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96|回复: 0

低熱,盜汗醫說節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8 17: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譚學林,《用甘溫除熱宜有膽有識》

我曾治一發熱病人柏某,男性,38歲,某電視機廠推銷員。每日下午1時開始發熱,熱度逐漸升高,可高達39度C,午後3時左右熱即漸退,後即神疲乏力,汗出淋漓。病始發於1983年3月外出推銷產品時,曾經歷十多省數千里,旅途勞累,又精神緊張,整日疲於奔波,即發此病。曾在省醫住院月餘,做結核、血液(骨髓圖片)、內分泌等病檢查,未能得出結論。病人要求出院,某醫按少陽、濕熱病診治無效。

病人延余診時,已發熱2個月有餘,除上述症狀外,尚有口渴納差、心煩失眠、動則汗出等症,舌紅苔薄黃,脈虛軟無力,發熱每遇勞累或天氣炎熱時加劇。我以甘溫除熱治之,方如下:

炙黃耆 30g 黨參 15g 當歸、升麻、柴胡各10g 陳皮 9g 白芷 10g 神曲 12g 連翹、黃芩各10g 生薑 3片 大棗 5枚 炙甘草 6g

3 劑後溫度即下降0.5度C左右,後加重黃耆為 45g,并增五味子、麻黃根,減黃芩、連翹,五劑後熱度即正常。後雖偶有發熱,熱度不高,經服二十餘劑,至今兩年未發。

內傷發熱病程較長,病因錯綜複雜,治療常經多人之手,短時難以見效。故用藥時多存疑慮,多方治療無效,處理較為棘手。但因起病為勞倦,「陽氣者煩勞則張」,「飲食勞倦即傷脾」,故從甘溫益氣昇陽為治。雖見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症,但不可與少陽、濕熱、陰虛等混治。

鄭家鏗,《芳香淡滲治盜汗》

盜汗一症,多因陰虛,但也有因濕熱內蘊,蒸迫汗出者,應辨證施治,切勿僅以汗出之時間而論治。我曾治一男性青年,素嗜酒,於初秋乘涼露宿,醒時周身汗出,患者以為氣候炎熱,即用冷水淋浴後就寢,但夜半氣候已涼,醒時仍遍身汗出。此後每夜如是,曾多方求治達 2 個月餘,均診為陰虛盜汗。先後服過六味地黃湯、當歸六黃湯、生脈飲等益氣養陰瀉火之劑和固澀斂汗之藥,不但無效,盜汗反增。診時仍夜寐汗出,以頭面、胸背為多,并訴頭暈體倦,煩熱納減,口乾飲少,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見其舌質紅,苔薄根膩。診其脈濡而數,審證求因,斷為濕熱內蘊,蒸迫汗出之所致。因衛氣昼行於陽,夜行於陰,故白天表衛固密,則汗無以外洩,入夜衛氣行陰,則表衛失固,濕熱蒸迫則汗出外洩。治用芳香透滲,淡滲清利之法。方用:

薏苡仁、滑石各 15g 藿香葉、赤茯苓、蚕沙各 9g 大豆卷12g 白豆蔻仁 3g

日服1劑。連服3日後盜汗大減,再服2日後而愈,此為濕化熱清而汗自止。

甘均權,《諸病不愈當治脾胃》

《慎斋遺書》說「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萬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見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四君子加桂、薑、陳皮、北五味,後調以參苓白朮散。」

余30多年來究心於此,結合臨床實踐,覺得此說甚是。

如治慢性咽炎,若症見咽喉乾澀,微痛或如異物梗塞,或如煙燻火灼,此為咽燥,津液不能濡潤之故。醫者多投以養陰清肺之劑不效,此類病者遵《素問.陰陽別論篇》「咽喉乾燥,病在土脾」之說,用參苓白朮散補脾,治之多效。

脾病下流承腎,土克水而骨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之證。是陰氣重迭,陰盛陽虛之候。余用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山藥、白扁豆、蓮肉、桔梗、薏苡仁、砂仁、甘草、大棗)加減,合青娥丸(補骨脂、川杜仲、核桃仁、莬絲子)治之甚效。

長期低熱、脈微數,苔薄白,腹脹時痛而便溏,用滋陰宣解湯(@張錫純,滋陰宣解湯:生懷山藥(一兩)滑石(一兩)生杭芍(一兩)清半夏(四錢温水淘三次)碎竹茹(三錢)净青黛(二錢)連翹(錢半)蟬蜕(錢半)甘草(三錢)全蜈蚣(大者一 條為末)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蜈蚣細末,防其嘔吐俾分三次温服,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服後口含生薑片以防噁心。) 加減治之不效者,仿岳美中大夫治脾陰虛低熱之法,用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加山藥治之,往往數劑而瘥。

小兒疳疾,凡倦怠形瘦,毛髮焦枯,低熱口渴,腹脹便溏,不思食,或食入難化,舌質紅,脈虛細數者。辨證雖屬脾疳,倘患者病久已脾薄胃弱,單用四君子湯等藥,也力不能勝,反至發熱煩躁頓增。細審之,始知此即脾陰虛之證也。余遵陳修園「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治陰虛者,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之訓,採用胡慎柔以參苓白朮散方藥,去頭煎,取二三煎,以養脾陰之法,每每服藥數劑則愈。按胡慎柔此法,去頭煎,取二三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則養脾陰,此無法中之活法也,余屢屢用此法治小兒疳疾、大人虛勞,收效佳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1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