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第十五节 《内经》自相矛盾举隅-《<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1:“君主之官”为何是心脏?

⑴经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之官为何是心脏?

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说:“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机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这是目前最权威的解说。实际上心为君主之官的来源,并非完全如此,何也?根据“象”思维理念,或与阴阳五行、八卦方位等有关。

⑵小识:

按:心在五行属火,为阳,方位属南,人君之位。《易》以离卦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心为君主之官”,或盖源于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冰注:“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   

《易·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为火,为日。”王冰之义如此也。

离,即离上离下、离卦之上下。离表太阳、光明,两个光明重叠在一起,表示双重光明。万物得重明化成天下万物。《易·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日(太阳)出来后,因万物皆能相见,又位在南方属火为阳,故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又按,《礼记·郊特牲》:“君之南向,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是故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逆顺之理……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

《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推演,阴阳学说认为,火为阳,水为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为天德之道,主仁爱生长而善,为君位;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为天刑之道,主阴戾收杀而恶,为臣位。结合象思维理念,以阴阳五行及八卦方位等推演至人体之心脏,则心当为“君主之官”;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心主血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之营养,皆赖其血液之供应,说明心脏在诸脏腑经脉中居首要地位,故云“君主之官”则非心莫属。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神者何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调经论》及《灵枢·九针论》等篇皆云:“心藏神。”

那么,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藏象学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更说“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等。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道:“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又,张登本《内经的思考》明确提出“脑主神,心主神,心脑共主神”。引如下:

心主神。心主神是中医理论的主流观点,《内经》称其为“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今人多将其谓之为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主识神等。纵观心主神观点的发展,《内经》所论心主神概念涵盖了神的广、狭义。其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及“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邪……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这两段经文所论心所主的神是广义神。而“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之文所论述的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神。张锡纯反复强调心主识神,即狭义神,今人亦有从之者。现阶段又将心主神的内涵回归到《内经》的立场,认为心主神包括主宰生命活动(即广义神)和主宰心理活动(即狭义神)两个方面。

脑主神。人们只要循着中国人对脑的认识历程之后就不难发现,“脑主神是中国人固有的看法”。从甲骨文“囟”(si)的解读,《内经》中“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脉要精微论》)之论,《颅囟经·序》之“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的观点,李时珍之“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之说,张锡纯反复强调“人之元神在脑”等等,这些历代之论告诉人们一个事实,这就是脑主神是国人的一贯看法。脑所主的是何种神?若据《颅囟经》之论对元神概念进行定义,其是总统“众神”的最高层次之神,即涵盖了狭义神在内的广义之神。

心脑共主神。《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思,从囟(甲骨文读si)从心(《说文解字》),这就体现了古人关于心脑一体、心脑共主神的观念。李时珍虽然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但在他的医学生涯中心主神的学术立场并未因此而改变。张锡纯反复强调“人之元神藏于脑,人之识神发于心”;“人之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力倡心脑一体,共同主神之论。在心脑共主神的共识之中,又有元神、识神分别由脑、心所主,心、脑均主广义神(主宰生命活动)和狭义神(心理活动,又谓精神意识),以及脑主广义神、心主狭义神三种不同见解,这种心脑共主神的共识实质,仍然又回到“思”字造字时代的认识框架之中。由此观之,心脑一体,同主于神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基本观念,这一观念还可以从现代人将研究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并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称为“心理”或“心理活动”,这种用“心理”或“心理活动”概念来表达脑的活动仍是心脑一体、心脑共主神观点的现代表述。因此应当按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处理办法,在心、脑各自生理功能中分别叙述“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心理活动”两方面。这种认识既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也符合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也相符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在这一点上,似乎《内经》全书一致:此句尚见于《灵枢·师传》、《五癃津液别》、《邪客》篇等。其中《师传》与《五癃津液别》一字不差为“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而《邪客》则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只差一“大”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⑷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太素·卷第六·五藏精神》:“物,万物也。心,神之用也。任知万物,必有所以,神为(魄灵),能(任万物),(故)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注证发微》:“其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于一心焉耳,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则万物之机,孰非吾心之所任者乎?”

《类经三卷·藏象类九》:“心为君主之官,统神灵而参天地,故万物皆其所任。”

《灵枢集注》:“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天地之万物,皆吾心之所任。”

《灵枢识》:“简按:《白虎通》云:‘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任,职责。物,神,神灵。《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物,犹神也。’‘知人知所不知谓之神,见人所不见者谓之明。’任物,即担任神职职能。马莳曰:‘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于一心焉耳,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成瓘曰:‘任物者谓之心’,即职责是神的脏就是心。”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做心。《广雅·释诂》:‘任,使也。’引申有支配的意思。成瓘曰:‘心者能出神明,故能任物。’”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⑸关于心主意识、思虑的认识,中国古代学者和普通人的常识完全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使然,观汉字造字可知矣。凡是与思维、意识、思想、考虑、情感、意志、智慧、聪明等精神心理活动之字词,皆与“心”有关,即从偏旁部首则见或是心字底,或是竖心旁(忄)。俗话说“心想事成”、“心灵手巧”、云某某“心眼好”等,在这种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心藏神”论学术内容的影响下,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若改变之,首先则很难过情感这一关。

张登本《内经的思考》说:“由于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中医理论中的相关概念主要靠原始思维中的系统思维和意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抽象,运用自然语言表达,因而使其内涵与外延的界限都十分模糊,想力争使其概念界定明晰的任何努力都是十分得艰难,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中医理论概念常常感到困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⑹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俞云:王本注云:‘栣,疑袵,如甚切。’……今案:袵者,衣襟也。襟有禁御之义,《释名·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袵亦有任制之义,《释名·释丧制》:‘小要又谓之袵。袵,任也。任制际会使不解也。’任制与禁御,其义相通。‘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正取任制之义。”

金栋按:《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马氏晞孟曰:“莫非欲也,而饮食男女,欲之甚也,故曰‘大欲’。莫非恶也,而死亡贫苦,恶之甚也,故曰‘大恶’。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所谓情,而情之所本,犹在于欲恶,故曰‘心之大端’。”(孙希旦《礼记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⑺故心之为名,栣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此以声言之。心,息林切;栣,如甚切,古音同在七部。《白虎通·性情篇》:‘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广雅·释亲》:‘心,任也。’任、栣亦同声字,言性固有善质,而受气未尝无恶。其卒能袵之者,则仍善质为之。”

语译⑹⑺:控制众恶于体内,不使其发泄在外,这是心的职责。即所谓心,具有控制七情发泄的功能。人受了气如果没有众恶在内,心还控制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⑻栣字做控制、限制解:《汉语大字典·木部》:“栣,禁御。《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苟无恶者,心何栣哉?’刘师培《校补》:‘栣恶者,犹言捍御众恶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⑼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太素·卷第六·五藏精神》:“未形之分,授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故《庄子》曰: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德中之分流动,阴阳之气和亭,遂使天道无形之分,动气和亭,物得生也。”

《灵枢注证发微》:“天非无气,而主之以理,故在我之德,天之德也;地非无德,而运之以气,故在我之气,地之气也。则吾之生,德所流,气所搏而生者也,故谓之生。”

《类经三卷·藏象类九》:“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自太极而生两仪,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自两仪而生万物,则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命悬于天。’然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肇生之德本乎天,成形之气本乎地,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言理赋形全,而生成之道斯备矣。”

《灵枢集注》:“德者所得乎天,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者也。目之视,耳之听,鼻之嗅,口之味,手之舞,足之蹈,在地所生之形气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德流气迫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说文·土部》:‘在,存也。’演其义有‘生’的意思。这是说人是承受天地(自然界)的本原物质‘德’、‘气’而产生的。人是天德地气交流搏击所生成。‘薄’与‘搏’通。”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⑽故生之来谓之精:《太素·卷第六·五藏精神》:“雌雄两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谓之精也。”

《灵枢注证发微》:“然生之来者谓之精,《易》曰:‘男女搆精,万物化生。’则吾人之精,虽见于有生之后,而实由有生之初之精为之本也。”

《类经三卷·藏象类九》:“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各有其精。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虫草木无不皆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

《灵枢集注》:“《决气篇》曰:‘常先身生,是谓精。’盖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故所生之来谓之精。”

《中医大辞典》:“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金栋按: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精:人类生殖之元素也。男女皆有之。古称为天癸。《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决气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本神篇》:‘故生之来谓之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官针篇》:‘无令精出。’《易·系辞》:‘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按:精本男女所同有,今则但称男子所泄者为精,构成于睾丸,为白色之粘液,交媾时排泄于女子子宫内,浓厚者易孕,清薄者难孕。”

精,谢观云“古称为天癸”,妥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2 0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