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529778693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6 14: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很全面的伤寒论,既有各种注解,也有个人理解,希望楼主继续完成大作!
发表于 2014/7/1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学习方法,期待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简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一症。两太阳穴,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无如近世庸工,谬以为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可叹也。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不言脉缓,示人若见此证,虽脉浮而不缓,亦可用桂枝汤主治,迁治法也。夫脉者,别阴阳,定表里,分寒热,识虚实者也。虽脉有变,凭证辨治,虽证有变,随证加减……
(3)、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读了此节,我们体会到太阳病只有头痛,没有项强,只有恶风而不恶寒,再加上汗出,发热二证,也是适用桂枝汤的一般证状。也说明项强一证,在本方内不是主证,因为有他也可,无它也可;又说明恶风寒是本方的主证之一。
(4)、倪海厦《人纪》: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5)、聂氏伤寒学:头痛一症,三阳病皆有。太阳头痛,痛在头后,连及项部,痛而项强;阳明头痛,痛在头前,额部为甚,痛而发胀,甚则如劈;少阳头痛,痛在两侧,额角痛甚,抽掣如刺。
(6)、冉雪峰《冉注伤寒论》:盖此以上各节,是推阐中风证的方面。以下各节,是推阐桂枝汤的方面。……合用桂枝,即为温为暑,而既恶风,又恶寒,温暑未张之焰,且未脱寒水面貌,在这个阶段仍有灵活应用桂枝汤之必要。
(7)、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应用》:头痛、发热首先要考虑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可能性(因三阳经的经脉皆上头部及均具发热一症可据)。若前两症再加上恶风,即恶风,发热,头痛三症,凭此三症,可辨太阳病。那么,阳明、少阳病可排除,因为阳明病不恶寒而反恶热(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少阳病为寒热往来(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恶风发热为太阳热型,且与头痛并见,太阳表证无疑。若前三症再加上“汗出”,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症,凭此四症,太阳中风无疑。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仲景对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1、太阳中风证(原文第1、2、12、13条)。
2、自汗症与时发热汗出症(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3、阳明表证(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4、太阴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5、妊娠恶阻(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        仲景对桂枝汤的应用规律
1、太阳主表、统营卫和六经皆有营卫:……再者,从六经表证证治来看,皆不离麻桂二方,以调和营卫。如阳明表证,有汗者,桂枝汤主之(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无汗者,麻黄汤主之(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太阴表证也是桂枝汤主治(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可据。
2、营卫学说指导六经辨证、把握传变。首先,六经表证皆不离调和营卫法;其次,营卫、津液、气血在生理、病理上均具有同一性。
(1)营卫失调→津液失调
A、表虚有汗:大汗伤营阴,津液,病传阳明——清热益气生津法(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伤卫,伤阳多传少阴病——益气扶阳法(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B、表实无汗:津液内停致脏腑气机失常,出现风寒外束,营阴郁滞,津液内停而水停三焦——解表调营卫,内除三焦水饮(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营卫失调→气血失调
A、营血受伤: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营卫不行,血凝不流。(《平脉法》)
B、营卫气血皆虚: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寓调营卫法于其中。
C、营卫气血阴阳虚衰:“脉微细,但欲寐”,欲寐者,阳气衰,卫虚失其运行。“夫卫气者,昼行于阳,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今但欲寐者,阴邪盛而阳气弱、卫气不能上出于阳故也”(钱璜《伤寒溯源集》)
D、营卫失调瘀血所致: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上行者,鼻衄(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下行者,“蓄血”(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3)、营卫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A、肺失宣降:鼻鸣(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咳(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脾络不通(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胃热肠寒(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痞证(诸泻心汤证)结胸证(大、小陷胸证及三物白散证)
4)、营卫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
A、阴阳气不相顺接:轻者(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重者(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也”
综观上述“营卫失调”,首先有广义(阴阳)与狭义(卫气不共营气谐故)之分,其次,营卫失调这一病机贯穿于六经病发生、发展、传变、证治、预后之中。
3、调和营卫法指导六经论治
(1)调和营卫,贵在变通为用。桂枝加葛根、厚朴杏子、附、桂汤、芍药、大黄汤,新加汤,桂枝附子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柴桂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
(2)调和营卫,以解表为先——就表寒证而言。
1)桂芍相配,如桂枝汤。以桂麻发汗,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桂麻各半汤、葛根汤。2)以麻黄开发腠理,如麻杏石甘汤,以麻黄泄营分之热,否则热更甚;此外,麻黄开发腠理,以泄肺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解表发汗则热得越之外,尚有通调水道则利小便,势必不发黄之功。麻附辛汤,麻附甘汤,均以麻黄配温经助阳之品,为表里兼施。3)以桂枝温通卫阳发汗:如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
(3)调和营卫,以建中为本:如小建中汤。一是:“荣者,水谷之精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二是建中气,中气立则帕克卫、气血、津液皆和。三是若直接用补气、补血之品则碍胃气运转而中气不立,营卫不生,故有“胃为卫气之本”之说。
(4)营卫、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以建中为本,如第29条(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证治准绳》: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加芍药(桂枝、芍药、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盛阴虚之疟证;加芍药防风防已汤(桂枝汤加防风防已)治发热脉沉细之太阴腹痛。
柯琴: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
喻嘉言:《尚论篇•春温论治大法》有桂枝加生地法等。
吴塘:温病最忌发汗,然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者,宗解肌之理,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汗而解。
陈亦人:《伤寒论求是•叶天士对《伤寒方》的应用》无论风寒、温热或杂病,凡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都本方化裁。
        近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张锡纯:加味桂枝代粥汤。加黄芪(代粥补益)、防风(代粥发表)、知母(制黄芪之温)治中风有汗。每每加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助其汗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有干呕,加半夏。
        现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1)流感:症状:发热恶寒流涕头头痛伴咳嗽纳差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浮数。病机: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和者。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半夏6克。
(2)汗症:治无外感风寒而因卫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等症,源于53条、54条。
加桑叶治自法: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病已年余。此外,夜尿时,必觉冷气袭人,皮肤栗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口苦,声嘶,小便短赤,舌淡红,脉细微而数,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诸症悉除。
加黄芪治自汗或多汗:初服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待营卫调和后,再加黄芪更能实表,防止复发。
加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局限性多汗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3)低热:营卫不和型: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乏力、脉细小等营卫不和证型,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1例低热(37.4℃~37.9℃)2个月,别无其他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认为低热与桂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与交感神经病理性兴奋有关。
(4)偏瘫:一侧上下肢体自主运动障碍,多伴口眼?斜,多属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而入,经络和脏腑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荣气虚侧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也不用”,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偏瘫。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克;瘀血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则忌用。
(5)糖尿病并发神经痛:本病维生素及消炎镇痛药常不见效,以桂枝汤加白术(桂皮、芍药、生姜、大枣及白术各4份,甘草2份)有效。
(6)多发性动脉炎:加用维生素E,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有效。
(7)产后高热:产后气血骤虚,贼风乘风袭入致营卫不和,症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不振,乏力少气,胃纳不振,欲吐、舌淡润,苔薄白,脉缓或沉弱等。桂枝汤加当归、防风、羌活,治产后2月,发热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脉缓。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服2剂愈。加红参10克、白薇10克、青蒿6克,治产后及剖腹产后因气虚损所致高热(39.4~40.1℃),头痛、恶寒、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数等。
(8)宫外孕术后高热:症见:热势鸱张(41℃)伴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汗出,口不渴,舌红,苔薄,脉浮大无力而数。气血大伤,营卫失调。桂枝汤加红参10克、当归炭10克、荆芥炭5克,2剂而愈。气血不损,营卫不和,因产后或流产或人流手术产后,损伤气血所致,以恶风寒、发热、汗出为特征,均可运用桂枝汤,如见夜间发热、口燥、大便干燥、舌红嫩、无苔,脉细数,为阴虚发热,桂枝汤又当忌用。
(9)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疼痛可因炎证、非炎症及外伤所致。若属寒凝经脉,营卫不利,以桂枝汤加川楝子、贯众、黄芪。若睾丸痛甚,加橘核、延胡索;睾丸红肿疼痛而热,皮肤紧张光亮,重用贯众,加龙胆草、木通、苍术;外伤引起的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静脉曲张,加桃仁红花木香;兼乏力,加党参。如急性睾丸炎,慢性副睾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鞘膜积液。
(10)五官科:过敏性鼻炎(鼽嚏)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有虚实之分,虚证因肺虚卫气失调,卫外不足,贼风乘虚而入,桂枝汤加蒿苈子15克、蝉蜕10克(后2味药研末用汤药冲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固卫;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柏、黄芩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蒿本、川芎、白芷、僵蚕、辛夷花、苍耳子,以祛风、通窍、除湿、止痛;鼻流清水,难以休止者,加五味子、乌梅、诃子,心敛止痛。
(11)寒冷性多形红斑:每以遇冷则发生多形红斑状皮损为特点。寒邪侵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加当归、川乌、羌活、防风、川芎;或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黄芪、当归、附子、丹参、陈皮),优于西药组(赛庚定每日2次,第1次3毫克,第2次睡前服4毫克;地巴唑,10毫克,TID)。
(12)冻疮:加赤芍15克、黄酒50毫升(后入)。每剂煮3次,前2次内服,后1次药液洗患处。5~10剂。寒重局部痛痒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生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加重桂枝用量;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
(13)硬皮病、雷诺病冻疮等属气滞型或寒凝气滞型,桂枝加肉桂汤(桂枝白芍各10克炙草5克生姜3得大枣15枚肉桂5克焗)。寒凝每使气滞,寒凝气滞常伴兼证。伴血虚血瘀型者,配黄芪、当归、桃仁、红花;里寒甚者,配附子;表寒甚者,配麻黄;脾胃气滞者,配木香、枳壳;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
        临证桂枝汤的运用思路
(1)立足于“方证辨证”:不必受脏腑、病因、病名等约束,以脉证为主要内容,证候与方药(包括煎服法)之间紧密结合,且多用方名作为证候之名。
(2)把握病机:如桂枝汤的病机可概括为“营卫不和”。
(3)变与辨(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则医者处处都须重新辨证):
桂枝汤→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1)证变药变→辨证论治→伤寒论的精髓之一
↓(桂枝加桂汤)       推理与判断        (2)桂枝汤不但能解表祛风,且能平冲降逆
        辛温解表法→平冲降逆法
        其平冲降逆的理论依据如下:
        原文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原文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4)推本溯源:
        本者——桂枝汤证病机——营卫不和
        源者——营卫正常运行规律——营卫调和
病例:多发性硬化症,其临床表现与体征多种多样,与中医无关资料在此省略。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患者早晨不易醒来,头痛;夜间发热,失眠;平素汗出,怕冷,怕风,常常感冒等证,便可辨为卫气运行失常,营卫不和(冯世纶译:桂枝汤对杂病的应用与辨证)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有是证用是方;2)但有一证并是,不必悉具,如“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与今日急性脊髓炎临床表现相似。又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证等,其中的头痛与颈硬与桂枝加葛根证的“强背强几几”相似。
【按语】叶治范仅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结合发热恶寒、流涕等症,辨为桂枝汤证,投以桂枝汤加辛温之品,用于流感95例,平均3.5天内康复。曹颖甫不拘于三伏之天,也不泥于南北之地,以盛暑迫人,进食冷饮,感受风寒,凭恶寒发热,汗出,腹痛下利,脉不沉而浮之特征,辨为表里同病,表证为主的太阴表证,投以桂枝汤。产后、剖腹产、宫外孕等术后高热为妇产科常见病,多属感染性疾病,未以大苦大寒直折其热,以清热解毒控制感染,而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桂枝汤理法,立温补法,予桂枝汤加味,温阳助卫,敛阳和营,同样达到解热、消炎的目的。常言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桂枝汤治顽固性盗汗而愈。不但可治中风之汗出,也治阳虚或气虚之汗证,阴虚者则非所宜。治睾丸痛、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发性多动脉炎、冻疮及寒冷型多形性红斑,针对其“寒”与凝之病机,取本方之“温”与“通”之效而愈。
(8)、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与患者相对,病人每将身上一切病苦,滔滔陈述,甚少将重要纲领提举。如述一感冒病,必曰:一身作痛,夜不安眠,腰杆作胀,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头痛脑胀,四肢倦怠……如是不实不尽之报告,而对于头痛抑头晕?痛晕在何部?有无头项强?有无恶心欲呕?恶寒抑或恶风?汗之有无等,反略过不涉。医者若未此等处详问,决不得病之要领。病人主证兼证,主证决然俱备,兼证因人而异。中医医病,即在审证择要。如桂枝汤一证,只要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即已主证俱备。其他头痛或头晕,身疼或腰胀,项强、恶心、食少、口淡等等之有无,可舍而不论。若粗工仅凭病者言,而不审主证之所在,见病治病,则药味多而力散,疗效不强也。
(9)、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太阳表证,最外者为皮毛,用麻黄汤;依次为肌腠,用桂枝;再次为肌肉,用葛根;肌腠与肌肉之间,则桂枝加葛根汤治。
(10)、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某,男,一岁半。九月初六,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主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浮缓。风寒阻遏太阳气运行之机,营卫未充,脏腑娇嫩,不而风寒,以致急惊风。桂枝尖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小枣7枚。入粳米一小撮同煎,服后温覆,使得微汗。(吴佩衡医案)
(1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C14条的描述和第C13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按:也后学之疑问?),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C13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按:主诉之外尚有何证,后学也在临床尝问,由此,大家也常人也,也非望而知之!)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按:发热汗出恶风之活解!)。.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按:毅然二字,看来决心也不是一下就下!),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按:见疹止疹,非中医也!),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12)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按:刘老也有此说,故英雄所见略同!),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解读   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阴道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但是用阿司匹林治疗感冒时仍然起解热阵痛作用。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2)抗炎作用;(3)镇痛、镇静作用;(4)抑菌、抗病毒作用;(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还有平喘作用;(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7)抗过敏。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1)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2)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3)一剂药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4)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三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5)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解质紊乱。(参看浅论水电解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流离,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发表于 2014/7/8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盼楼主继续更新,咱一同学习!感谢楼主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1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疑似句: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简句: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 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 加来此味鼓应桴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浅田:余之经验,项背强几几,乃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脑结节处上走之筋肉群强直性痉挛之意。如病者自去肩凝或腰背挛痛,以指沿其横径强力按压而触知有凝结挛急,同时病者诉疼痛,则断为项背强几几,百无一失。【讲义】……葛根多治无汗证,今汗出而用葛根,故云反也。盖汗是全身,项强是局部……【药物】药征:项背强急或痉挛。调剂:本药虽为发散药,然清凉滋润作用尤强,故专主筋脉动急。与麻桂为伍,治项背强急,兼能治刚痉;与连、芩为伍,治脉促上利喘促;与竹叶、防风为伍,治产后中风之喘……大黄使其肠蠕动,葛根止肠蠕动,甘草具包摄作用,葛根缓和包摄作用。
(2)、简明伤寒杂病论校注及临床应用:邪入其间,致使经气不利,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故见项背强几几……凡项背拘紧之证,多因风寒在经所致,因寒主收引,最易凝滞气血,使筋脉拘急,但必见无汗恶寒,今项背强急却因风邪伤表犯经所致。【方剂运用】无咳嗽者,均可用本方治之。(按:有咳嗽即不能用?何因?)
(3)、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前述桂枝汤证中,太阳病之项背强痛,只用桂枝汤即可治愈,此节为项背强几几,说明病情有进展的趋势,故加葛根,同时在葛根汤内,因无汗加麻黄,因项背强几几,也同于本节加葛根,这说明葛根对于项背强的证状是适应药。陆氏云:仲景有一证用一药。
(4)、李培生《伤寒论讲稿》:(葛根)加入桂枝汤中,既能升阳生津,又助桂枝解肌(故不啜粥)。
(5)、倪海厦《人纪》: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如果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外踝下缘凹陷处,),”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 “申脉”(外踝下缘凹陷处,)也可以。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   
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和芍药等量,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果葛根用的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部就要重用,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
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
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位于足内侧内踝正下凹陷处)。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 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 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
(6)、聂氏伤寒学:从临床表现上看,项背强较太阳病之头项强痛的病变范围大,症状为重……加葛根有三种作用:1)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发现解肌;2)宣能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3)生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布散,滋津润燥,缓解筋脉之拘急。【古代临床应用】《伤寒大白》:阳明无汗而恶寒,用葛根汤;有汗恶寒,用本方。然此亦冬令用法,南方人里有热,以防风、羌活易桂枝。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积热重者,加梔子、黄连。【现代临床应用】1)高血压后脑痛、冠心病、胸背痛。2)半身不遂:阳虚者,加附子;中风,颈项强直,既或无汗出、恶风。3)颈椎病:颈椎病、落枕、着凉引起的项背筋肉疼痛,拘急不舒者。【笔者临床应用】1)感冒、流感: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项背拘急不舒,脉浮数或浮缓,苔薄白;风寒外感,日久不愈,体弱气虚者,加黄芪。2)麻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具本方证者,加柽柳。3)荨麻疹:以疹色不红,素体常自汗出,恶风寒,脉浮缓或弱,属风寒束表者,加防风、蝉衣。3)落枕、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医案】某,女,成人。78年10月。感冒三天,自服银翘丸、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未效。刻诊:发热(37.6℃),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流涕,项背拘急,不能自如,面部自觉有拘紧感(曾患颜面麻痹),脉缓而弱,舌红苔薄白。风邪客表,营卫不和,经输不利。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舒经活络。桂枝加葛根汤加桑枝10克。四剂。(聂惠民医案)
(7)、冉注伤寒论:恽铁樵曰:背几向加葛根,等于呕者加半夏,喘者加朴杏,足踡加附子,……两阳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是葛根第二个作用,盖下陷则为利,葛根性升,所以举陷也。
(8)、刘绍武《伤寒论阐释》:桂枝证是假太阳而真厥阴,项背强几几是真太阳病……太阳病的本质是热实,桂枝汤证的本质是虚寒……治虚寒需用热药、补药,桂枝汤证是虚寒证,桂枝汤的发热是时发热,太阳病的发热是一直发热,区别桂枝汤证与太阳病的要点有三:1)太阳病发热同时有恶寒,桂枝证的发热是时发热;2)太阳病是无汗症,桂枝汤证是有汗证;3)太阳病是脉浮、紧,桂枝汤证是脉缓,桂枝汤加葛根,而不能加麻黄,麻黄汤发汗药,只能火上浇油,桂枝方兼证都是对立面,如桂枝汤证是虚兼寒,麻黄汤证是实兼寒,不是一个证,我们定它为同义复合症,加葛根是反义复合证,葛根治太阳的药,也就是桂枝汤证的汗出恶风身疼痛,证候中出现了一个太阳证,即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是葛根的主治证……
(9)、张正昭《伤寒论归真》:太阳病,项背拘紧显著,常伸颈摇肩……其辨证要点为“项背强几几”与“汗出”……表证而见项背强,总缘筋脉失养,而筋脉失养,其因不外二途:一因邪气束闭,一因津液不升……太阳表证时,殆因头颈部血管收缩,血液减少,故有项背拘紧之感,用葛根后,局部血流量增加,神经肌肉得以濡养,则拘强自除。
(10)、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系项强之重者。【案例】庚戌。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 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 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
(11)、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应用》:本条的“反汗出恶风”是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的省文。……其次,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则理解原文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就事半功倍了。
(12)、沈济苍《伤寒论析疑》:《药征》云葛根为“汗药中润品”……太阳伤寒无汗的项背强,是寒邪束表,经气不利,项背强的程度要比中风汗出的项背强重得多,换句话说,葛根汤证的项背强的程度要比桂枝加葛根汤的项背强重得多,因此,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主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不同于桂枝汤加葛根汤的“加葛根”,在用法上显然有主次的不同。……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的鉴别点在哪儿呢?麻黄汤证无项背强几几而有喘,葛根汤证无喘而有项背强几几,故麻黄汤重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葛根汤重解表散寒,宣通经输。……葛根汤中的葛根,具有解肌、透疹、生津、止泻的作用,再加芍药益阴和营,柯琴称其为开表逐邪之轻剂,处于麻桂二方之间,由于能治伤寒无汗的项背强,所以对肩周炎有也有相当疗效。
(13)、伤寒论现代解读:背部的浅层肌肉有斜方肌、夹肌、提肩胛肌、背阔肌;深层肌肉有头后小、大直肌、头上、下斜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背最长肌、背脊肌、背项半脊肌等,都是跨越项背并把项背连接起来的,感染早期,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收缩,上述肌肉就会出现轻度的收缩,而致俯仰不自如的表现。……葛根黄酮能扩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利于增加肌肉的血供,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
(14)、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方应用范围】肩凝症、落枕、肩周炎、脊背痛、半身麻木、目斜视、复视、颜面神经麻痹。【医案】某,男,45岁。四月前因感冒后左肩疼痛,项强,汗出恶风,左上肢发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脉弦紧。风寒侵犯,阻遏络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柔润筋脉。桂枝加葛根汤,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没药9克,15剂。(经方验)按:本症由感冒引起,但已四月,药用15剂而愈。
(15)、贺有琰《伤寒论纵横》:某,女,四十岁。一月前因冒雨感冒,发汗解表多剂未愈。刻诊:仍头痛,时发热,汗自出,恶风,项背强紧如负重物,头俯仰不能自如,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风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津液不能敷布,太阳经输失养。解肌生津,调和营卫:桂枝加葛根汤。一剂分三服,嘱初服药后,啜热稀粥一碗,覆被取微汗。自述服药身痒,继则周身挚挚汗出,已不恶风,头痛及项背强紧衰其大半,再服一剂。(贺有琰医案)
(16)、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汤氏之说是也,项背之所以强者,以背部肌肉组织中之粘稠液凝滞,水气不能在其间流动也。葛根升引水气,解散凝滞。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针法:风池、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风门(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外关、合谷、申脉(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17)、伤寒论临床教程:兼太阳经气不舒证【诊断依据】1)符合太阳中风证的诊断;2)具项背明显强紧不适。【鉴别诊断】1)与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鉴别:其证无汗,脉浮紧;2)与单纯中风证的鉴别:项背强紧不明显。【治则】解肌散邪,生津舒筋【处方医嘱】葛根12~15克、桂枝6~9克、白芍6~9克、炙草6~9克、生姜6~9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200毫升,分两次服用。【应变举要】1)若项背有刺痛感,加乳香、没药;2)口渴、舌尖红,加花粉、竹叶。【预后转归】1)通常服一剂后,遍身挚挚汗出,肩背尤甚,项背强痛症状减轻,提示病情向愈,可续服二、三剂。2)服用本药后,症状缓解,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消失,项背强痛症状减轻,但疼痛难以彻底消除,缠绵难愈,提示肩背经络损伤或宿寒,表邪虽解,里证仍在。【验案】某,男,41。患病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自如,自汗出则恶风,大便稀溏,日二三次,伴脱肛及后重,脉浮,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为“太阳阳明合病”: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葛根16克,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七剂。(陈明《刘洲舟临证验案精选》)【误案】某,女45岁,87年4月25日诊。自述面部右侧肌肉瞤动,且有麻木感,口眼?斜1年。1年前因汗出恶风而后突感右侧肌肉瞤动,项背强几几,右侧面部麻木,渐现口眼?斜,时有自汗、恶风、手足麻木等症。诊为面神经麻痹。服西药及镇肝熄风汤及牵正散等不效。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黄,两目有神,右侧面部肌肉瞤动,无明显口眼?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风邪侵袭,营卫不和,筋脉失养。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葛根50克。服后啜热粥200毫升,取微汗避风。6剂后症减。后因劳累后汗出当风复发。复投本方21剂。(金树武《桂枝加葛根汤治面肌瞤动》)【防误要点】若失于详细问诊,可能遗漏项背强痛之兼证。
(18)、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
桂枝加葛根汤表解
治疗原则:疏风邪,疗项强
主治脉症:1)症状:发热恶寒、自汗出、项背强几几;2)脉象:浮缓。
后世演变:葛根续命汤由此脱化
组织配伍:疏风散邪:桂枝、生姜、葛根
                                 养阴敛汗:芍药、大枣、甘草
                                 和中益胃:生姜、大枣、甘草
                        生津液柔项强:甘草、芍药、葛根
(19)、《伤寒论释义》:葛根辛平味甘无毒,不但能治疗伤寒中风,解肌发表,又能鼓舞胃气上行以生津液而布达经脉,表解津和,诸症皆解。……为根块药,先煮取其厚味,以增强治病疗效。
(20)、伤寒论条解:还可用于高血压引起的项背强痛。
(21)、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若兼见肢臂麻痛者,可与蠲痹证合用【验案】1)某,48岁。76年3月28日诊。一周来,天气渐暖,稍减衣被,不明原因现项背拘紧而痛,甚则转头不灵,按摩针灸无效,诊见苔薄白,脉稍弦。X线示第六、七颈椎轻度骨质增生。葛根15克、桂枝10克、白芍18克、炙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羌活10克、防风10克。日一剂。服3剂后症大减。又服3剂。2)某,女,44岁,工人。79年12月8日诊。二月来两臂逐渐发沉,继之项背沉痛发紧,活动不能自如,X线示“颈椎病”,针灸服药不效,渐重。苔薄白,质稍暗紫,脉虚大无力。前服之方,多为羌活、防风、独活、寄生、鸡血藤、通草、丝瓜络、乳香、没药等驱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品,既久服未效,当继此教训。改予葛根汤加蠲痹汤加减。葛根15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去核)、羌活10克、防风10克、黄芪25克、当归12克、姜黄10克。每日一剂,10剂后明显好转,肩臂发沉消失,项背沉痛发紧消失大半,颈部活动自如,又服10剂。愈后4月,1980年4月因劳累又发生前述症状,又与8剂而愈。
(22)、柯雪帆《伤寒论选读》:葛根味甘性平,具解肌退热、升阳生津之功,加入桂枝汤中,升津液以濡养经脉,助桂枝以解肌祛邪【临床应用】多用于受凉引起的项背疼痛不舒及偏颈、落枕,某些发疹性疾病如荨麻疹、麻疹初期,痢疾初起,或胃肠痛兼有发热,见项背不舒者……
(23)、新世纪伤寒学:【医案选释】僵人综合征 某,女,52岁。平素易汗,85年10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渐至颈项强,下肢僵直,不能下地,伴发作性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时诊头项强直,转侧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苍白,言语欠清,神情淡漠,双眼内收外展受限,双胸锁乳突肌、腹肌紧张,四肢张力高,反射活跃,双脚趾向足心拘挛,全身湿润有汗,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卫不和,筋脉失养,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枚。连服30剂,汗止,周身有柔和感,加全蝎3克,研末冲服。又服30剂,全身拘急缓解,肌肉松驰柔和,语言清晰,虽有脚趾拘紧,已能下地行走。(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辨治思路:患者无明显外感诱因,显属杂病。平素易汗,病后至今仍“全身湿润有汗”,内在脏腑病变不明显,知为营卫不和。自汗一症,既为营卫不和之反映,又为诸筋失养的原因。营卫不和,肌腠疏松,汗出溱溱,久则伤津,无以濡养筋脉,经脉拘急,故见头项强直,手足挛急及肌肉紧张等,虽未有发热恶风之表证表现,但也具备本方证之病机。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止汗,汗止津不外泄,此汗即为保津;葛根升津气、舒筋脉标本同治。津伤较重,故重用葛根、芍药,稍减桂枝、生姜(按:原方各三两,现用各10克,何来减用之说?),以防辛散太过,再伤阴液。二诊时加入全蝎,加强通经和络、息风止痉之力。【现代研究】现用治感冒、头痛、眩晕、面部偏则浮肿、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僵人综合征、慢性多发性肌炎、特发性震颤、胃痛、痢疾初起、急性肠炎、落枕、颈椎病、风疹等,临证以营卫不和,津液不布为病机。
(24)、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新增加的症状虽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改变原有证候的基本性质,加味所加的药物也改变原有方剂的基本性质。……葛根升津舒筋,既舒缓项背部肌肉筋脉,又解表退热。【医案】
1)偏颈 某,女,5岁。玩耍时不慎落水,裤子打湿,头身未见损伤,亦未诉任何不适。傍晚发现患儿颈项向左偏斜,不能转动,诉颈项疼痛。经手法及药物外敷治部八日,白天嬉戏如常,暮夜即感不适,骨科排除骨折,局部皮色不变,不发热。但肌肉强硬,有压痛。头汗多,口渴,二便无异常,苔白,脉浮。法当解肌祛风,舒利经脉。桂枝10克、白芍15克、葛根24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花粉18克,1剂汗止,3剂颈不偏,上方加秦艽15克、丝瓜络12克,再服2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2)急性中毒性痢疾(先表后里)陈XX,男,4岁半,住某医院,1963年8月26日初次会诊。
九天前突然发热,恶心哎吐,四小时内即抽风二次,昏迷而急诊入院,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等措施,而四肢一阵阵发紧,翌日面色更灰暗,寒战高热更甚,曾突然呼吸暂停,见下颌运动,经人工降温十六小时,才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败血症样热型,上午寒战,肢凉发绀,午后高热42~43℃,一直谵妄躁动,下痢脓血日十~二十余次,里急后重,化验:白细胞总数6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3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尚能食半流质,腹胀不硬,不呕吐,无汗,四肢清冷,神志不清,呈半昏迷状态,膈部扇动,呼吸促,面色灰暗,小便黄,脉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质淡不红,苔薄白腻,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里结表郁,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病已八日,而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若单治里,伏邪不得外越,必然内结,邪愈结而正愈虚,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幸胃气尚存,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肌表汗孔之闭,达邪外出,以解里急,拟用桂枝加葛根汤。处方:粉葛根二钱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慢火煎取180毫升,每四小时服30毫升,服一剂。
27日二诊:服药后,是夜 汗出,从头部至上肢、手心达大腿,但小腿以下仍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和,今晨已无寒战,午后又发热39.6℃,大便昨天共22次,为脓血,有里急后重,呼吸仍促,头部有微汗,下肢仍无汗,胃纳尚可,小便黄而少,脉转沉数,舌淡苔薄白腻,此表气略通,因正虚不能达邪,以致汗出不彻,邪不透达。治宜扶正祛邪,表里合治。
处方:党参一钱 生扁豆二钱 砂仁五分 杏仁一钱 木瓜八分 香薷五分 藿香八分 粉葛根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 煎服法同上,服一剂。
28日三诊:服昨方后,遍身微汗透彻至足,体温波动在36~39.5℃,昨天大便减为十四次,呈绿脓样酱色便,里急后重已不显,腹满减轻,精神好转,面黄,脉右沉濡,左沉弦,舌淡,苔转黄腻少津。至此表气已通,里热渐露,治宜生津益气,兼清湿热。
处方:玉竹一钱 生扁豆二钱 茯苓三钱 香木瓜八分 杏仁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 茵陈二钱 滑石三钱 生稻芽二钱 藿香五分 通草一钱 荷叶二钱 服二剂。
30日四诊:大便每天仍十多次,但脓血及里急后重再减,汗复止,夜间最高体温39℃,遍身皮肤出现红疹,无明显搔痒,食纳尚可,小便黄,白细胞已渐增至2100/立方毫米,中性56%,脉沉数,舌淡苔黄腻,病减而疹见,乃伏热外出之象,治宜续清湿热。
处方:  茯苓皮二钱 扁豆衣二钱 茵陈二钱 豆卷三钱 黄芩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银花叶二钱 淡竹叶一钱五分 苡仁四钱 滑石三钱 通草一钱 荷叶二钱 服一剂。
31日五诊:体温已降至36.8~37.1℃,大便次数大为减少,脓血基本消失,无里急后重,精神较佳,遍身微汗续出,全身红疹仍露,脉沉数,舌苔灰腻,表里渐和,湿热未尽,宜续清余热,兼调理脾胃。原方去竹叶、黄芩,加甘草五分,麦芽一钱五分,服二剂。9月2日六诊:体温已正常,大便日三次,无脓血,黄粘不成形,红疹已消失,腹满亦平,精神转佳,食欲增进,脉和缓,舌淡惟苔仍秽腻而厚,仍宜调脾胃,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茵陈一钱五分 藿香梗一钱 扁豆衣二钱 厚朴一钱 广陈皮一钱 炒麦芽二钱 薤白一钱 滑石三钱 神曲一钱五分 通草一钱 荷叶二钱 服二剂。忌食油腻。药后舌苔退净,诸症消失,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总数8150/立方毫米,中性66%),痊愈出院。
按:患者系急性中毒性痢疾,起病急而抽风昏迷,每天十~二十多次脓血便,每日上午面发白,肢凉,恶寒战栗无汗,午后高热至42~43℃,曾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未效,并有白细胞减少,蒲老谓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凡痢疾多属里证,治当从里,但每日午前恶寒肢冷,战栗近促,下利腹满,乃邪陷于里,不能外达,病情至此,殊难措手,幸胃气尚存,津液未竭,急救之法,借用桂枝汤和营卫以开闭,加葛根升提阳明以举陷,盖开肌表之闭,即可解里急之危,使内陷之邪,由表而出,又如桂枝汤法以粳米、荷叶为粥,助胃达邪,服后表气略通,得微汗未彻,而寒战消失,肢凉转温,高热稍减,里急略缓,呼吸仍促,改用治暑湿之品,表里合治,扶正祛邪,药后全身微汗,高热再降,下利渐减,此时内陷营分之伏热又由疹出而消散,后以生津益胃,通阳利湿,邪去正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由此可知祖国医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重在先解其表,不使邪气深入和内陷,表里和,营卫通,则邪有外出之路。本例乃治变救逆而施,非治痢之常法,但达邪外出之旨,仍不失中医治病理法,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
(25)、高级伤寒学:《伤寒论》中,凡不应见而见或少见的症状前多用“反”字,以示警醒,说明本证辨证的关键,在于汗出……【现代应用】1)内科:感冒、头痛、眩晕、面部偏侧浮肿、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僵人综合征、慢性多发性皮肌炎、特发性震颤、胃痛、痢疾初起、急性肠炎;外科:落枕、颈椎病、风疹作痒;儿科麻疹。2)主要指标:项背强痛、恶风寒、汗出、发热。3)《伤寒论译释》载:肩凝症、落枕、肩周炎、脊背痛、半身麻木、目斜视、复视、颜面神经麻痹。【医案选录】1)颈椎增生症 某,41岁,老师,78年2月初诊。自述颈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月,伴上肢麻木,手臂举动不便,脉缓,X线示颈椎增生,予本方加味:桂枝6克、赤白芍各6克、炙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生黄芪15克、秦艽10克、姜黄10克、葛根15克。20剂后,颈部俯仰灵活,手麻木减轻,随访一年多未发。(陈瑞春医案)2)头痛 女,34岁。头痛已半年,项强,遇风温加剧,得汗稍减。舌淡,苔白,脉弦。风寒入侵,阻遏经脉,本方加味:葛根24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甘草4.5克、生姜3片、大枣5枚、川芎6克、细辛1.5克。1剂痛减,3剂愈。无复发。(《伤寒论古今研究》)【作者按语】可见本方是一首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舒经解痉、升津润燥的方剂,主要用于神经、传染、精神、循环等多系统疾病。随证加减一:颈椎增生加姜黄、生黄芪、桃仁;面神经麻痹加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头痛加细辛、川芎、白芷;面部浮肿加地龙、防已、白术;眼瞪下垂加黄芪、熟附子;重症肌无力加黄芪;多发性肌炎加姜黄、桑枝;眩晕加天麻要、钩藤;风疹作痒加紫背浮萍、蛇床子;麻疹初起加升麻,后加桔梗、生地。【注意】桂枝、芍药、葛根必须同用,葛根宜重用,一般10~15克,遵仲景煎法且温覆取微汗,效果更佳。
(26)、伤寒论古今研究:[参考用量]桂枝3~18克(常用量9~12克)、芍药3~30克(常用量12~15克)、葛根9~50克(常用量12~15克)、甘草3~10克(常用量6~9克)、生姜4~18克(8~12克)、大枣4~20克(6~9克)。[煎服法]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去160毫升,内诸药,煮至水剩240毫升,服80毫升[主用范围]1)毛囊炎:桂枝、杭芍、连翘、胡连、苦参各9克,葛根12克、二花30克、地丁15克、甘草3克;2)风寒头痛;3)虚寒性胃痛;[医案选录]1)痉症(急惊风) 曾姓之子生甫一周染患此症,医用清热祛风之剂,愈见口渴,便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已无生理,用葛根汤,服药后,抽搐自止,次晨复诊,再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愈。(《温氏医案》)2)乙脑后遗症 某,男,8岁。一月前因高烧昏迷收入县医院。诊为乙脑,经中西医抢救脱险。但留项背及全身关节强直,时呈阵了性痉挛。语言蹇涩,脉弦细,舌红少苔。本方加当归、木瓜、红花。3剂后症状稍减,前方继进。3)落枕 某,男,成。患落枕,头不能转侧,项背板痛。刺落枕、肩井、后溪、阿是,稍效,但仍痛苦难忍。服本方2剂。(《伤寒论医案选》)4)面部偏侧浮肿 女,36岁。素体虚,多年时有左侧头痛。曾用八珍加味,效佳。就诊当是晨起,发现左侧面部浮肿,胀、麻,伴恶风,全身酸困,神疲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无力。询其诱因,知昨日汗出洗澡,病属络脉空虚,汗出入水,水湿痹阻。治宜解肌祛风,行痹通络。葛根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草6克、大枣4枚、地龙6克、防已6克、白术12克,3剂。(河南中医)5)柔痉 男,37岁。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淡红,苔白润滑,脉浮缓。解肌祛风,濡润经脉。葛根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草9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2剂后诸症悉减,损益再进数剂,慎冷暖,半月而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6)眼睑下垂 女,23岁。体质虚弱,面黄肌瘦,四肢困乏无力,声低气怯,饮食量少,时时汗出,月经尚未初潮,眼睑下垂四月,舌淡,脉沉无力。初以补中益气汤十余剂,效差。后辨为风寒之邪阻滞经脉,投葛根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草6克、黄芪15克、熟附子6克,解肌祛邪,益气温通,六剂。(河南中)
(27)、伤寒论临床应用:女,11岁。76年6月15是诊。一月前着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某医按感冒治疗无效,病情渐重,食欲减退,明显消瘦。近六天来又见颈项强直,恶心呕吐等。T38.0℃,P100次/分,R20次/分,BP14.5/9.5Kpa,心肺(-),腹壁反射迟钝,膝腱反射活跃,布氏征、克氏征均(+),……诊为结核脑膜炎,抗痨治疗2周效差,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颈背强急,脉浮软。葛根12克(先下)、白芍6克、生姜9克、炙草6克、大枣12枚、麻黄9克(先下),日一剂,2剂后症状大减,5剂后诸症消除。后以益气养阴扶正。中药治疗期间未用西药。(曾福海《伤寒论方证辨析与新用》)
(29)、伤寒论临床发挥:【医案】1)面神经麻痹 女,26岁。乘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时觉凉爽,抵家后始觉面部拘紧,口眼?斜,苔白而润,脉浮。风中阳明经络,“在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本方加白附子、全蝎。两剂。(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2)产后受风 女,32岁,足月产后5月。98年7月12日田间喷药。天气炎热,汗出较多,电扇下乘凉后觉项背不舒,3天后两目拘急,随之两眼肌肉颤动,时有汗出,遇风诸症加重,肌注维生素B、C、E,又针刺一击,效差。查:无口眼?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草9克、生姜4片、大枣5枚、葛根24克。服药避风。3剂后眼睑痉挛明显减轻,项背得舒,又服3剂。(李桂敏•桂枝加葛根汤新用途)
(30)、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项背之肌肉神经强急,由于津液不达。津液即营养液也,其来源在消化器官。葛根能摄取消化器官之营养液,而外输于肌肉,故治项背强急。《本草经》谓葛根能起阴气,即输送津液之谓。张洁古谓升阳生津,李东垣谓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皆体验之有得。葛根与桂枝,皆能发表解肌,惟桂枝性热,葛根性凉,病之性质,太阳属寒,阳明属热,热者宜凉,寒者宜温,故太阳解肌用桂枝,阳明解肌用葛根……是知葛根为项强之特效药……
(31)、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证)其特点是项背强几几,即不仅项强,而且背也强……反映出项背局部气血郁滞更重……同样一味葛根,在中药学和方剂学中可取后世之发明,而在《伤寒论》中则不可。综观本方,仲景用葛根,意在解肌开腠,生津液,起阴气,治痉病也用葛根,意也在此。【验案】1)柔痉 男,37岁,汽车司机。77年秋开始,头痛、眩晕、眼胀、后项强直胀痛及背,牵连双肩酸楚,难以俯仰转侧。驾驶车辆时,头项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夜间卧床,须垫上三个枕垫,病重时,闭眼即觉眩晕,甚而被迫睁眼目不眠。查无明显体重,仅血压稍高。经服镇静、安眠等药,不效。于78年9月来诊:头痛、项背强痛、常自汗出、头项部特别恶风,躺下则头晕,夜卧不宁。一年来,逐渐加重,驾驶汽车日感困难。舌淡红,苔薄滑润,脉浮濡。此属风湿外伤筋脉之“柔痉”,法宜解肌祛风,濡润经脉。桂枝9克、芍药9克、炙草6克、生姜15克、大枣20枚、葛根12克。2剂诸症悉减,损益再进数剂,慎冷暖。半月愈。(范中林医案)
2)11岁。4天来发热。头痛,项背强,转侧不利,自汗出,恶风,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脉浮缓,苔薄白。桂枝7.5克、白芍7.5克、甘草7.5克、葛根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日2次。
3)(张釉云医案)
(32)、男,32岁。80年8月5日诊。5小时前,无故突然头呈自发性、不自主性向右上方倾斜。肌注氯丙唪50毫克、庆大8万单位无效。既往体健,舌淡,苔薄白,脉缓。查:发作时,先是头呈不规则细小的动摇,继则逐渐向右上侧倾斜或后仰,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向上,口张难合,两目上翻,伴项背强急,自汗,恶风,呖干等。每5~10分钟发作一次。诊断:痉挛性斜颈。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5克、桂枝12克、白芍30克、炙草10克、大枣15枚、生姜3片。水煎1剂分2次服,2剂愈。(王立恒医案)
(3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风邪伤了太阳之经,本证有头项强痛。如果邪气在太阳经由项及背,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比头项强痛要严重了(按:一得)。这个.几几.的.几.啊,没有钩,有钩就念几几(jǐ jǐ)了。什么叫.几几.?.几几.是一个形容词,形容项背拘紧、强急,活动不能自如的症状。古人认为幼鸟的羽毛不丰,要飞而飞不起来,就会脖子向前引,这种现象就叫.几几.。还有一种鸟叫凫,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凫,其名称当中就有.几.的意思,这种鸟在水里不论怎么游,脖子都不动,既不左顾也不右盼。 太阳经的受邪部位从头项延长到了后背。由于太阳经脉的运输不利,就出现了项背强几几的症状,脊背和头部的、项部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出现这些症状,一般都有寒邪为患,寒性收引,发生项背强急的同时应该无汗,但是还有汗出恶风的症状,所以加个.反.字,说明这是风邪而非寒邪伤了太阳的经络,肌腠不舒。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因为有汗出、恶风的主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因为有项背强几几,所以加葛根解表舒经。.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合现在的大约12g。具体而言,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有三种作用:第一,葛根也有解肌祛风的作用,能辅助桂枝汤解表;第二,葛根能疏通经脉的凝滞,主治项背强几几;第三,葛根能生津液,有滋润经脉、缓解拘急的作用,使津液上潮。
举一个我应用葛根的例子。我以前到门头沟带领学生实习,看过一个女性患者,嘴张不开了,吃东西就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根据中医辨证,病位是在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置。因此,我用了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以清气分热,又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吃了三付,嘴能张开了,也能吃一些东西了。吃了六付,完全好了,吃东西一点儿不受障碍了。
另外,《伤寒论》记载本方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的校订,认为有麻黄是错误的。因为有汗出,就不能用麻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34)、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按:一得),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赵开美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这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与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35)、伤寒论现代解读:词解           
项背强几几[音殊 ]:是形容项背部肌肉紧张度升高,仰俯不得自如的情形。背部的浅层肌肉有斜方肌、夹肌、提肩胛肌、背阔肌;背部的深层肌肉有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下斜肌, 头最长肌,颈最长肌,背最长肌,背脊肌,背、项半脊肌等等肌肉都是跨越项背并把项背连接起来的肌肉,当感染的早期,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收缩时,这么多项背肌肉就会出现轻度的收缩,病人出现俯仰不自如的表现。
解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黄酮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给,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中医界对本方中是否有麻黄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不应有麻黄,应该是桂枝汤中单加葛根。在临诊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6)、李培生《伤寒论讲稿》:表实误用桂枝汤……多有阳盛致衄之变……表虚误用麻黄汤,多用则有亡阴亡阳之变。
发表于 2014/7/9 14: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请继续!!!
发表于 2014/7/10 18: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呀,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简句:下后气上冲,可与桂枝用前法,不上冲者不得与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太阳之病,本无当下之理。一经误下,则变证蜂出。魄汗未尽,挟表寒内陷,则利遂不止而病寒湿,此宜用四逆、理中者。挟标阳内陷,则转为协热利,宜用大承气汤者也。若标阳并寒水,因误下而停蓄膈上,则为大、小结胸,此宜大、小陷胸汤者也。若表寒因之而留滞心下,则结而为痞,此宜用泻心汤者也。又其甚者,寒湿太重,一下而成无阳之藏结,是又在不可攻下例也。是故一经下陷,而气不还者,则气不上冲;下陷而有所留滞,则气也不上冲。所以不得与桂枝汤者,为其已成坏病也。惟其虽经误下,而气仍欲出表,不甚而为微喘,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甚则利不止而脉促,葛根汤主之,要其为气上冲则一也。盖仲师虽言可与桂枝汤,一于本方加厚朴、杏子;一于本方加麻黄、葛根,固未尝不可随证变通也。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作者按:上冲指头项强痛言,非气上冲心。【讲义】太阳病是表证,宜助正气驱邪出表,不应折正气,故表证以不应下为定法。若误下之,是虚其里也,里虚正不得伸,邪必里传,所谓邪乘虚而入者是也。若其正气甚充足,不因下之而虚,正气尚能突破下药之力,上冲而与邪争,虽经误下,证仍在表而未变,即用原方原法可也。若气不上冲,是正气已被误下折服,或邪已内入而不在表也,不可更与桂枝汤以解表也。【附注】太阳病用下法,必兼见下证也。用汗、吐、下法驱除病毒,必于其病所在之处施治为宜。
(3)、简明伤寒杂病论校注及临床应用:其气上冲:指的是太阳之气上冲,即桂枝汤仍在的意思。
(4)、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气上冲】有两种解释:一是腹中自觉有气向上冲逆,二是指头项强痛的桂枝汤证仍在。【按语】……3)气冲一证,也可作为本汤治疗范围内的一种证状。……
(5)、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气上冲】1)成无已作气逆解;2)黄坤载作奔豚解;3)丹波元简作太阳经气上冲,为头痛项强等症。……当是下后既有气逆的表现,又有表证存在而不是奔豚。
(6)、倪海厦《人纪》:张仲景立法:第一原则,有表证时不可攻里。张仲景讲的汗、吐、下、和,有表证的时候,就是刚开始感冒,病还在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太阳”的时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证的第一禁忌,绝对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阳病解法是发汗,下之后,就是医师误攻下,本来是桂枝汤证,如果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时候,血会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会很强,往下的力量很强,它回头的力量也会很强,流回心脏的力量也会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往上冲,下去很快,回来也很快,就代表心脏的力量很强,肠胃很强,体力很强,再给桂枝汤,没关系,此误下未伤也。第二,如果不上冲,被下而气不上冲,此误下成伤也,这时候就不可以给桂枝汤了。
但是在临床上的情形,有时候,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使用,例如病人现在有表证需要发表,但是已经便秘了两三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两个药方给病人,告诉他先吃这帖药,等表证去除之后,再吃另外一帖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车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大便,现在有表证,也许是中风证或伤寒证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发表的药与攻里的药同时开在一个药方里,发表与攻下同时进行。
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
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
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
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7)、聂氏伤寒学:【气上冲】有两种解释:一指病人自觉症状,“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二是指表证仍在。
(8)、冉注伤寒论:若其人体工尚健,抵抗力强,外之邪气渐入,里之正气即起而悍御,于是有其气上冲现象,是正气伸张,不是邪气凌逼,是其气上冲,不是冲气上逆,两冲字一虚一实,当分别看。在冲气上逆,当用降,在其气上冲,当用扶。扶正即以托邪,迎其机而导之。俾邪之由外陷入者,仍驱之由内外出,所以仍主桂枝汤。桂枝汤强心暖营,增加血中氧化,促助血液循环,昔贤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补虚,洵为有见,是桂枝不宁和表,而又和里……苟非得此上冲悍卫御,即成胸痞结胸陷胸,必将加速。……条文可与桂枝汤的“汤”字,当着眼……细审不是不得与桂枝,是不得与桂枝汤,以经证经,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彼条“促”字,与此条“冲”字,均是体工对误治的反映,两可比证。……总以上观,桂枝即降冲,又能失冲,冲用桂枝,不冲反不用桂枝,既疗气上冲,又疗气不上冲而下陷。
(9)、刘绍武《伤寒论阐释》:桂枝汤证或太阳病经下后转入太阴了,轻者为上冲,重者腹满时痛。第279条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增加了芍药的用量(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腹满时痛是肠道痉挛的缘故。为什么这条不加芍药呢,因为只是上逆,并不存在一个“痛”,所以还要用桂枝汤。这个病从表部转到太阴去了,下后产生里部的虚寒证,应用温补药,不管是里部、半表半里部、表部的虚寒证,都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三阴病的共同方……三阳在热上是相同的,但实质上不同,三阴在寒上相同,虚不相同,下利清谷就是厉害的虚寒证,要用四逆汤。
(10)、伤寒论现代解读:语释  太阳病,服用了泻下药后,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冲,这时仍可用桂枝汤,仍可按照原来的方法服药。如果没有逆气上冲的感觉,不得再用原方。
提示  太阳病本来不能用下法,误用之后,可以引起许多变证,要根据当时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解读  “气上冲”、“气从少腹上冲”、“奔豚气”、“欲作奔豚”、“气上冲胸”等,不论作为一个症状或者一个病,对于西医都很难理解,因为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中西医理论体系未能融合,就是因为许多基本概念不对应,以上概念在中西医结合时只好暂时留下,待以后再解释。有些概念如项背强几几,在西医也找不到相对应的概念,经过中医的解释是“项背牵强拘急不适的症状”,经过对比,“项背强几几”这个中医概念就有了现代医学的解释:在感染的早期,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收缩,项背肌肉出现轻度痉挛,病人出现俯仰不自如的表现。不仅解释了中医学的概念,而且为西医诊断学增加了一个概念。有些概念中西医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腹痛、腹泻、出汗等,这些概念与能够用现代医学的解释的中医概念就构成了中西医之间的共同参考物,也就是中介概念,由几个这样的中介概念组成的“证”就有了比较确定的西医学含义,这样才可能实现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
(11)、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引陈修园:邪在肌腠,即可于汗出等正面看出,也可以误治后反面勘出。
(12)、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本条与第21、22、43条,皆为“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的举例。(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其病理与下面的微喘,颇为相似,不过,微喘是正气受挫的程度较为重些罢了(后学按:此证较微喘为轻?)
(13)、《伤寒论古今研究》:如病人自觉气逆或有气上逆感……我们认为,本条的辨证关键在于误下后表证是否依然存在,而气上冲与否并没有什么决定意义……
(14)、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气上冲】胸、脘部自觉有一股气时时向上冲逆。……解表剂有麻黄与桂枝之分,前者为表实证而设,今既已攻下,里气已虚,阴分已亏,表已不实,所以只能选后者,故云“可以桂枝汤”。但攻下之后,津液必有损伤,中气必有所戕,单纯桂枝已显不足,须再加升胃生津之葛根,方可胜任。“方用前法”,即指前方桂枝加葛根汤。虽无“项背强几几”,但“卫强营弱、津液不升”之病机则一。
(15)、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本条还说明,表证误下后,恐正气不足,不宜峻汗,只宜桂枝汤缓发其汗。……
(16)、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其气上冲者”……与“脉若静者,为不传”同义。……二是仲景恐后人认为桂枝汤仅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其实桂枝汤尚有平冲降逆之功。……须与117条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证的原文互参。(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7)、赵桐《伤寒述义》:此误下动饮也……今误下伤阳,膀胱寒水不得蒸动则上冲矣,心阳虚不能宣发而煦水,胃阳虚不能燥渗而制水,肺阳虚不能分布而散水,肝阳虚不能疏泄而行水,反将挟饮上冲而头眩(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故桂草宣心阳以煦之,草枣培中土以制之,生姜之辛宣肺以散之,桂枝之温壮肾以行之,芍药苦寒亦用之者,使收拾肝气不干中土,如(七十四)之真武者,不用真武者,以表未解,里未寒实也。方中利水即是解表,解表而实利水……此与(六十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之冲同,彼脉沉紧,重在里,故用苓桂术甘,此重在表,故用桂枝两解。……或谓气上冲是阳气上冲抗邪,觉身如冒火状,服下利药者,诚有是感,为内有火,中病火散而之善征,伤寒下之,则无是矣。
(18)、王正龙讲伤寒论:其气上冲者,人迎之气发动,虽症状强烈,却是好事,切不可清热退烧。温病学家不知此理是也。
(19)、新世纪伤寒学:15条与45条机理相似。(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20)、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病人自觉腹部有气上冲。这是攻下的药物影响了肠胃,造成肠胃功能紊乱,气机上逆。用桂枝汤降逆,主用是取其平冲降逆的功效。……桂枝,能平冲降逆,无论是胃肠道的冲气上逆,肺气上逆或心脏病引起的气上逆,均有一定功效。芍药配甘草有柔肝缓急的功能,因此,桂枝汤具有良好的平冲降逆的功能。……仲景著作中,用桂枝治疗“气上冲”的方剂很多,如治疗心脏病气喘的木防已汤证中有“喘满”一症,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有“胁下逆抢心”一症。治疗肺源性气喘的如小青龙汤证中的“咳逆倚息”一症。桂苓五味甘草汤证中有“气冲小腹上冲胸咽”一症。治疗消化道上冲的苓桂术甘汤中有“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一症。治疗神经性气逆的桂枝加桂汤,与苓桂草枣汤治疗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之症
【医案医话选】
1)痢疾攻下后气上冲 45岁。初秋之时,患赤白痢证,医者两次大黄下之,痢愈。每夜丑寅之交,有气自下焦挟热上冲,行至中焦觉闷且热,心中烦乱,迟十数分钟其气上出为呃,热即随之消。脉大,两心稍浮,按之不实。桂枝4钱、芍药4钱、甘草2钱、生龙骨4钱、生牡蛎4钱、清半夏4钱、山药1两、芡实6钱、生麦芽3钱、生鸡内金2钱、黄柏2钱。将药煎服2剂,连服3剂。(《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肝气上逆气上冲 女,20余。因与夫反目,怒吞毒物,已愈。忽发喘促,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停顿,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顷,手足乱动,似有蓄极之势,而喘复如故。若是循环不已……脉左关弦硬,右寸无力,怒激肝胆之火,上冲胃气……并迫肺气也上逆……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能降逆气,性温而条达,又能升大气。单用桂枝3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如常。(《医学衷中参西录》)
(21)、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凡病证,如桂枝汤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多非疾病之本体,仍正气抵抗疾病之现象。用药治病非药力自能治病,助正气以敌病也。……良医察其病证,知正气之欲恶,从而助之以药力。病证除而疾病去,疾病之本体,虽不问可也。太阳病之证,头痛项强,鼻鸣干呕,可知正气欲上冲,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可知正气欲向外。欲上冲,则不可抑之使下,欲向外,则不可遏之使内,若用攻下之药,是为逆正气之欲恶。……古医书所谓气,多指脏器之作用。后人有气分血分之名,气分谓作用,血分谓实质也。……以人体机能,上与外,下与内,常相联系故耳。
(22)、李心机《伤寒通释》:本条句首“太阳病”未言及伤寒或中风。若是太阳中风,如前所述,仍当用桂枝汤。若是太阳伤寒,误下之后,正气受挫,却不可再服麻黄汤,而只宜桂枝汤。……《金匮要略》之防已黄芪汤方后注有云:“气上冲者,加桂三分”,若冲气即低,则在桂苓五味甘草汤中去桂枝……
【启示与范例】女,素便秘,常服番泻叶,就诊前两天感冒,恶寒、全身不适、鼻流清涕、喷嚏,后腹胀,因而加量服番泻叶,服后腹胀未减,却腹泻,自觉胸脘部有气上冲感,就诊时尚有恶寒,微发热,身不适等症,舌偏淡,苔薄白,脉缓,与桂枝汤愈。此案说明,气上冲,应为自觉症状。(宁华英医案)
( 附相关条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2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则是和内陷做对比的(按:有指病家自觉症状,与刘老所说异)。《伤寒论》里有的时候讲内陷,有的时候讲上冲。例如,太阳病篇里有这样一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是太阳之邪内陷变成结胸了。当然,太阳病误下以后阳气内陷的,也可以变成其他的病。 太阳之气为什么会上冲?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气来自于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其气还能和邪气斗争。《伤寒论》中关于气上冲的描述还有几处,都有具体的部位。例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瓜蒂散证是.气上冲咽喉.。但是,惟独这一条没说出具体的部位,意在言外,这个气上冲是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太阳之气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气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心、咽喉,或其他部位,而是气行于表。就意味着表邪还没内陷,正邪斗争还是在体表。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的.其气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按:指皇汉诸家?)。因此,虽然是误下了,阳气没有内陷,表还是没解,故还可以发汗。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虽然没有内陷,正气不能不受一番挫折,这时候给他发汗就不要用麻黄汤了,.可与桂枝汤.。《伤寒论》用方的提法不同,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意义也就不同。.主之.是临证决定的意思,也就是非此方不可。.宜.和.主之.较为接近,是应该的意思。.可与.和.主之.、.宜.就大不相同了,是设法预变的意思,带有一定商榷的口吻。.可与桂枝汤.就带有一定的商榷口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倘若没有上冲的症状,那就意味着表证已罢,而另有新的问题,就不可服柱枝汤了。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呢?内容就在下一条。
(24)、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按:伤寒论通释中举宁华英医案说明病人确有此自觉症状),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按:缺“得”字?)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按:明明白白,一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25)、伤寒论临床教程:逆气上冲者:【诊断要点】1)太阳病误下后,病人的太阳表证仍未解除;2)患者正气不虚,存在祛邪向外之势头,如自觉胸中有气上逆;3)患者无气陷表现。【鉴别诊断】:1)与太阳病误下导致的大结胸证鉴别:其证心下硬满而痛,压痛明显,舌红,苔黄,寸脉浮、关脉沉,故应患者的胸腹症状;2)与太阴病误下导致的太阴兼病鉴别:其证误下后出现协热利,即发热与下午兼见,故应注意大便的情况。可参见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加人参汤:人参汤即理中汤 加桂再煎痞利尝 方中桂草皆四两 同行三两术参姜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应变举要】1)本证正气不虚,正气上冲拒邪,有时可见患者呕吐,吐后诸证皆消,此为自愈,可不必借助药力。2)本证可能桂枝汤,因势利导,遍身微汗出而病解,大多在服用一、二剂后痊愈。【验案举例】女,44。2000年4月5日诊。3个朋前因感冒发烧(体温38.7℃),肌注柴胡2支,服银翘片3粒,伤风胶囊2粒,半小时后汗出淋漓,给予补液,抗病毒、抗菌治疗,8小时后体温正常,但汗出不止,喝几口热水即遍身是汗,恶风怕冷,多次就医皆认为体质虚弱,给服谷维素、维C、扶正女贞素片、补中益气丸、虚汗停等效果不佳。刻诊:面色白光白,汗湿内衣,稍劳尤甚,恶风怕冷,鼻塞,舌淡红,苔白,脉弱。心肚肝脾无异常。诊断:自汗(营卫不和兼气虚)。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黄芪30克、浮小麦15克、五味子15克。三剂后汗出减少,怕冷减轻。上方加附子5克,续服三剂。(《桂枝汤治疗自汗症144例》)【误案举例】张陷庵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是前因食面而致。张曰:不然,面食饮食,何是不食,盖因风寒外感,以致内停饮食,非食面而头痛发热也。凡停食外感,只宜外解,不宜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则内陷也。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忍,此必误下而成结胸也。病侬曰:昨延某师,告心食面,给予消食之药,以至胸中大痛。因诊其证仍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剂而愈。寥笙注: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消法为下法之缓者,用之不当,亦损正气,引邪内陷,致生他病。……本案辨证要点有二:一为表证仍在,仍须发表;二为食停于内,在胸下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为误下而成结胸,非食积也……若仍疑似于食积作痛,再事消导,则一误再误,治更棘手,故治病必求本。(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注》)【防误要点】太阳病表未解而用下法,除本条外,尚有以下几种:里邪实者,邪气内陷则成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正气虚者,邪陷则为下利,人参汤加桂枝主之;胸中邪实,邪气内陷,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主之。
附:1)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即理中汤 加桂再煎痞利尝
方中桂草皆四两 同行三两术参姜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2)大陷胸汤方
一钱甘遂一升硝 六两大黄力颇饶
日晡潮热腹痛满 胸前结聚此方消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瓜蒂散方
胸中有寒痞硬塞 气冲咽喉致息碍
瓜蒂红豆一合豉 寸脉微浮涌吐排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发表于 2014/7/24 0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后学按:不用“病仍不解者”而用“仍不解者”,盖用“病”字,则有误导为“太阳病”之虞,用字盖精准也),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后学按:作为治病原则,此“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字,应当接“随证治之”下。)
简句:太阳病三日,汗吐下温针,不解为坏病,桂枝不中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仲师但言桂枝不中与。又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然未赏标明何症何方令人无从揣测。此当研求而得其大要。以为临症标准。假如发汗温针亡阳。则有脉微身寒之变,宜桂枝加附子汤。吐伤中气。气逆脉促者。宜生姜半夏汤。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脉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辈。汗吐下温铁之后。阳明生燥。脉洪渴饮者。宜人参白虎汤。发汗烧铁。阳浮于外。吸引少腹之气上冲。欲作奔者。则宜桂花枝加桂汤。发汗后脐下微有水气。欲作奔豚。则宜苓桂甘枣汤。散见于伤寒金匮者,不胜枚举。略标出之,以让学者类推。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后学按:从西医之分析酒精中毒机理可得中医湿与热之理,但为何先热后寒之科学机理未知)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肺气利则标热泄而喘满除。肺气舒则本寒化而湿痰解。桂枝汤方中加厚朴之苦温以去脾藏之湿。杏仁之苦泄以疏肺藏之热。或可用之。否则肺脾二藏多湿热之人,本不喜甘。更用大枣以助脾湿而壅肺气。无论服汤必吐。而标热一盛再盛。肺壅既成。必吐脓血。如不得已而用桂枝汤。或加厚朴杏仁去大枣。理亦可通。以肺脾多湿热之人。本兼痰喘故也。故仲师首节言不可与。言其正也。次言加厚朴杏子。言其权也。三节言甘味壅寒。必吐脓血。极其变也。仲师于此不出方治。但举喘家加厚朴杏子。使人自悟加减之法。于不言中求生活耳。不然,下之微喘条后文自有方治。此处何烦赘说乎?盖特为酒客言耳。莫氏谓凡服桂枝汤条当在喘家之前。非仲师本旨,不可从。若夫既吐脓血。仲师自有法治。金匮呕吐篇云:不可止呕,但需排脓。则狐惑篇赤小豆当归散。疮壅篇排脓散。并可用也。包识生以首节为营实禁忌桂枝。次节为卫实之禁忌桂枝。似也。三节为营卫俱实之禁忌桂枝。则非也。服桂枝而吐。与上得汤则呕何异?何所见而与首条殊异乎。况以伤寒通例论。中风一症。原系营实卫虚。若以为营实当禁桂枝。中风一症。先当禁用桂枝矣。自来注释家。多犯显此失彼之误。伤寒所以无通才也。(实为邪恶实,风胜而血弱也。慎勿以邪实营弱而误认虚症。)
附: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引王肯堂言:逆者,谓不当汗,不当下而下,或汗下过甚,皆不顺于理,故云逆也。……纶:温针,楚法针穴,以白香芷作圆饼套之针上,以艾蒸温之,多取效……按古法,针则不灸,灸则不针。【讲义】初用汗法后,或表已除,复见里证;或表证未除,兼见里证,或原有表里证,医见病未解,遂遍施各种治法。惟因治法不当,致伤其正气,故曰坏病。夫表证已除有里证者,当然不能用桂枝汤主治。若表证未除而气血已虚,虽不见里证,也不当与桂枝汤以解表,此大法也(详见后93条: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曰:须观其脉证,由脉证测知所犯何错误。1)汗后亡阳乎,躁渴谵语乎?2)下后虚烦乎,结胸乎?3)吐后虚烦乎,腹胀乎?4)温针后吐衄乎?惊狂乎?【附注】1)治病凭脉证,不凭日数。2)仍侧重证的方面,故曰随证治之,而不曰随脉治之或随脉证治之。换言之,诊断须脉证遍察,治疗则随证治之。3)本条为坏病之总纲,太阳篇以次之变证皆出于此,故本条明释桂枝汤,实为坏病变证之伏线。4)正气不足之人,虽有表病,也不可重在攻表。“与”,故与本汤,一次与服,非始终以此为主治之方也。
(3)、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桂枝不中与之也”:说明原方不可用,但经加减仍可用,如去芍药或加附子等。
(4)、倪海厦《人纪》: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
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
(5)、聂惠民《聂氏伤寒学》:“坏病”,已非太阳病的范围,已不是转属他经,病情复杂,故称“坏病”。坏病者,即变证也。……引起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医生的行为(医生的言行,使患者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治疗信心);药物毒性给患者造成的副作用;自身正气不足,护理不当,亦都会使原有病情恶化……(伤寒表实证后学按)误用之,可使表闭阳郁更甚而使病情加重,以致转成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或发斑黄、发狂等种种表证。……发汗不及,祛邪失时,发汗太过,必招伤正。
(6)、冉注伤寒论:(程效倩云)“汗后亡阳动经渴燥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或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出,俱是为前治所坏。”(柯韵伯云)“若误汗,则有遂漏下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欲食,朝食暮吐,不能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症。是桂枝证已罢,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桂枝以五味成方,增一减一,便不为桂枝汤,非谓桂枝竞不可用也。”此节承上节审度病机而言,由无形气机,求到有形之证变……不上冲不与桂枝,不上冲当何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证则桂枝不中与,随证则桂枝反又中与。如下节桂枝加桂,加芍药去芍药,桂枝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以及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求逆汤等。何一非桂枝原有基础,何一非桂枝应变方法,是桂枝非全不用,但须随证活用,不可拘拘肯定。
(7)、伤寒论古今研究:
    柯琴:《内经》日;未满三日,可汗而已。汗不解者,当须更汗。吐下温针之法,非太阳所宜,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时也。治之不当,故病仍不解。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汗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而不欲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圈血、妄阳、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更行佳枝汤也。桂枝汤以五味成方,增一减一,便非桂枝汤,非谓桂枝竟不能用也。
    程应旄:太阳病之三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知非本来之病,而已坏子法之不对矣。如汗后亡阳动经,渴燥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纷纭错r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执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
吴谦: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若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宣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汤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尤怡:若,写或同。言或汗,或吐,或下,或温针,而病仍不解,即为坏病,不必诸法杂投也。坏病者,言为臣药所坏,其病形脉证不复如初,不可以原法治也,故日桂枝不中与也。须审其脉证,知犯何逆,而后随证以法治之。
【讨论】  注家对于“坏病”的认识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表证通过发汗而解,里证虽用吐下温针等法,仍不解者,为坏病’表证应当发汗,但若汗不如法,或用吐下温针等法误治,使病情变化而表证不复存在,即为医药所坏者,统称坏病,因误治病情变化,变化了的证情,不能正名者,是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对于鼻桂枝不中与之”,注家的意见亦有分歧,张志聪认为此病在里,桂枝汤为解
表剃故不中与之,  <金鉴》则认为此时已为坏病,既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可使用桂枝汤;而多数注家的认识是,此时病情已变,不再是中风表虚证,故桂枝汤不能与之。我们的理解是,坏病是泛指一切由于治疗不当,已经发生变化,而原证不复存在的病情,但不包括可以用六经证候定名者。“桂枝不中与之打中的“桂枝”是指桂枝汤而言,不中与的原因是由于病情变化,已非太阳中风证,故不得与之。本条的目的是逋过举例来说明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以及误治的危害,并非专论桂枝汤的使用范围,因此应重点掌握其精种实质,不应在枝节上纠缠。
太阳病在表,用汗法治疗是正确的,但邪中有深浅,体质有强弱,所以服药之后不是全部病人都能汗出身凉而愈的,此时,可以根据桂枝汤的煎服法继续给药,直至病瘥。若见一汗未愈,以为病已入里,就会采用其他方法,以为病在胸中有吐法,认为病在胃肠而用下法,或疑汤剂无效而采用温针逼汗,就会使病情真的由中风病而发生他变,此时的病变,如已不能用六经辨证定名者,即称为坏病(按:见多家之注,此注甚合后学之感)。
(8)、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桂枝不中与之也”,寓有此时尚存在类似桂枝汤证的症状表现之意。【讲析】太阳病早期,经过发汗病仍不解,若非转属他经,则多因表虚营阴不足,理当以村枝汤解肌发汗,益阴和卫。若见发汗不解,便贸然用下,用吐、用温针,就会更伤其正,使原本不足之营阴更虚,原来尚强之卫阳也虚。此时纵有发热、汗出、恶风寒等类似桂枝证的症状表现,亦属标象,假象,其本质已非桂枝证了。……仅从现象上看似桂枝而用桂枝攻表,就会象第29条所述的那样,变证蜂起。(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说明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症状表现,其病变本质并不一定相同,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析其本质,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解肌:即解散肌表之邪。桂枝汤在论中虽亦云“发汗”,但与麻黄汤之“发汗”有别。桂枝汤功在充营气,培汗源,而不能使表闭汗不出者出汗;后者能打通玄府,开腠理,使不得汗出者出汗。
(9)、李培生《伤寒论讲义》:设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峻汗,则发汗太过,将益损其营,更泄其卫,可使腠理洞开,大汗淋漓,而致亡阳亡阴等变证。(尤在泾)“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10)、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此条是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补充。
(11)、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随证治逆法:
“太阳中风”,即禁大汗,误汗之变证,不外发生液干、体温减低等症,大致如下几条:
汗漏不止,小便少,四肢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灸神阙、气海、阴郗(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针合谷、外关、复溜(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后溪。
汗出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苓甘草汤主之。灸巨阙(该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
脐下悸欲作奔豚,桂苓甘枣汤主之。灸水分、关元、肾俞(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小便不利时,微热消渴者,五苓散救之。针合谷、外关、中极(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足三里、阴陵泉。
汗出过多,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者,真武汤救之。灸“神阙”、“关元”。
汗出,恶寒者,芍药甘草附子汤救之。灸神阙。
太阳病,万不可下,误下则里气更虚,或表邪内陷,变证大致如下几条:
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针合谷、外关、内关。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针风府、大椎、内关、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仰掌,在腕横纹上1寸,当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凹陷处取穴)、合谷、阴陵泉、足三里。
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针合谷、足三里、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天枢(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大肠俞(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小肠俞(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第一骶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中膂俞(中膂俞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灸中脘、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即拇指的宽度)。)、足三里。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汤主之。针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即是劳宫穴。)、足三里、公孙(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涌泉
太阳病,也不应用吐法,吐能伤胃,引起胃部充血,误吐之变证,大致如下几条:
腹中饥而不欲食,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救之。针中脘、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不喜糜粥,欲食冷物。朝食暮吐,吴茱萸汤主之(一升茱萸三两参 生姜六两救寒侵 枣投十二中宫主 吐利头疼烦躁寻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
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灸膻中、中脘。
心烦,不欲近衣者,梔子生姜豉汤主之。针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太阳病,固宜汗解,不宜用火攻使之汗解。古之温针为火针,可以劫汗,发热者则忌之。其变证大致如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牡汤救之(伤寒下后满烦惊 小便不利谵语生 一身尽重难转侧 柴胡龙牡用后轻 桂苓姜人一两半 铅龙牡蛎一样重 二大六枣二合夏 柴胡四两少阳通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火热而致阳盛、阳亢,为衄血、咯血者,”三黄泻心汤”(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救之。针”合谷”、”内庭”。
阴虚,小便难者,”猪苓汤”救之(猪茯胶泽滑一两 咳呕心烦渴不眠 煮好去滓胶后入 育阴利水法兼全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针”中极”(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肾俞”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复溜”(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腹满而喘,身热而渴者,”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枳实厚朴共成方,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救之。针”支沟”(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承山”(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曲池”、”合谷”、”足 三里”、”内庭”。
口干咽燥者,”苦酒汤”(生夏一枚十四开 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煮三沸 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救之。针”少商”、”鱼际”、”液门”(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与缺盆连线中点,)、”廉泉”。
胃亢热而哕者,”橘皮竹茹橘皮汤”(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救之。针”内关”、”足三里”、”中脘”。
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桂枝去芍已名汤 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漆 能疗火劫病惊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
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救之。针”间使”、”大陵”(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涌泉”。
针处被寒,发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六五千珠水一斗 煮茯减二三升满
汗后脐悸欲奔豚 苓桂枣甘煮甘澜
大枣十五扶中土 八茯四桂二两甘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桂枝四两,
去皮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
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
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救之。灸”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趙晴初曰:”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譬
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而入,
此結胸之根也。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此痞悶之根也。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景《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總之,”太陽病”之”中風症”,祇可微汗,不可大汗。吐、下、溫針,則絕對禁忌。註家都以本條為汗、吐、下、溫針各法皆用遍而病不解,乃為壞病者,誤也。果爾,則已為不可收拾之症矣。與下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文意亦不接合。可見汗、吐、下、溫針,用一法即成逆症,拙者三叮嚀之。
(12)、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前提是汗已发过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三句话也随用于15条“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按:既是原则,何止上条可用,随处皆可用——但却是废话)
(13)、伤寒论现代解读:解肌:解除、发散肌表之邪,但是它不是一个发汗剂,只能用于原来有汗的病人。
桂枝:指桂枝汤。
【语释】太阳病已经3天,曾经用过发汗,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疗方法,病情仍然不解,这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坏病,不能再用桂枝汤,应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肌”,自有其自己的适应证,桂枝汤只适应于已经确诊的轻型感冒,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这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须经常注意这一点,不要误治。
【解读】太阳病3日,经过发汗应当好转,因为太阳病就是感冒,是一组呼吸道急性自限性常见病,发病后3日症状达到最高峰,病期一般不超过3天。如果感冒后天病情无好转,可能的原因是: 治
疗不当,本来应当用桂枝汤的用了麻黄汤,或者相反,该用麻黄汤的反用了桂枝汤;或者是误用了下法、温针,引起坏病; 传染病的前驱期或轻型、感染病的早期或轻型,在诊断不清时,使用汗、吐、下、温针都是错误的治疗,必然引起病情加重。桂枝汤的禁忌证是感冒病人发热而无汗,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按:此句此读更为合理:感冒病人发热而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
(14)、柯雪帆《伤寒论选读》:太阳病已过数是,经过汗法治疗,可能由于选方、用药、服法不当,或因病人的体质因素,未能达到邪随汗解。只要表证仍在,尚可再三汗之而解。
(15)、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这可能是选方不当,或调护失法,或体质关系,或药物质量不好(按:陈老之解,发别人所未发,又是当今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或用量不够的因素……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变证。……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麻黄汤证,设误投之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医案选录】一人伤寒坏证垂死,手足俱冷,气息将绝,口张不能言。张致和以人参一两去芦,加附子一钱,于石硄内煎一碗,以新汲水浸之若冰冷,一服而尽,少顷病人汗从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此其验也。盖鼻梁上应脾,若鼻端有汗者可救,以土在周身遍故也。近陆同妇产后患疫证二十余日,气虚脉弱,即同坏证,亦以此汤救活之。……孙真人曰:人参须得长流水煎服,井水则不验。取其性之通达耳。(《名医类案》)
(16)、李克绍《伤寒论语释》:已不能再用麻、桂方发其汗者叫做坏病。……凡坏病,不是正气受挫,就是邪已内陷,挫伤正气的,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外邪内陷的,有夹热利、虚烦、痞、结胸、发黄以及火逆症等。详见下: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伤阴: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2)伤阳及阴阳两伤:
76(上)、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5(上)、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挟热下利: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4)虚烦:
76(下)、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5)结胸: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6)痞:
气痞: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痞硬: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寒痞: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坏痞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水饮互结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7)发黄: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8)火逆证: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7)、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桂枝汤的禁忌证:发热脉紧无汗、嗜酒内生湿热与热毒内蕴三点。从目前的临床实际来看,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高热无汗脉浮紧应该用重剂麻黄汤迅速发汗解热,如用桂枝汤解肌(轻微发汗)是耽误病情,加速其化热入里,甚至发生严重变证。但此等证候并不完全忌用桂枝这味药,如麻黄汤中就有桂枝。2)比较明显的细菌感染,症见咽喉肿痛,咯脓性痰、尿赤混浊(热毒、湿热、脓毒)等。3)出血倾向:凡有活动性出血须要止血者,忌用桂枝,有反复出血者也慎用桂枝,有明显瘀血须要活血化瘀者除外,但并不忌用芍药。4)出现明显的阳亢症状(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晕头痛、脉弦紧)者,慎用桂枝,因桂枝能能升发阳气。这也并不忌用芍药。可见忌用一个方剂与忌用某一味药,并不是一回事。
(18)、王正龙讲伤寒论:温针,即温药也。
(19)、伤寒学:但从临床观察,有不少并不因为误治,而因失治或体质及病邪等因素恶化者。
(20)、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按:一说指非少阴,阳明,少阳证者,为坏病),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病。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第C17条紧接着第C16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
这一条和下面的第C19条、第C20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念智(zhì),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关于.常须识此.的.常.字,有的医家认为是.当.字。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太阳表证,有一定共性,稍微一疏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张仲景格外强调。
(21)、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
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
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的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证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证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证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
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是,随证治之嘛。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咱们说那个阳浮阴弱啊,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皮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按:解肌之说稍嫌零散,而桂枝禁用之解,甚为贴切实用,较之诸家谈玄论空,科学之理明矣!),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嘛,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22)、张长恩《伤寒论临床指南》:“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太阳表证,本宜汗法,但已经发汗,而病不除,说明汗不得法。此时虽然表证仍在,但或兼有胸中痞硬,或兼有大便秘结,或兼有身栗然起寒,以及医者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用“若吐、若下、若温针”等法治疗,从而犯了太阳病的治禁,既使病邪内陷,又使正气虚衰,是以“病仍不解”。这时无疑不是表证不解,而是病情发生变化,故云“此为坏病”。
(23)、冉注伤寒论:桂枝麻黄,同为辛温,同是开剂,不过宣发外邪,麻黄为优,鼓荡正阳,桂枝为优。然宣发其外,必须鼓荡其内,故麻黄汤中所以用桂枝,桂枝促助麻黄发汗,人所周知,何以此处又说成桂枝为无汗之大禁(后学按:观前贤之互诘,也是有趣!)。
(23)、倪海厦《人纪》: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0 0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