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650|回复: 21

【原创】世安先生医论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7 14: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题: 申请经方诊室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4/29 20:24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见到“民间中医”,可谓别开生面,礼失求诸野!中医未尝不是如此。
      
我现已退休在家,也成为了一名副其实的民间中医了。我业医数十载,有同道说我何不立说著书,我一直拙于文字,而先人所述备矣,自不可比,岂可自逞己见而贻误后学。再者,中医目下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继承,而非舍本求木的所谓发展。现每日上午在某所应诊,下午休息,晚上可来此看一两个诊号。也算发挥余热,积点善缘吧。之所以想创“经方诊室”是想吸引更多中医爱好者重视经方应用,钻透经方,而不落于一味堆砌,不求致理,即如临床,随手捻出几味,便成一阴阳活法。

-----------------------------------------------------------------------------------------------

作者: david92003   
时间: 2007/4/30 07:34


先生真乃智者,中医的弘扬重在传承,传承重点在于民间,我们民间中医网大力提倡依止经典的民间大家培养继承传统经典的中医人才,普及经典中医和养生健康知识。诊室只是网站功能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我们经典的学习传承和临床的应用指导。

希望先生能先在我们论坛的理法方论,脉因症治,病情辨析版面发表您的见解,用您多年临床应用经方的宝贵经验来指导后学,先生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到我们的“中医讲堂”来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学习经典是重要的,可是毕竟后学临床经验不足,个人领悟能力有限,他们很需要象您这样有经方临床经验的医师给予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大家都熟悉了您之后,即可给先生开诊。

再次感谢先生为中医,为患者的善心!

-----------------------------------------------------------------------------------------------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4/30 22:02
     

茅塞顿开啊!

上医医国,中者医医,下医医人,我穷穷于指间,不觉老态龙钟矣....倘能使后学对经典有所领悟,比医一人胜于百倍。

来此“民间中医”,得此点化,确是一得!

-----------------------------------------------------------------------------------------------

作者: david92003   
时间: 2007/5/1 08:40


先生太谦逊了,若有什么需要协助的,请告诉我。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4: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手抄本《秘传喉科》——献给热爱中医的人们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7/25 13:56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多年前,余在尚埔,得到手抄《秘传喉科》,因不事此科,撂于柜中,很少翻动。近因湖湘之地,嚼食槟榔成风,患咽喉齿舌之疾者日多,因之朝夕研读,察此书大有出处,据考证,该书为清人黄明生所藏,黄明生,“郑氏喉科”之祖师。
   
“郑氏喉科”,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郑氏先人赤山公,居安徽歙县郑村,精医学。赤山公有二子,大子郑于丰,号讱斋,次子郑于蕃,号仰山,二人承家学,又师从于黄明生学习喉科,并得喉科秘籍善本,自此,郑氏以喉科名世。郑于丰之子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郑梅涧之子郑承翰,字若溪,又字枢扶,汇集先父医论医方,写成《重楼玉钥》,又编《重楼玉钥续编》。
   
今人唯知郑氏有《重楼玉钥》及其《重楼玉钥续编》,而于黄氏之《秘传喉科》,却知之甚少,何也?据《重楼玉钥续编》之自序:“先高祖赤山公,瀚七代祖也。性好堪舆,精研轩岐,渊源已久,是故知医代不乏人,然未尝轻言也。先大父讱斋公当贾盱丰时,会闽人黄明生先生,异授喉科,治验如神,活人甚多,心窃慕焉。因思利济于人是科为最,计与商之,而先生不可,其时叔祖仰山公向讱斋公曰:窥先生之秘,非礼莫能为也。于是具币帛束金百两,负笈于先生之门。先生曰:予非吝而不传,实有因耳。昔授受时,曾立不传之誓,违之则主乏嗣,既诫于前,何可背于后耶仰山公曰:今恳先生之秘者,实存济人之念耳,如能广以济人即先生自济也,先生何乐而不为焉请熟筹之。如是俯可出其书以授,乃嘱曰:珍之。仰山公曰:唯唯。讱斋公旋里,命父伯辈咸究心焉,凡患喉疾实症者依法疗之,无不神效,而先生年近六旬,果无嗣而殁。仰山公携遗像一帧而归,供奉于书室中,由是数十年来,活人甚广”。
   
该书几易其主,流传至今,余能得此,亦属幸事。鉴于此书历时数百年,纸张破损,加之手抄不比石印,未免有潦草错漏。余凭借微末之力,对此书进行记录与订正。由于水平有限,只就其中错字进行订正,其它一律不作修改。

《秘传喉科》内容见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8539

--------------------------------------------------------------------------------

作者: 北极熊   
时间: 2008/3/2 21:27


制作了一个pdf,方便大家检索阅读

秘传喉科.pdf

392.19 KB, 下载次数: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5: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手抄本《佛点头脉诀》——献给热爱中医事业的人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9/27 14:49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编者前言
      
世之《佛点头脉诀》,尚有两种不同版本,一载于清朝太医院编著的《药性通考》之中,此书分为八卷,前六卷收载中药四百三十五种,卷七、卷八为《集录神效单方》,《佛点头脉诀》附于卷六之末,因其年代久远,校订不详,存在不少错误之处,难免贻误后学。一传为王氏《佛点头脉诀》,传言“该诀诊病快而准,叙述简而赅,王氏当年每日门诊如市,在陕甘一带很有影响。曾被人推荐为元老于右任诊病,药到病除,遂名噪西安。”此《佛点头脉决》余曾手抄一份,转转间不慎失落,欣闻芦溪周老中医有手抄本,余多次登门索求而幸得借阅,方知传抄难免错漏,《佛点头脉诀》版虽有二,其源则一,特将其摘录于后,仓促之间,不能增损订正,成其完璧,也是憾事!望学者吸取精华,去除糟粕。
                                                                             
                                                                                                                  二零零七年八月于芦溪


《佛点头脉诀》内容见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3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5: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月先生发起整理的《世安先生医论集》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314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求教各位中医师父
作者: 我要自由   
时间: 2007/4/28 18:46
   

我很喜欢中医  但是没有条件去上学  想自学中医……我想知道  到底我该怎么去看书?   看什么书?  ……

-----------------------------------------------------------------------------------------------

标题: 回复 #1 我要自由 的帖子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5/2 19:15
     

我很高兴见到如此多中医爱好者,这也是中医的希望所在。

其实中医和其他学科一样,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和我一起从医的同仁有的是家传,就是祖上搞中医,他没办法,也被长辈逼着背一些汤头啊、药性啊,那是因为 “医可搏饭”,而治愈了某病人时又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也就爱上了中医,如郑寿全所说:陈修圆先生著《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书,是担心后学畏惧上古经典坚涩难读,将治病救人如此广博而重大的事俭约化、浅显化,当人们穷尽时方而未有得,自然就溯流洄源而去研习经典。这是由浅而入的一种学习的方法,另一种就是迎难而上,就象我,祖辈没有行医的,是因为从外祖父家捡拾到一两本医书小册子,翻翻看看就爱上了,就一发不可收拾,先看了《本草求真》,觉得太了不得了,一些花呀草呀,能祛病疗疾,再就看了《医宗金鉴》,当时只有外科,儿科等,没搞全。家里见我爱这个,便把我交给当地的一位老中医,我的第一个师傅戴斌聪正老先生,边帮着制药抓药,一有空就去翻他老人家的书柜。当时我也犯愁,读什么呢?问师傅,师傅说读经典。好吧,就读经典,可啃不动啊,虽然师傅作了不少批注,还不时可以询问,可还是懵懂糊涂。戴师傅说:不要死记硬背,理解就行,多找点其他书,印正印正就好,此道在灵活二字。于是,我有时间读到更多的书,如《血证论》、《丹溪心法》《脾胃论》《儒门事亲》《温病条辩》等等,悲伤的事情是两年后,老人家过世了。于是我改投寻真老中医门下,一进门,师傅便问我读了些什么书,能不能背《伤寒》,我摇头说不会,师傅放下翘起的腿,说:“连《伤寒》都不会背,戴老是怎么教的....”。我当时真是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一咬牙花了大概三个月将其背下。这才发现又有所得,以前读的书,就象被根绳串了起来了,不是零星的,散乱无章的了。此后,每找到一书,读下去就被这根绳串进去了.....可能这就是经典的作用吧。

至今行医几十载,我已经摸烂了几本《伤寒》、《金匮》、《内经》、《本草》,可仍有不解之处苦恼,仍有恍然大悟的喜悦......。不同的地方就是误诊较前少了许多,方子中的药味越开越简练,药费越开越便宜。

胡乱写了这么些,请诸位见谅。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0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5: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人生如养木——从乌梅丸治疗阴囊睾丸疾病说起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6/29 13:43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人生一世,若草木一春。余常将人比类草木,草木之敷荣,全赖土之栽培,水之灌溉,拂之以和风,煦之以天阳;而人身之立,如养草木而已。
        
今时之人,饮食不节,思虑无度,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使其脾肾精亏,肝木失养矣。即如草木,失于培灌,根基搅动,花实为之凋零;在人则种子延嗣之睾病矣,多发为茎痿囊湿,两睾坠胀,种种难名之状悉见。 “睾”字从“目”旁,与人之双目同为厥阴风木余气所化。《内经》脉解篇:“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又论“所谓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疝,睾丸肿痛之谓,厥阴风木失养者,未有不累及睾目者;且足厥阴经,环阴器,循股沟,足厥阴经受邪,亦常见症于阴囊及睾丸。
      
《金匮》首卷即论:“夫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一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之体用而并治之,厥阴肝木得养,阴囊睾丸之疾不治而治。
        
乌梅丸方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当归、人参、干姜、黄连、黄柏、蜀椒、桂枝、细辛、附子、米共11味组成。耽于食色而体虚之人,每多元气散乱不收,乌梅丸主以酸平之乌梅,摄耗散之气以补其肝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是气血调而木的遂,顺其条达之性也;人参甘寒,益脾之阴,干姜苦温,补脾之阳,阴阳和则脾健,邪不易侵,木得其培;黄连黄柏枯寒入心降火,是降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络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镇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本。纵观全方,酸甘化阴以养其体,辛泄苦降以成其用。最让人赞妙者,以此等大酸、大苦、大辛诸药调和于大量冲淡平和之米饭之中,捣而为丸,其思大哉!中工不谙此理,往往补土制水、纵火刑金,是治一脏而殃及四脏。
         
噫,厥阴一经,阴阳错综,寒热难辨,识得厥阴标本体用及乌梅丸之奥妙者,于医道思过半矣!即如修圆先生《伤寒医决串解》,辨前五经甚详甚透,独于厥阴篇缺而不著,是于厥阴未明未透?非也!先生将厥阴篇解藏于《金匮要略浅注》之卷首,用字只有二十四个:“盖稼樯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此医者一生之所得,能不藏之于金匮乎?
        
又论,自《内经》开篇,授人以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知持满以全天年,是为养乎一木?《金匮》首节即教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且明示以补肝之法,是为治一木乎?与乎丹溪翁著《格致余论》阐滋阴之要妙;东垣著《脾胃论》首重脾胃;景岳、养葵二位皆重用地黄而恐肾水衰微,既如近之黄元御,现之“火神派”,论阴论阳,滋水培土补火,聚讼纷纭而无非存乎一“木”。溯流洄源,先贤古人,创论数千年,皆为养木以贯春夏秋冬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5: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      题:鸡矢醴
作      者: 世安   
发表时间: 2007/6/14 15:20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http://www.ngotcm.com/
============================================

  
《内经》第四十腹中论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何谓“鸡矢醴”?一药酒而已。陈修园注:用鸡矢白一升,老酒二斤,炖热,渍鸡矢,乘热以布囊绞取汁服。
      
酒之为物,五谷所酿,肆饮有害,少饮养性怡情。而“醴”又为何物?《释名》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玉篇》醴,甜酒也。《本草纲目》记载:醴,一宿初来之酒醅也。今湖湘地区也有“糍粑、甜酒”,皆糯米加工而成,糕则为糍粑,蒸则为甜酒,此甜酒即为醴。与众酒不同,馨香甘甜,微有酒气。且酒与糯米之醅同用,并不象其他酒类,酿后其醅即被丢弃。鸡矢白,矢即屎,《神农本草经》载其微寒无毒,主消渴,伤寒寒热。实一臭秽之物,以色白者入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鸡屎乃有白,腊月收之。而陈修园先生亦附会人说:“屎中之白者,精也”。皆谬也,余居乡间时,常蓄鸡于庭院内,无论雌雄,饲草则屎青且稀,饲米则屎白成块。至于《本草纲目》“腊月收之”一句,尚能佐辨,寒冬腊月,草虫匿迹,只能饲以谷米,乃有白者。
      
今以被风木之禽所化至浊至阴五谷之遗屎,渍入至甘至纯五谷之精酿,此升降补泻神来之药食方。         
      
心为阳宅,腹为阴地,因于中之健运而上下和畅、水火既济。若因饮食不节,中气受损而升降失常,心火难下,气乱于胸则满;肾水难升,阴凝于下则胀。平旦阳气盛,中气得温,故虽胀满而略能食,入暮阴气重,中气失温,故胀满且不能食。投以辛甘化阳五谷之精华、稍佐咸苦微寒之五谷遗屎而成之鸡矢醴,是温暖中焦,和其上下之气,助其运化疏泄也。《内经》续其后话:“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从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鼓胀一病,缘于饮食不节而伤于中焦之气也。
      
明蕙先生问,能否用鸡矢醴方治疗其家母之“脾大”、“肝纤维化”。余以为与此方相比,另有一方更为合适。鸡矢醴其治在于调气,此治肝脾之用,不足以治肝脾之体。肝脾二脏,皆成于肾中之精,谓为血库,体阴而用阳。脾为太阴湿土,太过曰敦阜,不及曰卑监。此症脾大即是敦阜,为邪实太过而伤体,当泻其实邪补其体。厥阴肝为乙木,土之栽培,水之灌溉而成,液竭则木枯,治在滋水。皆非鸡矢醴之能事。故肝脾之伤于气者,可与鸡矢醴,其伤在体者,可与“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其方即在鸡矢醴之下文。《内经》如此编排,很有意思!学者当细心领会,如无字处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7/10 13:45
标题: 小儿鼓胀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004  12楼


我反复强调,小孩子,绝大多数都很健康,用不着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的药。我看儿科时,总事先估摸药的味道。

小孩就如同一株小小的树苗,因为成长初期,多汁体嫩,一刮寒潮,容易冻着,我们呢,应该将其逼寒就暖,微微温散风寒,素体羸弱的,可以在发散风寒的药物中适当加点“人参”,帮助身体一鼓作气将风寒驱逐出去,方如参苏散,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都可以。不要光盯着几味麻、桂、附子、干姜用事,好象不用它们就不怎么地了。短见且固执是最要不得的,这就是民间一味单方气死名医的原因,正因为单方常常是一些平淡无奇且易被人忽视的东西。

有人说:“医生,你不是善长经方吗,怎么全不用经方?”其实,正因为精于经方,我才提供一些时方给大家!因为时方趋于冲和常见。陈修圆先生可谓毕生精于《伤寒》、《金匮》,是为经方大家,这些看了他的相关著作相信就会明白!但是,就在他年老时候,决然写下了《医学从众录》、《时方妙用》二书,这就是通过几十年的钻研经方,圆通了,灵活了,左右逢源了。

======================================================

标题: 世安先生关于小儿肝脾不和的诊治
作者: 加加妈   
时间: 2007/5/31 08:30     
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3545   1楼节选


昨天得到世安先生的在线指点,三生有幸,先生不仅给孩子开了方,还指正了我日常护理中的一些错误,在这里再次感谢先生。占用了先生的很多时间,不敢独享,写来跟大家共享。

◆病因与症状:小孩子现在31个月大

1、睡眠障碍。半夜1~3点之间总会醒,醒了就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多的时候会翻转1个多小时。入睡困难
2、吃饭和拉臭臭的问题。不吃蔬菜,喜欢肉类,水果和零食。爱吃的东西能吃很多。经常2~3天拉一次臭臭,偏干偏硬,有时候很难拉。
3、脾气不好,经常会闹。

以上这些几乎从生来就有,近期比较重。3月份和4月份,小孩子咳嗽2个月(用西药治疗),4月底在行者先生那里诊治,咳嗽好转,可咳嗽好之后脾气很大,有挤眼睛的现象(就是做鬼脸的时候把一只眼睛闭起来的那个动作)。5月初冷热不匀流清鼻涕流眼泪2天,5月10号开始发烧1天后口腔溃疡1个星期。5月29日又着凉流清鼻涕和轻微的咳嗽,现在还没好。

■先生诊断:其中以肝脾不和为主线,间有时常的外感

■先生指导:为人父母,小孩确是心肝宝贝,但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怎么样才能带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后代,我通过你提供的资料,从中了解到两条重要信息 :第一,用药过多,不要动不动就吃药,感冒一般不要用药,即使用也医生应该权衡 ;第二,治不对证;治疗小孩疳热,必须先从调养说起,多给点冲淡和平的,如白米稀饭,粗粮食品,少给不给零食,节制瓜果生冷。

◆问:“感冒一般不要用药,即使用也医生应该权衡”姜枣水也不用么?我现在把姜枣水奉为圣旨了,看到清鼻涕就姜枣水上

■先生答:小孩睡不踏实,吃喝时好时坏,揉眼,等等问题,中心再脾胃虚弱,肝有郁热,姜枣水?最好是白开水,小孩偶感风寒,流清涕,只要稍微增加衣物,睡前给点白开水,让他低度的发点烧就好了,不需要辛甘化热的姜枣糖水。

◆问:还有一个关于孩子的问题。就是高烧如何处理。我家的孩子一旦发烧必定烧得很高,40°能持续很久。上上周的那次高烧我就是硬挺过来的(没有吃任何药),大人挺的很辛苦。照您看,这样高烧的时候,怎么处理法?由她去还是?

■先生答:小孩,雏阳之体,如春之苗,遇寒风外邪,即刻见焉,风寒一去,即噌噌见长。 发烧得看其它症状。

◆问:我家的孩子一般初起症状就是发烧,刚有点烧的时候精神特棒,烧到39°以上的时候就打蔫要睡觉,无其它症状。其它的一般是烧退后才能看到。一次是拉肚子,一次是咳嗽,半个月前的一次是口腔里时起彼伏的溃疡。一般烧稍退就要求吃东西,吃了点东西没一会儿会继续烧上去。无论吃不吃退烧药(就上次没吃,以前都吃的),一般烧个十几个小时会退烧 。

■先生答:这是你的问题,注意饮食衣物,自少外感,何来发热。发热后,给温开水,以和里,或中成药小柴胡和之。至于后见症状,多为热邪伏里所致,姜枣糖水不中与

======================================================

标题: 儿科咨询问诊单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10/16 09:25     
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484


中医的问题在传承,中医的前途在效果,我只是想用传统中医理论作指导,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来为患者做点事,也为中医做点事。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目的是想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甚至第六感来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作出判断,即是何人?在何时?处何地?得何病?用何法?处何方?遣何药?如何用?望神,闻圣,问工,切巧,今四余其一,不可谓不难。

“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上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儿科之难,可窥一斑;古之中医,为师徒相传,至于儿科,非餐寝千日,医药咸熟,且心手无毒之人,方可传授,不可谓不重。
     
至难至重之事,其问诊必须至详至细

======================================================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4/3 10:34     
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4226   2楼


为人父母祖辈者,尤宜熟读丹溪《格致余论》之“慈幼论”,一则童不裘帛,一则肠胃脆窄,从穿衣吃饭两方面注意,即可少却许多错误。又今之父母,一见小孩腹痛、腹泄,不问是寒是热是虫是积,皆丁桂帖之,真若外因寒风袭脐内因生冷伤中,借此辛温代灸是为有益,若因热因积因虫,不但无益反而成害。贫寒多壮丁,富贵多弱子,宜深思之。

======================================================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6/24 12:47     
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5935   4楼


肺为娇脏,纤毫不容,况小孩腠里脏腑本不致密,最易被外邪所伤而发咳嗽,外感致咳可随治而愈;而脏本柔弱更兼失治误治,即使外邪驱尽,脏气已伤,可转为内伤咳嗽,就会迁延日久。内伤咳嗽仍作外感咳嗽治,所用者如荆芥、前胡、牛子等疏散之品,头痛医头,见咳止咳,不求致理,此医界易患之通病......从令爱之舌象及症程可知,因屡被外感,兼其药攻,脾肺之气已伤,胸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而发为咳嗽偶作;其间,一遇外邪,则内外具困,咳嗽频作。此咳嗽迁延之机,其治当补土生金,温煦胸阳,则脾肺生气条达,无咳嗽厌食之事。以上聊述皆为医生之事,而在其父母,则应适时增减衣物以御外邪,合理饮食以助其强健。

======================================================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10/17 18:51   
原帖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3286  10楼


小孩如苗,虽黄虽瘦,若知顺其天时,顾其根本,培其脾胃(脾胃属土,苗以土培之),灌其肾命(肾命主水,苗以水灌之),何愁不能茁壮。此儿秉赋不足,肠胃柔弱,体虚易感,须逐步调整。莫以其阳虚,即用大辛大热燥之;莫以其阴脱,即用过酸过涩药截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5: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5岁小儿经常发烧,请帮忙!
作者: 燕豆   
时间: 2007/6/12 09:46
     

◆5岁男孩,在月初时在省内旅游时,当天下午就发烧了,当时分不清是中暑还是感冒,只给吃了退热药托恩5ml,和天津达仁堂的消食退热口服液10ml.夜里烧的更高有39度.清晨退烧,第二天一早返回家中找一中医治疗,退烧好转.

在此之前孩子曾多次发烧,每次都是突然不明原因的烧起,一两天后才发现嗓子或扁桃腺红了.我是想请问先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频繁的发烧,怎样才能改善.谢谢先生了!

--------------------------------------------------------------------------------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7/6/12 14:27
     

■小孩发热,多由外感六淫或内伤食积所致,逼寒热而忌生冷对防止小孩发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医常说:邪之所害,其气必虚。可以看出你的孩子元气有所亏虚,应该适当调理调理。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资料,请填写“问诊单”。
      
最糟糕的就是现在用的一些西药退烧药,不论虚实缘由,无不发汗解热。风寒固表,体实强健的是为对路,若遇素体阴虚内热的小孩,往往缠绵反复,遗害无穷。几年前,一6岁小孩高热,打点滴退热有十来天,反复不止,医院要求转院,怀疑血液重症,家人心急如焚前来求诊,查:腿脚凉,而半身以上皮肤热烫,唇干脸红,并未见其他痛苦。和和问来,小孩说出发烧之原因,只因半月前偷食其父亲一口“槟榔”。遂处“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炙甘草10克”水浓煎,一剂而愈。湖湘之地,嚼食“槟榔”成风,实乃槟榔幼果,中医称为“腹皮”“腹毛”,并增入馨香辛甘之“药子”以嗜人口感。初嚼者,多有头晕、脸热、喉紧等不适之症,久则成瘾。腹皮本为辛温耗散之品,有行气利水之能,更有耗津伤阴之弊。又经辛甘香燥之”药子“制炼,更能伤人。小孩被竭其阴津,自然中毒发热。有屡经西药发汗退热,无终时!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487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7 11: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该注意注意六淫之一——燥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2/13 20:25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http://www.ngotcm.com/

============================================

长沙地区是这样,不知道其它地方如何?
   
立春不久,天气寒冽,干燥异常,尘土飞扬,一时之间增加了不少咽喉干痛,咳嗽气喘的患者。或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药,基本上没什么效果;或经过中西医治疗,或消炎、或抗病毒、或做伤风寒、做风热、做痰湿等等,也多不见效果。中医们似乎忘记了六淫之一——燥。

每年春秋二季多有燥气流行,春燥最易让人忽视,眼下正是阳明燥令之时,肺肾阴虚之人最易感之。
     
养阴清肺汤可治疗此类病症,有心的中医可重新翻翻《重楼玉钥续编》,温故而知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