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853|回复: 12

口水多.下午3~5时背寒(方药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9 21: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性别:女
年龄:30
病史:无
原来一直有慢性咽炎.可这两天咽喉疼,口水多,只想吐,晚上睡觉鼻塞.背上有时感觉冷,象灌了凉水,下午3~5时最严重.要吃点什么药?
网友回复如下:
泽泻20克,白术15克、牛膝10克,姜三片,白糖适量,此为一天用量。该方设计奇妙,药到病除。与传统散寒发汗药有明显不同,不仅有效治病,而且强壮腰膝,用后身体会觉有力气,不会造成像荆防败毒散加减方那样大汗淋漓、虚脱之象。
用法:将上述药放入三斤水中,小火熬煮15分钟后,连药带汤倒入保温瓶中,在一天之内全部喝掉,像喝茶那样随时饮,不必拘泥分几次服用。
第一副喝后,症状减轻,第二副喝后,背暖,咳嗽减轻,第三副喝后,所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第五副时根治。
每日一副,熬制方法同第一天。

不明其理,请指教。
发表于 2007/11/29 22: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很想听到高明阐释其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2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此症该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网友回的那个我也看不懂。
发表于 2007/11/30 23: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象小柴胡汤证。
你说的那个网友在哪里?哪天请教一下。
发表于 2007/12/1 0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子汤证,所出方药有附子汤化裁之迹!
发表于 2007/12/1 19: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归一 的帖子

此病用仲景泽泻汤是对证的。仲景泽泻汤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此案背恶寒。造成背恶寒的原因:一是阳虚,因为背为阳府,附子汤主之;二是阳阻,此证是水饮阻遏胸阳不能达背所致,故用泽泻汤除心下水饮。

因口水多,就提示有水饮为患。颇欲吐,类似心下有水气的小半夏汤证,加生姜以降戊土而止欲吐之势。咽喉肿痛,加白糖少许。每日申时,正是金气当值,行敛令之时,胸阳为金气收敛则更郁而不能透达于背,故背寒犹甚于申时。
背为阳府,背之所以恶寒者,故是胸阳之不达,然其究为癸水之寒。牛膝引壬水下行,而相火随之潜降而交与癸水,癸水得相火之温而乙木生荣,故腰膝健而身有力。

[ 本帖最后由 路德馨 于 2007/12/1 18: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20: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路德馨 的帖子

多谢回复。
“咽喉肿痛,加白糖少许”  此为何意?
以下为引用
“金匮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唯有《千金》释“留饮”最切当,谓“结积留饮成澼囊”,尝譬之如潦水之有科臼,久而冰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参照《陶华六书》“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及灸气海”治疗多起背寒,有一定效验,余曾治“背寒冷一片”怪病二则。

  镇江金山寺住持,久患背寒。当心后侧一片,盖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到达,脉沉弱,呈现一派脾肾阳虚绥之象。僧人素食,兼胃阳不足,遂疏一方:生附子一大枚,公丁香四十九粒,麸裹煨熟研末,每服1.5g,一日三次,糜粥下。附子温以助气化,丁香温以破留饮,糜粥温胃运脾。方药简洁,一料宿疾得瘳。

  某老翁,背冷一块久治不愈,已濒束手,观前医投药,或扫群阴,或驱阴邪,屹然不动,益参附、术附维阳立论,亦不为果。细察脉行迟细,舌紫苔薄,气血以并,阳气斡旋,取王清任急救回阳汤加味,别出蹊径,以冀弋获。

  一从破阴凝化冰伏入手,一从“血为百病之胎”立论,亦思之巧而已矣。 “
发表于 2007/12/1 2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路德馨 于 2007/12/1 18:13 发表
此病用仲景泽泻汤是对证的。仲景泽泻汤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此案背恶寒。造成背恶寒的原因:一是阳虚,因为背为阳府,附子汤主之;二是阳阻,此证是水饮阻遏胸阳不能达背所致,故用泽泻汤除心下水饮。 ...

先生是学黄元御的?
口水多提示有饮?这个倒是没听说,我原以为口水多是提示寒。
先生的分析似有道理,但患者的情况与泽泄汤的方证不符啊?
发表于 2007/12/2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高见,受益多多.
发表于 2007/12/2 15: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归一 的帖子

其实一个方子用后有效了,事后解释,总能找出一翻道理,尽管当时立方之意并非如此。但是,事后分析,对于提高辨证的理论思维能力还是有一点用处的。楼主方子中的牛膝一味,虽然理论上可以解释得通,但在整个方子中总感到匪夷所思,因为在主诉中并没有提到腰膝方面的证候。“咽喉肿痛,加白糖少许”,这个只是经验,如果从理论上解释,好像彭子益讲过这样一翻道理:白糖味甘以补土,土生金,金主收敛。咽喉肿痛,是相火不降,浮越于上所致,补土生金,则金旺而行收敛之令,将相火降潜到地下水中,藏于癸水之中。所以咽喉肿痛之证就好了。当然,用冰糖也可以,用生甘草也可以。但中气太虚的人,不用甘草,因为甘草太横,而用白糖更柔一些。
归一先生所举的两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正好是一个为阳虚证,一个为阳阻证。第一个医案为阳虚证,脉沉弱,所以用温阳之法立效。第二个为阳阻证,阳阻的原因,有痰饮阻于中焦,是苓桂术甘汤证;有浊阴阻于胸膈之间,是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有瘀血所阻,舌象当有紫瘢等以为征验,当然用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方子最契合不过。


并回#8木人的贴子:
感谢你的关注。并对你提出的疑问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其实我对中医还是个门外汉,说得不少话都很外行,所以在这个版里说话不多,倒不是怕人家笑话,而是怕说错了会对病家施治造成消积的影响。
刚一看一楼前面的主诉,我的第一感觉是小半夏加茯苓汤,因为心下有水气而有欲吐之势,确实没有想到会是泽泻汤。是看到用起来有效,想一想,才觉得有道理的。
关于“口水多提示有水饮”,这个我也记不得出处了。只是记得在《桂林古本伤寒论》中有一段讲到,内有伏饮,则目泪涟涟的情境。因为伏饮随肝气之升而出于目以作泪,是流冷泪(肝开窍于目)。脾则开窍于口,中焦有水饮,则因脾气之升而变现于口多涎唾(其口多涎)。若水饮侵肺,可能会是小青龙汤证了,肺开窍于鼻,会不会在鼻部有什么征象呢?

黄元御的书,看过几天,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什么研究。汗颜ing~。

[ 本帖最后由 路德馨 于 2007/12/2 16:2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9 0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