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阅素灵

征集《黄帝内经素问》学习中所出现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7 1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冰注:“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然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合;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曰枢。”

吴昆《素问吴注》:“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如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此总三阴为言。亦有内外之分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亦与三阳之义同。”

张志聪《素问集注》:“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合;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合;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黄元御《素问悬解》:“太阳,阳之将衰,故为开;阳明,阳之盛极,故为阖;少阳,阳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太阴,阴之将衰,为开;厥阴,阴之盛极,为阖;少阴,阴之未盛亦未衰,故为枢。”

发表于 2014/6/7 19: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太素•卷五•阴阳合》均作“关(闗-閞)”。繁体字:開(开)、闗(关)、閞。閞,通闗,乃闗之省文。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萧延平按:“‘太阳为关(闗)’,‘关’字《甲乙经》、《素问》、《灵枢》均作开(開)。日本抄本均作‘閞’,乃‘关’字省文。玩杨注‘门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主禁’之义,‘关’字为长,若‘开’字,则说不去矣。再考《灵枢•根结篇》及《甲乙经•经脉根结篇》,于‘太阳为开’之上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之文,本书卷十《经脉根结》与《灵枢》、《甲乙》同,则是前以关、枢、阖三者并举,后复以为关、为阖、为枢分析言之,足证明后之为‘关’‘关’字,即前之‘折关’‘关’字无疑矣。下‘太阴为关’与此同义,不再举。再按:嘉佑本《素问》新校正云:‘《九墟》太阳为关,作关’。”

杨上善《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津液,故为枢者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阳明为,少阳为。’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太素》开作。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偏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胡天雄《素问补识》:“此‘太阳为开’,关,误作开。杜甫《早行》诗:‘崩闭关其情。’杨笺:‘关,一作开。’王的次注,杜的诗作,均写成于公元8世纪60年代,王:公元762年,杜:公元769年。二字互误亦同,皆由字形相似所致。唐代‘关’简作‘。但诗词一字之误,无关大旨,医经一字之误,后世以讹传讹,容易造成中医学理论的极大混乱,不可不慎。”

閞是多音字,①音变(bian);②音关(guan)。唐代“关”简作“閞”。

傅景华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阴阳离合论》:“太陽爲開,陽明爲阖,少陽爲樞:,应作。形似易误。《皮部论》:‘太陽之陽,名曰闗樞。’此以門的結構与功能比類十二經的作用,其内涵可參該篇。阖取扇,門閂門軸。太在後爲闗明在前阖,少在中爲樞。”


由上可见,开、阖、枢,当为关、阖、枢

发表于 2014/6/7 1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发表于 2014/6/7 19: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论三阳有关、阖、枢,合为一阳;三阴亦有关、阖、枢,合为一阴。此一阴一阳作为人身之两重门户,外以拒邪气之侵,内以固精气之失。此乃三阴三阳(即关阖枢)之生理。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三阳经脉之太阳经行于身之后为关,且在三阳经中相对地处于浅表部位,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主关;阳明经行于身之前为阖,且阳明经相对地位于体表的深层,具有闭阖收敛作用,故主阖;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且少阳经则处于两经的表里之间,具有枢纽的作用,故主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三阴经脉亦如此。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义。

在病理上,三阳经之关折则“肉节渎(溃缓)而暴病起矣”,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悸病)起矣”,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三阴经之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阖折则“气绝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阴阳离合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在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既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如基于三阳相离的观点,仲景指出:发热恶寒者属太阳,治宜汗解,以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吐下则禁忌;但热不恶寒者,治疗宜清下,以白虎汤、承气汤等主之,汗则禁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治宜和解,汗吐下均为禁忌。三阳界畔分明,违背它就会诛伐无过。这种理论对于温病亦然。如叶天士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在《伤寒论》中,三阳相合则见于二阳或三阳合病的例子。这就是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所致,宜从阳之相合而治。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等。

至若急性热病后期,正气日弱,病即离阳入阴,其发展一般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三阴封藏失职,故皆可见吐利之证。其中属太阴者,用理中汤类;属少阴者,四逆汤主之;病在厥阴者,乌梅丸、吴茱萸汤主之,皆宗三阴相离立法。内脏病久,往往一损俱损,精血虚衰,常需考虑三阴并治。如肾气丸以地黄补少阴肾、山药补太阴脾、茱萸补厥阴肝,即三阴并补的例子。

发表于 2014/6/7 19: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李克绍《伤寒论解惑·第三章-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问题

读《伤寒论》的注解,往往会遇到“开”、“阖”、“枢”这样一些名词,它是根据《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而采入《伤寒论》的注解中的。《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本来是代表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它和《伤寒论》中用以代表疾病类型的三阴三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说开阖枢在《内经》中还能起到一点帮助理解的作用的话,那么搬到《伤寒论》中来,就可能连这一点作用也不一定有了,我们试举张隐庵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一段说明为例,看看开阖枢对于《伤寒论》的读者,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说“夫三阳在外,太阳主天气而常行于地中,阳明主阖而居中土,少阳主枢而内行于三焦,此三阳在内,而内有阴阳也。二阴在内,太阴为开而主皮肤之肉理,少阴主枢而外稃于肌表,厥阴为阴中之少阳而会通于肌腠,此三阴在外,而外有阴阳也”。

象这样的解释对于临床毫无价值且不说,就是为理论而理论,也不容易讲通,譬如厥阴是怎样为阖的,就不好讲了,笼统地称为“阴中之少阳”,这对于读者能起到多大的帮助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凡无助于临床实践,而又越解越难懂,越学越糊涂,这样的注解必有问题。

开阖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应当先从开阖枢这三个词的产生和演变说起。

原来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太素•阴阳合篇》和《经脉•根结篇》都作“太阳为关,……”“太阴为关,……”肖延平的按语说,这两个“关”字,日本抄本都写作“閤”这是关的繁体字“關”的古代简化字。那么太阳和太阴,究竟是应当“为开”呢,还是“为关”呢?据杨上善《太素》注的意思,门是门关、门阖、门枢三部分组成的。门关的作用,是“主禁者也”。既然是“主禁”之意,自然当作“关”字为是,若作“开”就说不过去了。而且无论《灵枢》、《甲乙》、《太素》,在这几句之前,均有“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这样一段文字。既然前文是“折关、开阖、败枢”下文就应当是“为关、为阖、为枢”了。

为了证实开阖枢确实是关、阖、枢的演变,兹再举《素问•皮部论》以作证明。《素问•皮部论》里有“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太阴之阴,名曰关蛰”等语。据日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的考证(文繁不录),害蜚当作门扉(即门扇、门板),枢持当作枢杼(即门脚、门轴,门的开阖,全仗此轴),关枢是“持门户”的横木(即门栓),枢当作枢檽(柱上承木之斗拱),害肩当作阖肩(扉上容枢之枅),关蛰当作关槷(即门撅,在门当中两扇门相合处,用以防止门过于合向里去)。由此可见:太阳、太阴为关,关指关枢、关槷,阳明、厥阴为阖,阖指阖扉、阖肩,少阳、少阴为枢,枢指枢杼、枢檽。这本来是古代建筑学上的一些名词,古人用于三阴三阳,其目的是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帮助学者领会其大体意义。诚如丹波氏所云“且害蜚、枢持、关枢之类,为三阴三阳之称者,不过藉以见神机枢转之义,亦无深意焉”。而有的注家,却偏偏就此传抄之误,在开阖枢上大作其文章,注《伤寒论》者尤其如此,结果把《伤寒论》越讲越玄,学者越听越糊涂。这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吓唬人罢了。

发表于 2014/6/7 1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君文 发表于 2013/6/30 01:44
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 ...

《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偶。”《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卦分阴阳,阴阳分奇偶:阳数奇,阴数偶。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


《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气,是生阴(- -阴爻)阳(—阳爻)为两仪,在阴阳卦爻之上各自加上一阴一阳,就成为四象,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就形成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太阳又称老阳(正阳),太阴又称老阴(正阴)。为什么阳有老、少之分,阴亦有老、少之分呢?这是因为《周易》筮法以四营象四时。

七、八在四营中为不变之爻,九、六为宜变之爻。七与八两个数字不变的七为奇数,以象春天的阳气逐渐壮大,为阳数;八为偶数,象秋天的阴气逐渐壮大,为阴数。这种壮大的情况有点象现代哲学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七为少阳,表示春天虽然阳气逐日增长,但未达到引起质变的界限;换言之,季节虽然已由春趋夏,离开变秋还有一段距离,故名少阳。少者,继续在阳气的范围内可以增长之意,阴阳之质不变,少阴的八也是如此。八为阴气增之象,季节由秋趣冬,但离开变春还有一段距离,故称少阴。

九与六,代表夏与冬。九为夏,根据“夏至一阴生”的规律,阳气到夏至而极,夏接变为秋,则阳变为阴;同样理由,六为冬,根据“冬至一阳生”的规律,阴气到冬至而极,冬接变为春。故九、六为老阳、老阴。老者,气至极而变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二气互变,达到了质变的界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取喻,阴阳互变与质量之变,也有它们之间不尽相同之处。例如季节的变换为循环性的,而量质之变,则为变而创新,产生新的事物与变化。四象变化虽然也有这个含义,但不及唯物论辩证法揭露得深刻。

从上述可知,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故四季气候变化表现在植物的变化中,则长、壮、衰、变的循环次序也完全相同,所以四象之数虽七、八、九、六,但它并非凭空而生,自由它客观世界的依据。

发表于 2014/6/7 19: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4/6/7 19:31
《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偶。”《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卦分阴阳,阴阳分奇偶:阳 ...

王冰注:“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

《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三》:“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如离火属阳居南,而其中则偶,是外阳而内阴也;坎水属阴居北,而其中则奇,是外阴而内阳也。震坎艮是为三男,而阴多于阳;巽离兑是为三女,而阳多于阴。《悟真篇》曰:‘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是皆阴阳颠倒之义。故女子外为阴体而内合阳数,男子外为阳体而内合阴数。如《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云‘女阳物而晦时’,乃亦以女为阳矣,此皆医家当察也。”

高校教参《内经》:“七岁、八岁:是古人根据男女两性生理发育过程不同所总结出来的约数。‘二七’即十四岁,‘二八’即十六岁,余以类推。王冰注:‘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类推,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偶之。如此阴阳气和,乃能生成此形体。”

发表于 2019/3/21 08: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lcd111 发表于 2010/6/30 11:18
我也是读“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时,觉得思维有些转不过来。对五味在五脏病的运用上觉得难以理解。觉得第 ...

肝苦急,而脾欲在缓,故以甘补脾而缓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6 23: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