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江海余生

关于阴阳的现代理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2: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海余生 于 2013/11/20 22:24 编辑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刚刚试了几次,这里发不了网址。不知怎么回事。
说是要审核什么的。
发表于 2013/11/20 22: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海余生 的帖子

不会啊,COPY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1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驱邪和扶正
世人皆知补益好,可是疾病的症状千奇百怪,补益并非是万能的。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这是大实话。当疾病属于邪实的时候,我们妄投补剂,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补身体的作用,反而是助长了邪气;此时如果用驱邪的方法却是能起到邪去而正安的作用。前几天的帖子有说吃何首乌吃到肝损害的,我的看法就是用错了药,本为痰湿阻滞,反而用了滋腻的何首乌是更增其邪,如何能不坏事?现在大家都知道有滥用人参综合征,所以补益也不是人人都合适的。“喜参芪而恶硝黄”,大可不必;君不见抢救危重患者时除了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之外,用的最多的其实是大黄,大黄这味药用好了是妙不可言的。你看它有五大功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湿热。人体的一切正常的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同时也可以是邪气排除的通道。比如鼻孔流鼻涕、胃的呕吐、皮肤毛孔排汗、排出大小便、肺部的咳嗽、女子的月经等等,我想中医的通因通用实在可以包含的意义更加广泛一些。大黄正是利用胃肠道将体内的病邪一泻而出。实际上大黄的泻下作用和它煎煮时间的长短很有关系,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可以根据所用的功能选择不同的方法,以趋利避害。这就更加增添了使用的灵活性。当然举大黄的例子只是具有攻邪作用的一大类中药之中的有代表性的一味而已。当然攻邪药的使用是有限制的,不能多用久用,也就是《素问-五常政大论》里说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如若不然,则会伤正,这也是人人害怕它的原因吧。就像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驱邪就是补正,补正也是驱邪;但看何者为甚而用之。
发表于 2013/12/18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更新了啊,快点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6: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issyzly 的帖子

看别的书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汗法与发汗
    《 内经》明言:“阳加于阴而为汗”,人身出汗,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为阳,一为阴,阴阳俱足,方有汗出。阳,包含外界的气温和我们所做的保暖措施,还有人身的阳气。阴指的就是有形的血液、体液等。通常我们所说的汗法,是辛温发汗,是在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发病之后的治疗方法。风夹寒袭人之表,风偏重的伤人气阴,所以桂枝汤用白芍、大枣补足人体之津液,用桂枝、生姜以御外来之寒邪。更加药后热稀粥温覆保暖,可谓保阳助汗。寒偏重的,伤人阳气较重,所以纯用辛甘化阳以治之,麻黄汤是也。而风温之邪侵袭人体,纯伤阴液,两邪同伤,势必剧烈,所以温病病势发展快速,伤津耗液,乃致于动血。而辛凉解表之一法,只用于风温初起,病势较浅。而彭子益的乌梅白糖方用于退热,即是酸甘化阴以治之。温病的不发汗而汗解,正是由于补足了人体的阴液,汗源得充,自然汗出而热退病解。是偏于阴这一方面的。
发表于 2014/1/11 21: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更新了。
发表于 2014/1/11 2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下午眼胀就泡了乌梅冰糖茶,哈哈,酸梅汤,味道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1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