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一行

论医理不应掺杂命理和佛学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1 10: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应该读的书归纳一下:
1、医学类:《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

2、易学类: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3、涉猎群书:重点强调了五经、三史、诸子、内经、老庄,天文类?(五行休王,七耀天文)
发表于 2006/5/21 1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5-21 00:41:
我想请问紫极先生一个问题,张仲景精通易和道吗?他算的上是大医吗?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
                                                                                     ——《太平广记》
发表于 2006/5/21 1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伤寒论》序

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
发表于 2006/5/21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5/21 01:10:
请问中医实在易兄,仲景此处所言“方术”,是指后世“易道”所指的狭义方术么?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应该望文生义,混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文心雕龙·书记》云:“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征,故以为术。”
中医术最初也是方术之一。《汉书·艺文志》把“医经”列于《方技略》,作为与房中术并列的方术。
在下以为,仲景此言,当为“医术”所言,不然为何《伤寒论》整篇,都找不到狭义“方术”的影子呢?


汉朝方术家,即后世之道家。故仲景实为真正易医也。

我的意思可能没说明白,我阐明一下,我文中所言为“命理”和“业病”,“命理“指的是子平和紫薇那种算命方式,如果孙真人所讲之“易”指的是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之道的话,那我赞成,这本就是中医的哲学根基,没什么可争的。我的意思是现在这句话往往被用于联系算命和中医之间的关系。


在《大医习业》文中,孙真人明言:“阴阳禄命,诸家相法”。一行这里说的紫微子平六壬等,孙真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些都是他老人家说的“周易术数”。


易、医、道,殊途同归古仙人道。更当谨记《大医精诚》: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絃緊之亂⑤;俞穴流注⑥,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思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富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腦,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畫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日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捐彼益已,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其 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積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斬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織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日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羈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叠焉,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爲,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諠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③,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衛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 Last edited by 中医实在易 on 2006/5/21 at 10:32 ]
发表于 2006/5/21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知止 at 2006/5/20 23:48:
“医理不应掺杂命理和佛学”

命理的我一点也不懂,遇到有关内容我都是跳过去不看。所以不知如何掺杂。

医理学掺杂佛学有点不好理解。

我本人学佛,也出诊当医生。我自己的体会是中医是中医,学佛是学佛,在理论上不知如何能把佛学掺到医理中去。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我倒是常常搞一些力所能及的“掺杂”。

比如我遇到作恶梦非常厉害的,就劝他无 论信不信,睡前默念阿弥陀佛,只要能接受的,效果都挺好。有一些家庭出现问题的女同志,主诉很多,肝郁的症状也很明显。吃药有些效果,但对其烦恼根本无法减轻。有时手边有佛书送之,或《积福之道》的光碟,有两位很接受,自己对我说,这些比吃药好使多了,还很感激说些不仅治身又治心之类的话,我也很感恩佛菩萨。我作为一个小小的中医,哪有什么能力帮人那么大的忙呢?

据我所知,真正的“业力”病,吃药是根本无效的。我认识一个师兄,其人中医博士,其妻与岳母是西医。其女儿低热哭闹不止,家人中西手段均无效,去医院也无效,后用一民间“迷信”方法,立刻就好了,其时小女孩1岁多,应该也不是“心理暗示”的效果。

即使是单纯的、医药可治的“四大不调”病,行无畏布施或修清静心也能治愈,因为人体本身的自愈能力在这种修持时是最能得到释放的,所以,对于能接受的人而言,无论什么病情,在治疗中并行学佛“消业”之法,都是有益的。这是对病人而言。

对医生而言,是不是这样就会阻止 其在医学上的专研呢?可能也会因人而异吧。我自己总是没有进步也不敢说和这有没有关系,但病人中一般是能接受佛法的少些,这些人也足以作为医生在纯医学范围内深入的动力了,相信每个医生都遇 到过自己治不好的病,可能还都不少。我遇到这种病人并不敢说你不去放生、不去行善、不去忏悔,就一定不能好。我只知道如果能这样作一定大有益处。

我不能找出教证来说明哪些病情属于或可能有“业力”因素,只能就所学的简要说一点,如有不对,请各位师兄指正:

一般而言,佛家讲人之所在得病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四大不调,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之类所得。此为医药可治。二为怨业病,如有其他非人类的怨敌附体,表现出诸多“病情”,此类医药无效。三为罪业病,如杀业重的人多病,包括前世和今世的杀业。此类医药可以有效,但仅凭医药,不能减少病苦。或为诸病此起彼伏,或是求治不利,反遭医药之害。只有其他善因成熟,如自己或眷属为其修诸善业,方能减其病苦。如《医理真传》最后附有“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疾奇疮善法”一篇,当是言此。

此后二种为所谓的“业力”病,能学佛行持,于病家有大利益。

[ Last edited by 知止 on 2006/5/20 at 23:54 ]

厚道!

第一次認識知止先生,幸甚!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liuzhijie at 2006/5/21 03:40:
我说的道,既是老子之道,也是道家尊行之道。道教也和佛教一样,都是宗教,佛与道二者的理论,皆不离于“道”。道亦分理与数,命理即道之理与数相结合的分支学科。无易难论道,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一阴一 ...

不能同意,在下很不能同意把老子之道和道教之道混为一谈,道家和道教本就有很大的区别。道家是先秦时产生的重要哲学流派,其思想是经世而致用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古代好多统治者的治国秘诀。而道教是形成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延续至元明清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兴行后,便把老子这样一位文化名人奉为教祖,称“太上老君”。老子在道家是实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是胸怀博大学问而且能真正经世至用为人世谋前途的人。而在道教,老子是神仙,是“太上老君”。老子的道指出的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道教的道却将其神秘化、宗教化了。
至于把“道”这个哲学概念也要归为“易”,把“气”论和“阴阳五行”理论都归为“易”我觉得值得商榷,有把“易学”的概念扩大化的嫌疑,我认为“气”一元论和阴阳理论的产生,都是要在“易”之前的。黄帝内经的依归,也非易经。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tengel at 2006/5/21 08:49:
但看青龙 白虎 阳旦的汤药名称,便知仲景方术来源。

这是中国古文化常用的名词,此说经不起推敲。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1: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三七生 at 2006/5/21 10:14: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 ...

嗯,这段话不错,我看出来,仲景虽然知道此人要死(姑且不论是算出还是望诊得出),但还是要给他治的,这才是大医之德。而不是“阎王要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三七生 at 2006/5/21 10:17: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张仲景《伤寒论》序

后来医 ...

这段文字我前面的贴子已经考证过了,此方术非彼方术。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5/21 01:10:
请问中医实在易兄,仲景此处所言“方术”,是指后世“易道”所指的狭义方术么?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应该望文生义,混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文心雕龙·书记》云:“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征,故以为术。”
中医术最初也是方术之一。《汉书·艺文志》把“医经”列于《方技略》,作为与房中术并列的方术。
在下以为,仲景此言,当为“医术”所言,不然为何《伤寒论》整篇,都找不到狭义“方术”的影子呢?
发表于 2006/5/21 11: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中医实在易 at 2006/5/21 10:19:


汉朝方术家,即后世之道家。故仲景实为真正易医也。


按你所说,应该是道医了,怎么成了易医?
偷换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6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