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新晴

谈易与医的关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7 07: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鱼翔浅底 at 2006/5/7 02:27:

如果没猜错的话。你这段话的目的,是讲学医还是老老实实的学经典,别去搞什么易医。
这个我很赞成。这跟理科与工科很相似的。你把原理学的再牛,到了工程上照样没法直接应用。
早这么说不就完了。何必来什么谈 ...

谈易与医的关系,主要就是说明易与医没有必然的联系。
刘力红提出中医要重经典和师承,而目前的中医大多没有师承,再乱学经典,就更不行了。易也不是高于医的东西,仅此而已,把外延无限扩大是没有意义的。易和医都是有体有用的东西,你那种假设是不存在的。中医里边自然有体,以易为体,必然走向存药废医。
发表于 2006/5/7 08: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難的中華民族!
苦難的易經!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惟《易經》能幸免,得以保存下來。
藉的是:《易經》是一本占卜書。
正是這種掩飾,得以逃過大難。

其實,《易經》遠遠不只是一本占卜的書,
按現代的分科,她屬於哲理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她紀載了古哲先賢認識宇宙、認識人類的許多經典實踐和經典經驗。

「易以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5/7 08: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研究《内经》的并不多见,热衷于掺和八卦、易的却不少。窃以为:此等潮流,其危害与“中西医结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前帖所言,易与医都是有体有用的。但是侧重点不同,你可以说易不是着重于人事变化,但是他肯定不是为治病的。而医离开治病恐怕还不行,这就是区别。李阳波先生对体把握的好,因此他指出医不源于易。这不是随便说说的,是切中流弊。所谓“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是也。内经中早就言此流弊。
发表于 2006/5/7 08: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对易不是非常了解。

鱼翔浅底今天说易比经早,据我所了解,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确实易的历史比内经要更早得多,更久远得多。

这点了解,是我这几天看《黄帝内经》大型电视片所看到的。应该是可信的,真实的。

伏羲和神农氏时代,人们因环境变化,开始注重治疗疾病,中医中药从那个时候开始,比如著名的神农尝百草故事很明显是中药发展的一个中药里程碑。

有人说,易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看看古代人对四季的划分,再看看内经的四时调神大论以及天人相应的理论,可知其先后。

2.我对周易也不太了解。

周易是成熟的易,标志易发展到了近乎极致和完善的地步。
易理渊深,其用妙不可言。
易与医理通,以易之理用于中医,可以加深理解或者说提高悟性,不也是有趣的事情吗?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06/5/7 08: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先不學《易經》,

但是最終都必須補上這一課。

仔細看看,
論壇開診的先生,哪個沒學過一些《易》學!
 楼主| 发表于 2006/5/7 08: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蘭心素問 at 2006/5/7 08:10:
苦難的中華民族!
苦難的易經!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惟《易經》能幸免,得以保存下來。
藉的是:《易經》是一本占卜書。
正是這種掩飾,得以逃過大難。

其實,《易經》遠遠不只是一本占卜的書,
按現代的 ...

本人不反对研究易,但是对以易来统医。易和医如果能结合在一起,中西医就能结合了。可是那不可能。
发表于 2006/5/7 08: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要把数学物理当成毫不相关的两门课剥离开,非要说学物理的可以不要学数学,很有意思么?
发表于 2006/5/7 08: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7 08:20:

本人不反对研究易,但是对以易来统医。易和医如果能结合在一起,中西医就能结合了。可是那不可能。

你真牛!

一塌糊塗!

不說了。
发表于 2006/5/7 08: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倒觉得应该讨论易理对于学习、掌握和应用中医的具体作用。

比如说,有中医老师把易理用于中医,他是如何运用(或应用)的?在学习中医时,了解那些易学,有利于掌握和理解中医理论?

也就是,把这些具体化,举些例子,大家看看,更有利于谈论的实际意义!

当然,有反对的意见和相应的反对事例,也是好的。全面了解嘛,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5/7 08: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難的中華民族!
苦難的内經!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惟《内經》能幸免,得以保存下來。
藉的是:《内經》是一本醫書。
正是這種掩飾,得以逃過大難。

其實,《内經》遠遠不只是一本醫書,
按現代的分科,她屬於哲理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她紀載了古哲先賢認識宇宙、認識人類的許多經典實踐和經典經驗。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1 22: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