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6/25 1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 关于“志意” 
 内经中相关论述: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素问·疏五过论》第一节曰:“……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于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其他: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事君者儀志,事父者承意,事天亦然”,此天志之義也。畢云:“《玉篇》云‘志,意也’,。。。。。。
 
 根据《说文解字》,“意,志也,以心察言而知意也”,“志,意也”。
 
 医者,意也。
 
 关于 意志 的论述:
 http://blog.sina.com.cn/u/48cc9610010009o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