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园春晓

我是这样学医治病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1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意也。

老弟从佛到医,起点高,悟性好,继续努力,能成大医。
发表于 2010/5/26 11: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反馈

原帖由 羽晨 于 2010/5/19 22:03 发表


  今年4月中旬的时候,天有些热我把袖子卷起来去机房拉扯电话线,结果就把手臂划了道红印,很痒,抓后就起了红疙瘩,涂些过敏的药膏就退下去了,但第二天在不同的地方又发了,开始是小豆般大小,奇痒,抓后 ...

]
。又找中医反馈病情开方如下:荆芥10,蝉衣10,大力子10,连翘10,薄荷10,路路通10,红灶10,煮时加生姜3片,吃了5副感觉没有效果

把陈先生的:“乌荣蛇皮汤”原方抄下到医院找到原来给我开药的医生,因为他对我的病情已经了解,此人温和仁义,是难得的坐诊好中医,我想他定不会介意的。当我把方子拿给他看后并说希望能照此开方,医生说此方用量如此之大,而且现今天气不宜用附子,(我不解何然),乌蛇30量也太大,且医院没有,所以不能按原方开,但我一再的说明我的病情,医生又拿出中医书对照,然后给我开出了如下方子:荆芥10。蝉衣10,地肤子10,白鲜皮10,丹皮10,连翘10,当归10,白芍10,川穹10,生地10,白蒺藜10,防风10,首乌10,生黄芪10,清甘草10,原本要开5付,我要求3付,以便转方,医生笑笑照我的要求开了三付,其实我是想如果吃后反映不对症,我就再换家医院去开“乌荣蛇皮汤”。三副中药喝完,寻麻疹依然照发,但发起抓后不会象原来那样扩散很大的白色硬块,而是指甲大小的或者是豆大小的红点,这应该是好转的现象吧,我又再次找的那医生说明该情况,并且说明我皮肤发热,但人怕冷不感觉热,只有手摸上去皮肤是热的 ,这两天又感冒了 ,也没有用感冒药,我跟医生说能否再转下方子,医生没有依我,大概就是有效不换方吧。方子又按原来的开了5付,我还没有去拿药,希望陈先生能给我些建议。
因为惦记着先生的”乌荣蛇皮汤“我就到药店买了瓶中成药乌蛇止痒丸吃(成分:乌蛇,防风,蛇床子,黄柏,苍术,人参须,牡丹皮,蛇胆汁,人工牛黄,当归,辅料滑石粉,黑氧化铁,蜂蜜,糊精)打算吃完后再去拿中医开的药,同时等待陈先生的建议,非常谢谢先生,虽然网上以及中医说慢性荨麻疹非常难以根治,而且时间很漫长,但我却非常有信心,因为有陈先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坐镇呢!呵呵
发表于 2010/5/26 1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3 羽晨 的帖子

补充
我小便黄,每天喝900毫升的枸杞菊花茶,依然黄,大便松散,眼睛干涩,每天对电脑,用眼比较多,去年体检的视力是1.2,今年就下降到了0.8。
我们这地方自己拿方子去抓药,很难,除非是非常简单的非处方药,否则药医生的处方,所以我自行去药店拿药都是拿些非处方药,或者是单方药。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dg222 于 2010/5/26 11:31 发表
医者,意也。

老弟从佛到医,起点高,悟性好,继续努力,能成大医。


谢谢鼓励,请多来看看和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羽晨 网友:

我的方子是乌荣蛇皮汤的变方,已非李可老师的原方,临床是要加减的。在网上没法具体诊断,用原方也是可以的。它的组方思路与时医大异,所以你给他们看肯定很少有能理解的,我当时开出此方时,方健看了也很诧异。方子大是为各方面兼顾,给不会加减的常人使用的。你可以分解成几个药店去买。乌蛇的量可以少一点,15——20克也可以。
发表于 2010/5/26 12: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您是自学,是怎么学会诊脉的?
发表于 2010/5/26 1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0 杏园春晓 的帖子

好一个简单好用的二皮汤,陈老师解惑了我的梨皮滋阴润肺,平时女儿偶感风寒热咳,我就用雪梨川贝冰糖炖给女儿吃,当然会根据寒热加些竹叶或者生姜之类的,屡试不爽,婆婆也效仿给女儿吃,但为了省事把梨皮削掉再蒸,但效果甚微,很是不解,说削后也是梨啊,而且省事,哪有那么多讲究,婆婆的大大咧咧表现的一露无遗,我就说当然要用梨皮一起蒸了,效果会更好,至于怎么的好 ,我也没说,因为说不清楚嘛,正好老师给例证了,二皮汤,多好的食疗啊!记住了。
发表于 2010/5/26 13: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7 hejane 的帖子

我也觉得脉很玄乎,好象每个人的脉都不一样,什么才能知道是病脉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5: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7 hejane 的帖子

刚开始给人诊病的时候还不会脉诊,主要靠望、闻、问及病人检查报告断病。但对每个所诊的病人,都还是要给他切脉,慢慢的脉证对应,就有体会了。我想,这可能是每个学脉诊的人都要经历的。
发表于 2010/5/26 15: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杏园春晓 于 2010/5/26 10:33 发表
问得很好,很关健,但也很难回答。吴某病用乌梅丸是因其久利,方证相应,有是证用其方是也,当然仅限于仲圣经方。所谓辨证是对其原因的推导和解释,是不是与真象相符那是另一回事。翻遍各家理论,对用乌梅丸治久 ...


通过老师的案例我又学到了乌梅丸。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338条之下,为蛔厥所设的代表方。《伤寒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久利的原因很多,有脾虚、肾阳虚等原因,所以我当初没明白老师为什么要用乌梅丸,但经过老师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乌梅丸治什么病,而是在于什么证可用乌梅丸,即要会发现乌梅丸的适应证。从老师那里知道乌梅丸是主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寒热错杂夹虚证的重要治病方,吴某“这个病的起因是寒伤脾胃、饮食不节及苦寒误下等”可以归纳为寒,“苔表面黄根厚腻”可以归纳为热,“面带倦色,黄中透青,肌肤松驰,大而无力,寸浮关濡尺沉”为虚,不知这样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可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请老师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14: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