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85|回复: 7

求医往事——谨以此篇纪念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09: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年我二十一岁,刚刚到武威一所卫生学校求了半年西医学。学的课程大约是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西医的基础部分。因为是初步接触新鲜的学问,学的倒也认真。况且家父也是一位乡村医生,要求学医,这关乎到以后吃饭的问题,不学也不行。
   也就那一年,我得了一场感冒,因为我所患是西医认为的小疾病,但求的西医好医生又多,又都没有治好,最后却好在了一位乡村小郎中的手中,所以记忆特别深。
      这件事,甚至影响了我对西医的看法,也影响了我以后行医的历程。
      我记得,我当时感冒就是发烧,身体有点酸和微微怕冷。我便在卫生学校门诊处看了看。看病的是我们的老师,我记得她给我打了安痛定、柴胡等针剂。(一天打了两次)可到了第二天,我发烧更严重了,而且背部有出汗的迹象,人的神智也不太清楚。我就又去她哪儿看了看,她依然是打针,并加了治感冒的抗病毒的药。不过第二天中午,病愈重,且全身出汗,非常怕风。到了下午,同学陪我到了市医院去看病,继续解热镇痛,继续一堆感冒药......如是又持续了两天......
     到了第四天早晨,我浑身汗出如雨,口干、咽干。我记得那是六月的天气,但极度怕冷,我披着棉被,但仍然怕冷,而且不一时棉被也被汗液湿透了。身体极度虚弱!
     没有想到在专门教育治病救人的地方,却把普通的感冒治成了大症。不过从理论上说,感冒发热,用解热镇痛、抗病毒的药又没有错。
      不知是理论出了错?还是能运用理论的人出了错?还是我得错了病?
      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比传统医学更有依据的科学医学,怎么会这样、
  牢骚归牢骚,但病还是要看的。
     有一位好心的大婶告诉我,在离我们学校不远处的乡下,有一个中医大夫,治感冒治的特别好,建议我去试试。我便在女友(现在是我的妻子)的搀扶下,到乡里找到了这个大夫。
     那是一个不足两间的小诊所,里面的光线也不太好,不像大医院那么窗明地洁。刚进门的对面,摆放着一张褪了色的棕色诊断桌,桌子上放着一摞医学书,不过那些书的名目我在学校中没有见过,也不知是什么书。医生是一个大约三十多岁到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个子不高,衣着也不怎么讲究,跟乡间的农民差不多,不过精气神十足。一张微黑而瘦峋的脸上嵌着一双深沉的眼睛,目光中略带着忧郁。当时没有其他病人,他正在看书,见我坐下,他便合上了手中的书。这一次我看清了他所看的书名,叫《伤寒论》。因为家父是乡间医生,家中也有这本书,不过我没有看过,但书名是记得的,只是不知是干什么用得书。在印象中,家父对我说过这是一本好书,而在学校的老师交谈中也听说过现在无”伤寒“病,《伤寒论》太过时了”的话语。我不知道一本《伤寒论》为什么有如此大相径庭的解释?
      还是不管书的问题了,看病要紧。
      我向他仔细说了我的病因、病程及症状。他没有多说话,只是给我把脉。他把脉的时间长一点,约有三四分钟。把完脉,看了看我的舌象,便告诉我说”你的虚汗得收一收了,不然会出问题的,我给你开两幅药,你先吃上喝点米粥试试,好一些后再来看一看“。大约花了十二元左右的钱,我拿了两幅药,便出来了,当时连感谢的话也没说。我的心中也犯嘀咕,”不知道怎么样,才这么点钱!“
     我找了一个好心人家帮我熬了药,现熬现喝,药喝了两平碗,又喝了点米粥,便披着被子在沙发上休息。大约服完药半个小时吧,我感到浑身的毛孔都在动,都在收缩,不一会儿便觉得汗渐渐不出了,我尝试着把被子取了,但也不觉得那么冷了。到了晚上,我索性把第二天喝的药,也一并熬着喝了,相当于我一天喝了两幅药。奇怪的是,到夜半,便再也不感到发烧了,体内有一股热气在慢慢周流,通向着全身,渐渐整个人便像好了一般。病魔好像被这两幅药给撵走了似得,心情也明朗了起来。
      第二天,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看药渣,我想知道,这个郎中究竟用得什么药,这么神奇!可我那能识得那么多,药方虽然不大,约七八味药,但药渣中,我认识的只有甘草和大枣两味,其余,即使是原材料给我,我也不认识,只不过好奇心驱使罢了,悔之悔,家父在我10多岁时便要求我辨识中药,但那时不听话,只顾贪玩了。况且,也不屑泥土中长出的那花花草草,感觉不干净。现在,看到那些药渣,心中百感交集,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种感激之心蓦然而来……
      到了中午,我便又找到他,他看着我笑了笑说:“再吃一副,便全好了。”
      这一次,我懂礼貌了,说了发自内心感谢的话,他只是笑而不语。
      那时,没有赠送锦旗之类的事情。即便有,我想他也不受。毕竟他那简陋的诊室内,没有任何锦旗。不像现在我们有的医院内的医生——锦旗多的比墙的面积还大,期间真材实料的有几个?我想从他们看过病人的效果上看,结论不言自明。
      正如他所说,服完第三副药后,我便恢复青春活力。跟以前一样,又匆匆的投入了人有几根骨头、病有多少细菌、药有多少名称、大脑有多少神经、气是怎么从肺到鼻腔中去的……。至于他的东西,我虽然留在脑海中,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因为那些东西,考试不考,文凭不要,大型医院不需……
      世上没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了,学校教的是饭碗,而那位郎中用得是本事。有时候,有本事不一定能吃饱饭!
      随时时光的流逝,我现在也到了他当时的年龄。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在行医吗?不知他的文凭是否符合现行医疗的胃口?不知他的看病方式是否在滚滚商潮中被冲的七零八落?还是他仁心济世,门庭若市?
      这些只能是去联想了。近十个年头过去了,沧海桑田,人世变迁,我也俗事缠身,没有机缘去拜访他了。不知他过的怎么样?但问心无愧的是,我把他那种学习传统医学的精神传承了下来。在毕业后的十年内,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传统中医的学习上去了。并逐步了解了和学校所教的不一样的医道大世界!在这个世界内,我逐步了解了那位郎中眼中的医学。我也试图在还原他当时开给我的中药方剂。我想,他当时开个我的方药一定是群方之祖,桂枝汤加减。从我当时得病的情况看当属:“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医家妄汗,阴阳失调”之病机。而桂枝汤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总方也——盖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而推原原其卫气不能护之故。又观服桂枝汤者当啜热粥以助药力,此不唯助其速于出汗,实兼欲助胃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
    桂枝汤又为和方之祖,其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少阴奠安营血……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先圣之训,历历在目,故我服一剂知,而两剂愈矣!
    虽然自我分析如此,但我们教科书仍执着不减当年。我记得三年前,我翻阅一本本科教材《方剂学》,里面赫然写着”桂枝汤辛温解表“四个大字。曲解如此,夫复何言!

发表于 2015/8/14 1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丹溪叟 于 2015/8/14 13:36 编辑

庙小菩萨灵,药廉疗效好。真正的中医。
发表于 2015/8/14 15: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真是在举手投足间改变了别人的命运,向真正的中医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源声明:本人所发帖子,任由同仁评论,归源概不回复.
发表于 2016/3/21 18: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真正的中医致敬!
发表于 2016/3/22 17: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真正的中医致敬
发表于 2016/4/4 17: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医生了!
发表于 2016/4/5 1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当下之医,皆出于院校;所学教材,皆为理论家“精英”所编写;所学本领,不能治病,只为考取执业证。莫说读经典,反而藐视古代圣贤,更不要说向古圣人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8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