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第十五节 《内经》自相矛盾举隅-《<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⑷补母、泻子说:见《难经》第六十九难、第七十五难、第七十九难。

《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金栋按:根据五行相生学说理论,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子能令母实”,对于实证的治疗,可采用“实者泻其子”的法则;又因“母能令子虚”,对于虚证的治疗,可采用“虚者补其母”的法则。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滑寿《难经本义》:“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济之者,补也。”

徐大椿《难经经释》:“经文迎随,是以经气之逆顺往来而用针者,候其气之呼吸出入、及针锋之所向以为补泻,两经之法甚备。今乃针本经来处之穴,为迎为泻;针去处之穴,为随为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⑸五毒攻之:五毒:指石胆、丹砂、雄黄、礜(yu)石、慈石五种治病的毒药。

郑玄注:“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mao),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其中。”

《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孟子》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贾公彦疏:“言‘毒药,药之辛苦者’,细辛、苦参,虽辛苦而无毒,但有毒者多辛苦,故云‘毒药,药之辛苦者’。又云‘药之物恒多毒’者,药中有毒者,谓巴豆、狼牙之类是也。药中有无毒者,谓人参、芎穷之类是也。药之无毒亦聚之。直言聚毒药者,以毒为主,故郑云‘药之物恒多毒’。”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王冰注:“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售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新校正》云:“按《本草》云:‘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故云毒药攻邪。”

《素问注证发微》:“治邪气者,必有取于毒药,此毒药之所以攻邪也。如金玉、土石、草木、虫鱼、鸟兽之类,皆有攻邪之药。《五运行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此皆所谓毒药也。又曰:‘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此所谓良药也。”

《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四》:“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⑹五气养之:五气,五谷。郑玄注:“五气当为五谷,字之误也。”《天官·疾医》郑注:“五谷,麻、黍、稷、麦、稻也。”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五气当为五谷,《礼说》云:‘《史记》轩辕治五气本《内经》,岐伯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九经古义》云:《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故郑据此。’”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灵枢·五味》:“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金栋按:郑注《天官·疾医》五谷与王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及《灵·五味》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⑺五药疗之:《天官·疾医》郑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⑻五味节之:郑玄注:“节,节成其药之力。”贾公彦疏:“五味,亦酸、苦、辛、咸、甘,亦当据病所宜食之,以节成药力者也。”又,《天官·疾医》郑注:“五味,醯(xi)、酒、饴蜜、姜、盐之属。”

金栋按:《天官·疡医》云“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与《天官·疾医》云“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略同。郑玄据此五谷而校“五气”之“气”,云“五气当为五谷,字之误也。”

郑注与贾疏“五味”有异,孙诒让《周礼正义》疏云:“郑意盖谓既服药之后,更以五味节成其药之力,则五味亦即《疾医》注所云‘醯酒饴蜜姜盐之属’,非谓五味之药。贾谓即下文‘以酸养骨’之类,失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⑼以酸养骨……以滑养窍:郑玄注:“以类相养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咸,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脉。苦,火味,火出于无形,似气。甘,土味,土含载四者,似肉。滑,滑石也。凡诸滑物,通利往来,似窍。”

贾公彦疏:“云‘以类相养也’者,谓若酸与骨、辛与筋之等是也。云‘酸,木味’之等,并依《洪范》及《月令》为说也。云‘木立地中,似骨’者,谓似人之骨立肉中,故以酸养之。云‘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者,人之筋亦缠合诸骨,故云似筋,而以辛养之也。云‘咸,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脉’者,血脉在人,亦流行不定,故云似脉,而以咸养之也。云‘苦,火味,火出入无形,似气’者,火乃人所睹见,似若有形,揽之不得,亦是无形,故云似气,故以苦养之也。‘甘,土味,土含载四者,似肉’者,金木水火,非土不载,故云含载四者。似人之肉,亦含载筋骨气脉,故云似肉也,故以甘养之也。云‘滑,滑石’者,以五味酸苦辛咸甘,养骨筋气脉与肉,相配讫。”

孙诒让《周礼正义》疏云:“‘凡药以酸养骨’者,此通论五味六合之药,养病所宜也。云‘以滑养窍’者,吴廷华云:‘医以五行为宗,滑又以通五行之气。凡食医疾医皆然,此总发之。’案:吴说是也。此以五味增滑为六,与上五味不相冡(meng)。……注云‘以类相养也’者,贾疏云:‘谓若酸与骨、辛与筋之类是也。’云‘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者,《白虎通义·五行篇》云:‘木味所以酸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也。’《淮南子·时则训》‘其味酸’,高注云:‘酸之言钻也,万物钻地而生。’《管子·四时篇》云:‘风生木为骨。’尹注云:‘骨亦木之类也。’贾疏云:‘酸木味之等,并依《洪范》及《月令》为说也。木立地中似骨者,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故以酸养之’。云:‘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者,《白虎通义·五行篇》云:‘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说文·辛部》云:‘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贾疏云:‘人之筋亦缠合诸骨,故云似筋而以辛养之也。’云:‘咸,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脉’者,……《白虎通义·五行篇》云:‘水味所以咸何?是其性也。所以北方咸者,万物咸与所以坚之也,犹五味得咸乃坚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主咸。’《管子·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尹注云:‘分流地上若脉也。’云:‘苦,火味,火出入无形,似气’者,《白虎通义·五行篇》云:‘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长养,苦者所以长养也,犹五味须苦可以养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云:‘火生苦。’云:‘甘,土味,土含载四者,似肉’者,《白虎通义·五行篇》云:‘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中和也,故甘,犹五味以甘为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云:‘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生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云:‘甘者,中央之味也。’又《五行之义篇》云:‘甘者,五味之本也。’《淮南子·原道训》云:‘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五行大义》引《元命苞》云:‘甘者,食常言安其味也。甘味为五味之主,犹土之合成于四行也。’贾疏云:‘金木水火,非土不载,故云含载四者,似人之肉,亦含载筋骨气脉,故以甘养之也。’案:此经辨诸味所养,与古医家言不相应,未审其义。郑、贾以象类释之,亦无当疗疾之用,殆非其本恉。今以古医经校之,当是此经文有譌互。盖以酸养骨,骨当作气;以苦养气,气又当作骨。马总《意林》引《公孙尼子》云:‘多食甘者,有益于肉,而骨不利。多食苦者,有益于骨,而筋不利。多食辛者,有益于筋,而气不利。’彼言甘益肉,辛益筋,与此以甘养肉,以辛养筋正同。而言苦有益于骨,足证以苦养气,当作以苦养骨。苦既以养骨,则酸当以养气而又可知矣。《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宣明五气篇》云:‘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脏气法时篇》云:‘肝用辛补之,酸写之;心用咸补之,甘写之;脾用甘补之,苦写之;肺用酸补之,辛写之;肾用苦补之,咸写之。’盖此经凡言养者,皆谓补其本。《素问》以酸补肺,即此以酸养气也;以辛补肝,即此以辛养筋也;以咸补心,即此以咸养脉也;以苦补肾,即此以苦养骨也。《内经》诸文,皆此经之确诂。自汉以后,经文骨气二字互易,郑、贾皆缘误为释,遂不可通。要之医疗之术,古今不易,不可诬也。至《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味所禁,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五脏生成篇》略同。彼云五味所走,与此经所养义亦相合。而以所走之味多食为禁者,盖节其太过,即《脏气法时篇》补写异用之义,与此经文异而理实通也。云:‘滑,滑石也’者,《神农本草经》云:‘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洩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贾疏云:‘以五味酸苦辛咸甘,养骨筋气脉与肉,相配讫,前《食医》云调以滑甘。平常服食,五味之外有滑,彼滑用堇荁(huan)枌榆。今此养病,五味之外亦宜有滑,但于药分之中慎滑,则不得平常用堇荁等,故以滑石解之。’云‘凡诸滑物,通利往来,似窍’者,《本草》、《名医别录》云:‘滑石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令人利中。’是通利往来之药,故可以养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⑽凡和,春多酸……调以滑甘:郑玄注:“各尚其时味,而甘以成之,犹水火金木之载于土。《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娩槁潃瀡(xiu sui)以滑之。’”

贾公彦疏:“言‘凡和’者,亦与下四时为目。言‘春多酸’者,东方木味酸,属春,调和食,酸多于余味一分,故云春多酸。云‘夏多苦’者,南方火味苦,属夏,夏时调和食,苦亦多于余味一分,故云夏多苦。‘秋多辛’者,西方金味辛,属秋,秋时调和食,辛亦多于余味一分,故云秋多辛。‘冬多咸’者,北方水味咸,属冬,冬时调和食,咸亦多于余味一分,故言冬多咸。‘调以滑甘’者,中央土味甘,属季夏(按:长夏),金木水火,非土不载,于五行土为尊,于五味甘为上,故甘总调四味。‘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此五味之言,出《洪范》及《月令》。”

孙诒让《周礼正义》疏云:“‘凡和’者,论调和五味多少之齐(剂)也。《内则》文亦同。云‘调以滑甘’者,《说文·水部》云:‘滑,利也。’此五味益以滑,谓之六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脏腑说

【原文】《内经》中最常见的说法是五脏六腑。脏腑两者,以脏为主。五脏之中,应以何脏为主呢?《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在这一点上,似乎《内经》全书一致。其实也不尽然。心为人体中枢的思想起源很早,那时并没有把五脏五行化。《灵枢·本神》中“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则是出自董仲舒。

【自注】关于心主意识、思虑的认识,中国古代学者和普通人的常识完全一致。不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董仲舒的见解,至少是经过董氏的发挥被普遍接受。董氏说:“栣(ren)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这里,栣字做控制、限制解。《广雅·释亲》说:“心,任也。”《白虎通·性情篇》说:“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这显然是来自董仲舒。

《淮南子》中“心”出现300多次,没有明确解心为任或栣的地方。惟略有此意:如“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是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原道训)最郑重的说法是:“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这也是《内经》的正统说法。

又,“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见于《灵枢·本神》。其中有一段相关的话颇值得注意,引如下: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段对德、气等十三个概念的定义,颇简明。现存那时的文献没有这样系统的。但主要思想还是来自儒家。如:

“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心之官则思(21)。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22)。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23)。”(《荀子·解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3: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⑴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白虎通·性情篇·论五性六情》:“性所以五,情所以六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萧吉《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云:“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为六情。……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流受纳,谓之曰府。”

金栋按: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但藏精气,“藏精神魂魄者也”,皆藏阴象地,其气象地,“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腑者有六,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空腔器官,但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皆藏阳象天,其气象天,“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也。

《灵》《素》中所云五藏六府者,大体皆以肝、心、脾、肺、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素问·金匮真言论》)。原其所以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则《素问·五脏别论篇》有定义焉,其言曰:“所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释之者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精气质清,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水谷质浊,传化不藏,故但有积实而无充满。”然则《灵》《素》之所谓五藏六府者,其意义燎然可明矣。彼以为肝、心、脾、肺、肾者,剖之而肥厚多实质,或不见空洞,不睹他物,又不得其出入之路,于是以为但有精气流行充满于其间,而无传化疏泄之用,藏而不泻,故名之为藏。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为囊橐腔洞之形,或贮液体,或贮固体,而胆胃膀胱又显然有出入之口,乃以为司传化疏泄之机,充实他物之库,故名之为府。(余云岫《灵素商兑》)

余云岫本认为“此其谬误。凡稍知生理、解剖者,皆能晓然”,以西医之生理解剖来诋毁中医的五藏六府,实则其说正中医五藏六府之“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耳。

脏腑之数取“脏五腑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盖本于此而已!赵先生于本节之后有《藏五府六考》,深得其精髓也。

《白虎通·性情篇·五藏六府主性情》:“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

金栋按:五脏之排序是按四时相生而土居末位,与《内经》之排序不同。《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白虎通·性情篇·总论性情》:“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

金栋按:五性即五常,附五行主五脏为“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乐动声仪》、《孝经援神契》、《白虎通·性情》)。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孔颖达《疏》:“喜、怒、哀、惧、爱、恶、欲者,案:《昭二十五年左传》云:‘天有六气,在人为六情,谓喜、怒、哀、乐、好、恶。’此之喜怒与哀恶与彼同,此云欲则彼云乐也,此云爱则彼云好也。六情之外增一惧而为七。熊氏云:‘惧,则怒中之小别。以见怒而怖惧耳。’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按:彼《传》云:‘喜生于风,怒生于雨,哀生于晦,乐生于明,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其义可知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愚谓爱,谓相亲爱,如父爱子、子爱父是也。欲,谓贪欲,如目欲色,耳欲声是也。《中庸》言‘喜、怒、哀、乐’,《左传》言‘喜、怒、哀、乐、好、恶’为六情,此言‘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盖人值所好则喜,值所恶则怒,得所爱则乐,失所爱则哀,而于所怒所爱之将至而未至也则惧,故总之为四,析之则为六,又析之则为七也。”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西医病因学汇通》:“《灵枢》、《素问》中从无七情说。此说受儒家影响。《礼记·礼运》说:‘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医家参考此说,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说。后人将惊恐合一,忧思合一,以便与五脏相配。”按:赵先生引《礼运》七者之“乐”误,当为“惧”,疑传抄致误。

又,《荀子·正名篇》:“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心者,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此语见《灵枢·邪客篇》,又,《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师传篇》同。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神明从此出焉。”

吴昆《素问吴注》:“心为一身之主,五脏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之官。心藏神,故曰神明出焉。”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张志聪《素问集注》:“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净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高士宗《素问直解》:“至贵者,莫如君。君者,人之主也。若以十二脏论之,则心者,君主之官也。虚灵万应,故神明出焉。首举心为君主,而郑重言之,所以示贵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管子·心术》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道理,九窍循理。’《荀子·天论》篇曰:‘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注:‘心居于中空虚之地,以制耳目鼻口形之五官,是天使之形体之君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经文明言君主也是一个官,《绍识》引《管子·心术》及《荀子·天论》把心从十二官中分离出去,而以九窍为官,既否定了心为君主之官的本原含义,又踢开了下文十一官而不顾,这种引证是错误的。不知君为群首,虽然权利较大,但仍然是十二官之一。”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君主之官:《灵枢·师传》:‘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人之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及藏府功能之彼此协调,和气血通畅,全赖于心的功能,故以君主之官譬其重要。‘官’作‘职守’解。神明:包括思想智慧,精神活动等。”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官:官能,任用。非指‘官位’。君主不可称‘官’。此借用国家机构中各种职能的分类,比于各脏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神明出焉:神明,生命之神的灵慧致用。并非仅指精神及意识、思维活动。此处泛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出,出现,表现。政出多门则殃,政出专门则昌。此处以拟人拟政的方法将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分类归属于某藏。”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神明’,指精神意识,聪明智慧。《类经三卷·藏象类一》:‘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又《素问集注·卷二》王子方注云:‘血者,神气也,心藏神,心主脉,故十二脏腑经脉,皆以心为主。’两说互相发明。”

语译:①在人体内,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生出来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②心犹君王,主持推动、灵慧致用的生命活动归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2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