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6 21: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69)——十分期待桂枝汤
昨天大风降温,早上在楼下等同事一起上班,也就几分钟光景,被风吹得简直受不了,小区高楼之间的风伤不起啊。
上班途中,坐在车里,有一种熟悉的吹风以后隐隐发热的感觉,好在没有头疼,脑子飞速转动:一定要把感冒消灭在萌芽状态!可是,怎么处理呢?这个时候,最好最对症的应该是桂枝汤,但上班时间不可能。以前办公室常备生姜红糖或盐,根据不同身体感觉,短时间内喝上几杯生姜红糖水或淡盐水,都是很有效的,但最近才换工作,这些基本保障还没到位。
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心思一直局限在吃什么上呢?其实,初病时,病在表,推拿按摩针灸都是很有效的,取肺经或太阳经,肺主皮毛,全身表皮也属于《伤寒论》中太阳病的范畴,于是,立马动手,先右后左(中医认为左肝右肺,肺气在右),指压双臂肺经,一点点压过去,遇到痛点就多按摩一会儿,整条经络压下来,痛感明显的也就尺泽和鱼际,都是右手比左手的痛一些,尤其鱼际。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荥穴”主身热。按摩了大约20分钟左右,到单位时,已基本没事了。
中午意外发现午休房间的床上洒满阳光,午休时,双脚尽情晒太阳,一觉醒来,身有微汗,感觉风寒基本排干净了,身体是轻松的,晚上回家早点休息就行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晚上又不小心两次受到风寒,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存心拿身体作试验了,有点头疼身重,怕冷怕风,喷嚏十个八个的,快10点了,感觉光闷头睡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生姜红糖水一定不如桂枝汤好用,正好2个月前买的桂枝、芍药、炙甘草还没用过,当时是想试试“新加汤”的,后来天气太热,就一直没上心,这下倒好,总算有机会试试心仪已久的桂枝汤了。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伤寒论》读来读去,看了几个名人讲解的视频,对桂枝汤印象非常深刻,张仲景从伤寒到金匮,大概60%以上的药都是桂枝汤作加减。有的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能够调和阴阳的第一方,所以,有的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的中风伤寒症状,但吹了风,也可以服一剂桂枝汤,治病强身。
小心取出藏了多日的草药,神经高度兴奋,轻轻打开包装纸,呀!药香扑鼻,桂枝辛香、芍药酸涩、炙甘草甜腻,加上几片生姜、12枚擘开的红枣,按《伤寒论》原方煎药,在浓浓药香中,静静等待。
要把7碗水煮成3碗,还是很需要点时间的,大约等了四十多分钟,看那个药量,恐怕还有4碗多,太晚了,又着急想喝,就关火了。
汤药香甜,没一点苦味,喝掉半碗时,才想起来,应该先把把脉,看看是否浮缓,放下药碗,摸了一下,竟然是浮数,药力作用有这么快吗?想想也难说,桂枝辛甘发散为阳,白芍酸苦涌泄为阴,桂枝白芍下去后,血液循环加快,脉搏跳动快起来是正常的。
喝完汤药,按《伤寒论》中的注意事项,慢慢喝一碗用红糖调味的二米粥。吃完刷牙,不小心碰到点冷水,热呼呼的感觉有一点中断,不过,还好,睡觉很沉。
醒来发现有粘嗒嗒的汗,没有大汗淋漓,据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伤寒论》原文说的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不过,对照郝万山先生的《伤寒论》视频,还有欠缺,他说“要‘汗出周遍’,手脚都见汗”,而我的手脚都没见汗。分析原因,一个可能是生姜量不够,常记得晚上不要吃姜,虽然说药方有生姜得另当别论,但放起来还是手软;另一个可能是煮药方法不对。
我们习惯于煎药都是大火烧开,小火慢煎,其实,这是不对的,至少不能通用。中医煎药有讲究,要看喝药是取其气还是质,取其气的,煎药时要从头到尾大火,而取其质的则要小火慢慢煮。当发表的时候,要发散,取其气,所以,大火煮开就可以,而攻里的药,要吃它的质,如白虎承气等,就得慢慢煮,煮得很浓。同样的药,煮法不一样,效果大不相同。
另外,医圣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说明即使像桂枝汤这种招人喜爱的药,没事也不要多吃,还是要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
自学中医以来,虽然很多知识都有了,但因为临床经验少,真正做起来,仍然有考虑不周,丢三落四的,学医要落到实处,依旧路漫漫啊……
相关文章:
自学中医之二十八——桂枝汤(1)
自学中医之二十九——桂枝汤(2)
2011.9.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