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新晴

谈易与医的关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1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阳波先生初期研究周易的时候,认为医源于易,可是后来随着深入研究,就否定了这个观点。参见《开启中医之门》
刘渡舟先生也学过易,还做了六十四卦图,后来这个图被老伴儿盖咸菜坛子用了。(据录音)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仲景的自序是如何說的呢?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物,人禀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逗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再結合仲景在前面所指出的是源於:〔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并平脈辨証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看清楚了嗎?仲景不是說源於〔素問〕?不是源於〔陰陽大論〕嗎?不是指出〔夫天布五行,以運萬物〕嗎?

這就是本於〔陰陽學說〕,這就是本於〔五行學說〕!誰說〔傷寒論〕不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理論之上?

由此可見,這類自稱〔經方傳人〕的醫者,其本質如何,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再說:按其〔弊理〕:〔既然是堅料,仲景為何不提〕推之:

仲景在〔自序〕中,從上古,經中世,直到漢,提到不少人名:
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你知道這些人是為什麼的?是〔易學〕或者〔術數〕名流嗎?

為什麼不提演後天卦的〔文王〕?為什麼〔玄學諸公〕?連〔將易經捧為哲學寶座〕的孔子,都只字不提?

眾所周知,自周以來,直到兩漢,都是〔易學術數〕最為倡盛之時,仲景豈有不知之理。然而,在仲景的所有論述中,也與〔內經〕一樣,就從來在其著作中,不提〔一卦一爻〕。

所以推論:易學術數如果是堅料,內經及傷寒,沒有不提之理?

這一邏輯可通乎?

古今談    上
发表于 2006/5/5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言大谬!易 不仅仅重于人事变化,同样也包含健康预测。你没见过通过八字问健康,疾病么?

八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阴阳,五行的不平衡之处,即命中的病;

年,月,日的阴阳五行变化(流年,流月,流日)可以得出 运 中 容易生 的病。

命中的病和 运中 的病 相互 生克,( 年之所加,月之所加,等等)可以推断出 一个人什么时候生何种大病,什么时候痊愈,甚至 什么时候死亡。

西方走微观的道路,现在刚刚起步想从 基因的角度找出人的疾病倾向; 中国的老祖先 走宏观的道路,不仅早已 得出 人 的疾病内因,还接合 时间,方位(风水)等外因,得出疾病的种类,发病时间,方位,痊愈甚至死亡否。  两相比较,哪种更科学?

医易当然同源,因为两者都是扎根于 阴阳平衡&五行生克,都借助 五行和内脏的关系。 易学是这些基础理论的全面应用, 中医是同样理论在 健康方面的专攻。

所以 刘力宏 在 《思考中医》 中提到, 不知 年之所加, 不是个好中医。

我认为:不懂易,不足以为上工。 这是一条检验是否遇到明医的 金标准!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4 20:06:
易是易,医是医,中医可以从易学借鉴,但不能混为一谈.
因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都是不同的.易着重于人事变化等,医学重点研究人体,目的在于治病。以主要概念为例,六经就很难搬到易上去。研究易学也解不开经络之迷。

[ Last edited by klim on 2006/5/5 at 06:38 ]
发表于 2006/5/5 20: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愚见:

医与易同出而异用,其理通,但不可混。

易之用于人命,有八字诸法,然命不可改。是易能知人之命,不能易其命。
故易之用于人体,可治乎?

用易于医,最终必然是殊途同归。古人已经发挥到极限了,今人亦然。

[ Last edited by 火木子 on 2006/5/5 at 20:42 ]
发表于 2006/5/5 2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5 11:05:
《易》为儒家经典

不准确,易不仅被儒家列为经典,而且还是群经之首,呵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发表于 2006/5/5 2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命门真火 at 2006/5/5 20:56:

不准确,易不仅被儒家列为经典,而且还是群经之首,呵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个“首”是不是也不准确呢?
易是首,那么道德经是什么呢?佛经不说了,此经非彼经。呵呵
群经之首的说法,正是儒家所说的,你看道家会这样说吗?哈哈

[ Last edited by 火木子 on 2006/5/5 at 21:09 ]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21: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klim at 2006/5/5 20:36:
所以 刘力宏 在 《思考中医》 中提到, 不知 年之所加, 不是个好中医。

这不是刘力红提到的,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刘引用而已.
年之所加指的是什么,易经里有五运六气吗?
发表于 2006/5/5 23: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 如果易经 有啥没啥都还不清楚,黄帝内经 中的 年之所加 也不清楚, 就来空谈 易与医的关系,岂不贻笑大方?

不过,我也是初学者。大家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再讨论。 空谈无用,开卷有益。我们还是先读书吧,呵呵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5 07:57:

这不是刘力红提到的,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刘引用而已.
年之所加指的是什么,易经里有五运六气吗?
发表于 2006/5/6 0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34樓的說法,想來古人見到同一種陰陽規律卻用不同的文字語言代替思想

同源,但是發展卻各易

因此,學醫之人如再精通易學當可增加本身對於所學  

話說回來,即便不學易   在同樣陰陽的路子上走仍是沒錯  ^^
发表于 2006/5/6 07: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請教貼主:

「陰陽」是從哪裏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08: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