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4 08: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婢加术汤合消风散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现代社会,人类所处环境复杂,建筑、居室装修材料,生活用品,衣物等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增多,花粉、虫螨等接触机会增加,食物品种扩大,接触异体蛋白增多,因此,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就非常多见。该类病症病因复杂,原始病因难于寻找,皮疹形态各异,癌痒较重,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病人防不胜防,非常痛苦。现代医学多用抗过敏药、激素、抗生素等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而抗过敏药有嗜睡的弊端,激素有诸多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同时停药后疾病易于反跳,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本身亦是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原因。中医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有其优势,很受病人的青睐,于氏对此也有独到的治疗经验。
(一)病症认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见于易感体质,病因复杂,起病迅速,发展较快,皮损形态各异,多为红色斑丘疹,亦可为疱疹,瘙痒较甚,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结痂等继发损害。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时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舌尖红,苔薄白,脉浮。
于氏认为,本病应属“风病”、“风毒”的范畴,病人多有“夙根”,因感受风邪、风毒,致使肺气失宣,气机阻滞,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腐血坏肉而发病。
(二)治疗经验既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风病”、“风毒”的范畴,因肺气失宣、气滞血瘀而成,故于氏立疏风宣肺散癀、清热利湿解毒之法,用越婢加白术汤合消风散加减化裁。
基本处方:麻黄log,生石膏30g,甘草lOg,生姜白术lOg,荆芥lOg,防风log,蝉衣12g,苦参20g,连翘,赤小豆20g,凤眼草20g,白蒺藜20g。
水煎,分二次服。
方义:越婢加术汤(去大枣)疏风宣肺,清热利湿,清风散(去牛蒡子、知母、当归、麻仁、生地、木通)消风散邪,解毒祛湿,加连翘、赤小豆、赤芍疏风清热、凉血散瘀、渗湿解毒,蝉表、风眼草、白蒺藜祛风散邪、脱敏止痒。全方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利湿、解毒散瘀、脱敏止痒之功,方证合拍,药中肯綮,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服之效优。
常见加减:瘙痒较甚,加生首乌、白蒺藜养血、祛风、止痒;兼有渗出、糜烂,加黄柏、苦参、蛇床子清热、燥湿、解毒;血分热甚发热、舌绛或有肌衄者,加赤芍、丹皮、紫革清热、凉血、散瘀;大便于结,加枳实、玉片行气,导滞、通便。
皮肤瘙痒风湿久羁顽疹疏风清热止痒患者梁某,女,中年,教师。
皮肤瘙痒3年余,泛发暗红色斑丘疹,始发于两小腿,渐至全身,痒甚,严重时渗水。病初起时用抗过敏药尚能控制,病随日进,以致服药亦不起作用。痒甚时,虽搔破皮肤珩不能缸 {芹1钲宴 寐情佃雷 晤售|jI}傩 缩编不俞 辑每彻夜不眠,不能正常工作。曾入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
出院后,l又经多方治疗不效,因就诊于余。患者瘙痒难忍,昼夜不得安静,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纳谷不香,视其全身泛发暗红色斑丘疹,四肢内侧较重,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而干,色红灼热,有抓痕血痂,舌质红,苔白腻,脉浮缓而数。证属风湿久羁,蕴成热毒。治以疏风清热,除湿止痒。
处方:
苦参9克苍术10克(炒) 黄柏5克白鲜皮10克炒牛蒡子12克白芷8克荆芥9克防风10克地肤子克浮萍8克蛇床子10克羌活5克黄连10克甘草5克嘱患者忌食辛辣之物。
外感风邪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而成瘙痒之症。方以荆芥、防风、炒牛蒡子、白芷、羌活、浮萍开发腠理,解在表之风邪;苍术辛苦温,散风祛湿;黄连、黄柏、苦参苦寒泻热,解毒燥湿;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清热祛风止痒;生甘草泻火解毒。诸药共成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荆。
二诊:服上方3剂,瘙痒减轻,夜能人睡。再拟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之剂。上方去荆芥、羌活、浮萍,加银花克,连翘15克,蝉蜕10克。
三诊:上方连服10余剂,瘙痒向愈,已不流水,余症皆可。再服上方。
四诊:服药近1个月,全身皮肤恢复正常,病愈。
按本例系西医所谓顽固性泛发性慢性湿疹。病由素体不足,内蕴湿热,又感风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风邪与湿热相搏,故瘙痒;湿者,阴邪也,故瘙痒肢体内侧重;夜半属阴,故夜间痒甚;日久不愈,湿热久羁,酿成热毒,故抓破流水。此为风湿热搏击肌肤,蕴结不散,迁延日久而成,治疗颇为棘手,处方应风、湿、热、毒四者兼顾,视其何淫所胜,轻重缓急,酌情用药。初因风邪较甚,方内率多祛风解肌之品;风邪解半,毒热乃是首敌,故酌减风药而人银花、连翘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患者亦能守禁忌,服药1月病愈矣。
医案王某,女,67岁。
阴部瘙痒,已有年余。搔甚则出黄水,其痒难忍,影响睡眠。经停于48岁,白带多,大便三四日一解。舌苔黄腻,六脉沉滑。脉证合参,湿热为病已无疑议。湿热下注则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并见白带绵绵。治之宜清肝胆,泻湿热,以肝脉络于阴器也,化裁龙胆泻肝汤为治。
处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 大生地10克 北细辛克 车前子10克(布包) 车前草10克龙胆草5克酒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 海螵蛸10克 桑螵蛸10克晚蚕砂(炒皂角子10克同布包)10克 白薏仁6克 白杏仁克酒川芎5克酒川军6克粉甘草3克4剂。
二诊:服药后,瘙痒依然,但黄水较少,大便隔日一次。前方加花椒1.5克,乌梅炭5克,盐知母6克,盐黄柏克,10剂。
另用熏洗方:蛇床子30克,百部30克,花椒15克,煎汤外用。
三诊:前方服十剂,又加用熏洗方,痞痒大减,白带亦少,希予常服方回乡。
处方:
龙腿苛‘3克 川楝-f 10克 生白果10枚(连皮打)北细辛1.5克生熟地各6克 盐黄柏6克 盐知母6克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酒川芎5克 桑螵蛸10克 白蒺藜l{)克 沙蒺藜10克黑芥穗5克川花椒2克炙甘草3克评按外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多为湿热下注之证,用清利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化裁,以厥阴肝脉络于阴器,湿热下注于此。方中以龙胆草、柴胡清肝泄热,知母、黄柏泻相火,合四物汤和肝凉血,银杏(杏仁亦可)、桑螵蛸、海螵蛸止带,大黄、蚕砂、皂角子通便,车前子、车前草利小便。妙在炒芥穗、l!j蒺藜祛风止痒,川楝子、北细辛为引经报使,且辛苦发泄,理气温通,以免寒凉太过而伤气者。外治熏洗方除可止痒之外,还可杀灭阴道滴虫。
皮疹、瘙痒皮疹、瘙痒是指临床常见的湿疹、荨麻疹、风疹、脓疱疮、带状疱疹等以瘙痒症状为主的皮肤病而言。
一、病因病机由于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在皮肤表面,而且以瘙痒症状为主,有的证兼疼痛、灼热、麻木等,故对其发病原因和病机多从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来进行分析。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谓:“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由此可见,瘙痒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风邪侵表,与血气相搏。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其痒常流窜不定,遍发全身,迅发速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除风邪外,引起瘙痒的致病因素还可因湿胜所致,故其痒多见于人体下部的皮肤病,其皮疹损害常伴糜烂、溃疡、脓水淋漓,如湿疹,而且皮疹痛痒多好发于暑夏湿盛季节。这些都应从湿胜来辨证。血分有热、营卫失和亦是引起皮疹、瘙痒的主要病因。《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里所言之心是代表火与血脉而言。张景岳谓:“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可见,皮肤疮疡证见痛痒,其病因病机亦多属心火盛、血分有热,热郁肌肤、营血之中,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皮肤病热盛作痒,则皮损多见色红、灼热、化脓、痒痛相兼,入晚或得热尤甚。南此可见,本病的发生总的来讲,多系素体血热,湿热内蕴,风邪外侵,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而发生。
二、治则治法对本病的治疗一般应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为大法,再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随证加减化裁。
基本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袄苓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紫草20g,防风9g,白蒺藜20g,何首乌20g。水煎服。
方药浅析:本方有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的作用。方中以防风、浮萍、蝉衣疏风止痒。经验证明,浮萍、蝉农有抗过敏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各种皮肤瘙痒之症。以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清热利湿,此3味药相伍,以治疗各种皮疹、瘙痒症见长。以板蓝根、土茯苓清热解毒;赤芍、丹参、紫草凉ⅡIL和血。何首乌有补血益精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瘰疬痰核及各种皮肤病等。老年性皮肤瘙痒尤为适宜。本方用白蒺藜是取其清风热抗过敏之作用,以治疗皮疹瘙痒。若热毒壅盛,皮肤呈潮红、灼热、化脓,加金银花20g,连翘20g;皮疹瘙痒难忍,加蛇床子20g,全蝎6g。
三、病案举例案1:李某,男,29岁,2004年10月16日初诊。
月前开始,背部、腰部不明原因发出红色小丘疹,奇痒难忍,且呈逐渐加重之势。诊见背、腰部红色小丘疹,边缘清楚,个别有白色脓头,散在分布,且数量较多,皮肤有被抓破痕迹;伴心烦身热,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中医辨证属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治宜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银花20g,连翘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20g,紫草20g,防风9g,白蒺藜20g,生地20g。水煎服,日3次。服药2剂,疹痒即减,连服剂,疹消痒退,诸证悉除,病愈。
案2:唐某,男,4l岁,2006年5月8日初诊。面、颈部皮肤疱疹、痤疮1年多,诊见面部、颈部布满红色丘疹,大者根径约有10mm,高出皮肤2~3mm,质硬,部分有白色脓头,瘙痒难忍。舌瘦尖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风邪外侵,湿热内蕴,营卫失和。治宜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处方:白鲜皮20g,地肤子9g,苦参20g,板蓝根20g,土茯苓20g,银花20g,连翘20g,浮萍9g,蝉衣9g,赤芍20g,丹参20g,丹皮15g,紫草20g,防风9g,生地20g,首乌20g。水煎服,日l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服药3剂后,疹痒消失,皮疹减轻。20剂后,皮疹完全消退,诸证悉除。
按:此两例患者虽然患病的部位及皮疹的形态有所不同,但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的病冈和素体血热、湿热内蕴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的病机相同,故治疗时均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凉血和营为大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