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渭川——知名中医妇科学家
    王渭川(1898~1988),号鲁同,男,江苏省丹徒县人。祖父系清末举人,以教学为生,暇时自修歧黄之术,偶为乡邻治病。他从县立中学毕业后,因家道贫寒,无力继续深造,乃由其祖父授经史、四书、诸子文集及《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医籍。1916年,拜当地名医袁桂生为师,寒暑五易,始悬壶乡里。后受聘于芜湖蚕桑学校任国文、历史教授。然心系祖国医学,崇尚治病教人,两载后辞职返家,仍以行医为业。1924年,参加恽铁樵等主办的“中医函授”和“诗词函授”,修习深造,学识日臻,先后在湖北麻城、汉口等地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避乱入川,客居万县,自办诊所,临证治病,多有良效,声誉日隆,一时门庭若市。解放后,历任万县第一联合诊所所长、万县卫生协会执行委员兼学术部副部长、万县卫校教师、万县市政协常委等职。曾荣获万县卫生局“一等卫生模范”奖状。1956年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同年转调成都中医学院。先后担任《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等课程教师。1962年后,调任本院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1973年任主任,1984年晋升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先后任成都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他的教学和临床事迹已载入《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等书中。

他在一生的医学生涯中,勤求古训,精研中医典籍,其学术思想溯源《内经》《难经》《金匮》,近师张锡纯、张山雷、丁甘仁、恽铁樵等“中西汇通”派学者。对《金匮要略》造诣尤深,多有独到见解。如在所著《金匮心释》一书中,认为血痹病证是经络瘀塞,即血管管腔变窄之病,宜投王清任通窍活血汤,佐以虫类药物,活血通络。如冠心病、静脉曲张、无脉症、侧索硬化症、血栓性脉管炎等,以上方治疗,每获良效。善用虫类药治疗各种内妇科疑难重症,是其最具代表性之独特经验。如红斑狼疮病,实属疑难重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论治规律。他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生,主要是肝肾受损或脾肾不足所致。治疗上主张在草本药的基础上,选加蛤蚧、海狗肾、海参、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滋养肝肾或补益脾肾乃是固本以求其外的原则。对于狼疮细胞,又宜用清营解毒法以驱赶、消灭之,主张重用紫草凉血清热。其治疗红斑狼疮,习用白花蛇舌草、蛇头一颗草、半枝莲、石大年、无花果、苦荞头、隔山撬、瞿麦等,煎汤代茶,以提高疗效。同时,针对兼见的多部位疼痛、关节肿大及腹部症瘕痞块等瘀血征象,常用水蛭、虻虫、地龙,以搜风通络,活血逐瘀。阿狄森氏病也是疑难病证之一,属中医“黑疸”范畴,其病机是肾虚血瘀,治法当以补虚化瘀为主,常在益气养血补肾药中,加入蒲黄、地鳖虫,活血逐瘀,而获较好疗效。擅长妇科疾病的诊治,提出治疗妇科疾病的温、清、攻、补、消、和等六法。创制了银甲丸,开发了银甲口服液。

其主要著作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王渭川疑难杂病选要》。还担任了大型参考书《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顾问。王老不仅精于医理,且有深厚的文学根底,茶余饭后,常吟诗作赋以自娱。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荔田  

    哈荔田(1912--1989年),河北保定人,回族,中共党员,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侍医于父亲哈振冈,被当地群众称为“小哈先生”。1931年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师承施今墨、周介儒等名医,于1935年毕业,即悬壶津门。1954年在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1955年3月调往天津市卫生局任副局长,1958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哈氏自幼喜读经书,对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翼》、《伤寒贯珠集》、《千金翼方》、《本草从新》尤其对内科《千金翼方》、《赤水玄珠》、《广瘟疫治》,妇科《付青主女科》、《济阴纲目》、《沈氏妇科拜要》以及《本草从新》、《本草经疏》、《中医临床方剂》等书颇有研究。哈氏学术造诣高深,治学严谨,善于博采众长,重视临床实践,教书育人,早年的学生有吴咸中、陶甫、石学敏、赵藕善等知名专家,近年所带研究生也都在教学、临床发挥了骨干作用。
    学术思想
    哈氏认为凡从医者,不读《内经》,不参悟经旨,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内经》系中医理论之渊源,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所创见,各成一家之言,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而言,无不发自《内经》。而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乃临床医家之圭臬,辨证论治之大法。医者不读仲景之书,则临床治无法度,依无准绳。注家之中应首推尤氏之《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其注简明精当,剀切详明,不浮不隘。倡读中医经典著作,非为崇古,亦非守残抱缺,而是为更好地发掘、整理祖国医学,古为今用。不了解中医学术之源流,既无从分辨其精华糟粕,所谓中医现代化也将是遥遥无期矣,对于中医学术,应当尊古而不泥古,继承是为了发扬,博采众长务求融会贯通。在临床中务求圆机活法,即守其常,又达其变,庶能获桴鼓之效。
    (一)治重脾胃
    在临床辨认脏腑功能时,要“以胃气为本”,用温补、清养二法,常相得益彰。易水学派通过60余年临床经验认识到“胃气乃是脾胃功能之概括”,脾胃处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泉,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无不以脾胃为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则五脏受病,变证丛生。故在治疗中,各脏腑之疾患,凡与脾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皆可调治脾胃以助胃气,俟脾胃有权则脏损可复。至于脾胃之治法,李东垣言之虽详,但偏于温补升阳,所谓“详治于脾,而略治于胃。”迨叶天士创清养胃阴之法,适足以补李氏之未逮,而为调理脾胃之两大法门。医者当取两者之长,兼筹并顾,斯能相得益彰。
    (二)佐用调气
    气在人体内沿着经络血脉运行不息,循环往复,若有一毫壅塞,则气机不畅,脏腑失和,气血不调,百病丛生。因此,在疾病治疗大法确立前提下,每喜佐用适当之气分药,以调畅气机,运行气血,调和脏腑。
    气分药是以理气解郁为目的的理气类药物,其应用重点在疏肝、调肝、理气解郁,从而斡旋脏腑气机,调畅气血运行,以达病愈目的。在补益气血,破瘀化滞等治法中,每多应用它,常起到补而不滞,行而不涩的作用。
    气分药的应用,当区别病之在气、在血,孰为轻重,以病情演变之不同,兼挟因素之各异,分别选用适当药物。凡属脏腑气郁,升降失司,而病情较轻者,常选用苏梗、桔叶、天仙藤、砂仁、香橼、代代花等舒理气机;体壮邪实,胸肋腹胀满,病情较重者,多选用甘松、青皮、香附、乌药等重于理气,以杀病势;气滞初入血分者,可选用柴胡、川芎、郁金、元胡等以理气为主,通络为辅,血瘀兼气滞者,可选用泽兰、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重于通络化瘀,兼能行气;夹寒可选丁香、荜拔;兼热可选川楝、竹茹等;夹痰选旋复花、苏子等;兼湿选藿香、菖蒲、佩兰等;虚证病人,阴虚者用绿萼梅、合欢花、香橼,取其理气而不伤阴;血虚者用小量柴胡、荆芥等清芳流动之品,以舒发肝气,气虚者用砂仁、佛手,理气和胃,取其补而不滞。上述气分药物皆为临床所习用。
    用药最重要的是灵动,没有气分药就难以做到灵动。凡属香窜药物都有气分药作用。临床只有随机而用,方能收到效验。一些虽不属于气分药如藁本、细辛等,有时也可作气分药用。
    总之,对于疾病的治疗,总的精神在于补不足,泻有余,以补偏救弊,调和阴阳。而药效的发挥,总要借助于气机的流畅,方能达到补虚而无留滞之弊,荡邪而无窠臼之余。因此,理气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但理气药总属香窜耗散之品,临床运用务要随机以处,用当其时,选药恰当,始能取得桴鼓之效。
    (三)妇科重肝脾肾
    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然气血的化生、运行、敷布均与脏腑尤其是肝脾肾三脏功能活动有关,因此调治妇女病需要重视肝脾肾三脏作用,并应注意三者之间关系。
    1、补肾:补肾包括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两个方面。补肾阴兼益肝涩精,肝肾同源故补肾每兼益肝,常以二至丸加杜仲、枸杞、首乌等;肾阴亏损,封藏失职,精易走泄,常加五味子、菟丝子、山萸肉等药。凡由肝肾阴虚所致之闭经、崩漏、不孕、带下、滑胎等多以上药为主;若伴有阴虚潮热之证,可以二至丸加生地、丹皮、地骨皮、麦冬等滋阴凉营,或加介类潜降之品,忌用苦寒损阳之知母、黄柏之品。
    补肾阳需填精益气,在补肾阳同时喜用温润填精之品,如鹿角胶、紫河车、菟丝子等,兼见肾气虚寒加二仙汤、破故纸、吴萸等,而辛热劫津之姜附、肉桂一般少用,若必须用时亦不可重用久用。
    2、调肝:肝为女子先天,肝病用药,肝郁宜芳香辛散,肝燥宜甘润柔缓,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症,多以柴胡疏肝散为主,兼寒加乌药、小茴香等暖肝散寒,肝热去川芎加丹皮、白蒺藜等凉肝清热。这里应强调,肝为刚脏,易化燥生热,故舒肝解郁不可一味仗持香燥劫阴,当佐以肝经血分之药如当归、杭芍等以缓肝急。由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所致月经涩少、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可于养血柔肝、益肾填精药中,佐以香附、川楝、柴胡等舒肝之品,以助其升发之机。
    3、健脾和胃:妇女胎产经带诸证无不与脾胃有关。补脾和胃,用药应顺其性。治脾用药常以炮姜、艾叶温阳,人参、黄芩、白术、扁豆益气,升麻、葛根升清,苍术、厚朴、佩兰以化湿。治胃多以和降逆,清热养津为主,前者用清半夏、竹菇、佛手、苏梗,后者用沙参、麦冬、石斛、川黄连等。
       
哈荔田(1911~1989)  
    哈荔田,男,回族,河北保定人,其父哈振冈长于妇科。
    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师从国医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誉津门,在中医诊治和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尤擅长妇科。
    中医妇科专家,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1935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天津中医学院院长、教育,天津中医研究所所长。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
    长期在天津行医,专长内科、妇科,有《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1989年9月逝世。
  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
    深究医理,博采众长,衷中参西,中西结合,医术精湛,在学术研究上和医疗实践中颇有建树,在全国中医界享有盛誉。为天津中医事业的恢复、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1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
    1954年,筹办了天津市第一个中医门诊部。
    1955年,成立了天津市第一所正规的中医医院。
    1957年,创办了天津中医学院前身的天津中医学校。分别主持创办和恢复重建了天津中医学院。
    开办了全国首创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等病症,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提出了“气血动静”的理论,临床上擅用气分药并扩大了用药范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
    在临床中主张通常达变,机圆法活,常收奇效。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崩漏、子痫症、不孕症等疾病取得了很大成就。
    主持了宫血、子宫肌瘤等疾病的研究课题,一些项目通过鉴定。
    出版或主编《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中医妇科验方》、《扶正固本与临床》等近10部著作,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奉五
  生平简介
刘奉五,名同育,北京市人,生于1911年,卒于1977年。幼年学医,曾拜名医韩一斋为师,24岁在北京悬壶应诊。曾受孔伯华之邀,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建国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调任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工作。晚年任教于北京市中医学校、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
生平著作
刘奉五,名同育,北京市人,生于1911年,卒于1977年。幼年学医,曾拜名医韩一斋为师,24岁在北京悬壶应诊。曾受孔伯华之邀,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建国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调任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工作。晚年任教于北京市中医学校、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刘奉五妇科经验》一书是其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学术思想
刘奉五深研经典并验之妇科临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脏腑枢机思想。他认为,肝脾肾三脏为妇科之重。肝在生理上能养五脏六腑,脾胃为机体气机升降枢纽,肾为先天之本,天癸赖以滋养。他还认为不能把冲任二脉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络,而是附属于肝脾肾三脏的两条脉络,与肝脾肾三脏间接相通。因此,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也可以说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具体体现。
他认为,五脏功能异常是妇科病证的关键所在。如肝喜条达,肝气郁滞则经血不畅;肝气上逆则经血随冲气而上逆,以致倒经;肝郁化火内灼津液则阴血耗竭而致血枯经闭。肾主藏精,若肾气衰竭,必然涉及任脉虚衰,太冲脉也衰弱,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若肾失闭藏,开阖失司,可致崩漏、带下之病。肾不系胎又致胎漏、滑胎之疾。心主血脉,肺主气。血的生成,是通过脾胃的运化将水谷消化后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与肺气相合,经过心的功能,化赤而为血。汗为心液,肺合皮毛,妇科常见、多发的“血证”病证,以及妇科病证伴见的病理性汗出等均与心、肺、脾、肝诸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构成了刘奉五以肝脏为核心,以肝脾肾为重点,以五脏为枢机的妇科病理观。
临床经验
刘奉五在妇科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将月经失调分类为漏经类月经失调及闭经类月经失调等。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形成了自己常用的经验方和经验用药,如瓜石汤、四二五合方、凉血衄汤、清肝利湿汤、安胃饮、清眩平肝汤、解毒内消汤等。他根据师传“小柴生地牡丹皮,能治崩漏”的经验,常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青蒿、地骨皮等凉血养阴清热的药物,治疗热入血室。揭示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及杂病中,常伴有病理性汗出等特点。认为治汗时要考虑到“标本缓急”、“轻重先后”的关系,而不能单纯为“治汗”而治汗。对于实证类的汗,宜清、宜泄;对于虚证类的汗,宜收、宜补。
他的治肝八法,包括舒肝调气、清肝泄火、清肝平肝、抑肝潜阳、镇肝熄风、养血柔肝、化阴缓肝、暖肝温经。治血八法,包括活血化瘀法、破瘀散结法、养血活血法、清热凉血法、养阴化燥法、温经散寒法、益气养血法、滋阴养血法。此外,还有根据金水相生之理而拟订的补肺益肾法等。
后世影响
刘奉五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中医学术界公认的成就,在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方面颇有建树。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于今日中医妇科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9: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鹏飞
  生平简介
王鹏飞,原名王动,字勋,北京市人,生于1911年,卒于1983年。祖上三代业医。22岁时,正式悬壶应诊。在5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继承祖业,擅长儿科,享有“京城小儿王”的美誉。曾任北京市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卫生体育组副组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
生平著作
王鹏飞,原名王动,字勋,北京市人,生于1911年,卒于1983年。祖上三代业医。1928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之后随父学医。22岁时,正式悬壶应诊。在50年的行医生涯中,他继承祖业,擅长儿科,享有“京城小儿王”的美誉。1954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的筹建工作。曾任北京市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卫生体育组副组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著有《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集》等。
学术思想
王鹏飞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的供养比成人更加迫切,但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脾常不足,饮食稍过,则易引起消化不良,传导失常,造成食滞吐泻,甚至形成疳积、慢脾风、气脱液竭等严重疾病。如婴幼儿腹泻,其发病原因虽可能是感寒、受暑或伤食而致脾胃失节,但主要还是脾胃虚弱,本虚标实。治疗应以“扶正治本”为主,祛邪为次。
王鹏飞在临证之时,以其特殊的望诊方式——望头顶污垢及望上腭,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后天脾胃的病机,为确立正确的治则、治法奠定了基础。他在中医学望诊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小儿头顶及上腭部位的颜色、形质变化的观察,进行病情分析,颇有见地。
临床经验
头顶污垢,即指一岁左右的某些患儿头顶部位生有泥污,呈垢腻样疤块状的污垢,此种污垢水洗不脱,即使用水洗掉或挖掉,很快又会复生。其实,此种污垢并非真正的泥污物质,而是头顶部位分泌物结成的疤块,为一种病理表现。王鹏飞根据其丰富的临证经验认为,所见污垢均与肠胃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从色辨证,头顶污垢色黑,多为便秘或有食滞,临证常见于体质较好的病儿。头顶污垢褐色,多为泄泻或消化不良,临症常见于慢性病反复发作的体质较弱的病儿。头顶污垢色浅多偏虚证,色深多偏实证。从形状辨病,头顶污垢呈正圆形或鱼鳞状,其污垢量多的为病程长、病情重,而条形、点形污垢量少的为病情轻、病程短。
望上腭,即望口腔内整个上腭及未生牙齿的上臼齿槽面部分,以观察五岁以下小儿为主。从部位归属脏腑来看,前腭主上焦心、肺;后腭主下焦肝、肾;中柱主肝、脾;臼齿主脾胃、大肠。通过观察上腭颜色变化能判断疾病之所在。一般来说,小儿患病后,与病变所在脏腑相应的上腭部位颜色会有变化,尤其患有脾胃病的小儿,其上腭颜色的变化更为明显。此外,王鹏飞在治疗小儿疾病时,非常注重固护后天脾胃。如小儿遗尿症,一般多属肾虚,但亦常兼有脾弱之症。他主张补脾实土以存水,乃免渗泄之患,强调在治疗小儿病中补脾胜于补肾。而且,临床用药时宜应注意保护胃气,用药不可过量。小儿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他临诊用药一般不超过六味,时时以保护元气为主,不用辛散攻伐之剂。慎用大苦、大寒、大热、大补之药。他在临床上常选用酸甘化阴之药,如银杏、百合、乌梅、木瓜等,配以青黛存阴、退热,既无损于脾胃,又能使症状消失。
后世影响
在王鹏飞的影响和儿童医院领导同中医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儿童医院中医科一直在北京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全国中医儿科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近年来,该科还被评为北京市中医儿科脾胃病重点学科,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9: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痒生,以训蒙终其生。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1918年,奉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予以校正,由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设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第二期。张锡纯方展其抱负,适值直奉战争爆发,不得已于1923年回关内于沧县开业。
  1924年,张锡纯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竟购,先后共印四版,作者声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为专馆教员(家庭教师)。张锡纯携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开业行医。1927年春,正式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至1933最后5年中,张锡纯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方满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该书第六期,计两次印刷。为迅速培养较多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订讲义,兼及教务,遂因劳瘁过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医著之外,张锡纯尚撰有《代数鉴源》、《易经图说》(未刊行),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9: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惠民

目录
1.沂水著名中医
  刘惠民:(1900~1977),原名成恩、德惠。著名中医。沂水县黄山铺乡胡家庄人。自幼酷爱医学。1916年,拜本村中医李步鳌为师,听讲、辩药、随诊等,深得其传。几年后,边行医边刻苦深研中医医学。20年代赴奉天(今沈阳市),在名医张锡纯创办的“奉天立达中医院”学习和工作,两年后,考入“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回故里继续行医,医术日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沂水县西部山区办起了“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研究社”,招收学员36人,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以“培植是项专业人材,供国家多急需”。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医务处主任。后因需要被派回地方工作,先后在沂水县许家湖开设药铺,在沂南县城办起“山东大药房”为抗日军民和群众医治伤病。后任山东卫生总局临沂卫生合作社社长、鲁中南新鲁制药厂经理等职。为适应战争需要,尽量将中药汤剂改制为片剂和药丸,并亲自制作模具和教药剂人员制药。至解放前夕,先后制出疟疾灵、金黄散、救急散、救急水、牛黄丸等成品药近百种,为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竭力为发展祖国的中医事业奔波,经他倡导、筹备,先后建立了济南中医诊疗所(后改为济南市中医院)和山东省中医医院。本人亦刻苦钻研中医学,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并有所创新。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中医学院院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视察期间患重感冒,多次治疗不愈,经他诊治后很快痊愈。毛主席称赞说:“近30年没吃中药了,这药很好。”1957年,随同毛主席去苏联,负责保健工作。后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中央和省市领导同志治病。晚年患病,在家休息和治疗期间,登门求诊的病人仍络绎不绝,他不分尊卑贵贱,坚持接待,一一予以认真诊治。
  刘惠民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伤科学读本》、《中西混合解剖生理学概要》、《中西药物学概要》、《中西诊断学概要》、《战地临时医院组织概要》、《麻疹和肺炎的防治》及《刘惠民医案》等。
  刘惠民,曾用名成恩。中医学家。山东沂水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后行医。曾任八路军鲁中二支队医务主任、山东省沂水县参议员。建国后,历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山东省中医医院院长、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十年代在山东沂水创办中国国医学校。擅长诊治神经衰弱、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不孕症等内科、妇科疾病。有《刘惠民医案》。
刘惠民(1900—1977),山东省立中医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首任院长。男,汉族,原名刘诚恩,山东省沂水县坎家庄人。祖籍山西,明初移居鲁中。出生于一个山区的劳动家庭,八岁入学,因受伯祖父的影响,自幼即酷爱医学。十六岁因病辍学,开始攻研医学。为精于此术,多方求教。二十年代,曾远赴沈阳,在民初名医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院”学习并工作。两年后,考入全国名医丁仲祜主办的“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返归故里,悬壶问世。1938年,曾任鲁中八路军二支队医务主任、山东省卫生总局临沂卫生合作所所长,山东大药房副经理、鲁中卫生局中药制药厂和新鲁制药厂经理等职,并一直坚持医疗工作。1956年在青岛为毛主席治病。1957年又跟随毛主席去莫斯科,一方面作考察学习,一方面担负卫生保健。后来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广州等地多次为毛主席、?总理和中央、外省其他党政领导诊病。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省立中医院院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刘老研读了大量经典医著,在临床上又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因而对内、外、妇、儿各科许多疑难大症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诊治,都有较深的造诣。他对治疗外感病有独到见解。认为外感热病亦属伤寒,治应取法《伤寒》,按六经辨证,用三阳经治法。认为生石膏不仅清气分之热,又能辛散解肌,治外感发热多用生石膏。此外,还因时、因时、因人而灵活用药。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亦多有发挥。他认为肝、肾、脾,胃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精神系统有密切关系,多用滋肝补肾,健脾调胃等法。灵活运用酸枣仁,以镇惊安眠,养心健脑。对月经病的治疗,他认为病因虽多,但主要由于肾气不足或情志不遂,以致冲任不固,或气血失调所引起。治遵“治妇人病,当先明冲任”的原则,辨其寒热虚实,以定温清补消。并根据“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理论,常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血等法结合应用,多获良效。对不孕症的治疗,他认为诸因引起月经不调,也就导致不能摄精受孕。每以调理脏腑冲任为中心,以见证不同,选用滋肾养肝,补气养血,疏肝解郁,温肾暖宫健脾化痰等法,方用毓麟珠、泰山磐石散、开郁种玉汤、紫石英丸、五子衍宗丸等加减运用,疗效显著,被群众誉为“送子爷爷”。对高血压、冠心病、肝炎、肝硬化以及偏瘫、脑炎后遗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小儿疳积等证,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还研制了保健丹、桑葚首乌补脑汁、莱阳梨膏等,经临床证实都受到很好效果。一生诊务繁忙,只发表了“山东古代大医籍贯和事迹俟正”、“钱乙仲阳医学史迹考俟正”、“黄坤载元御医学史迹考俟正”等论文。1976年出版的《刘惠民医案》是由医案编写组根据部分病例整理编辑而成,虽未经本人校审阅定,但也基本体现了刘老独到的见解和医疗特点。前后举办两期培训班,收受学员20余人。在国内享有较高威望,被誉为全国名老中医之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济南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发表于 2009/4/19 12: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提供,如能整理提供WORD或PDF文档,方便阅读更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8: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cker 于 2009/4/19 11:08 发表
多谢楼主提供,如能整理提供WORD或PDF文档,方便阅读更好了


嘿嘿,都是在“百度”搜索,不懂得如何制作文档,不知那位电脑高手能帮这个忙!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8: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长春  (1898~1987) 字文耀,慈溪魏家桥(今属余姚)人,生于北京。1900年随父归里,1914年入桐乡石门湾天生堂医店当学徒。3年后满师,进宁波富春堂药店当店员。接方配药,留心名医处方,渐熟医理。后随宁波颜芝馨医师抄方,多获益。1918年于慈溪县城(今慈城镇属江北区)挂牌行医,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博采众长,医技渐精。1920年参加宁波及慈溪中医研究会,此后求医者日众,医名一地。1956年至杭州,次年应聘任浙江中医院副院长。后历任余姚县人民代表、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政协浙江省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顾问。毕生从事中医事业,早年长于时行急症诊治,后致力内伤疾病调疗,尤精脾胃、肝胆疾病。著有《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留有遗稿《诊治提要》等多种。
魏长春论内科









        定价: ¥27.00元  金桥价: ¥25.65元  节省: ¥1.35元
出版/发行时间:  2009-01-01  
出版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丛书名:  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作者:  朱世增

ISBN:  9787811211061
版次:  1
开本:  32
页数:  33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名老中医魏长春先生七十余年治学、行医、授徒生涯的心得体会及经验荟萃。全书共分临证经验、医理阐述、方药解析、医案拾萃、薪火相传五个部分。 临床医生,本书教你治病救人;莘莘学子,本书助你步入歧黄殿堂;科研教学工作者,本书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


目录:
追忆旧迹,寄奉后学
临证经验
颜芝馨先生遗案选
张禾棻先生与《急治汇编》
钟纯泮先生诊余案录
范文虎医案选按
久病低热证治约言
昏厥诊治举隅
高血压论治
肺炎论治
肺脓疡论治
麻疹治验例
肝炎证治刍言
胆囊炎论治
痢疾证治琐言
医理阐释
仲景学说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要义
宁波颜芝馨先生学术经验追忆
《千金方》探要
诊脉知常篇
诊脉达变篇
辨舌经验谈
食疗浅说
对祖国医学关于摄生保健的体会
方药解析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经验方两则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临床运用
五味消毒钦内科临床运用举隅
金钱开郁散
医案拾萃
感冒
发热
咳喘
脘痛、呕血、便血
泄泻(胃癌术后肠胃功能紊乱)
腹痛、腹胀
臌胀(肝硬化腹水)
水肿
痢疾
黄疸.
癥瘕
淋证
癃闭
痹证
厥证
口眼■斜(面神经麻痹)
中风
癫、狂、痫、郁证
痰阻经络颈歪


薪火相传
先父魏长春学术渊源及成就之端倪
魏长春诊治支气管炎经验
魏长春用《伤寒论》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魏长春六二清肺汤治疗小儿肺炎46例
魏长春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调治脾胃病毋忘升降论——魏长春调治脾胃病的经验
魏长春调理脾胃五法临床应用体会
上下交病治其中——随魏长春侍诊的体会
魏长春运用“调中法”经验
魏长春运用附子理中汤的经验
魏长春治疗肝病经验
魏长春运大气消肿胀经验
魏长春治郁证特色
魏氏补脑汤治疗眩晕病举隅
魏氏补脑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
魏长春运用《金匮》方举例
魏长春临证医案四则
魏长春治验三则
魏长春运用茯苓四逆汤的经验
魏长春运用茯苓四逆汤验案四则
魏长春治误补案二则
魏长春临证经验简介
魏长春临证经验拾零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8: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裘笑梅
www.chinaimt.com      2008年09月05日    中国基层医疗网
    裘笑梅(1910~),浙江杭州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治疗及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专擅妇科,对经、带、胎、产常见病较有造诣,着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编》等。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代表盘职。
    我出生在教员家庭,幼时体弱多病。十八岁时,在杭州弘道女中读高中,因常患鼻衄,而不得不辍学,在家休养。父亲略懂医学,远近邻居有小病小痛,常来家索药,亦见有不少贫苦患者,因无资求医买药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由已及人,深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乃萌学医之念,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这也是父母之夙愿。遂拜杭城著名老中医清华为师。其时老师年已耄耋,仅承教五载,因患中风病逝。从此,我一边承袭清华老师独立在杭州贯桥同益堂药店内「崇德医药局」挂牌坐期,一边继续自学攻读医书。初为儿妇科,嗣后专事妇科。至今五十载歧黄生涯,年逾古稀,可真是「功业来及建,夕阳忽西流」。在祖国医学这个博大精深的海洋里,我只拾得了数片贝壳而已。
    熟读精思 博学强记
    我从师之初,老师先给我四本书:《医学心悟》、《濒湖四言脉诀》、《药性总赋》、《汤头歌诀》。此后,三个月未见老师面。过了三个月,老师才来。我们见面坐定,他便边翻书边考问我。如:「何谓保生四要、医门八法?」我答:「保生宜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八法为治病之方,即汗、吐、和、下、消、补、清、温是也。」又问:「脉有要诀,治有成方,何在?」继答曰:「脉有浮沉迟数之分,要决于胃、神、根三字。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气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胃气生则有神。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也。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即汤头。」幸而在这三个月里,我没有稍事懈怠,老师对我的对答比较满意,说t「看来你是有志于学医的。」接着,老师叉要我同他弈棋,弈完说:「治病用药不能没有魄力,从下棋看,你还有点魄力。」这才正式收我为徒。之后老师一再告诫我:「学医要矢志不移,志不强者智不达}读书要精勤不倦,熟读深思义自明。」从师五年中,我日里侍医抄方,夜晚读书做功课。那时,老师除规定读书篇目,须日日坚持诵读外,还按日出若干思考题要我作答,他每天批闯检查,至甚严格。那年代,要学医读书也真不容易,肩上还有一副生活的重担。我迫于家庭贫困,每天下午去小学兼任语文课,以补贴家用和购买书籍。晚上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几乎常常挨到午夜以至通宵达旦。那几年,虽是艰苦,却为我步入医林打下了基础。我不但读了许多医学典籍,学到了一些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习医求学问的能力。http://www.chinaimt.com 中国基层医疗网
    读医典,我认为应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博览各家著述。习妇科,基础与内科同,然妇人之病多于男子,固有其行经孕产哺育等特殊生理情况,且性情多郁,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疾病,因此在病理和诊断治疗上与一般内科病有殊。此所谓「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祖国医学中妇科学说,其源甚古,繁茂丰厚,我认为必须下苦功夫熟读的有以下主要典籍:《金匮》妇人病三篇,是专论妇科病的。其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讨论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和妊娠水肿等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提出了痉、郁冒、大便难三症和对产后腹痛、发热、呕逆、下痢等症订立了治法}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研究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捕下、转胞、阴疮、阴吹等症。此三篇中所述的理论和方药,为后世治疗和研究妇科临床疾病的准绳。巢氏《诸病源候论》述妇人杂病二百四十三论,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为第一部病理专书。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治六卷,以脏腑寒热虚实概诸般杂症,而为立方遣药的总则。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妇科病作了系统的总结,认为肝脾损伤是月经病的主要病机。薛立斋《薛氏医案》,重视先天后天,力倡脾胃兼补之说。《傅青主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条分缕晰,言筒意赅,有独到的经验。《叶天士女科全书》,自调经种子以及保产育婴,靡不一一辨举,条分明晰,虽变症万端而游刃有余,实为女科之宝筏。这些医学著述,有志于学妇科的,要熟读,关键处得一字一字地推敲。古人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这对学医者尤为重要。平时熟读,把案头之书累积潜藏于心头,临床应用便犹如囊中探物,伸手即得。
    旁搜囊括虚•心求教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习祖国医学,钻研经典著作,要依靠老师的教育指点,还需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乐于拜一切有知识的人为师,特别要向有学问的当代医生求教。昔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傅青主「马医下畦,市井细民」,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古代医学太师们这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优良学风,认真记取,对于学业是大有裨益的。
    早年我在同益堂药店坐期间,常常挤时间去店堂观看撮药,学习体察各家名医用药之轻重,君臣佐使的配伍,尤其注意对危症病人的抢救方。有点滴体会,随即录入本内,本名日《勤记免忘录》。同时,向药工请教药材的生熟之分,炮制之别,对不常用的药,宜细辨其气味。一日,见一只带皮的香囊,老药工告我:此便是麝香,其芳香走窜力极强,嗅之会昏晕。我为确切了解其药性,有意用鼻嗅之,果然,立感昏昏然欲倒。由此获得了辨别麝香真伪的经验,并体会到药性过猛之药,用量须慎之又慎,万不可掉以轻心。
    我有幸曾与浙江著名老中医叶熙春一起临床。叶老精湛面独到的医术,使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启迪。如治疗虚寒痛经,按常规投入温经汤。此方大多能奏效,但也有无效者。叶老不拘泥于成方,果断而大胆地投以桂枝汤复加肉桂。这是叶老的创见,疗效确较温经汤显著而巩固。我思其重用二桂,意在着力于助阳补益,以逐寒活血,为寒者热之之法。叶老选药组方,匠心独运,用药之专,用量之重,犹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给我莫大的教益。诚如南齐名医褚澄所言:「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我体会,一个善治之医,应有胆识,善谋略,敢于独抒已见。如有一妇人怀孕七月,持续发商烧,我院内科给作了引产术,热度仍不退。后嘱我会诊。见病妇汗法如注,有阴阳离决之患,命已岌岌可危。此时,我认为患者虚实相挟,必先扶其正,然后祛其邪,正不扶,邪不去。拟急用独参汤救治,处方:别直参6克,服三剂。高烧病妇用参,似乎不适,始有人反对,有人疑惑。后决定先试服一帖。服后果然汗止,热度亦消退,继服二帖,再投以清热之剂,终于转危为安。
    敢于疑古 勇于创新
    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要师古而不泥古,不囿于一偏之见,不执着于一家之言,在博采百家之长,融会剖析的基础上,善于化裁,敢于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南朱名医陈自明,对妇女患脏躁悲伤,投以大枣汤,「对症施药,一投而愈」。今人之更年期综合征和青春期紧张症,即属脏躁疾患范畴。我在临床中亦袭用甘麦大枣汤,发现有许多病例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为了探求新的途径,我一方面继续研讨古医经典,从理论上寻棍求源。《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说明妇女在十四岁时冲任脉逐渐旺盛,月事以时下,此为初潮行经之际,气血尚不足,肝肾虚亏,阴阳不得平衡,故来月经前后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症状。《素问•士古天真论》叉说:「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说明妇女在四十九岁左右,正是冲任脉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机体平衡容易失调。弄清了病理病源,另一方面又综合分析临床病案,发现患者以阴虚肝旺型较为多见。明乎此,我认为应治以平肝安神潜阳滋阴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创拟了「二齿安神汤」(青龙齿、紫贝齿、灵磁石、茯神),旨在养心神,开心窍,镇惊而守其神。临床与甘麦太枣汤合用,疔效显著。如有一女青年,十九岁,因受刺激喝酒一两而致癫狂,神志不清,乱叫乱骂,甚至乱行烧火。曾在绍兴精神病院治疗,服用氯丙嗪,安定、泰尔登,病情略有好转,出院圃家后服胎盘二只,病又复发如前。继叉入湖州精神病院,电疗四次,仍服氯丙嗪等,药量倍增,住院四月,病情似有好转,出院后仅十天又发病。后经上海精神病院诊断为「月经性精神病」(因发病每在经前七至十天,直到月经干净后四、五天),予限避孕药控制月经来潮。来我院门诊时,患者语言错乱,哭笑无常,头痛烦躁,神倦乏力,喉中有痰声,两眼定视,两颧潮红,脉弦细,苔薄,质红绛泛紫色。辨证为:阴虚阳亢,神不守舍。遂投以二齿安神汤加当归、川芎、赤芍、泽兰、益母草,服三荆。二诊时,语言较前清晰,神志较安静,能坐片刻,夜寐嚎咙,有痰难以咳出,头痛烦躁忽有忽无,口苦唇干,小溲少黄,少腹胀痛有经来之兆。前方除川芎改用天虫,嘱继服五剂。三诊,经转,色鲜红,量少略有血块,夜寐较安,言语清楚能对答,头痛腹痛均自消失,食欲略馨,嘱停服一切西药,以二齿安神汤加芩、连、淮小麦、炙甘草、红枣,再进十剂。后又续服前方四十五剂,经候如期,色量正常,上症全部消失,并能参加轻劳动。几十年来,我采众长,化古法,已先后总结整理出二齿安神汤等疗效显著之验方二十八首。http://www.chinaimt.com 中国基层医疗网
    如何正确地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创造出我国的新医学,是一个有待于不断实践与探讨的大课题。我仅从临床实践而论,深感西医确有许多长于中医之处,中医学习西医,有利于提高疗效。举例来说,先兆子瘸和子痫,属西医「晚期妊娠中毒症」的一种类型。中医没有「妊娠中毒症」病名,但从本病的牦床表现来看,类似于中医妇科所称的「子肿」、「子满」、「子晕」,「子痫」诸症。《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胎间子气,子满如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挟以妊娠故也。」《医宗金鉴》亦说:「孕妇忽然颠扑抽搐,不省人事,须臾自醒,少顷复如好人,谓之子痫。」这是妊娠最严重的疾病,重则删【母婴死亡。现代医学对妊娠中毒症的诊断,根据妊娠二十四周后,如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个症状有二者,均诊断为先兆子痫。古人对本病虽早有认识,但限于历史条件,绝大多数中医文献都把「子肿」、「子满」、「予晕」、「子痫」等当作不同的病证,其实上述各症,不过是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子肿」、「子晕」往往是「子痫」的先兆症候,即使较轻的「子肿」有时亦可发展为危重的「子痫」。因此,必须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鉴于上述认识,我制订了主方「牡蛎龙齿汤」(牡蛎、青龙齿、石决明、杜仲、制女贞、自芍、夏枯草、桑寄生、茯苓、泽泻),无论防与治,疗效均较显著。我采用中西医结合在妇科临床中尚是初步开端。
    仁术济民 夙愿得偿
    古人有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的规范是要无限忠诚于病人的健康,视人之病犹己之病。
    几十年来;我尽力做到:凡有求治,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再则,医之一道,其理甚奥,其责甚重,论治立方,性命攸荧。为医者不应草率逞能以沽名钓誉,亦不得瞻前颐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名。对于危急病人,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可生。有-女青年』十八岁,淳安人,值经来之时,外出遇雨淋,回家又遭父斥责,乍经闭病起,在当地治疗月余,耗去数百元,病却日重一日,不得已而来杭州投亲,设法救治。患者亲友正前不久经我治疗过,见病人危急非常,即于到杭当晚引来我家。病人用门板抬来,口吐白沫,神志不清,气息奄奄。我家人见之,恐其顷刻死去。病人父亲再三恳求,救女一命。如此重危的病人,又是晚间抬到家来,我可以要他们去医院捡查抢救。但贻误时间无异于断送其性命,作为一个医生,只有尽心竭力救治的责任,断无犹豫推诿的借口。我诊断患者系瘀阻迷闷,肝气郁结,投以桃红四物汤加失笑、花蕊石散,先服一剂,嘱当晚即煎服,明天复诊。是夜,我反复展转思考,未敢入睡。翌晨,病人家属来院,说服药后,早上已来月经,量不多。见有转机,我如释重负,增删原方,继服二剂,病人神志渐清,化险为夷。

我的妈妈裘笑梅(1)
2008年08月26日  08:39:32    杭州网

考官问我妈妈:一个产妇娘如果血崩昏迷,煎药已经来不及了,你有啥个办法?这个问题把妈妈卡牢了。
我今年也60多岁了,自己的头发也白了,眼睛一闭上就是妈妈笑眯眯的样子,从小看她就是这个样子。我小辰光,早上起来没看到她就大发脾气,把枕头掼到地上,还往枕头上吐口水。换了爸爸就要打我了,妈妈不会,大不了就叫你立在那里,自己想想对不对。
妈妈从小体弱多病,读到高中就辍学在家,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想做个医生,给人解脱疾病痛苦,于是父母就带她去拜杭州智果寺名僧清华师傅为师。
这位清华师傅也是个怪脾气,一袖手

先掼出了4本医书,一声不响就走了。
过了3个月,清华师傅来了,他3个月不开金口,一开口全部是4本书上的要害关节,一个一个问题掼出来,就看妈妈接不接翎子。妈妈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这3个月,妈妈可没有白过啊。
清华师傅听完了,脸上还是一点表情都没有,点了点头,又提出再下一盘棋。
棋盘摆开,才落三子,妈妈一伸手,居然要去捉老僧的老将!清华师傅笑起来了,一拍案说:“这个徒弟我收了!我下棋,是要试试她有没有魄力,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没有这点魄力,休想当医生!”
当年做医生,除了拜师,行医资格也是要考过的。
妈妈说,她当时考的是民国卫生部的执照,一级级考上去,都考第一名。最后一次是省里面试,有一道题目考砸了——考官问她:一个产妇娘如果血崩昏迷,煎药已经来不及了,你有啥个办法?
这个问题把妈妈卡牢了,左思右想应不出。
其实手段很原始:弄一个铁秤砣,煤炉里烧红,一碗醋浇上去,病人冲鼻头一闻,一刺激,人就醒过来了。妈妈当时年纪轻,还没看过毛病嘞,到底没经验嘛。
报纸登出来,裘笑梅女士考了第二名,她阿哥却骗她,说没考上。她要哭了,阿哥才笑嘻嘻地说考上的嘞!爸爸就给她买了一方砚台,一张写字台,一条凳子,杭州城里从此就多了“裘笑梅女医师”这块牌子。她是杭州第一个有中医证书和行医执照的女中医师,那一年,妈妈23岁。
那时请医生看三风:衣风、谈风、笔风。从前的“名医”不是写论文写出来,官方评出来的,而是老百姓承认你的。
很多人成名可能有个过程,妈妈却是出手不凡,一举成名。
诊所刚开张,就有一位绸缎庄老板来请医生。那时大户人家请医生很仔细,先要考评医生的三风:衣风——衣着如何,男医生穿长衫,女医生穿旗袍,坐在那里有没有医生的样子;谈风——谈吐如何;笔风——落笔开方,一手毛笔字如何。
妈妈到了绸庄老板家,坐下奉茶。病家先不说话,冷眼看三风。
谈风,妈妈谈吐落落大方,病情说得准,道理辨得明。病家一听,先暗自点一记头。
笔风,妈妈的小楷是下苦功练过的,端润秀丽。她写的药方,很多病人后来都收起来当墨宝的。病家一捧起妈妈的药方,眼睛又亮了一亮。
至于衣风,因为从小家境贫寒,妈妈一生非常朴素,她的衣服很多是补过的。但她补过看不出的,她补过的都要烫过,洗得雪雪白,鞋子一尘不染地穿出去。有次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个妈妈的老朋友,她对我说:你妈妈是很有学者风度的。
看过这“三风”,人家对妈妈印象非常好。她医术又好,手到病除,识人无数的绸缎庄老板对妈妈非常佩服,四处宣扬之下,杭州城里就都晓得出了个裘笑梅女医师。从那以后,妈妈就劳碌一生,病人没断过。
从前的“名医”不是写论文写出来,官方评出来的,而是群众承认你,老百姓评出来的。老百姓多朴素啊,妈妈在金华行医时,病家打着灯笼来请医生,妈妈每次都是坐着轿子抬回来,轿杠上捆着鸡和菜,那是治好病了!要是治不好?嗬,那对不起,蛮有可能锄头铁耙来砸房子了。解放以前还有本民间评出来的杭州名医录,上面年纪最大的是80多岁的钱正清老先生,当过光绪皇帝的御医,往后头翻,就看到我妈妈了,她最年轻,当时还是个姑娘儿嘛。
这个病人抬进来以后,房间臭了足足3天。妈妈眉头不皱就收下了。她眼睛里看不见恶心,只看见病人的痛苦。
时代在前进,现在做医生,不讲究旧社会的“三风”了,但新社会照样要讲医德医风,对吧?妈妈一生带了100多个学生,学生都晓得妈妈很严格。天冷的辰光实习医生出去泡个热水袋,妈妈就要批评她们了,“哎,你怎么能撇下病人,管自己跑开呢?”她自己以身作则,一上午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忙起来水都不喝一口。
2008年08月26日  08:41:56    杭州网

有时碰上很碎烦的病人,她也笑眯眯地听着,她认为,一百句废话里哪怕有一句话有用的,医生抓牢就可以了。其他的,病人要讲就让她讲。她们讲,一个是发泄,二个是信任。所以病人都相信她,相信蛮要紧的,病人说,只要挂到了裘老的号子,坐在那里,病就好了一半。
她对病人,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这是我的衣食父母。”对病人,她肯挑担子,冒风险,没啥个私心的。
有这样一件事情:淳安有个女青年,18岁那年,身上来例假在雨里跑,回家以后又被她父亲骂了一顿,就得了一个“经闭病”。到我家来求医是个晚上,天已经乌漆墨黑了,病人是用门

板抬进来的,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还剩下一点微弱的呼吸。有人悄悄劝我妈妈,算了,这个人只有半刻钟好活,你接下来,死了都是你的事。
这样危重的病人,完全可以让他们去大医院抢救,但时间一搁,这条命就搁掉了。妈妈没有犹豫推诿,先诊断病人是“瘀阻迷闷,肝气郁结”,马上开出桃红四物汤加失笑、花蕊石散,先服一剂,交代病人当晚煎服,明天来复诊。
这一夜真难熬啊,妈妈翻了一夜身,不敢睡,睡不着。第二天天蒙蒙亮,病家来敲门了,“咚咚咚”敲得人心都拎起!还好是喜讯,说病人早上来月经了,就是量还不多。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妈妈很高兴,她再在原方基础上改了几味药,再吃两帖以后,病人神志就清醒了。那姑娘才青春十八,是妈妈拦在阎罗王的前头,把她从黄泉府里拖回来的。
我妈妈这个人,其实是有点洁癖的。我小学里有篇作文《我的母亲》写道:“我妈妈上午在家看病,下午出诊,晚上还要教保姆洗衣服。”洗衣服还要教?是的,她教保姆板刷儿刷衣服,要顺着纹路刷,脏渍才会刷得清爽。她80多岁时,家里的院子还都是自己收拾的,角角落落一尘不染,跟她的人一样,透出一个精、气、神。
但是碰到病人时,妈妈突然没有洁癖了。她眼睛里看不见恶心,只看见病人的痛苦。印象中最深的一位病人,得的是子宫颈癌。癌症晚期特别臭,从身体里发出一股臭咸鲞的气味,这股味道闻到啊,哦唷——这个病人抬进来以后,房间臭了足足3天。妈妈眉头不皱就收下了,检查结果,那个病人的直肠烂穿了,大便都从阴道里出来了。妈妈替她看、洗、配药,七八个月以后,瘘管居然自己修复好了!
光是靠吃中药啊,这个子宫颈癌看好是不容易的。很多西医当时也看不起中医,真的本事大,才会尊重你。
病人的感激更不用说了,她丈夫是劳动路菜场卖菜的,后来豆制品紧张的年代,她老公经常来送豆腐票子,不收就犟着个头,站在那里不肯走。
妈妈在80几岁时写了篇文章,里头有句话我记得蛮灵清:做一个医生,要无限忠诚于病人的健康,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她这一辈子,做到了这句话。
妈妈临终弥留之际,我发现她嘴唇在动,凑上去仔细一听,妈妈在报药名:“当归、炒山楂、川芎……”
妈妈实际上是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她会画画,专攻工笔仕女,我看过她画的画,题款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非常精雅。她也喜欢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名章名句脱口就来。她还喜欢唱歌,她小时候读的是宏道女中,洋学堂,学校里教的是英文歌。她80岁时唱英文歌,高音部轻轻松松就上去了,声音还是很好听。
为了医道,妈妈把这些兴趣爱好基本放弃掉了,只有晚上工作吃力了,才会停一歇,录音机里放一段越剧听听。
晚年的辰光,妈妈已经有1000度的近视,还有老年性白内障。她就再也不看医书和病人信件之外的纸张了。她说,要把有限的视力省出来给病人。妈妈一生爱书,最新的医学杂志她全部都订的。有一次在西医杂志上看到一段话:“叶酸过高,也会导致流产。”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她。那时她手上有一个女病人,习惯性流产,其他原因都查不出。妈妈连忙打电话去,叫她去查叶酸,果然,问题就出在这地方。
有时我想想,妈妈这一生是幸福的,因为她一辈子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001年她临住院前,医院的车子要来接她,我们在门口等,这辰光居然来了一个海宁病人。当时我们做子女的,心七上八下,一点心思都没有,想把病人拦下来。妈妈却说:“介远的路跑过来,病人可怜的。”又拐杖儿“笃笃笃”回去,坐下来给病人搭脉开方。
3个月以后,病人来复诊,妈妈已经不在了。病人对着围着黑纱的照片,失声大哭。
妈妈临终弥留之际,神志已经不大清醒了,外头有个人影一晃,她就问:“是不是病人来了?”最后陷入昏迷时,我发现她嘴唇在动,凑上去仔细一听,妈妈在报药名:“当归、炒山楂、川芎……”
她还在为病人开方子。
开好会,证件往抽屉里一放,又白大褂一穿上班去了。她把名誉看得很重,又看得很轻,钞票也看得很轻。
妈妈性格豁达,很多东西,她看得很透,很淡。
她欢喜看越剧,越剧《红楼梦》,徐派王派,如数家珍。钱惠丽她们来杭州演出,她跟我爱人,阿婆媳妇两个就手搀手去看戏文。台上梁山伯在唱:“贤妹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寝食废。”妈妈就在下面用中医的话归纳:“这是遗寐不安。”祝英台唱:“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妈妈又跟一句:“这是纳减。”梁山伯再唱一句:“贤妹妹,我想你,衣冠不整无心理。”妈妈笑眯眯说:“这是心悸

怔忡啊。”我爱人在边上笑得肚皮痛。
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能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确如此,她这一生,给太多的人,太多的家庭带去了欢笑。光是通过她的手,治愈的不孕不育起码就有一万多个人,所以老百姓都叫她“送子观音”。
然而她自己这一生,其实是蛮苦的。
小时候,除了学医,她肩上还有一副生活的重担。迫于家庭贫困,她每天下午去小学兼任语文课老师,补贴家用和购买书籍。晚上就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地做女工,空下来才能看书。妈妈的眼睛不好,是个大近视眼,就是小辰光熬坏了。
1999年的时候,我小舅舅裘法祖来杭州探亲,白天一家人去奎元馆吃面,小舅舅就聊起妈妈小时候的故事。那辰光我外婆经常到奎元馆去买灶台师傅的下脚料,虾头。奎元馆的虾爆鳝面用料讲究,只剥出虾儿身上的肉,虾头是掐下来不用的,外婆买来虾头以后,剥出里头一小瓣肉给小孩子们吃。
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妈妈嘎喜欢吃虾儿啊!
妈妈70多岁生病时,爸爸到医院里来送饭,每顿总少不了挟几只虾儿来。护士们看妈妈吃饭,只看到饭嘛吃木佬佬,虾儿嘛吃一只。她们看不过去了,劝妈妈:“裘老,你吃虾嘛,吃嘛。”妈妈笑眯眯点头说,“好好好。”回头对我们说,“我不是节约,这许多年习惯养成了,饭不吃只吃菜,我肚皮会叽叽咕咕难过的。”
妈妈临终前,心衰很厉害,精神稍微好一点时她说想吃虾儿,孙子给她买来剥好,她嚼了嚼,想咽,但是已经咽不下去了。
生活上的艰苦,妈妈不认为是“苦”,“布衣暖,粗茶淡饭过一生。”是妈妈的养生之道。
妈妈是个小女子,但比很多大男人还要有气度。“文革”时扫地、游街、关牛棚,她晚年提起来,也就淡淡一句: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的,大家都吃苦的——反而是有些病人,现在提起来还在流眼泪。
妈妈总是说:“国家待我好的。”的确,国家也给了她那么多荣誉,她是国家级名中医、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但她开好会,证件往抽屉里一放,又白大褂一穿上班去了。
她把名誉看得很重,又看得很轻,钞票也看得很轻。说来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她做妇乐冲剂、保灵孕宝这些药,都是无偿贡献给药厂的。那辰光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提法,就算有,她也不会动这个脑筋。她一心想的,只是怎么样快点把药研制出来,造福病人。有些药厂给了几千块钱科研经费,她也全部分给中药房和科室了,自己一分不拿。
妈妈晚年,最忧心忡忡的是:中医好的东西没有传承下去。她多次在省人代会提案中呼吁:要改变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的局面,自己积极培养接班人,先后带了4批学生。她临终前有一个遗愿,就是要设立一个裘笑梅中医妇科发展基金,她说:中医这条路要走下去,不能走一半。
这笔钞票,没有开口跟国家要,没有任何单位捐助,用了妈妈一生的积蓄,20万元。
妈妈生前的老同事,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我,对我说:“你妈妈省这点钱不容易,是吃青菜,吃霉豆腐吃出来的。”
中医其实是很清贫的,以前挂号费也就几角钱,妈妈经常说,想发财就别做医生,别看到人家花园洋房买进就眼红,人家有,是他们的事情。
我后来想想,难怪我小舅舅跟我妈妈,他们两姐弟嘎说得来,不仅仅职业都是医生,连脾气都蛮像的。小舅舅设立“裘法祖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也是捐出了他毕生积蓄140万元。他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说,他的做人准则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这,同样也是妈妈一生为人的写照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9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