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7 09: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优秀的成果,为什么没有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什么不被现代医学界所认同?为什么没有成为新一代中医的信心与力量,而只存留在档案材料里或老专家们的记忆里?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滑落到了难于参与的境地,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唯有自救!
发表于 2011/3/17 14: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来客老师讲的一张纸学习法真是精典、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8: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从微观到宏观——伤寒ABC之六】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0 10:11 编辑

【经方-从微观到宏观——伤寒ABC之六】


一、从微观看经方——微观模式


上面啰嗦了一些,下面简要地将营卫腠理毛窍微观机制梳理一下。




1、正常健康态:


卫气行于脉(及腠理)外属阳,主发散;营气行于脉(及腠理)内属阴,主收敛。二者的发散与收敛作用相互协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营卫一身上下保持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运行脉外的卫气因受到脉内营气的收敛,故卫气不至于因过度地发散而散失,或变得稀疏而形成外邪的可乘之机。是故卫气能在体表形成致密的正气保护层。




反之,如果仅有营气的收敛作用,而没有卫气的发散作用,则卫气必然会被营气完全收敛而落入到脉内,人体体表也会失去保护层。




营卫二气收敛与发散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相互协同,构筑成人体表面的无形“铠甲”,抵御着各种外邪的入侵。




而腠理毛窍正好介于卫阳与营阴之间,是营气之收敛与卫气之发散调控着毛窍的适度开阖。毛窍是执行者,由营卫二气控制着。




2、非正常态(病态):

①伤寒实证——对应于“麻黄证”:风寒二邪以寒邪为主,同时人体正气相对旺盛。

寒邪侵入毛窍后,毛窍反应迅速收敛有力,寒邪被关闭在腠理之内,同时毛窍也因寒气的收敛作用封闭,形成“风寒束表,关门留寇”局面。此后,先因寒邪滞留而感觉冷,又因正气足而发烧,出现“外寒里热,假寒真热,寒热夹杂”证状。此时患者“正气内存”,对证服麻黄汤,药力随顺着机体正气的发力,发汗开表散寒一鼓作气,邪去而阴阳平复,属泻法。故传统疗法又被称为“顺势疗法”。而“科学”的西医的治疗思想,被称为“对抗疗法”,这在下面将做进一步对比介绍。




②第二种情况——对应于“桂枝证”:风寒二邪以风邪为主,而人体营气相对虚弱。



寒少,则不足以束表。营气弱,则营气对卫气的收敛力不足,故卫气处于弥散状态,因而对外邪的抵御力不足。同时因营气对腠理毛窍的收敛无力,动作失灵。当遭遇外邪侵袭时,风邪携带着少量寒气,易于透过弥散的卫气及失灵的毛窍蒙混过关而进入营分。此时的证状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其治以调补营血为主,散邪为辅,以增强营气之收敛,汗发而营血畅通,卫气固密,毛窍开合适度,营卫气血之阴平阳秘得到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桂枝汤是以补为主,补中有散的补益剂。




上述的微观分析与解释,是笔者根据《内经》及《伤寒论》的营卫气血理论,全面综合了营卫及腠理的动态性过程而得出。避免了历史上相关解释的片面、割裂、静态的缺点,具有全面、动态、综合性的特点。在这种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全面理解《伤寒论》太阳证体系的实质,这在下面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会看到。


3、历代伤寒注家的营卫观

在《伤寒论》的第一个注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版),多处均以“风伤卫,寒伤荣”作注。例如,在p54“太阳病”条下注曰:“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并在p69大青龙汤条,p74桂枝汤条下又多次重复这样的注解,后世治伤寒者多从此说。


直到清乾隆·吴谦整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时(1742年),在太阳病开篇总纲中说:“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成无己与吴谦的注解,认为“风伤卫,寒伤荣”的谬误首先在于,将风邪与寒邪割裂开了。实际上风邪与寒邪总是相伴相随,不可能单独为害。其次,吴谦说“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应当是寒主收敛,寒束肺卫,毛窍紧闭则无汗,麻黄证是也。风性疏散,致毛窍开而汗出,桂枝证是也。寒属阴邪与卫阳相配,风属阳邪与营阴相合,各从阴阳而致配合。故吴谦之高论,实不敢苟同。

而与吴谦同时代之尤怡(字在泾,?-1749)所著之《伤寒贯珠集》对成无己之说表示了不同意见(中医古籍出版社p6),他在桂枝汤条下注云:“然仲景营弱卫强之说,不过发明所以发热汗出之故。后人不察,遂有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寒中于营,营实而卫虚之说。不知邪气之来,自皮毛而入肌肉,无论中风伤寒,未有不及卫者,其甚者,乃并伤于营耳。郭白云所谓涉卫中营者是也。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之虚者,寒犹不固。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者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且无汗为表实,何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斯为豪杰之士。”


成无己的注解,将营卫的阴阳双方这个统一体强行割裂开来,这对于正确把握《伤寒论》正确的思想是不利的。实际上,即使从微观角度看一个小小的毛窍,“一阴一阳之谓道”,营卫阴阳双方也应当是密切地相互维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有机体。


当然,历代注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必然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如抄写、刻版、印刷方面的种种困难,而力求简明地给出解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今有着空前优越的电脑网络环境,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无有任何限制的版面上自由写作,并方便地发表与交流。因此,我们不妨借助此优越条件,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中医当与时俱进!


二、从宏观看经方——宏观模式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麻黄:升而发散,归肺、膀胱经;
桂枝:升而发散,归肺、心、膀胱经;
杏仁:归肺、大肠经,宣降肺气,并能破郁气;
甘草:味甘性平,入中焦脾胃,中焦药也。并能调和诸药,通行十二经。


麻桂并用,从下焦升卫气经由膀胱经,走后背阳面,以散发头项之寒,并升发肺气。麻黄行脉外卫分,桂枝行脉内营分。

杏仁能破营卫肺气中寒之凝结,并宣降并收敛肺气。
炙甘草入中焦脾胃,补益营气。


四药相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从背后阳面膀胱经升,中焦脾土受甘草之扶助升注于上焦肺脏,肺金之气受杏仁之助力而降归下焦。


升是从背面阳经升,降是走三焦气街阴分而降。


而炙甘草走中焦助益调动脾胃之土气,以为枢纽,从中斡旋,通行十二经,最有妙用!一般理解,仅将甘草作调和诸药解,实与经方之奥妙差远矣!


纵观全方,升降有序,开阖出入有度。人一身之气机,唯“升降开阖”四字而已。
君不见《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而长期打坐修炼者,对这种升降开阖最能体验。笔者曾给一位从7-8岁就开始打坐修炼的活佛用麻黄汤解表,他服用后就说:“该升的升上来了,该降的降下去了。”
此仅从《伤寒论》麻黄汤一方,从宏观角度赏析,经方得天地造化之妙用无穷矣!岂时方家能窥其浅深乎?更毋论西医!
上面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对经方进行了讨论,从微观毛窍模式讨论,容易弄清桂枝证“有汗”与麻黄证“无汗”辩证区分之机理,重在把握气机的开阖;而从经脉三焦宏观模式讨论,则易于认识到人体气机以三焦为枢纽的升降过程,重在把握气机的升降。二者各有其运用的场合。
发表于 2011/3/21 10: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还远没有到这个层次,但学习永远是无止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看腠理•伤寒ABC之七】

“腠理”与“营卫”,实际上是自始至终贯穿《黄帝内经》的一组极重要主题,也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故特将《素问》、《灵枢》从头到尾搜了一下,将相关经文汇集于下,供大家深入学习参考之用。如果我上面所述与经文有悖,则恭请指出,并一概以《内经》经文为准。

只要稍微阅读下面列举的经文,就能发现如果不按照《伤寒论》的经方方法对治伤寒类疾病,而让风寒逐步入侵并潜伏在体内,姑息藏奸,将会在体内埋藏种种的病根,并引发日后种种难治难愈的疾患。

%%%%%%%%%%%%%%%%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晰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灵枢•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气独行五藏,不荣六府,何也?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灵枢•决气第三十》: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
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
岐伯曰: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
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
少俞答曰: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理,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支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智愚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顷者,六府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麽者,胃薄,肉小而麽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少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绞者,胆结也。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肪胱结也。]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气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荥卫,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深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荥卫,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深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畜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畜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虚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发表于 2011/3/28 2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乃不可多得之好帖,粗略浏览了一遍,太精彩了。
发表于 2011/3/28 2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发表于 2011/4/18 0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止嗽散也是治疗咳嗽很好的古方,出自《医学心悟》,如果和楼主的寒咳散合方,效果应该更好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8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