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yspacey

关于“酸味入肝”的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1 21: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味属阴,味补五脏,五脏属阴,同类相求
发表于 2011/3/29 11: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真理是越辩越明啊!
发表于 2011/3/29 11: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酸入肝。入适量酸味补肝;过食酸味造成木气太过,太过会克土。
发表于 2011/3/29 1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适量是补益,是相生的关系,如适量甜可以补脾,同时也利于肺(土生金);过量是太过,是相克的关系,如过食盐伤心(水克土),过食酸伤脾胃(木克土),过食苦伤肺,过食甜伤肾,过食辛伤肝。
发表于 2011/3/29 2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都被书面所迷,都喜欢从字面上研究,就算想到一些与经不同的思想,也不敢达破。五行本用于解释事物,但未想通前则总喜把所有东西与五行相配。
发表于 2011/9/24 12: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di123 于 2011/9/24 12:18 编辑

仔细体味一下中医的阴阳看所谓阳多数是动能,阴这是静能,阳亢属于功能亢进,叫做阴虚,需要滋阴就是泻阳。而动能不足时,成为阳虚,需要补阳气。因此滋阴和补阳都是让器官的功能从过旺和过衰,恢复到正常状态!听说过一个理论,五脏中阴虚致病更多,因此把五味定为补五脏了。
酸补肝实际上就是泻肝阳,补肝阴,就是泻。肝功能如果衰退应该补辛,一般五行而言,金应该是寒的,火和木是温的,中药的辛味却是温的!这更加证明了辛味的木属性!谁也无法把辣椒和寒金等同在一起!
所以从五行角度看38楼提供的五行药理更符合逻辑!

《辅行诀》五味中还有五行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火。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发表于 2011/9/24 1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肝的情况更特殊,气虚的情形很少下面这篇文章可举一反三,正确看待“补”的问题:

周仲瑛:补肝气温肝阳小议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关键字:肝阳;补肝;温通;肝虚;仙灵脾    作者:周仲瑛    2011-04-12 14:07

  脏腑为病,皆有寒热虚实,温清补泻异途,其理甚明,但前人亦有倡“肝无补法”一说者,故景岳《质疑录》特辟专题以论之,指出“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

  引而申之,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性喜条达疏泄,最忌郁结。故肝虚之病以血虚及阴虚阳亢为多,补养阴血自无非议;而肝病实证,多缘肝气郁滞所致,肝郁气滞则疏泄条达失司,胁肋痛胀不适。一般而言“痛无补法”,故治应疏肝泄肝、理气散郁,通则不痛,误补反致益疾,气得补而愈壅,气郁久而化火。据此可知,“肝无补法”当为根据肝的生理特性,针对肝气痛的实证而言。若属肝之阴血虚,肝络不和者又当补之使通。

  另一方面,肝气、肝阳并不仅是病理名词,更是肝脏升发条达疏泄等生理功能活动的动力。亢则害,亏则衰,虽然肝病以肝气实、肝阳亢为特点,但亦当有肝气虚、肝阳衰而致升发疏泄不及者。“虚则补之”,故补肝气、补肝阳理应认同。《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肝气虚能使人出现惊恐和运动不灵活的症状。《圣惠方》说:“肝虚则生寒。”寒即阳不足的表现。均对肝气虚、肝阳虚的病症做出了提示。

  气为阳化,血属阴类,肝气以肝阳为本,肝血以肝阴为源,肝阴、肝血虚者治当滋柔,但阴虚则阳亢;肝阳、肝气虚者,总当温养,但阳虚则生寒,故临证时滋阴与养血,温肝与补肝,可分而又难分,每需相兼合伍,分别主次选药。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藏论》)。脏腑整体相关,互为滋生、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病则因果联动,相互传变。就肝气、肝阳虚证而言,既可肝病传脾,木横侮土,亦可脾虚土不栽木,土壅木郁;若肝病及肾,耗竭精气,或命门火衰,肝失温养,则可表现为肝脾或肝肾同病,病涉中、下二焦,气虚者以肝脾为多,阳虚者肝肾为主,甚则三脏俱损,阳衰气虚。这就说明对补肝、温肝法的应用,还当从整体观念求之。兹据临证所得条述如下。

  一法曰温肾养肝:亦即补肝阳法,用于肝阳虚证。症见头昏头痛,眩晕目涩,四肢麻木,手足不温,两足冷甚,尿频,舌苔淡润胖大隐紫,脉沉细迟等。此为肾阳虚衰,肝失温养,虚风内动。可仿二仙汤、暖肝煎。药用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山萸肉、潼蒺藜、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等补肾以养肝,阳虚内寒加附子、肉桂。温养并行,不可纯刚,以免温热过甚,耗伤真元。临床可见于免疫低下性疾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等。

  一法曰温脾暖肝(温胃暖肝):亦即补肝气法,用于肝气虚证。类同于王旭高所称之温中疏木法,笔者认为当属土不栽木,或木不疏土,肝郁脾虚所致之脘腹胁肋胀痛,嘈杂,吐沫泛酸,头昏,便溏,倦怠,苔白质淡,脉细弦等症。根据肝病当先治脾的理念,治当培土以栽木,补脾以疏肝,可仿王氏意,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中虚寒甚,空腹痛作,泛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加黄芪、肉桂、干姜、川椒等温肝暖胃。临床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溃等病证。


发表于 2011/9/24 2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26 15: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11/9/26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容易懂。
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相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