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乡下土郎中

[治病良方]乡下土郎中 医案举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氏,48岁,头昏目眩,丧失劳动能力己一年,发作时旋如车转,食欲不振,便溏,腰痠,神疲,偶恶风寒。舌红瘦无苔,脉细无力。证属髓海失充,痰浊上泛,拟温肾化痰,滋阴化痰,地黄饮子化裁。
  熟地30克 苁蓉15克 巴戟天12克 山茱萸10克 麦冬15克 茯苓15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附子8克 桂枝10克 炙甘10克 白术20克 大枣5枚 生姜三片。
  服十五剂,自觉症状减轻,再连服一个半月始安,随访五年未复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氏,38岁,有眩晕病史,六月夏收,劳作中发作,送到医院打针输液,有所如转。又看中医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反而加重,又延一医给茯桂术甘汤又无效,遂诊。诉头晕,胸闷,恶心欲吐,眼花,神疲,动则如旋,静则症减,无寒热。舌红,苔薄白,脉濡数。诊为暑湿中身,湿阻清阳,清窍不利。予祛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化裁。
  香薷15克 川朴10克 扁豆花12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蒺藜10 甘草10克。
  一剂症减,三剂病愈。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某,64岁,因宅基地跟人争执,过后患眩,不能平卧,卧则头旋如转,半卧则稍安。延数医,有用龙肝泻肝丸者,有用天麻钩藤者,又有用半夏白术天麻者,药如石投水,罔效。后经人引荐而诊。诉眩晕,心烦,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短涩,舌赤,苔薄黄,脉弦数。诊为肝火逆乱,上逆冲巅而晕。拟泻火平肝,清热疏风,予左金丸化裁为治。
  黄连12克 吴茱萸2克 菊花8克 羚羊角3克。
  二剂而诸症悉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某,54岁,因眩晕六天不愈而诊。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舟车,泛恶欲吐,脘痞纳差,肢痠体重。舌白,苔厚腻。脉濡。诊为湿瘟之证,予芳香化湿,三杏汤为治。
  杏仁15克 滑石18克 通草6克 白豆蔻8克 淡竹叶10克 川厚朴8克 薏苡仁20克 半夏10克。
  服后半天眩晕稍定,再服四剂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某,18岁,从16开始血压升高,最后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两年来靠服用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控制,半月前患眩晕,打针输液无效,其伯父乃余好友荐而诊。诉头眩晕,步如云中,胸闷烦恶,食少寐差,见形丰腴,面赤,舌黯红,苔白而厚腻,脉弦滑有力。(血压100mmHg/160mmHg),诊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痰热上扰。拟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温胆汤化裁。
  竹茹20克 枳实15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甘草10克 枣仁20克 石决明30克 薤白15克 龙胆草6克 茯苓20克。
  五剂后眩晕定,血压亦降至正常,原方去龙胆草 茯苓,再治一月,已不用降压药血压亦在正常范围。通过运动,控制饮食,禁烟酒。随访三年,眩晕高血压未再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某,46岁,人闲舒,体丰润。某日早饭后,无明显诱因,忽然昏厥,其女急奔来召,余至时,被邻居掐人中,擂胸按足,人已醒转,委顿在地,面色煞青。当即服樟脑酊10ml,约一刻后人恢复正常。当天下午再诊,数头眩晕,心慌,神疲乏力,恶风寒,胸闷胁胀。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血压 95mmHg/150mmHg。诊为类中风。予张氏熄风汤。
  人参15克 赭石15克 熟地30克 山茱萸30克 白芍12克 附片6克 龙骨20克 牡蛎20克 柏仁30克。
  三后诸症悉除,再服五剂善后。历十年病未再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64岁,素有便秘宿疾,因眩晕而就诊。诉5天前突感昡晕,并头痛牙痛,口干引饮,大便三日未行,医用脑力清,先锋霉素,止痛片而无效。舌红少苔,脉细数。症为阴液虚亏,胃肠燥结,移浊上逆。治于滋阴润燥,通腑降浊,予增液承气汤。
  玄参24克 生地30克 麦冬24克 厚朴10克 大黄10克 扑硝10克 甘草8克 。
  二帖后,便通痛止眩定。再用五剂增液汤善后。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脉虚大者.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干山药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集注】柯琴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 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阴厥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 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故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之论,以心火有余,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归脾,养心等方也.震亨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肾火有余,用补阴,补天等药,而未及肾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肾气,桂附地黄汤丸也.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根据,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故震亨特立补阴之论,以辟以火济火之非,而未达其旨者,从而诽之,良可叹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证.熟地黄(九蒸为度,捣膏)八两 干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丙 白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附子各一两,,右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集注】赵献可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喻昌曰:『金匮』用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 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通利,故用之温养下焦,以收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证,肾气不上升之渴证,非用是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证加减,允为得法.益阴肾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见,化裁愈妙矣.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资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证,其效如神.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一两 泽泻一两 干山药一两 车前子一两 山茱萸一两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五钱,右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集注】李中梓曰: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主水,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肿胀之病,诸经虽有,无不由于肺,肾者,盖脾主运行,肺主气化,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然其治法,有,内,外,上,下,虚,实,不可不辨也.在外则肿,越婢汤,小青龙汤证也.在内则胀,十枣丸,神佑丸证也.在上则喘,葶苈大枣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证也.在下则小便闭,沉香琥珀丸,疏凿饮子证也.此皆治实之法,若夫虚者,实脾饮此方证也.张介宾曰:地黄,山药,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萸,桂,附,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胀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每熟计之,脾气大伤,诚非肾药之所能治.专用理中汤一两,加茯苓一两.命火衰者,加附子;两足冷者,加肉桂;腹胀甚者,加厚朴.三大剂而足胫渐消,十余剂而腹胀退.凡治中年之后脾肾虚寒者,悉用此法.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专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顾在用之者何如耳.古法治肿,不用补剂,而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导水茯苓汤之类,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车神佑丸,浚川散,禹功散,十枣汤之类,皆所以逐水也.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仍不可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42岁,因跟婆母争执后,头眩,恶心,耳鸣,以"內耳眩晕症"收治住院一周,疗效不显而出院求治。刻诊见体质瘦弱,神情痿顿,少气懒言,自诉发作时天旋地转,不敢移步,兼头胀而痛,胸胁胀闷,唇干口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诊为肝肾阴亏,肝郁化火。拟平肝降逆,滋养肝肾,一贯煎加味。
  生地30克 沙参20克 当归15克 枸杞10克 川楝子8克 赭石30克 郁金10克 元胡10克 枳实10克 。
  三剂眩晕好转,再三剂而愈,嘱服一合六味地黄丸善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4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