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eixueqin

生病记录及愈后问题思考与求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30 17: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感觉医生好像用中医理论辩证,但是用西医理论处方。"——我的感觉和老师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3/30 17: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老师的分析很有道理,目前我看舌苔,比昨天薄了些,舌中间稍黄。当时医生开此药七付,我建议之下改成了三副,所以吃药三天后有机会更换处方,到时再报告给老师。只是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3/3/30 1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想了一下,又有了点体会。

体内湿热,起初当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无力,所以产生水湿。水湿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一些积滞,如同我们平时家里某些器皿有积水一样。有了积滞之后,如果积滞在一条河道中,自然就会造成瘀堵不通,不通了冷热就不能传递,进而就产生了热像。

所以湿热的热,表像虽然是热,但病因却是脾胃阳虚运化无力造成的。脾阳虚为本,而湿热当是标。治疗的话,袪湿、通滞自是必不可少,但清热却是要慎重的。因为这个热是由脾胃阳虚造成,如过用清热之药,虽可解决当前热的问题,但同时却可能进一步损伤到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化之气更差,进而加重原来的问题。

再来分析医生开的药方,健脾的药有,利尿去湿的药有。但清热寒凉药过多,易损伤脾阳。虽然有健脾之药,但两种力量相比,我觉得损多于健。同时少了通滞之药,或者说通滞力量过小。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打个比方,就是一条水道内有块棉花,它吸满水之后瘀堵在水道中,这时用力把这块棉花的水挤干,水道似乎就可以通一些了。但由于脾胃运化无力(清热寒凉的损脾阳药多于健脾药,还有没有一些通滞的药),这块棉花可能就会继续停留在水道中,并没有被清除出去,会有再次吸水瘀堵水道的可能。

用这些药三四天后,由于热清了,湿也去了,如果再碰到阴沉潮湿的天气好转,出太阳了,那么内湿外湿一袪,瘙痒的症状当减轻或者痊愈。这时如果停药了,少了寒凉药对脾阳的伤害,同时自然界的阳气对人体阳气应该也有相助的作用,脾阳的运化能力将增强。如果这时能够控制饮食以清淡为主,那么恢复了的脾胃运化功能就将慢慢把之前停滞的东西排出体外,那么这个病应该就算根除了。

如果停药之后饮食不当,饮食过度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那么将产生新的积滞。同时由于之前积滞并没有被清除干净,那么积滞的问题会很快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然后再次产生湿热的问题。如果这时再有一点天气的变化,外邪引动,瘙痒的问题将复发。

上面这些仅仅只是猜想。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昨晚瘙痒更甚,一夜没睡多久,早起看舌苔,又恢复到前天那样很厚腻中带黄,身体感觉不舒服,没精神,腰酸乏力。今天去超市带上了口罩,目前状况很害怕再感染生病。今天仅吃了:茵陈20g  薏苡仁15g  益母草15g   猪苓10g  薄荷10g   茯苓15g   防风15g   党参15g  黄岑 10g   柴胡10g   蒺藜15g  甘草5g    陈皮6g ;即大袋健脾怯湿颗粒+陈皮,没继续吃的药:蒲公英和花蛇解痒胶囊。
    困惑中上网,看见了老师的继续思考和分析,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2: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少阳 的帖子

谢谢版主!我对中医理论非常有信心和兴趣,遗憾的是自己不具备治病的本领。我极力反对使用抗生素,此急病之前足有二十年没有使用抗生素。平时极少使用西药。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0: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报告老师:昨晚后背上半部开始瘙痒,让先生在痒处刮痧,出了好多好多紫色的痧。受此启发,我在瘙痒的所有地方刮痧,一刮就出痧,非常多,严重的地方直接出大粒的痧粒。

     背部刮痧后不痒了,手上没挂到的地方还有痒,我打算用此方法观察,尽可能不吃寒凉的药。
发表于 2013/4/1 1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觉得和瘙痒了用手捉差不多一个道理。如果刮过的地方今晚还是瘙痒,那说明这个方法可能就是治标不治本,最好就不要在刮过的地方继续刮了,别把皮肤刮破了,造成感染,那可能就麻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4 1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灶心土 的帖子

继续报告老师情况:3月31日晚上初次刮痧,出现了惊人的黑紫痧,此后,出疹大大减少。另外用药情况汇报:停服蒲公英和花蛇解痒胶囊后,三剂健脾怯湿颗粒也吃完了,再去中医院的信心不大,就自己买了一包九位羌活丸,同时吃花蛇解痒胶囊,这样搭配服用后,观察舌苔:舌苔很快变薄,但是晚上还是有局部皮肤瘙痒,尽管不怎么出疹子。昨天再去中医院,有意换一主任医师,却不等我表述完毕,也根本不把脉,就开出了打针(抗过敏针)外用激素软膏处方,我直接放弃治疗回家。
发表于 2013/4/6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灶心土兄的悟性很好。只是跟帖中有几点仍值得商榷:

关于寒凉伤阳:温燥何尝不伤阴?若为阳热病,不用寒凉清热,等到热灼液干,就来不及喽。此时寒凉不是伤阳,恰是存阴。
现在是温阳路子流行,大家都怕“寒凉伤阳”。却很少有人提“温燥伤阴”的问题。其实温燥之弊,有大于寒凉者。不仅伤阴,且使温热之毒内伏,久服温燥,火毒内聚而不能外排,发为内痈内疽。
到底寒凉还是温热?关键看人的体质与舌脉,看阳气与阴液的对待状态,岂能脱离具体病例,而空谈两者何优何劣?

关于时时轻扬:主要不是怕寒凉伤阳。而是因为银翘桑菊辈大都是一些极轻的花、叶之类,其性轻清上浮,恰如一缕清风,吹散上焦浅表之郁热。时时轻扬,则使药力续浮于上。若用量太重,或一次服得太多,则药过病所,反沉入中焦犯及无邪之地。好比本来轻轻吹一口气,就可把花蕊上的露珠吹落的。若求功心切,鼓足了腮帮子猛吹一口,可能把整株花都吹歪。
中医用药,是极讲究技巧分寸的,当轻则轻,当重则重,就像兄台在另一帖子中讲的,能用子弹解决问题,何必要用炸弹?而反观今之中医多喜大剂孟浪,求速心切,以人体为战场,炸弹导弹原子弹什么都往里面扔,焦土铄金,一将功成万骨枯。其违真正中医之精神已远矣。

关于辛凉降低体表温度、辛温升高体内温度,以促成“热传导”的解释:
这一解释不够完善。降低、升高温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开表。仅仅提高温差,并不足以发汗。否则为何不用附子解表?为何太阳伤寒表闭证必须要用麻杏开表,而禁用同样辛温的桂枝汤?这就好比房间里本已闷热难当,不开开窗口通通风,反在房间里再燃起火炉,此时由内往外的热传导功率固然增大,然这种增大,不足以抵消房内越来越增的郁热,只会使人更加难受。热量的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辐射我们暂不考虑。对人体而言,对流的方式(促进阳气流通,郁热外散),很多时候要比传导有效得多。

> 有时身体某些部位表现出寒或者热,并不是身体本身偏寒或者偏热造成,而是由于气机不畅造成,所以表现为某些症状像寒,某些症状又像热。如果简单的处于温药或者寒药,可能只会使问题加重。所以治疗当以宣畅气机,通调水道为主。
这一说法很对!
发表于 2013/4/6 13: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灶心土 于 2013/4/6 13:37 编辑


xiaodiega兄说的这几点很有道理。关于这个药入上焦的问题,除了兄说到的“1.药材本身属于极轻的花、叶之类,2.一次用量不宜过多”这两点之外,我还想补充第3点,就是煎煮前要用冷水先泡,然后煎煮的时间要短。因为这类药入上焦的成份大多有挥发性,煎煮时间如果过长,这个入上焦的有效成份可能就会挥发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8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