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火木子

我也买了黄帝内经(初学内经点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大家还是在自己的应用中慢慢实践吧。

对易、医的看法,我觉得大家都同意两者是相通的。求同存异嘛,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走自己的路吧。

大医是不是要一定通晓易经?通晓内经者,能不懂易理吗?多少也懂吧。呵呵
是不是学习医的都要做大医、都能做大医?大医在医术上的要求不只内经和易经之学吧。

少花点时间讨论内经和易经的关系,不如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内经或易经本身的知识。当然,已学有所成的可以再深入。
讨论的目的是学习。目前的讨论有学习、有启发、有发现,可以了。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观点的话,没必要继续下去了哈哈。
发表于 2006/5/21 13: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也没什么特别观点,只不过重复了一些名家见解。
发表于 2006/5/21 17: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21 13:55:
本来也没什么特别观点,只不过重复了一些名家见解。


你楼上火木子已经说出了初学者怎么做最好。你同意你知道的那些名家见解后自己按照那些见解去学就可以了,等学有所成后再讲大家也信服。不要指望大家都按你的观点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1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啦,可以了。就此结束!
发表于 2006/5/21 2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ylliu at 2006/5/21 17:20:


你楼上火木子已经说出了初学者怎么做最好。你同意你知道的那些名家见解后自己按照那些见解去学就可以了,等学有所成后再讲大家也信服。不要指望大家都按你的观点去做。

我从来没有说过,大家都按我的观点去做。
只不过我的观点和你不一样,你就总想过来说两句。
按你的逻辑,有什么成就才能讲,请问你有什么成就,不也是天天发帖吗
发表于 2006/5/21 20: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帖不是我发的。
我在这里是纠正出版社出书的一个错误。
按某些人的观点,读者不能纠正书里的错误?
”要想纠正书里错误,你也去开个出版社出本书“
这个逻辑好象不对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21: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晴啊,您的想法是好的,您谈到易、医关系的一些话,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有一些道理。

我不知道是否了解您的想法。其实,说白了,不就是对易的一个认识吗?我觉得就是两个问题:

1.河洛是不是易?
这是需要确认的一个关键。如果是,医源于易就没有话说了。因为,按我目前了解到的历史记载,阴阳五行都源于河洛。不知您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和证据。

2.另外一个关键是,您所说的易是不是指易经(周易)?
当然,现在人们研究易,一般都是指易经。从这个角度的话,我认为您所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也许每个人对易经的认识是不同的,对内经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所以,我恳劝您一句,别那么执著这个事了。

欢迎您有空来一起探讨内经!
发表于 2006/5/22 09: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讨论的确有点偏了.在下以为:河洛不是易,易是指<周易>.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定义.但如何定义等等这些语言概念属于后天的东西,对认识事物是有一定阻碍的.道家认为道最高,佛家认为佛最高.如果都定义一个最大的概念争来争去,就没有意义了.

关于探讨内经,这个帖子就是关于内经的.就请先生讲讲对"卫出于上焦"的认识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1: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老兄,我是个初学内经的,门都没有找到,说不上有什么高深的“认识”,也就谈一点个人体会和心得,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说卫出于什么焦,我确是没有学到那里呢。只是老兄提到这个出处问题,才根据不同版本内经中的相同又相关的内容,做了点粗浅了解。

从37楼的三段文字来学习,

第一段,岐伯开始讲,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浊者为卫,...,卫在脉外”

接着又讲,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后面至该段末,讲卫是什么时候行于阴、阳,同时也是从这个方面强调起居有节对养生的重要性。

第二段,就是您所说的关键问题了,我觉得这里经文说得也算分明吧:

讲到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接着黄帝问了一个和卫有关的生理现象(热饮食后为何出汗),

“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

岐伯对此作了解释,说这是漏泄。

“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至此,我基本认为:卫出于上焦。

最后那段是同篇中关于下焦的经文,作为参考,看了下,并未说到和卫有关。

--------------------

要说明一点:内经传承久远,首先经文中难免有错漏,其次在传承中,有一些更为高深的不被后人理解,恐怕也没了。

又,小子愚钝处,请大家不吝指教!

[ Last edited by 火木子 on 2006/5/22 at 12:36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2 1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内经需要反复通读,未全面通读时,也恐有断章之嫌。罢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18: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