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64|回复: 1

中西医对缩阳证的诊治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医对缩阳证的诊治辨
           王明辉 金杰辉 王风雷


  摘要:缩阳证应属性医学范畴,男女都可发生。其发病机理,虽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但主要由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中医进而阐明了本病两个主要证型——肝经寒滞和肾阳衰弱,采侵肝肾之经所引起。对其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予以阐述,并举小儿、老人、妇女病例,论证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而西医有的诊此病为癔病、心因性精神障碍值得商榷。
  关键词:缩阳证;寒侵肝肾;温肝肾;散风寒;中医证治;非癔病
  中图分类号:1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04-02
  
  现代性医学中尚未见将缩阳证列入与性有关的疾患而加以系统讨论,这可能是对其临床表现和与性医学的关系尚缺乏深刻认识所致。其实,此病多起病急骤,痛苦莫名,尤其在精神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更大,常有不少病人对此惊恐万状,以为死之将至。病人非仅发病当时毫无性欲和性能力,即病后一段时间内,也多因心有余悸而性兴奋明显抑制,故中医将此病例为与性有关的疾患是有根据的。
  本病不仅只在国内各省有零星散发的病例,且在一些地区有流行的趋势,如有资料报道,1985年海南省及东南亚华人中曾有缩阳证“流行”,在一两个月内患者达2000余人,对当地居民造成了身心的莫大威胁。现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略述一二。
  
  1 中医对缩阳证早有探索
  
  此病男女都可发生,中医对男子发生此病称为缩阳证,是阴茎或阴囊引缩,伴有下腹拘挛疼痛;女子发病则名为缩阴证,其发病部位不仅在外阴,且大多表现为缩乳(即乳房
内缩挛痛)。本病一般以青壮年多见,而缩阴证的发病却甚少于缩阳证。
  《黄帝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已进行过探究和总结。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说明当肾气虚衰而感有阴寒的病因时,则可导致肾所主司的前阴(即男、女的外生殖器)部位的收敛和引缩作痛。《灵枢·经筋》曰:“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中医认为“肝脉绕阴器入少腹”、“寒主收引”,故寒湿阻滞足厥阴肝经脉络,亦可致缩阳(阴)证。《灵枢·经脉》还说:“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这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肝脉主筋,而诸筋皆总聚于生殖器,如男之阴茎,女之阴蒂为“宗筋”者,其依据即在此。《内经》还进一步提出,肝之经筋受病,则可引起生殖器的病变反应,由于内伤(如房劳太过)则阴茎痿软不举;由于外寒直接入侵,则外生殖器可痉痛内缩。这就是《灵枢·经筋》所说的“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的主要涵义。故缩阳证主要是由于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出现阴茎内缩、少腹挛痛、阴部发凉抽动、畏寒心悸、心烦意乱、焦虑紧张和“惧死感”等症。此诚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则气收……寒气入经则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蜷缩,蜷缩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段话似可作为男、女性疾患急症之一的缩阳证发病机理的一种较切当的注脚。虽现代名中医秦伯未认为“阴茎或阴囊收缩,在寒证和热证均能出现”,但根据众多的临床资料,寒证则远较多见。从前文所举海南等地的本病流行多在春寒料峭、风雨肆虐之际;国内病例亦多在感寒或房事受凉之后急发,即可佐证。
  虽古人提出的上述有关本病病理生理等论点不一定尽满人意,但它却是中医长期医疗实践的理论概括,迄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它很可能为现代医学探究本病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2 缩阳证的辨证论治
  
  目前对本病的辨证主要分为两型。
  肝经寒滞型:多突然前阴凉冷,阴茎内缩掣痛,睾丸上窜,阴囊及少腹挛急,甚则周身寒战发冷,舌淡苔白润,脉弦或弦紧。因其寒滞肝经,故主要治法在于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可用暖肝煎,辅以柔肝舒经、养血通络之药,使气机调畅,筋脉舒展,寒凝消散。常用中药有桂枝(或肉桂)、当归、乌药、小茴香、吴茱萸、沉香、生姜、延胡索、橘核、荔核、丹参、枸杞、赤芍等。每药每剂用量一般为5~12g,每日1剂。
  肾阳虚衰型:证候除阴囊退缩、睾丸上提近腹,时发阴茎掣痛外,常伴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自光白,脉象沉迟,舌淡胖,苔薄白等症。治疗以温阳补肾为主,如金匮肾气丸,酌加滋阴益肾、散寒行气、活血通经等药以收振奋肾阳、温煦宗筋之攻效。常用药有肉桂、附片、熟地、淫羊藿、巴戟天、小茴香、牛膝、山茱萸、枸杞、乌药、橘核等。
  若病情紧急,可即用鲜葱一大把(或姜、椒适量亦可),捣烂以酒炒热,敷脐部与小腹,复以热水袋于上熨之,以救其急。单方验方有时亦显速效。据《各急千金要方》介绍,对阳缩囊缩,大小便尚通、不渴不饮的缩阳病人,可急用生附子(去皮)20g,皂角(炙去皮弦)20g,干姜(炒)5g,炙甘草5g,麝香2g(或沉香5g)研极细,每服3g,水一盏,不拘时刻,和渣温服有效。有人介绍,对沉寒痼冷,兼有阳萎、遗精的缩阳病人,可用核桃仁1个,炒韭菜子6g,水煎,黄酒饮服。对慢性迁延的病人,宜每日加核桃肉1枚,至见效为止。
  另外,对肾阳虚衰者,亦可用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三阴交(双侧)、气海、关元各灸5壮;亦可用艾条悬灸龟头(男病人)约10-45min,使四肢及阴茎转温,内缩腿痛多可消失。

  有人认为,群众中用辣椒汤救治此类病例是“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可“造成不良后果”。其实按照中医“寒者热之”的治则理论分析,民间的这种急救措施,虽不尽善,但也无可厚非。

  3 小儿病例说明的问题
  
  文献指出,缩阳证“病者多为男性青少年,30岁以下者占85.8%”。据此,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所谓“特殊的性信仰”,包括精液珍贵,如一滴精、十滴血等以及某些学者认为缩阳证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流行性癔病”的看法。但笔者认为,虽然不能说此病全无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但却不能本末倒置,地说它为一种“性信仰”(这与承认缩阳证是一种“性疾患”是两码事),是“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流行性癔病”。现举一小儿病例即可佐证。
  吴某,男,6岁。1980年3月14日初诊。是年春初不章跌落池塘中,经及时救起,情况尚好。当晚半夜,突发少腹急痛,哭闹不宁,四肢厥逆,冷汗时出,旋即阳缩,经火受后方复常。自后,每逢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或半月、或一星期左右即复发缩阳。经多方求医,虽可缓解一时,但未能根治。近来更发作频繁。望其面色自光白,形瘦体弱,厚衣裹体,舌质淡胖,舌苔白润,脉象沉弦,四肢不温。乃用十补丸加减:附子6g,肉桂4g,胡芦巴5g,补骨脂5g,巴戟天5g,吴萸4g,川楝5g,延胡索5g,木香5g,小茴香5g。
  3月24日三诊:缩阳未再发,四肢转温,面色红润,纳
食倍增,精神大振。继予金匮肾气丸,早晚各服5g,以兹巩固。1980年4月其父来告,至今一直未发。
  此患儿因素体阳虚,正值冬末春初掉入池塘,感受寒邪,而寒凝肝脉,遂有上述诸症,故投温肾、暖肝、散寒之药,竟获痊愈。
  从此种幼孩病例看,似乎可以说明如下几个问题:缩阳证虽多见于青壮年,但对幼小儿童的发病也不可忽视。幼童病例亦有察赋阳虚,感寒凝滞经筋者,其治法用方与成人的辨证施治原则基本一致。象这样幼稚病儿,应该说是难能理解和存有所谓“精液珍贵”等性信仰的,故其发病只能以上述体内物质基础来解释。幼童对社会文化的接受尚少,精神心理活动也甚单纯,故很难说在此幼稚年岁突发缩阳是由于“心因性精神障碍”或“癔病”所致。看来,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唯物观认为,还是比较客观和经得起验证的。
  
  4 老年病例的启示
  
  某53岁的男性病人,于1973年夏求治。自述于冬春之时,同房后下床小便,突感全身发冷,溲后周身寒战,小腹拘急疼痛,并感阴茎内缩,当即呼妻用手揪住阴茎并急饮热水一碗,盖被入睡,小腹痛始略缓解。曾先后去几家医院诊治,均诊为“神经官能症”,屡治不效,痛苦难以名状。来诊时虽正值炎夏中午,病人尚身穿棉衣,盖两床棉被,躯体蜷屈一团,全身颤抖,面色晦暗发青,四肢冰凉,口不渴,食纳少,大便不畅,小便清长,脉沉迟而弱,舌淡红,苔薄白。辨证为肾阳亏虚,复感寒邪。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1.5g,桂枝12g,熟地15g,女贞子9g,怀山药15g,云苓12g,小茴香9g,胡芦巴12g,甘草6g,生姜3片为引。
  服3剂后,小腹拘急和阴茎内缩减轻,病人恐惧感消失,但小腹仍感疼痛。继仿前方加荔核9g、乌药9g,连服5剂,诸症缓解。嘱病人每日吃核桃肉3个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再发(参见《疑难病案百例选》)。
  从这种老年病例可使我们想到:缩阳证虽多见于青壮年,但老幼之人,素体阳虚感寒的亦可发病。本病不一定在户外受寒而发,即在屋内房事后阳气耗散而受凉亦能引发。老年病例亦可按前述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处理,只要药证相符,疗效也多如桴鼓之应。缩阳证病人的恐惧感,具有一定的精神心理色彩,故易被医师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癔病”。实际上,是因忽视了它普遍存在的肝肾器质性病变(阳虚)和明显的感寒诱因所致。据所知,即使在海南和东南亚“流行”本病之时,也不是每个青壮年男女都患缩阳,故推测这些“易感群”很可能具有阳虚体质,加上感寒而发病。从国内并不少见的缩阳证病例的发病机理看,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具阳虚受寒的病史特征,且多零星散发。

  5 妇女缩阴(缩乳)证举例
  
  缩阳证虽百分之八十以上见于男性,但诚如前述,此病在女子中也并不罕见。
  缩乳证:《蒲园医案》曾记载一肖姓的30岁妇女,萍乡人,某日突感两侧乳房
几全部内缩,脐眼深陷如仰盂,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四肢冰凉,冷汗不止,手足拘急,爪甲青黑,脉沉细而迟,舌嫩滑,苔薄白。诊为寒邪直中厥阴肝脉,有阴无阳。拟用驱阴救逆,温中回阳治法,用大剂加味四逆汤:雄附片40g,上肉桂12g,干姜40g,吴萸8g,补骨脂16g,益智仁12g,川花椒8g,炙甘草8g。水煎,另以黑锡丹4g冲服。并先用胡椒末、炮竹硝各4g,开水调和灌服。又于脐下丹田穴艾灸7壮,进行急救。服药后,厥逆止,阳气回。乃连服10剂。恢复健康。继以十全大补丸调理复元。
  缩阴证:一魏姓45岁妇女,邮亭圩人。1958年冬,天气严寒,日在田间劳动,汗出解衣,因而受寒。归家后即感不适,晚餐未进即睡,极畏寒,夜半抖颤不已,双被不温,旋出现四肢厥冷,屈伸不利,小便时出,冷汗如洗。自觉阴户空洞内引,时有冷气冲出,不安之至。脉象细微,舌苔白润,身倦神疲。诊断此由肝肾亏损,又感风寒,气血寒凝,经络拘急所致。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祛风寒,温肝肾,日进3大剂,遂告痊愈。
  从上述两则缩乳、缩阴病案看,也可使我们理解到:缩阳证虽以男子多见,但女性病人也不少。男女之患此病,虽有缩阳、缩阴的名称区别,但其发病的机理和治则用药则大体一致。女子患本病有缩乳、缩阴之不同,且前症更多见。其机理可能是足厥阴肝经既包绕阴器又上联命门而至胸乳,女子乳房丰满而外阴平隐,故发病时缩乳更突出;男子乳房平胸而阴茎、阴囊突凸,故发病时缩阳更显著。当然,这只是一种依理类推的想法,希临床医师今后能结合具体病例仔细观察和总结,以便用客观的数据和资料揭开此一谜底。
  
转自:http://qkzz.net/magazine/1009-5276/2007/09/1696044.htm
发表于 2011/6/3 00: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胆汤加温肾补阳,戒房事三个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