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玩家天下

民间中医的一片净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8 15: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确实要在症状,药性方面下功夫,努力,努力。
发表于 2013/4/18 1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力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犀角的代用
  古今方书,治热病用犀角者甚多,也由于珍贵难得,几百年前已开始找寻代用品了。过去常用兕角代之。咒是犀之别种,功效相侔。此物多由外国经广州进口,故清代医案称为“广角”,粤人称“柱角”。现此物亦已脱销,不可恃。
  近年有用大量水牛角代犀角者,然在复方中,疗效尚难评价。如清瘟败毒饮,方中已有石膏、芩、连、元、地、丹、栀等药,虽不用水牛角也能治好大热症。水牛角单用能否代替犀角,还须积累大量临床资料,才能肯定。
  犀角性味咸寒,人心肝胃三经,主要效能是清热、解毒、凉血、苏神。据此,拙意是:
  (1)治疗心胃两经气营燔热,如《圣惠方》中几首犀角散,可用黄连生地两药代之。因两药皆人心胃两经,既清气分炽热,又能内彻营阴也。如方中已有黄连、生地,可加大其量,再用栀子、竹茹一两味已足。
  (2)邪人血分,发斑发疹或吐血衄血,急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者,如《千金》犀角地黄汤。可根据临床证候孰为主次,分别用药代之。消斑透疹可用红条紫草、金银花、丝瓜络等凉血透络之品。治疗各种热性出血,笔者常用犀角地黄汤复入《金匮》泻心汤及大量茅根(鲜者可用至500克),虽无犀角而疗效不逊。
  (3)犀角是血肉有情之品,藉其通灵之性,入心包络以解热苏神,此则非上述药物可代,如安宫牛黄丸,叶氏神犀丹,吴氏清宫、清营诸方等,笔者每用羚羊角合玳瑁代之。
  羚羊角主要作用虽是凉肝熄风,然亦有清心热、镇心神作用。玳瑁咸寒人心肝两经,古人多用治中风失语,神昏瞀乱诸症,故至宝丹用之。李时珍说:“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与羚羊角合用,相得益彰。玳瑁产于南海,羚羊主产于我国西北,目前药源尚足也。
  虎骨的代用虎骨的应用不及犀角广泛,且水煎不易出味,古方多入丸散或酒醴中。虎骨性味辛甘大温,主要作用是追风与健骨。用于追风之常用方有二:一是《圣济总录》之大活络丹,方中药味多至50种,属于动物类的追风药已有乌梢蛇、白花蛇、全蝎等,虎骨并非主药,将方中之动物药稍加大其量已足,不必另代(方中亦有犀角,不用亦无关紧要);二是《圣惠方》中之史国公药酒,亦治中风后半身不遂,手足拘挛,麻痹不仁等证,拙意用白花蛇及全蝎两者代替虎骨,追风之力可能更佳。  虎骨作强筋健骨之用,以治痿症之常用方亦有二:一是《局方》虎骨四斤丸,一是丹溪虎潜丸,前者偏于助阳,后者偏于补阴。笔者曾用山羊胫骨及其髓代替虎骨,疗效甚佳。《纲目》羊胫骨治筋骨挛痛无力,而其髓则有填阴补髓之功,正合于虎潜丸中用猪脊髓之义。至于后世有用虎骨人汤剂治肢体痿弱者,可用鹿筋代之,温煦之性既同,而补虚之功则更胜一筹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食参忌口(广东称戒口)问题。我认为,除了因病用参,须遵医嘱戒口外,一般不须严格戒口,禁忌过多,反而影响食欲,又会导致营养失调。世俗说食参须戒鱼腥、蔬菜,少则3天,多则7日,这是毫无根据的。历代本草以至现代中药学著作,都没有人参禁忌鱼腥、蔬菜的记载。反而,人参与龟板、鳖甲同用是著名的补益剂,洋参炖鳢鱼能治阴虚型高血压,与冬瓜同用可治消渴,与丝瓜络同用,能生津解暑,这都是彰彰可考的。因此食参不必戒食鱼腥、蔬菜。至于莱菔(萝卜)解参之说,古籍不载。清代名医徐灵胎治一病人,前医误诊为虚证每日服人参三钱,已费千金,竟至昏迷,身强如尸,遍体生痰核以千计。徐氏用莱菔子为末,和人中药汤剂治之,三日能言,五日能坐,一月能行,半年痰核全消,此病误用人参补住痰火,莱菔子善于下气消痰,故能治愈。萝卜下气,服参期间,禁食萝卜,也有道理。此外,没有什么严格禁食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1: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物的代用问题中药种类众多,有些是性能接近,但绝不是完全相同,如在某一药物紧缺时,如何代用,比如对中气下陷的病证,如生黄芪短缺时,许氏改用味甘气浓之生甘草,作补中益气之功,配以味甘微兼辛苦之升麻,使其生出升提强心和增充动力阳生的作用。至于代用疗效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许氏通过大量的实践,临床上对一切中气下陷病例,尤其是胃下垂久治不愈者,在重用生甘草30克至60克的同时佐升麻10克,服后自觉症状有明显好转,曾有一例坚持服用半年,竟能恢复常态。至于其他杂病者,亦使二药配合,疗效反比单用生黄芪较好,这是从病理的需要到药物的代替,其间在分清病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验诸实践,深切了解两药的性能相同,方敢以之为代,若仅从本草书上查找,以为性能相近,任意为代,就非彻底负责了。以下气第一卷73宽中之莱菔子为例,它的味辛甘性平,前人认为是入脾肺两经,功能化痰、消积,实际在方中使用,也就是仅限于下气宽中这一范围,因而长期以来,临床既不敢重用,更不能对这样非名贵药物,加以深切研究。应知所谓下气宽中的病理与药效,再证实其化痰与消积药理,不难认出在病的机理上,必是气机郁结于中,致使肝气失调,胃之和降受阻,久则湿留蕴痰,食滞为积,先属气机之不畅,积渐又成为实邪之有形。莱菔子为日常食用之菜蔬,其下气宽中之性能,渐应用于方药,下气之显示确属迅速,对于痰涎壅盛中阻,痞闷者,服后尤能结散气舒,前人才记录下其药性与功能。许氏根据这样的药理,将许多方中属于宽中降气的药物,其性能相近的,遂在临床以莱菔子取代观察比较,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麻杏石甘汤将杏仁改用为莱菔子;厚朴三物汤将厚朴改用莱菔子;在临床缺少某种药物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同时也能对病人负责彻底,否则任意取代,不但临床疗效不佳,对病人不负责任,而且滥用了药物,达不到用药合理。
发表于 2013/4/19 17: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同时也能对病人负责彻底,否则任意取代,不但临床疗效不佳,对病人不负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3: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脑中风并黄疸案
  王某,男,56岁,某地区金属回收公司干部。患者于2007年11月3日因脑中风出现左半身不遂,在某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治月余,左侧肢体仍活动受限,经服经验方瘫痪康复丹3个月,下肢可独立行走,上肢肌力Ⅱ级,仍在治疗中,复因患乙肝8年,因肚腹胀大,脘腹挛急,纳食量少,下肢浮肿,食后腹胀,小便短少,胁肋疼痛曾住院,经中西医治疗后,诸症缓解。最近其腹大如鼓,下肢浮肿,面目发黄,全身黄染,右肋下痛,肋下肿块大而坚实,胸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在肋下1.5厘米,脾大6厘米,质地较硬。造影为食道静脉曲张。B超、肝扫描均提示: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征阳性。黄疸160单位,谷丙转氨酶84单位,谷草转氨酶184单位,血清蛋白总量41g/L,白蛋白21g/L,球蛋白28克/L,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腹水。

  中医辨证为肝脾血瘀、瘀毒黄疸、水湿内停。用化瘀退黄汤治疗。

  处方:人参12克,赤芍120克,木香20克,砂仁15克,黄芪30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山慈菇20克,丹参20克,龙葵20克。

  连服7剂,小便量增加,腹水减少,又服10剂。黄疸指数90单位,上方加五味子及葛根各30克,山楂30克,继服10剂,精神好转,腹胀消失,饮食增加,面黄有泽,肝脏缩小。继以赤芍大剂量的活血退黄汤加减服用,经3个月的治疗,诸症基本好转。

  活血退黄汤组成:赤芍80~120克,木香15克,砂仁15克,川牛膝30克,怀牛膝30克,茯苓30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鳖甲30克。

  按  在《伤寒论》“瘀血发黄”、“瘀热发黄”理论指导下,以赤芍为主,自拟活血退黄汤来治疗肝硬化出现黄疸为主症的病症。黄疸的出现是因肝细胞坏死和不能代谢胆红素所致,因此它的出现,可以提示肝细胞衰竭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表明肝硬化预后不良,而活血退黄汤以赤芍凉血活血为主,并以恢复肝功能的中药改善肝细胞的功能,使肝细胞再生,促进黄疸消退,进一步恢复肝功能,可见黄疸的消退是肝硬化见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肝硬化病人中,观察到黄疸并非是湿热或寒热发黄,也不属火盛,而是瘀热交结发黄。正如李梃所述:“伤寒发黄虽然不一,皆内热而湿或失汗或下渗,以致阴阳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皮肤,谓之瘀热发黄。”陆渊雷曾讲:“黄疸因病原体感染,瘀象又暗,含邪湍之义,胆汁郁滞,人于血循环以后发生黄疸之瘀。”以上论述瘀热和血热为重要原因,因而活血凉血是其治黄疸的大法之一。

  《读书随笔》也提出用化瘀退黄的观点。关于赤芍退黄,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药品化瘀论》论述“赤芍味苦能除滞,酸入肝,专治肝火,益肝造血,清热凉血”的理论,而在医籍中,采用赤芍退黄汤,未见记载。特别用于治疗肝硬化黄疸,前人更未提出,也没有用于临床。笔者在一个偏方中发现赤芍有退黄疸的作用,于是在处方的配制上、药物的剂量上,曾经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并经过大量实践,发现大剂量的赤芍确有良好的退黄效果,故在治疗肝硬化黄疸中,用赤芍和不用赤芍,效果大不一样。方中以大剂量赤芍活血、凉血、化瘀、退黄;辅以当归、牛膝、云茯苓活血利水、通利小便,使胆汁从小便而出;木香、砂仁、丹参理气活血;党参、黄芪、鳖甲益气散结、健脾扶正,均可促进赤芍的退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4/21 10: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案某,女,19岁,蒙族。1999年1月3日。
  患者因受惊后终日心中慌慌,胆怯怕事,卧喜独居净处,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腰酸,舌质暗,根部稍黄,朋弦。证属惊恐伤肾。心肾不交。治以益肾宁志、交通心肾。
  处方:
  黑桑椹30g女贞子9g白芍18g黑芝麻30g旱莲草9g阿胶12g(烊化) 生龙齿24g胡桃肉15g黄芩鸡子黄2枚(冲)郁李仁20g 栀子9g丹皮9g黄连5g肉桂水煎服,7剂。
  二诊:1999年1月11日。
  服药7剂后,心悸胆怯消除,睡眠转佳,宗上方化裁。
  处方:
  黑芝麻30g女贞子9g白芍18g黑桑椹30g旱莲草9g阿胶12g(烊化) 生龙齿24g胡桃肉15g栀子鸡子黄2枚(冲)郁李仁20g 肉桂3g丹皮水煎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服药月余病愈。
  评按神志病的范围很广,如癫狂、痫证、郁证、脏躁、不寐等多种疾患,病名虽异,但有其总的特点,如病证缠绵,兼证繁杂,变化多端,故治疗神志病需辨证之本,明治神调脏之别,用以变应变之法施治。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善师者,指其方向,而后鼓励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经验重症肌无力一病,临床表现常以眼睑下垂,闭目及睁眼无力,甚至全身肌肉软弱难以行走及持物,咀嚼吞咽无力,朝轻暮重为主,故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
 例1:陈某,男。1岁8个月,住西安市。门诊号:
  ,1982年8月6日初诊,患儿原有兄姐各一,皆因幼时即患重症肌无力病医治无效,在两岁左右时夭折。此患儿在一周岁时又罹此疾,在西安多方求治而乏效,家长思想负担颇重,特来求治。察其颈软头倾,形体瘦削。肢弱不举,不能行走,双眼睑下垂无力开合,声音嘶哑而低,头发稀疏,食欲不振,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舌淡苔自,舌体软弱转动不灵。辨证属痿证。缘其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盖肾为先天之本,肾虚精少既不能生髓养骨,亦难以涵养肝脏以荣筋,故患儿筋骨柔软而颈软难以举头,足不任身,头发稀疏;肾阳不充,火不暖土,则脾胃亦弱,纳化失调,气血化源不足,肌肉失养,故见纳呆便溏,形体瘦削,眼睑下垂及舌体萎弱等症。治当补肾以强先天,益脾胃以助后天。处方:海马2克(研细冲服),菟丝子7克,枸杞6克,巴戟天6克,山萸肉6克,熟附片3克,潞党参lO克,黄芪坶克,白术7克,炙甘草3克,当归6克,柴胡2克,升麻克,陈皮4克,石斛6克,怀牛膝4克,开水煎服。上方连服两月后,患儿已能站立,在他人扶助下可以走路,眼睑下垂有轻度改善,饮食较前增加,守法再服三月,患儿已能独自行走,但步履不稳,眼睑下垂明显改善。其后守原方随证略事出入加减。问断服药八月余,患儿体质改善,骨健筋强,肌肤已盛,行走自如,除左眼睑尚有轻微下垂外,余皆与同龄健康儿童相似,追访六年,病未再反复,疗效巩固。
  例2:景某,男,43岁,成阳市运输公司干部。门诊号:8300962,1983年4月3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5月因工作劳累。开始发现骑车上街时视物有漂浮感,继之出现复视,左眼睑下垂。同年9月便出现面部表情丧失,上、下肢软弱不灵,行走艰难,需人扶持,跌倒后自己无法爬起。
  遂在成阳某医院求诊,疑为“脑瘤”。后又转西安某院,拟诊为“多发性神经炎”,经服“强的松”治疗,起初症状略有减轻,但病情终无明显改善。后又转诊西安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先抽脑脊液检查及cT扫描,均未发现明显病变。
  后经“新斯的明”药物试验阳性,遂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服用“颓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药,症状逐渐缓解,但左眼睑始终未能抬起,而且对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以至药量增加到开始的3倍,非但疗效无增,病情反有发展趋势。患者又在西安及北京等地经中医治疗,效亦甚微。始来我院诊治。当时症见左眼睑下垂,无力开合,面部呆滞,表情全无,下肢萎软,行走迟缓不稳,伴有语声低弱,视物模糊,头晕,身倦乏力,膜痛膝软。饮食及二便尚可。舌淡红稍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寸尺不足。辨证属痿证,缘其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则运化失常,影响及胃,致纳化不济,气血化源匮乏,周身肌肉失养。四肢禀气于脾胃,眼睑为脾所主,故二者痿弱尤甚。脾胃久亏,后天无以养先天,致肾之真阴真阳亦不足。脾肾两亏,互为因果,进而酿成此痿证顽疾,治当健脾补气,益肾温阳为法。处方:党参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术13克,柴胡8克,升麻8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3片,熟地14克,山药12克,杜仲13克,续断12克,枸杞12克,附片(先煎)6克,水煎服,每日l剂。
  患者服上药24剂后,诸症较前好转,自觉全身气力增加,腰膝酸软减轻。续以上方为主,随证稍事加减,又服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左眼睑除有沉困感外,已能自由开合,面部表情已经恢复,谈笑自如,肢体活动较前灵活,已能独自行走来诊。又续以上方减拘杞、山药、生姜,加巴戟天12克,肉桂3克,鹿角胶9克,继服50余剂。
  年5月8日再次复诊,患者除阴雨时感到腰痛外,余无任何不适,遂书丸药方,以善其后,巩固疗效。处方:高丽参克,黄芪180克。当归60克,白术80克,甘草30克,炒积壳60克,升麻30克,熟地120克,山药80克,山萸肉60克,制附片60克,肉桂加克,巴戟天80克,鹿角胶克,怀牛膝45克,粉丹皮45克,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10克。1985年3月后,患者诸症完全消失,多年痼疾得以治愈。至今随访已五年,患者一直正常上班,病情未再反复。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层塔岭南民间草药用于跌打损伤,又名“金不换”。石杉碱A对脑内乙酰胆碱酯酶有极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且副作用甚微,1994年已成功开发应用于AD及良性记忆障碍的治疗。此外,石杉碱A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也具有潜在的治疗前景。功能:散瘀止血,消肿止痛,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尿血,痔疮下血,水湿臌胀,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毒蛇咬伤。现代临床还用于早老性痴呆 (AD)、血管性痴呆 (VD)、精神分裂、《重症肌无力》、老年性记忆功能减退等病的治疗。石杉碱A为临床上治疗 AD 和 V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8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