、排泄物等。某些疾病,病人有特殊的气味。如身上有溃腐的肿瘤或疮疡,则有腐败的臭气;某些烈性传染病或肝、肾功能衰竭的病者,常有 特殊的臭气。又如肺胃有热,则口气臭秽;胃有宿食,则口气酸臭;肺痈、肺坏疽,则痰液腥臭;阿米巴痢疾则大便恶臭;脂溢性及肠原性腹 泻则大使腥臭;下部小肠梗阻,呕吐物可带粪臭味;子宫体或子宫颈癌,白带常带腥躁恶臭;体气(即“狐臭”)患者,则腋下散发出腥燥难 闻的气味。

腥臭气       

又称“腥燥气”。指病者的痰液或白带、粪便样分泌物或排泄物散发的 一些燥而不大臭的特殊气味。参见“嗅气味”条。

息微       

呼汲浅表、气息微弱的症状。由于阳虚气衰,肺气将绝所致。可见于呼吸衰竭。

息粗       

呼汲气息粗糙的症状。多属实证,由风、热、痰、湿等邪壅塞肺气所致。 见于气管和肺部的急性炎症等。

声如拽锯       

形容喉中痰鸣。呼呎困难而产生拉锯样声音的症状,可见于昏迷和一 些喉头梗阻的疾病。
喉中水鸡声        语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并治》。形容哮喘病的 痰鸣声连连不绝如水鸡声样。此症多属内有痰饮,外有寒邪而发生 的寒饮喘咳症。

失音       

说话时发不出声音的症状。又称“喑”(yin 音)或“瘖”,瘖为暗的异 体字。证有虚实之分: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伤于饮食、或妊娠末期气道受阻,多属实证,如喉头炎等,失音多突然发生,又称作“暴喑”; 内伤肺肾,阴精亏损,致使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失音,多属虚证,如声带疾患、癔 病等。

嘶嗄       

即声音嘶哑的症状。见于风热犯肺、津液受损,或见于急、慢性咽喉炎症 、声带创伤、“喉癣”、“喉岩”等症。 (◎注:嗄音“煞”)

语望重浊       

简称“声重”。形容声调因病理性影响而低沉重浊。多因外感风寒或 湿浊困阻,使气道不畅而致,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声如 从室中言(混浊不清),是中气之湿也。」

谵语       

患者在神智不清的情况下胡言乱语的症状。多属实证。见于高热或温邪入 于营血、“邪犯心包”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声

患者在神智不清的状况下低声地断续续重复一些语句的症状,属虚证。见 于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狂言       

病态下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病症。多由心火炽盛所玫,属实证 。见于癫狂病等。

错语       

病态下患者神智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的症状。多由心气虚 、精神不足所致。

独语       

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喃喃哺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反而话止的症状。 属虚证。多由心气虚、精不养神所致。见于癔病、老年性精神病等。

睡中呢哺       

呢喃,象声词。指睡梦中的呓语,听来咬字不清,意思不明。多由心火、胆热或胃不和等所致。

问诊       

四诊之一。在病者主诉病情的同时,对病者或其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患者 病痛所在、发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治疗、既往病史、生活习惯, 欣食爱好,以及家庭、生活经历等兴疾病的有关倩况,是全面了解病情和 病史的重要方法。在询问病情方面,以“十问”为重点。

十问       

问诊中,把询问病情的重点归纳为十条,称为“十问”。见于:《景岳 全书》:「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 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后两句已包括了 切诊、望诊和闻诊的内容);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 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 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词组告儿 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均可作临床问诊参考。

口不仁       

口舌麻痹,味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因口服乌 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也可出现短暂的口舌麻痹。

口中和       

口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表示胃气正常,或津液充足。

切诊       

四诊之一。分脉诊及触诊两部份,这是运用指揣的触觉,在病者一定的部 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脉诊常取病人腕关节后的桡动脉搏动处。参 见“脉诊”各条。“触诊”是对病人的皮肤、胸腹及病痛的部位进行触摸 按压,从而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色块或其它异常的变化。

脉诊       

脉象诊察的方法。又称“切脉”、“按脉”或“持脉”。检查者以食、中 、无名三指指端切按被检查者桡动脉的寸口部,探查脉象的变化。

脉象       

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和 波动的幅度等。根据这些征象分出的脉象有数十种之多,较常用的有“二 十八脉”。临床上往往见到两种以上脉象的综合,如浮数、沉细而迟等。 脉象虽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必须结合其它诊法,全面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象主病

指某种脉象主要所见的病证。如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病,滑脉主痰 饮、食滞、实热或妊娠等。

平脉       

即正常的脉象,又称“常脉”。脉来有胃气,即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 快不慢、频率大约每次呼吸搏动四次(相当于每分钟撙动约 72~75 次) ,儿童较快,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病脉       

指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的及个体生 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例如同是洪数的脉,对于正在进行剧烈运 动的人来说,乃是反应当时的生理状态,否则,即属病脉。

寸口       

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又称“气口”或“脉口”。按脏腑 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 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 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

寸、关、尺       

“寸口”脉分成三部的名称,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 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分别称为“寸 脉”,“关脉”、“尺脉”。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 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 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 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 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 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 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 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反关脉       

一种生理特异的脉位。由于生理位置的特异,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 ,故切脉位置也在寸口的背面,这种特异的脉位,称为反关脉。它可用 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于一手。

斜飞脉       

一种生理特异的脉位。由于生理上的特异,桡动脉从尺部斜向桡骨茎突 背外侧,向合谷穴的方向伸延,故寸部不能触到脉博。这种脉位,称为 斜飞脉,与“反关脉”类同。

人迎       

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又称“人迎脉”。诊脉部位,即左手寸 口脉的别称。足阳明胃经穴位名,位于结喉旁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 肌前缘处。

神门脉       

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脉动处。

跌阳脉       

又名“冲阳脉”。古代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的 经脉,用于侯脾胃。该脉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 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搏动处。

三部九侯       

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 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 下--足少
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 、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 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 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2: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息

正常的、平静的呼吸。诊法上,要求医者平静自己的呼吸,然后给病人诊脉。

太息       

即深呼吸,但以呼气为主,在正常人的呼吸中,也有间歇的深呼吸。平时呼吸与脉博的此率约 1:4 ,深呼吸时约 1:5 ,这种比率的改变,脉诊 上称为“闰以太息”。在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 ,它是一个症状,可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等引起。

操纵       

操持脉搏运用指力的方法。通常先宜轻指力,继而重指力,或轻重指力反复交替,以领会不同的脉象。

微甚       

“微”即微薄或仅有。“甚”即显著。用于说明性质同类的脉象,但有微 和甚的差异。如浮脉,有微浮和甚浮的差异;又如正常人春季的脉象当微弦,若超过微弦的程度,则可能属于病脉。

对待       

将种类繁多的脉象,按其相对的性质进行执简驭繁的归类方法。如将浮沉 、迟数、滑涩、虚实等八脉作为辨脉的纲领,以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和顺逆。其中,浮和沉、迟和数、大和小、滑和涩、虚和实等,均为相 对待的。

指目       

是一种利用指尖切脉的方法。清.叶霖《脉说》:「医者之食指、中指、 无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不啻睛之视物,妍媸立判」“指目”诊法通常是医者用一般切脉法不够满 意时采用,利用触觉最灵敏的指尖切脉以进一步求得诊断印象,但须注意除去医者指尖毛细动脉搏动所可能造成的切脉误差。

举、按、寻       

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轻指力而浮取的称举 ,重指力而沉取的称按,有时需改变指力或移动手指寻找才能获得 较明显感觉的,称为寻。 举按、推寻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用轻重不同的指力上 下候测,称为举按;移动指位,左右寻找,称为推寻。两者配合, 用以摸清脉象的宽狭、厚薄和曲直等情况。
单按、总按        切脉时用不同的手指候测脉象的方法。用一个手指按某一部的脉象 称为单按,如诊寸部脉,用食指按之,其它两指微微提起。食、中 和无名三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脉,称为总按。常配合而用。
初持,久持        指脉诊切按时间相对的短暂或持久。一般来说,切按一分钟左右便 可以了,但有些脉象如间歇脉(促、结、代)常须按 3 - 5 分钟 才能诊察清楚。此外,又如有些病人因不习惯应诊的环境而影响脉 气,初持易有假象,久持每可矫正。

久持索然       

脉诊中的一种较特殊的现象。指切脉时,经久按之后,脉很难摸到; 或者初按时指下浮大,久按反而难于捉摸。这种情况,不论新病久病,有热无热,均属正气大虚。

布指       

切脉时,医者手指布置的方法。通常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应以中指端正 对病者“寸口”脉的关部,继而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 据病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间距,病者身材高大,指距就稍宽些,反 之,则稍密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指

切脉时布指的方法之一。当寸、关、尺三部脉形有显著不同时,就不能按 照平常指距平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移动指距,例如患者寸脉涩而尺脉 滑,或前小后大,布指时可将布于寸脉的食指后移,以便完整地摸到尺部 的脉形。

二十八脉        

较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浮、沉、迟、数、滑、涩、 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革、牢、濡、 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二十八条经脉。《灵枢. 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指的是手足三 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共二十四条,加上任脉、督脉各一, 以及左右的蹻脉,共计二十八条。

浮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浮取即得,重按反觉减弱。主病在表,浮而有力是表实 ,浮而无力是表虚。多见于感冒和某些急性热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阳 气虚损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

沉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在里。沉而有力是里实,沉而无力是里虚。

迟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迟慢,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不够四次(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 60 次以下)。多属寒证,但也可因阳气被实邪阻滞而 致。此外,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搏多迟缓有力,不属病脉。

数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急速,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五次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 90 次以上)。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 虚热。

滑脉        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主痰饮、食滞、 实热等证,又主妊娠。此外,健康人也可见滑利脉象。

涩脉        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之状。 多由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气滞血瘀所致。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

虚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浮大,软而无力,失于充盈,有空虚之感。主虚证,如 气虚,血虚、失血、脱水等。

实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去俱盛,轻按重按均应指有力。主实证,多见于实热内 结、停痰食积等。

长脉        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长,过于本位,应指有盈余之感。若脉长而和 缓,是中气旺盛的健康脉象;若

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 的实证,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风动等。

短脉        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短,不及本位,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 两头有不足之感。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

微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细小而软,应指似有若无。由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休克、虚脱、慢性虚弱病症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3: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语

洪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多属热邪亢盛若“虚劳”、失 血和泄泻等病见此脉,说明病势仍在发展。

紧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紧张有力,应指绷急,如转绳索。常见于寒邪外束或卅 寒独盛,寒邪挟宿食,出现腹痛、关节疼痛等症。

缓脉        脉象的一种。有正常和病态之分,若脉来和缓均匀,为正常人的脉象;若 脉来迟缓松懈为病脉,常见于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

弦脉        脉象的一种。脉体挺直而长,如按在紧张的琴弦上,有弦劲之感。多见于 高血压、肝胆疾病及痛证、风证、痰饮、疟疾等。

芤脉        脉象的一种。芤,即葱。脉来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捻葱管。多见于大失 血后。
革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弦大,按之则空,见于亡血失精的证候。
牢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 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濡脉        脉象的一种。濡,就是软的意思。脉来细软而浮,轻按可触知,重按反不明显。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滞留。

弱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软弱而沉。见于气血不足的虚弱病症。
散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散而不聚,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重按则触不到脉动。 由气血消亡、元气耗散所致,见于疾病的垂危阶段。

细脉        脉象的一种。脉细如丝,但重按始终可以触到。见于血虚、阴津亏损或“ 阴损及阳”、血少气衰的病症。

伏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隐伏,重按着骨始得。可见于“厥证”、剧痛或邪气内 闭的病症。
动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 律不够均匀。见于惊恐及疼痛的病症,亦可见于孕妇。全身经脉搏动应 手之处。

促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 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结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常见于寒凝气滞及疝气、症瘕 积聚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
代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主脏气衰微,多 见于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汇  病)。此外,惊恐、跌仆重症及个别孕妇亦可能出现代脉。

大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 ;大而无力多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疾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异常急速,医生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达七、八次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达 120 ~ 140 次)。多因阳热极盛、阴气欲竭所致 。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或如严重的结核病、心肌炎等。此外,孕妇 临产时亦可见此脉象。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合四时

脉象随着四时气候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或称“脉应四时”。人体 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有“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改变。同时,身体各部脉搏 也有一些变化,春夏颈动脉的人迎脉稍强些,寸口脉稍弱些;秋冬人 迎脉稍弱些,寸口脉稍强些。因此,诊脉时应当把这两方面正常范围 内的变化结合四时气候加以考虑,但后者在诊断上现已较少应用。

脉逆四时       

由于身体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而出现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 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理现象。它的表现通常指两方面:四频率象 的太过、不及和相反,如春夏脉不稍见浮洪而反沉涩,秋冬脉不稍见 沉实而反浮洪等。身体各部脉搏的变化失常,如春夏人迎脉应当有 余而反不足,寸口脉应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脉应当不足而反有 余,寸口脉应当有余而反不足等。但这一变化在诊断上现已较少顾及 应用。

春弦       

指正常脉象在春季的变化。弦,形容脉势有如弦线弹动,表示脉气的流畅 而坚挺。春天阳气上升,生发机能较旺,故脉象也表现出弦象。

夏洪       

又称“夏钩”。指正常脉象在夏季的变化。洪和钩,象征流量的洪大,形 容脉势来盛去衰,脉波急升而缓降。因夏季阳气旺盛,故脉气也相应地洪 大一些。

秋毛       

指正常脉象在秋季的变化。“毛”,轻微之意。秋天阳气从春夏的发越转 向收敛,故脉象搏动的幅度也从洪盛相应地减弱而稍浮一些。

冬石       

指正常脉象在冬季的变化。“石”,沉重之意。冬寒时,阳气潜藏,皮肤 紧束,故脉象相应地沉紧一些,以重指力切按,则脉体应指亦较有力。
春应中规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规”,古代校正圆形的工具。春应中 规,是用圆形来比喻春季脉象相应地圆滑流畅一些。

夏应中矩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矩”,古代校正方形的工具。夏应中 矩,是用方正而盛的矩形来比喻夏季脉象相应地洪盛一些

秋应中衡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衡”,古代测量平衡的器具。秋应中 衡,是用衡器来比喻秋季脉象相应地轻平虚浮一些。

冬应中权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权”,古代计重的器具。冬应中权, 是指冬季的脉象有如权具之下垂,相应地沉伏一些。
胃、神、根        正常脉象的三个条件。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是脉有胃 气。神是脉来柔和有力。根,即根基,表现有二,一是沉取应指;二是寸、关、尺三部脉相应。胃、神、根都是健康的脉象所具备的 ,在病脉中,亦以它们的存在与否来判别疾病的吉凶。但在切脉的过程中,胃、神、根三者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一般都以脉搏 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柔和有力作为这三者总的表现,说明人体胃气尚充,正能胜邪。

脉无胃气       

脉象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手或虚浮 无力、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重危。如肝脏真气败露时,脉弦劲如按于刀锋上.称为“但弦无胃”。又如脾脏 真气败露时,脉的间歇如屋漏水点滴而下,良久一次,称为“但代无胃”。这些都属真脏脉,参见“真脏脉”条。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1: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脉

指五脏的脉象。即: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浮,肾脉沉。一般来 说,五脏功能正常,胃气充足,就呈和缓均匀的脉,而弦、洪、浮、沉都不明显。当某一脉单独出现时,表示该脏有病变,脉愈显露,病也愈重。

五决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意指诊察疾病时,可 结合五脏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

真脏脉       

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 ,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其中,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 很高,切按下去像触刀刃般绷紧;心的真脏脉坚硬而搏手;肺的真脏脉大而空虚;肾的真脏脉是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般的坚实;脾的 真脏脉是软弱无力,快慢不匀(《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的出现对诊断某些慢性病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由于中西医对脏腑的 概念有所不同,临症分析时,不宜生搬硬套。

七怪脉        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七种异常脉象。即:“雀啄脉”、“屋漏脉”、“ 弹石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 和“釜沸脉”等,此 外还有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三种,合称为“十怪 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脏气将绝、胃气枯竭的危重证候。

雀啄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屋漏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如屋漏滴水之 状。
弹石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沉实,有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解索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鱼翔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搏似有似无,如鱼翔之状。
虾游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跳时隐隐约约,去时一跃而消逝,如虾游之状。
釜沸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浮数之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无根脚。
偃刀脉        十怪脉的一种。“偃刀”,即仰起的刀,口锐而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紧急,有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

转豆脉        十怪脉的一种,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之状 。
麻促脉        十怪脉的一种。脉搏急促而零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3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