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529778693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1 14: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集大家之所成。
发表于 2014/5/21 17: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还要解释下,伤寒论里的部位现在的解剖是哪里,如:心下?
发表于 2014/5/22 0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后面的证解释吗
发表于 2014/5/22 09: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下应该是胃部的地方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3: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紧脉: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主寒、痛、宿食)
简句: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初病时,血热不达,或无表热,而要以恶寒为不易之标准。虽至鼻燥、眼中热、唇口热而恶寒不减。……其体痛或如锥刺,或卧于乱石之中。予于春夏之交,盖屡见之。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表闭血充,则在肌表之神经受强力压迫而见体痛。
(3)、李培生《伤寒论讲稿》:当有无汗症,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283条云:脉阴阳皆紧者,反汗出者,亡阳也。无汗与有汗,形成虚实对比。
(4)、倪海厦《人纪》: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
(5)、聂氏伤寒学:年轻体壮者多见发热高,且发热出现早,呈亢奋状态;而年老体弱者,往往发热低,而呈衰弱现象。故柯琴云:“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秉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深浅,固可知也”……其脉在发热或未发热时也有不同,一般在未热时,脉多紧而不浮;而发热时,其脉才呈现浮紧或浮数之象。
(6)、恽铁樵:血之所以有遇寒而不凝,遇热而不沸,全赖有卫气为之调节,故营卫二字常并举。
(7)、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麻黄汤是由麻黄甘草汤与桂枝甘草汤加杏仁组成。其中麻黄甘草汤是发汗的,桂枝甘草汤是扶阳的。至于文中“呕逆”是错误的……应是“喘逆”……说明太阳病外感有不完全是太阳病……杏仁佐麻黄排痰定喘,桂枝甘草汤解除疼痛,麻黄甘草汤解决发汗。
(8)、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必”字当只属本句,非贯下“体痛”“呕逆”在内。
(9)、柯琴《伤寒来苏集》:然天寒不甚,伤之轻者,也有体不痛,脉浮缓者也。
(10)、李培生《伤寒论讲义》:说明太阳伤寒的发热有迟早的不同,其原因与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敏钝有关……
(11)、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本条“伤寒”初得病时,其人如未发热,则脉为紧,已发热后,则脉为浮紧……
(12)、伤寒论临床教程:【鉴别诊断】:1)当脉象浮数时应与温病相鉴别。温病初起即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故应注意患者的口渴与否,是否有明显的恶风寒。2)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中风患者多素体肌腠疏松,发热但热度较低,多有明显汗出,脉浮而宽缓柔和,头项强痛但无明显身痛,故应注意患者素体体质状况、发热程度的高低、脉搏是否绷紧有力、有无明显的汗出、有无明显的体痛等。3)与伤寒兼郁热在里证鉴别:伤寒兼里有郁热证有明显口渴、烦躁、舌红等表现,而本证没有,即使有烦躁,亦无口渴、舌红等症。
(13)、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人体抗病能力之趋向,须视病邪侵入部位为转移,如病邪在表,而气血抗病亦奔集于表,古人于临床经验中,知道“表之与上,里之与下,原相联系”。凡气血趋向于表的,同时亦必趋向于上,当气血趋向于上时,往往发生呕吐的反应。同时亦必趋向于下……如阴阳皆作尺寸解,则尺寸之紧脉不能截然分开,寸紧则尺亦紧,尺紧则寸亦紧,而在临床之体验,浮紧多表寒或表层有痛处,沉紧多里寒或内有痛处,惟浮沉皆紧为伤寒之标准脉象。
(14)、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如怕冷不发热者为少阴病……不恶寒不是太阳病,如恶寒不发热也不是太阳病……太阴病在里则腹痛……有声有物谓之“呕”,无声有物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干呕者谓之哕。……但伤寒体痛病重,疼痛广泛;中风则局限于骨节四肢。
(15)、伤寒论现代临床解读: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也是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对太阳病的治疗却有差别,太阳病中风证临床表现比较轻,其特征是汗出恶风,主用桂枝汤,适用于不宜大量发汗的病人;太阳病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比较重,其特征是高热、恶寒、无汗、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用麻黄汤,适用于身体强壮,能经得起发汗的病人。……脉象只是判断疾病状态的一个状态变量,要和其他临床表现放在一起,经过分析综合才能作出判断,与其它理论学科不一样,对于疾病状态的判断,经验判断具有特殊的作用。
(16)、尤在泾:然窃考诸条,中湿、风湿,并见体痛;中风、中暑,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也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自汗身热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尔。
(17)、李克绍《伤寒论语释》:尚未发热时,脉只是紧,已发热之后,脉必为浮紧……
(18)、赵桐《伤寒论述义》:恶寒、体痛、呕逆,是围如铁桶,突围不解之混战也。脉阴阳俱紧,是攻者猛攻,守者硬守之鏖战也。
(19)、伤寒论析疑:太阳伤寒的脉浮紧,以指重按脉也紧,但这不能叫沉紧……
(20)、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太阳伤寒证之发热有迟有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
(21)、《伤寒论临床精要》:凡见脉紧必无汗……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也甚,皮肤干热……
(22)、《伤寒论临床应用》:在太阳伤寒中,恶寒必定先见……故寒邪中人,多有疼痛之表现,而出现疼痛要注意有无寒邪侵袭……
(23)、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伤寒之体痛,亦因发热汗不出所致……呕逆……非正证,然亦可见正气有上逆之势焉。……《经枢》“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急,紧意,脉紧,不仅尺之皮肤、肌腠绷紧,而且全身腠理、肌表也紧张、闭拒。因此,脉紧与腠理、肌表紧束、闭拒在病机上是一致的。
(24)、刘渡舟:“空调病”,据我临床观察,它有恶寒、发热、身痛、气喘,无汗等症……同伤寒表实的“麻黄八症”极为相似,……西医见有高热气喘,痰声漉漉,湿性罗音,多按“肺炎”治疗,……收效甚微。转请中医会诊,因有畏惧麻桂之片面性,对患者体表束缚的一层寒邪,得不到及时温散之法,其惯用银翘、桑菊之方,则必然郁遏阳气。冰伏寒邪,始终得不到外出的机会。张仲景说“不汗出则烦躁”这仅是其中的一例。推广其义而言,则有“不汗出而喘”,不汗出而“发热不退”,不汗出而“头痛不解”等。
(25)、刘渡舟《伤寒论讲义》: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伤寒。.太阳病.还是接第一条说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或.字是未定之词;.必恶寒.,.必.字是定然之词。一个是未定的,一个是一定的。.体痛.,就是浑身疼痛;.呕逆.,就是严重的干呕,不是呕吐(按:一得)。.脉阴阳俱紧.,阴阳代表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关就概括在内了,也就是说整部脉包括寸、关、尺都浮而紧。 伤塞这个病是在太阳病提纲证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以恶寒为甚,所以提法就不一样了。太阳病中风把发热放在前面,而伤寒是.必恶寒.,把恶寒放在第一位。至于发热,伤寒当然也有发热,但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不一定的口气。 为什么必然要恶寒?因为寒邪属阴,最伤阳气,卫阳之气被伤,卫外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就很突出。中风的恶风里也包括恶寒,但它的程度比较轻,可以缓解,而伤寒的恶寒不能缓解,即使屋子里暖和,盖的被子厚,穿的衣服多,依然还是恶寒。相比而言,太阳伤寒的病位比中风深,太阳中风的风邪只伤于卫,进而影响了营气,导致营卫不和;太阳伤寒的寒邪不但伤了卫,而且还伤了营,程度比太阳中风重,因此恶寒也就重。 正因为太阳伤寒是营卫俱伤,加上寒性收引,能使营卫气血凝滞,所以会有身体疼痛,而且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脉阴阳俱紧.,伤寒的脉是脉见浮紧。浮主太阳之表。紧主三种病,一是主寒,伤寒应该脉见紧;二是主痛,伤寒有浑身疼痛,下边还有一条.头疼,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更是以疼为主的,应该脉见紧;三是主实,.邪气盛则实.,伤寒符合这一特点,应该脉见紧。 .阴阳.,指寸脉、尺脉,关脉也就概括在其中了。.脉阴阳俱紧.,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而不可(按:二得)。因为伤寒是一个表实证,它的脉才反应为浮紧,这是符合表实证情的。如果尺脉不紧,或是迟,或是弱,或是微,因为尺宜候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血或者肾气虚衰。虽然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就是伤寒夹虚证,那就不可以用麻黄汤。有关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条文里还要介绍。只有出现了典型的表实证的脉,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按:三得)。 古人对脉诊是非常重视的。《伤寒论》讲.平脉辨证.,辨证的时候对于脉要有凭据。.按寸必及尺,握手必及足.,手指按到寸脉的时候,必须和尺脉作比较;看了手脉,还要看看患者的趺阳脉、太冲脉。以上这两条,一个是太阳的中风证,一个是太阳的伤寒证,在总纲之下又分了这么两类。这两条要联系在一起来体会。第一,太阳中风以发热为主,太阳伤寒以恶寒为主;太阳伤寒是.必恶寒.,中风是先有发热;太阳伤寒的恶寒比太阳中风的恶风要重,不能缓解。第二,太阳中风有汗出,在发热的同时会出汗,皮肤潮润;太阳伤寒也有发热,不过是灼热而无汗,皮肤干燥。第三,太阳中风是脉浮而迟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而且是寸脉、尺脉、关脉都浮紧,紧主寒、主痛、主实(按:四得)。 通过证候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从邪气性质来说,寒邪是属阴的,风邪是属阳的。但是,不仅要强调外因的不同,还要和人的体质结合起来(按:五得)。人的体质有虚实之别,被外邪所伤也有强弱之分,弱者就容易患中风,即所谓的表虚证;强者就容易患伤寒,即所谓的表实证。两者之间的关键鉴别点,就是一个有汗,一个无汗,有汗的为中风,无汗的为伤寒。虽然还有其他的鉴别点,但最主要的还是有汗、无汗。中风和伤寒,一个是表虚证,一个是表实证。只有把它们分清楚了,在治疗上才不至于发生错误。如果太阳病中风按太阳病伤寒治疗,本来就有汗出,还要用麻黄汤峻烈地发汗,就容易汗出亡阳;如果麻黄汤证误用了桂枝汤,本来就没有汗,桂枝汤中还有大枣、白芍这些养营分的药,就会导致闭郁更甚,可能会演变成.不汗出而烦躁者.的大青龙汤证(按:六得)。
(26)、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的时候,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按:一得)。
“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你象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息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
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按:二得),那血管不是缓了嘛。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
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脉,非常的界限分明(按:二得)。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词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所以他就叫伤寒了……(音频缺失),那么古人管这个有汗的叫做中风,没汗的叫做伤寒。这个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我们现在就不应该这认识了,还要说什么风伤哪了,寒伤哪里,这明明白白的,现在都是常识了,不是什么科学专门的事了,还要那么讲就是错了。
可是这个“伤”和这“中”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这样。他起个名字,你看“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想发汗就好了,他就是人体的病邪浅,这叫做伤寒。
这三条,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这个证候就不同了。
(27)、伤寒论现代解读:脉缓,就是脉缓和的意思 ,不是西医伤寒病的脉缓慢(相对缓脉)。缓脉是健康人的正常脉象。
    脉阴阳俱紧,是指挠动脉的血管壁紧张度比较高,这是与太阳病中风证的脉缓相对照而言的,脉缓还有动脉血管壁紧张度不高的意思。“脉阴阳俱紧”是因为在发热的升温期,由于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血管收缩,血管紧张度升高所致。
     中风,即伤风,是比较轻型的感冒,不是急性脑出血引起的中风。
     解读  太阳病分为中风与伤寒两种,太阳病就是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是一样的。但是中医对感冒太阳病的治疗却有差别,太阳病中风证临床表现比较轻,其特征是汗出恶风 ,用桂枝汤,适应于不宜大量发汗的病人;太阳病伤寒证临床表现比较重,其特征是高热、无汗、恶寒、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用麻黄汤,适应于身体强壮、能经得起发汗的年轻人。
     单从脉象上分析, 脉阴阳俱紧是发热的升温期, 脉浮缓是发热的出汗散热期,但是在临床上应用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时应当灵活使用,脉象只是判断疾病状态的一个状态变量,要和其它临床表现放在一起,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与其它理论学科不一样,对于疾病状态的判断,经验判断具有特殊突出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4: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iocn 发表于 2014/5/21 17:39
楼主还要解释下,伤寒论里的部位现在的解剖是哪里,如:心下?

非常感谢道友的回复,我也是才学伤寒,可以说连皮毛也达不到。不过,据所读《伤寒论》注家之书,有以“胃脘”(即剑突下胃区)部来解释“心下”的说法。毕竟相隔了千多年,汉朝的一些名词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名词,很多并不一致,我想,“心下”与“胃脘”可能就是指同一部位。不知对否?还请道中高手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29778693 于 2014/5/25 12:52 编辑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按、: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80次/分以上,主热;)
简句:伤寒一日太阳受,脉静者不传,颇欲吐,躁烦脉数急者传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至如太阳失表,胃中化燥,薰灼未泄之汗液,致湿痰留于胃之上口,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则抗拒而欲吐。盖湿痰被胃热蕴蒸,若沸汤然,上溢而不能止也。胃中化热,阳热上攻,则苦燥烦,而脉也为之数急也,即此为诀为传阳明也。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后传之病见,原有之病罢,方为传变。若传后而原有之病仍见,为并病。同时数病俱见者,谓之合病。
(3)、《简明伤寒论校注及临床应用》:“颇欲吐”者,欲传少阳者……“若燥烦”者,是邪传阳明经,里热炽盛……
(4)、倪海厦《人纪》: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5)、聂氏伤寒学:脉静,不数不急,原浮脉不变……
(5)柯韵伯:若受伤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也!若见燥烦,阳气重可知。
(6)舒远驰:伤寒之邪,化热则传经,未化则不传,欲吐,燥烦,脉数,为寒已化热之象。
(7)、李培生《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可持续多日,亦有很快可发生传变者。……仅凭本条所述脉证,很难判断是传哪一经。
(8)、《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脉为气之先,脉不变故知病未变
(9)、伤寒论解读:人的体质有强弱不同,感邪有轻重之分。疾病初期既可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病之太阳伤寒症;也可出现正盛邪实的里热实证或正气虚衰的里虚寒证。……诊断依据在于脉证。
(9)、伤寒论解读与临床应用:既是举例,也言其他各经也应如此看待,此即举一反三之意。
(10)、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此处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即指伤寒、中风而言。……脉静,脉象安静,就是比平常没有甚大的变化。缓和表示抗病力不甚紧张,亦即代表病势不重,由此推知病情不会向前发展,若脉不静,而反数急,数是脉搏至数加快,急是形容紧张,是疾病向前发展的明显标志。
(11)、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太阳病脉浮缓或浮紧者为静,……故燥烦有虚实之分。
(12)、伤寒论现代解读:脉数急:就是快而急促的脉象。
    传:是指外感染病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是指外感热病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
   阳明证、少阳证、气分证与各器官系统感染的急性典型期是一个证态。
   解读  这两条是说明如何判断疾病是否发展?任何判断感冒与其它感染病的区别?当外邪突破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时,外邪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相互斗争,若机体抵抗力强,外邪被消灭或者被驱除,疾病不再发展,这时病人的脉象平静没有变化,病人不再出现新的病症;如果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恶心欲吐 ,脉象与原来不一样,出现快而急速的表现,说明外邪超过机体的抵抗力,疾病向机体内部发展。如果二三天之后没有出现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症状(阳明证、少阳证不见者),这也表明疾病不再向下发展。以上这种预测具有或然性,不具备必然性,它给临床医生一个判断疾病进退的思路,认真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随时发现新出现的病症是判断疾病进退的重要依据。这也是现代诊断感冒的思维方式,发热二三日的病人,如果不再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说明是感冒,如果出现体温升高以及其它严重的临床表现,说明不是感冒。
    外邪 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同能使机体患病的统一体,外邪不单指病原体 。机体的抵抗力不单是抵御病原体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机体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
(13)、尤在泾:邪微者,不能扰乎正,故脉静;邪盛者,得与正相争,其脉则数急,其人则躁烦而欲吐。
(14)、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大凡疾病的传变,阳证入阴者为逆;阴证出阳者为顺。
(15)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传:由表证逐渐出现里证的,都叫传。并不是太阳病传入别经的意思。
(16)、柯雪帆《伤寒论临证发微》:传是指病证按一般情况发展,不是严重的变化,严重的变化称之为“变”。……脉静是指脉率比较缓慢,提示病情比较稳定。脉数急是指脉率快速,急是急促,是紧张而快速,提示病情可能有发展。
(17)、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发热恶寒之太阳病,六七日后,变为寒热往来,则恶寒时热不壮,热壮时不恶寒,是谓太阳传于少阳;又过若干日,则不复恶寒而反恶热,是谓少阳传于阳明,此三阳经传之大略也。……厥阴不成为症候群。……本论则六七日传一经,一再传后,或愈或死,绝不周环,此异一也;……本论则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有太阳径传阳明者,绝无阳明传少阳者,异二也。……热论之三阳经,在本论皆为太阳证,热论之三阴经,在本论则为阳明承气汤证,而本论之少阳与三阴证,为热论所不言,此异三也。
(18)、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所述则是太阳虽受邪,却因正盛邪微,所以在脉象上是不数不急,此即所谓“脉静”,在症状上表现是不烦不躁不热,故虽伤于寒,却不病热,虽感受病邪,却未发病。对此,条文中称之为“不传”。……《素问》、《伤寒例》云:寸尺皆浮,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机体感受外邪,外则风寒束表,内则阳气郁遏,反映在脉象,则必紧而数急;表现在症状上,则为烦热躁动。如此的病机,必发为太阳病,而出现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这就是条文中所说的“传”。
(19)、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以下介绍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证。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经?这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按:李心机解此条为预测感邪后能否成为伤寒之病之脉证,甚合);.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候哪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往其他经发展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辨证。 .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躁(《注解伤寒论》作.燥.),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字是审其将然(按:刘老强调语气词在此论中的重要性,一也),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 .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就会出现烦躁。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阳明,往里传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就是已经出现了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交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
下边这一条接着.伤寒一日.而来,是说伤寒开始的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为不传也.。这里的.伤寒二三日.只是示例,并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这就要和上一条.颇欲吐.、.若燥烦.联系
起来理解。少阳证就是.颇欲吐.,阳明证就是.燥烦.。 对于传经、不传经的诊断,主要从辨证上理解,这是科学的。绝对不能机械地认为一日就是太阳、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如果出现了传经之证、传经之脉,那就是传经;如果.脉若静者.,也不见阳明病的.燥烦.、少
阳病的.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传.。 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的发展、正邪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么不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现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
(20)、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按:胡老读论,确为细致),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按:急>数,类疾?),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按:太重要与太实际了),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发表于 2014/5/26 2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楼主, 我刚看伤寒论,对于中风和伤寒还是不太懂,注解又比较杂乱.
1, 中风到底是风伤卫,还是伤了肌腠?

2, 伤寒是寒气伤了营血还是伤了肤表?

3, 桂枝汤本为解肌, 解肌到底是何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0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